《德勒兹论文学》是第一本关于德勒兹文学论述的全方位介绍性着作。博格详细阅读德勒兹关于文学的主要着作,清楚而有系统地阐述德勒兹对书写艺术的看法,包括萨德─马佐赫及路易斯.卡洛尔的疾病与健康,普鲁斯特的符号,卡夫卡的文学机器,「少数文学」的概念,卡米罗.班纳的少数剧场,以及T. E. 劳伦斯与贝克特的「景象与声响」。
本书锁定这些着作,并旁引众多德勒兹生涯中的其他相关散篇着作。作者为着名的德勒兹专家,其流畅简洁的行文风格及随处可见的精辟洞见让德勒兹深邃复杂的思维不再令人望之却步。
「博格的着作探索并阐释德勒兹的全部作品,对德勒兹与文学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卓越而清晰的洞察力」 --Clair Colebrook,爱丁堡大学,《德勒兹》一书作者
「《德勒兹论文学》一书再一次证明为什么雷诺.博格长久以来被公认是最有影响力的德勒兹诠释者。
看似轻松,但这本关于德勒兹文学论述的全方位着作展示了德勒兹文学与哲学批评之间,及语言哲学与生活哲学之间的连续性。
对德勒兹『批评与临床』的哲学及文学研究取径有兴趣的人,本书无疑价值非凡。」──Paul Patton,新南威尔斯大学,《德勒兹与政治》一书作者
「这些书出版之后,便不再需要撰写如何阅读德勒兹之类的书籍了」──Dorothea Olkowski,《吉尔.德勒兹与再现的崩毁》一书作者
作者简介
雷诺.博格(Ronald Bogue)
目前为美国乔治亚大学比较文学系教授,为着名德勒兹专家。首部关于德勒兹与瓜达希的英文专书《德勒兹与瓜达希》(Deleuze and Guattari, 1989)已被翻译成多种语言。
其他着作包括《德勒兹论文学》(Deleuze on Literature, 2003),《德勒兹论电影》Deleuze on Cinema, 2003),《德勒兹论音乐、绘画与艺术》(Deleuze on Music, Painting, and the Arts, 2003),及《德勒兹余波》(Deleuze’s Wake, 2004)。
作者另编有《当代理论中的摹拟》(Mimesis in Contemporary Theory, 1991),《自我的戏耍》(The Play of the Self, 1994),及《当代文化中的暴力与仲裁》(Violence and Mediation in Cotemporary Culture)等书。
译者简介
李育霖
美国乔治亚大学比较文学博士,曾任教于淡江大学英文系,目前任教于国立成功大学台湾文学系。
拿到《德勒兹论文学》这本书,我本来是抱着一种“取经”的心态,想着能从这位哲学大家的视角,学习如何更深刻、更有洞察力地解读文学作品。我想,他一定能给我一些关于如何分析文本结构、理解作者意图、甚至挖掘隐藏象征的“秘籍”。然而,实际阅读的过程,却是一场比我想象中要复杂得多的旅程。德勒兹的语言风格,与其说是在“论述”,不如说是在“创造”。他构建的概念体系,如同一个个精心设计的迷宫,充满了意想不到的转折和隐喻。当我试图去捕捉他对某个作家或某部作品的“论点”时,我常常发现自己被带入了一个更广阔的哲学场域,文学本身似乎只是他进行哲学思辨的跳板。我阅读时,常常感到一种强烈的“在场感”,仿佛我正与德勒兹一起,在文学的浩瀚宇宙中进行一场激烈的思想碰撞。他提出的“生成”、“分形”、“多重性”等概念,被他巧妙地编织进对文学作品的解读之中,使得那些原本熟悉的文本,焕发出了全新的、甚至是颠覆性的生命力。我曾试图用传统的文学批评理论去对照理解,但很快就发现,德勒兹的思路是如此的独特和超前,他似乎正在开辟一条全新的文学研究路径。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是知识的直接灌输,而是一种思考方式的启迪。它让我不再将文学视为静止的、被动的文本,而是看作一种充满活力的、不断生成意义的“事件”。我读完之后,脑海中充满了无数闪烁的念头,关于文学的本质,关于意义的生成,关于我们与文本之间的关系,等等,等等。这本书,无疑是对我原有文学观的一次巨大冲击,也让我对未来的文学阅读充满了未知的好奇。
评分我最近翻阅了一下《德勒兹论文学》,这本厚重的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品尝一道精心烹制的法式大餐,但菜肴的摆盘和配料却完全颠覆了我对“美食”的认知。一开始,我怀着一种“向大师学习”的心态,期待能够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如何进行文学分析的实用方法论,比如如何解读象征,如何理解人物动机,亦或是如何把握作品的主题。然而,德勒兹的文字,与其说是“分析”,不如说是一种“激活”。他不是在解剖文学作品,而是在让作品“活”过来,以一种全新的、充满生命力的姿态。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对“他者”概念的运用,他似乎总能从文学作品中挖掘出那些被压抑的、被忽视的、或者是以我们意想不到的方式存在的“他者”的维度。他所讨论的文学,不再是静态的文本,而是动态的发生,是意义不断生成、不断变形的过程。我发现自己很难用传统的学术语言去概括他的观点,因为他的语言本身就充满了哲学诗意和实验性。读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一个不断移动的舞台,每一个文学作品都被拆解、重组,并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呈现出来。他似乎在强调,文学的价值不在于其所能传达的固定信息,而在于其所能激发的无限可能。我曾尝试将他的一些论述应用到我正在阅读的小说中,结果发现,原本熟悉的故事情节,在他“解构”之后,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和深度。这种体验,与其说是“理解”,不如说是“共振”。我无法用“喜欢”或“不喜欢”来简单评价这本书,因为它给予我的,是一种更为深层次的,甚至可以说是“精神上”的洗礼。它让我意识到,文学的边界是多么的模糊,而我们的理解力又是多么的有限,同时也激发了我对文学潜在可能性的无限遐想。
评分我最近读了《德勒兹论文学》,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给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未知维度的大门,而门后的景象,既令人着迷,又充满挑战。我原本以为,这本书会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分析文学作品的清晰框架和方法,例如如何解读象征意义,如何理解人物心理,或者如何把握作品的主题。然而,德勒兹的写作,更像是一种“召唤”或“邀请”,他邀请读者一同进入他所构建的哲学世界,在那里,文学作品被重新审视,被赋予新的生命。他提出的“欲望”、“实在”、“虚构”等概念,被他以一种极其独特和创新的方式,与文学作品相结合。我感觉自己像是在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在文学的丛林中穿梭,他不断地指出那些我从未留意过的路径和风景,也让我看到那些隐藏在熟悉事物之下的更深层次的结构。他并非在“解释”文学,而是在“生产”文学的新的可能性。我读到他关于某个作家作品的论述时,常常会感到一种强烈的“共鸣”,仿佛他触碰到了我内心深处对于某些文学现象的模糊感受,并将它们清晰地呈现出来。这本书,与其说是在教我“如何阅读”文学,不如说是在教我“如何思考”文学,如何从一种更加开放、更加动态的视角去理解文学的本质。他打破了传统的文学批评模式,用一种全新的语言和思路,重新定义了文学与哲学之间的关系。我阅读的过程中,时常会感到一种“启示”,一种对文学潜在力量的深刻认识,也让我对未来的文学探索充满了期待。
评分天哪,我刚读完一本叫做《德勒兹论文学》的书,简直被它折磨得体无完肤,又忍不住惊叹连连。一开始,我满怀期待地以为能从中窥探到这位法国哲学巨匠对文学的深刻见解,或许能找到一些关于小说叙事结构、诗歌意象解读的“干货”。然而,这本书呈现给我的,是一场彻底的智力冒险,一场在概念迷宫中的漫步。德勒兹的写作风格本身就像是一种文学作品,充满了跳跃的联想、晦涩的术语,以及对传统逻辑的蔑视。每当我以为自己抓住了他思想的脉络时,他便像一阵风一样,又带着我飘到了另一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领域。书里充斥着大量的“生成”、“块茎”、“欲望机器”、“身体”等等词汇,它们被频繁地、以一种近乎狂野的方式组合在一起。我读得越多,就越觉得自己像是置身于一个巨大的、无形的网络中,每一个节点都连接着无限的可能性,却又难以抓住一个确切的起点。我试图去理解他对卡夫卡、普鲁斯特、贝克特等作家的解读,但那些解读本身就如同小说一样,充满了多义性和不确定性。我曾反复阅读同一段落,试图从中提炼出某种明确的论点,但每次的理解都似乎是在原地打转,又或者是在构建一个新的、更加复杂的理论框架。说实话,我到现在也说不清德勒兹究竟“论”了什么文学,但我确定的是,他彻底改变了我看待文学的方式,或者说,他让我意识到,文学可能根本就不是我们惯常理解的那样。它不是提供答案的工具,也不是抒发情感的出口,而更像是一种生成新的可能性、新的体验、甚至新的现实的媒介。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关于文学的书,不如说是一本关于如何“思考”文学的书,而这种思考,是颠覆性的,是充满创造性的,也是……极其令人费解的。
评分初次接触《德勒兹论文学》,我抱有的期望是,能够从中找到一些关于如何“拆解”文学作品的奥秘,比如如何识别作者的写作技巧,如何分析叙事结构,或者如何解读作品的深层含义。我脑海里构想着的是一本能够帮助我提升文学鉴赏能力的“工具书”。然而,现实却给了我一个意想不到的惊喜,或者说是“惊吓”。德勒兹的文字,与其说是在“剖析”文学,不如说是在“催化”文学。他提出的那些充满哲学色彩的概念,比如“身体-器官”、“谱系学”、“事件”等等,被他巧妙地融入到对文学作品的解读之中。我感觉自己像是在一个巨大的思想实验室里,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成为了一个正在被进行实验的样本,而德勒兹,则是一位充满激情的“科学家”,正在用他独特的“化学试剂”来激活它们。他并非在寻找文学的“正确答案”,而是在揭示文学的无限可能性。我常常在阅读他的论述时,会感到一种强烈的“智力上的挑战”,仿佛他正在不断地 pushing my boundaries,让我跳出固有的思维定式。我发现,德勒兹所谈论的文学,不再是仅仅关乎故事、人物和主题,而是关乎生命本身,关乎存在的生成,关乎一种全新的感知方式。这本书,对我而言,与其说是一本关于文学的“指南”,不如说是一次“精神上的探险”。它让我看到了文学的另一面,一种更加自由、更加狂野、也更加深刻的存在。读完之后,我久久不能平静,脑海中充斥着各种新奇的想法,关于文学与现实的关系,关于我们如何通过文学来体验世界,以及文学如何能够成为一种改变我们感知方式的强大力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