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业到高科技、从外交到贸易,环境,已经成为全人类重新思考的头号议题。
迎向绿色新世纪,台湾要一个什么样的未来?
国民所得已超过一万美元的社会,希望拥有什么样的生活品质?
在山林与海浪间,在垃圾与乱坟中,天下杂志编辑群以沈痛的心为这受伤的岛屿把脉,也为这片土地的子民寻找一个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永续之路。
环境台湾 迎未来
绿色新世纪起跑
永续发展策略─跨世代建国蓝图
经济生态 求共生
绿色竞争,企业的未来
中钢自成工业食物链
许文龙(奇美董事长):领导人要带头打预防针
ISO4000来势汹汹
道兹(ISO4000主席):主动承诺,创造优势
美丽之岛 痛山水
台湾环境总体检
高屏溪的悲歌─生命之水到贪婪之河
水的危机
山的眼泪
河伟真(省林务局长):山,是全民的资产
海岸线的消失
郑明修(中研院动物所副研究员):沧海桑田谁之过?
垃圾的战争
毒物哪里去?
当垃圾不再是垃圾
坟墓的乱象
生病的环境 生病的人
镜头下:消失的山水 消失的记忆
体系之离 山河破碎
谁为环境把关?
张隆盛(前环保署长):民间、官方联手觅出路
林俊义(台北市环保局局长):环保问题要有生态伦理
杨日昌(工研院副院长):有诱因,行动更有力
自然有路 新借镜
瑞典踏出自然的一步
艾姆(「自然的一步」执行长):以行动化解无力感
瑞典乐至集团─彻底绿色改造
日本NEC─对下一代永远的承诺
德国 荷兰─资源减半 幸福加倍
生态素养─内心与自然的互动
瑞典─让孩子感受海洋,守望水涯
赛林(瑞典全国教育协会协调人):小朋友也有大影响
美国─小镇绿色传奇
永续教育 绽希望
开启教育的蓝天
关渡自然公园─鸳飞鱼跃台北伊甸园
点燃行动的火苗
主妇联盟─点点滴滴催生大爱
大地绿野社区─扫出美丽的信仰
潘忠政─踏到的土地都是家
绿色建筑─创造共生家园
与自然展开对话
刘小如─自然中,一加一不等于二
释圣严─净心种福报
陈冠学─荒地,有情天
陈玉□;把台湾人的第一次留给自然
与自然共舞
我们该怎么做?大家一起踏出这一步
献给台湾的未来 我们要做什么? ∕殷允芃
十五年前,台湾与美国断交不久,外交日益孤立,经济发展遇到瓶颈,于是天下创刊,以「经济是我们的命脉」为主轴,希望举国上下,能以充沛的经济活力,在国际上打出一条出路来,赢得世人的尊重。
十五年后的今天,台湾的平均国民所得已由二千五百美元升至一万二千美元,经济投资也由台湾扩至大陆、东南亚,甚至欧美。今年初,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的民选总统也顺利产生,民主的历程,又向前迈了一大步。
但在经济和政治向前冲时,停下脚步回头看去,却发现做为政经基础的社会与环境,却已遍体鳞伤,受害惨重。
台湾近年来在政治和经济的狂热追求之下,生命的价值受到扭曲,功利、短视、贪得、掠夺的驱使,使社会日益分歧暴烈,使环境摧残破败。
原乡消失了
对许多在台湾长大的人而言,美浓、观音山,由于文学、艺术的感染,几乎也成为心目中的「原乡」,充满了诗情画意的影像、美好的向往,和神圣不可侵犯。
于是,当你看到观音山已成为全台湾最大的滥葬岗,由山麓向山腰一路蔓延;美浓被污浊不堪的高屏溪支流穿割,成为垃圾和污水的故乡,你会泫然欲泣、心痛。
走在干枯的高屏溪河床、七层楼高的垃圾堆旁,不到五分钟,白色的九人小巴士车顶已被上千只匍匐的苍蝇黑压压地盖满,却见垃圾堆上有人种番茄。
高屏大桥下,裸露的桥墩已比人还高,旁边堆放着各类废弃物、破败的神像、李连竞选海报,被阻隔的水道里长满了布袋莲。
在台南盐水溪旁,咿咿呀呀的喇叭伴着长长的迎神队伍,农民辛勤地用马达自乌黑浓浊的水沟抽水灌溉秧苗和高丽菜。各种公路旁常见荒废的农田、干枯的茅草、肮脏的大地、干了的鱼塭。一种无人理的荒凉,一个像废墟的台湾。
这和你有关吗?
这样的景象,经常带着文武百官浩浩荡荡的车队、匆匆忙忙下乡的总统、院长、省长、部长、县长,看得见吗?感受得到吗?这样的景象,对经常在玻璃帷幕高楼大厦冷气间里日夜加班匆忙打拚的你,有关联吗?
对我们,这居住在台湾的二千一百万人,有关联吗?这荒芜、破败、这人所造成的对山河家园的破坏!
基于一种对社会过度强调经济发展的省思,基于一种希望你我共同努力关怀环境的期盼,天下十五週年以「环境台湾」专刊,与你一齐探讨台湾环境的过去、现况与未来。
为了希望你也能体验几许环境被残伤的景像和震惊,天下也特别拍摄了一部纪录片,邀你一齐去「看河」,邀你一齐来思考。
参与台湾环境专刊的记者同仁,在上山下海的採访过程中,写下了他们的感受:
经常分析企业竞争力的主编庄素玉,经过这次环境专刊后,对企业的看法改变:「企业如果只顾绩效,没有做好环保,没有珍惜大自然资源,负起企业对社会、对大自然的责任,可说是一个不完美的企业,在经营上总有一很大的缺陷。」但她很高兴地看到,已有许多企业都很积极地在疼惜环境,并动手从自己做起,领先推行经济与环境的共生共荣。
数字管理当务之急
收集台湾环境总体检数字的过程,常让林宜谆倍感挫折,相关的资料残缺不齐、散见各地:「发现我们的政府似乎并不关心这块我们生存的土地,连它被摧残、破坏的程度都搞不清楚,更何况是解决问题。数字管理和电脑化运作应该是一个『大有为』政府的当务之急。」
喜爱大自然和潜水的彭涟漪发现:「我们对环境不友善,环境也不会回报以友善,结果是我们住在一片敌意愈来愈强的土地上。」
从注重环保的德国回来,宾静荪发觉:「不知该悲该喜,在台湾环境终于受到重视,环保却变成一种时髦语、流行话,跟日常生活无关。除了缺乏生态素养,不知道环境是环环相扣的。原因还可能是,真正的环保,要改变生活方式,而改变自己,是很麻烦的。」
负责摄影的戴重芳慨叹:「一直快乐不起来。行脚所及,尽是满目疮痍;这块土地因人的贪,已成荒废之岛。摄影对于我,这些日子,竟成为痛苦的事。什么时候,这块土地上的一景一物,可以让我在按下快门时,不再有愧意?」
一人一份心力
生在布袋海边的萧锦绵,发现西滨公路的开挖,使她的家消失了:「消失了山水,也消失了记忆;而记忆是我们共同的力量。」
目睹了台湾环境的美丽与幻灭,郑一青感受一份急切:「我们没有时间等待和迟疑,除非我们现在改变,我们将无退路,也无前路。」
杨玛利,曾实地考察採访过新加坡,认为新加坡因为有前瞻、有效率而廉能的政府,而为人民规划出美丽、干净、充满绿意的花园城市;採访过澳洲,由于人民的积极主动、热心参与环境议题的讨论,每三人中就有一人投身维护环境,使得澳洲成为世界环境净土。
她认为随着民主化的发展,台湾不可能走新加坡的路,唯一希望:「就是人民觉醒,採取行动,自己扛起责任来。宝岛台湾,同样需要全民,像『一人一票』一样,一人一只扫把、一人一点时间、一人一份心力,清扫出台湾旧时的美丽。」
台湾要有什么样的未来,就看我们要怎么做。
我们要怎么做?
《环境台湾》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们与“自然”的关系。一直以来,我们似乎习惯于将自己置于自然之上,认为自然是为我们服务的。然而,这本书的笔触,却让我们看到了自然本身的尊严和脆弱。书中对台湾地质构造的介绍,让我了解了这片土地的形成过程,以及它所蕴含的巨大能量。同时,它也揭示了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可能造成的潜在风险,比如山体滑坡、地震等。我读到关于某处海岸线被过度开发,导致侵蚀加剧的案例时,深感震惊。我们为了经济利益,肆意改变自然,最终可能会引火烧身。书中还探讨了气候变化对台湾的影响,例如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城市造成的威胁,或是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率增加。这让我意识到,我们并非与自然割裂,而是深深地嵌入其中。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评分更让我惊喜的是,《环境台湾》并没有仅仅停留在问题的呈现,而是深入探讨了“人”在环境议题中的角色。我一直认为,环境的保护,最终还是要回归到人的身上。这本书在这一点上,给了我很多启发。它采访了许多在台湾各地默默耕耘的环保人士、社区工作者,甚至是那些受到环境变化影响的普通民众。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讲述了一位在宜兰农村生活的阿姨,她如何从一个普通的家庭主妇,变成一位积极参与社区环境改造的领头人。她组织大家一起种树、清理河道、推广有机耕作,她身上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以及对土地深沉的热爱,让我深受感动。书中还讨论了代际之间的环境观念差异,以及如何通过教育和沟通,让更多年轻人认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我自己的孩子正处于青春期,对很多事情都抱着叛逆的态度,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引导他关注环境保护,这本书提供了一些很好的思路,让我觉得,也许我们可以从家庭教育开始,慢慢改变。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我非常欣赏的部分。它没有那种生硬的学术腔调,也没有过于煽情的呼唤,而是用一种温和而有力的笔触,引导读者去思考。我喜欢它在叙述过程中,穿插的各种故事和案例,这些故事,让抽象的环境概念变得鲜活起来。例如,它在讲述水污染问题时,会引用一位渔民的亲身经历,描述他的生计如何因此受到影响。在讨论废弃物处理时,会讲述一个家庭如何通过垃圾分类,大大减少了家庭的垃圾产生量。这些生动的故事,比任何枯燥的数据和理论,更能打动人心。它让我觉得,这本书不是在“教导”我们,而是在“邀请”我们,和作者一起,去观察、去感受、去思考。我常常会在阅读的过程中,停下来,去回想自己生活中的一些经历,去对照书中所描述的场景,这种互动式的阅读体验,让我收获良多。
评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台湾的环境问题,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我们的历史、文化、经济发展息息相关。我一直觉得,理解一个地方的环境,必须先理解它的“故事”。《环境台湾》在这方面做得非常扎实。它没有回避台湾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比如工业化带来的污染,或是城市化进程对自然空间的侵占。书中对一些历史事件的梳理,例如早期的工业发展对河流的污染,或是过去的某些政策对环境造成的长远影响,都让我对台湾的环境问题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我读到关于早期加工出口区发展的章节时,深感触动。当时为了经济发展,我们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而这些代价,很多时候都是由生活在周边的居民承担的。这本书并没有简单地指责,而是试图去呈现一个更复杂、更全面的图景,让我看到,环保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反思和行动。
评分《环境台湾》所传递的一种“韧性”精神,是我非常看重的。我一直认为,台湾这片土地,本身就充满了生命力,但也面临着各种挑战。这本书,恰恰展现了这种韧性。它不仅描绘了台湾美丽的自然风光,更展现了台湾人民在面对环境问题时的不屈不挠和积极探索。书中有很多关于“复育”和“再生”的故事,例如,某个曾经被污染的区域,如何通过多年的努力,重新恢复了生机;或是某个濒危的物种,如何通过人工繁殖,逐渐摆脱了灭绝的危机。这些故事,让我看到了希望。它们告诉我,即使我们犯过错误,即使我们面临困难,只要我们坚持努力,总能找到解决之道。这种韧性,不仅体现在自然界,也体现在我们的人民身上。看到这么多普通人在为环境保护默默付出,让我觉得,我们的未来,是有希望的。
评分《环境台湾》让我对“家乡”这个词有了更深刻的体悟。我一直认为,家乡不仅仅是钢筋水泥构筑的城市,更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和自然。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家乡更广阔的维度。书中对台湾的生物多样性的描写,让我惊叹于这片土地孕育的生命之美。从高山上的特有种,到滨海湿地的珍稀鸟类,再到珊瑚礁里的缤纷鱼群,每一个生命都值得我们去珍惜。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在地物种”的介绍,它们不仅仅是生物学上的名词,更是这片土地上独一无二的印记。书中还探讨了外来物种入侵的问题,以及它们对台湾本土生态造成的威胁。这让我联想到,我们人类自身,也何尝不是一种“入侵”?我们对自然资源的过度索取,对生态系统的改变,不也是一种“侵扰”吗?这本书通过对台湾自然之美的细致描摹,唤醒了我内心深处对这片土地的爱,也让我更愿意去守护这份美好。
评分这本书让我对“永续发展”这个概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一直以来,我们都在追求经济的增长,但往往忽略了环境的承载能力。这本书,则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提出了“永续发展”的理念。它让我明白,真正的繁荣,不应该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而应该是能够让子孙后代也能享受到良好的生态环境。书中对台湾绿色能源发展的探讨,让我看到了发展的另一种可能性。例如,如何利用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或是如何发展循环经济,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减少浪费。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地方创生”的解读,它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通过发展生态旅游、有机农业等,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同时也保护了当地的自然环境。这种“共赢”的模式,让我看到了台湾未来发展的方向。
评分这本书的独到之处在于,它将宏观的环境议题,与我们每个台湾人的生活经验紧密相连。我一直觉得,谈论环境,不应该只是空泛的理论,而应该触及我们生活的点滴。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例如,它探讨了台湾的“吃”文化与环境的关系。我们都爱吃海鲜,爱吃本地特产,但有多少人想过,我们餐桌上的每一道菜,背后都牵扯着怎样的生态链?书中分析了过度捕捞对海洋生态的破坏,以及某些农业生产方式对土壤和水资源的消耗。我读到关于夜市小吃的章节时,更是深有感悟。夜市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书中也提到了夜市产生的食物垃圾和一次性餐具的问题。这让我开始反思,我们享受便利的同时,是否也正在给环境增加负担?我记得书中提到一个关于“惜食”的案例,一位老奶奶坚持将剩下的食物制作成新的菜肴,这种看似微小的举动,在书中被赋予了深刻的环保意义。这让我意识到,环保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可以融入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选择中,从买菜、做饭,到用餐、处理厨余,每一个环节都有我们可以努力的空间。
评分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我们”的视角来看待台湾的环境问题。我常常觉得,很多关于环境的书籍,都来自于外部的视角,显得有些疏离。而《环境台湾》则完全不同,它就像是站在我们中间,用我们熟悉的语言,和我们一起讨论我们共同面对的问题。书中对不同地区的环境议题的呈现,也很有代表性。例如,它谈到了北部都会区空气污染的挑战,南部工业区水资源短缺的困境,东部海岸开发与保育的拉锯,以及离岛生态保护的特殊性。这些问题,我们或多或少都曾经在新闻中看到过,或是在生活中感受过。这本书将这些零散的信息串联起来,让我们看到一个更完整的台湾环境版图。我尤其喜欢书中对社区参与的案例的介绍。它讲述了如何通过基层组织的努力,推动地方政府改善环境,例如,某个社区如何争取到更完善的垃圾分类回收系统,或是如何保护一片即将被开发的绿地。这些故事,让我觉得,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为改善家乡的环境贡献一份力量。
评分《环境台湾》这本书,说实话,我拿到它的时候,心情是有点复杂的。台湾这片土地,对我们来说,不只是故乡,更是承载了太多记忆和情感的地方。从小到大,我们听着关于台湾的美丽传说长大,也亲身感受着这片土地的脉动。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环境议题也越来越成为我们绕不开的话题。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让我们不得不停下来,认真思考。 我最先被吸引的是它对于台湾自然风貌的细腻描绘。作者并没有用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语调,而是仿佛一位走遍了台湾每一个角落的旅人,用文字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北部的阳明山壮丽的火山地貌,到中部阿里山的云海翻腾,再到东部海岸线的壮阔波澜,每一个场景都仿佛触手可及。书中对不同季节的描写尤其令人动容,春日的花海烂漫,夏日的蝉鸣阵阵,秋天的落叶缤纷,冬日的山林静谧,这些细微之处,都勾起了我对台湾自然景致的深深眷恋。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描绘美景的同时,并没有回避那些令人心痛的现实。例如,在描述某条曾经清澈见底的溪流时,他没有停留在过去的美好,而是引入了如今被工业废水污染的现实,以及当地居民为此付出的努力和代价。这种现实与理想的交织,让我读来格外有共鸣,也更深刻地体会到保护环境的紧迫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