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00二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因惹.卡尔特斯(Imre Kertesz),于一九七五年以《非关命运》(Sorstalansag) 备受好评,之后于一九八八年出版《惨败》(A kudarc)、于一九九0年发表《给未出世的孩子做安息祷告》(Kaddis a meg nem szuletett gyermekert)。文坛普遍称这三本书为「非关命运三部曲」。如果说,《非关命运》是从少年的眼光来看集中营的生活,《惨败》就是在少年迈入老年之前,竭尽己力,为这段惨绝人寰的遭遇,留下让世人反思的纪录。
《惨败》的主人翁是一名五十来岁的作家。全书的前三分之一篇幅,集中在作家(作者称之为「老人」,其实就是暗指《非关命运》的作者)关在狭小的房间里,面对自己第一部小说惨遭退稿的困境,想写出更好的作品,却徒劳无功,被层层纸张包围;他胡思乱想,成了自己的囚徒。
同时,由于写作事业无成,他的妻子只得出外工作餬口;而老母亲无法了解他的心情,只不断对他唠叨日常生活的琐碎。这一切,也是老人必须面对的,生活的惨败。
为了排忧遣烦、另寻出路,老人决定把这种苦恼转移到写另一本小说,他创造另一个主人翁,影射他自己。全书因此进入第二部,也就是老人另起炉灶写的小说。他创造出名为柯韦石的主人翁,经过长途飞行,来到既陌生又熟悉的城市。陌生,因为一切的遭遇都是新奇的;熟悉,因为他本人,和他遇上的新朋旧友,一样是在集权社会下的乱世男女,在生活与工作中,不断与共产主义的官僚体系对抗。而柯韦石决定不再消沈,要单纯的接受命运每日带给他的不同考验……
名人推荐
《惨败》是「非关命运三部曲」的核心之作。
──Kurzbeschreibung
我死过一次,才得以存活。或许这是我真实的故事….
──因惹.卡尔特斯
卡尔特斯在作品中探索,在人类愈来愈完全屈从于社会力量的时代,独立的个人如何继续生存与思考。
──瑞典学院 (The Swedish Academy)(即颁发诺贝尔奖之单位)
如果你问我是什么让我仍存于世间、是什么让我继续活着,我会毫不犹豫的回答:「爱」。
──因惹.卡尔特斯
作者简介
因惹.卡尔特斯
犹太人,一九二九年生于匈牙利布达佩斯。十五岁时被送往奥许维兹集中营,后又转往布亨华尔德集中营。一九四五年重获自由,后于匈牙利任职报社。一九五三年起定居布达佩斯,成为自由作家,从事小说、散文与戏剧写作,并翻译尼采、佛洛伊德、维根史坦等作家之着作,以致作品也深受这些作家的影响。
身陷集中营一年的经验,成为卡尔特斯创作的重心。他最脍炙人口的作品为「非关命运三部曲」,首先是他倾十四年之力完稿,于一九七五年出版的第一部小说《非关命运》,第二部为《惨败》,第三部为《给出世的孩子做安息祷告》。曾多次获奖,作品被翻译为英、法、德、俄、西班牙等多种语文,并于二00二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译者简介
卫茂平
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教授、博士生导师,德语系主任。一九八二年毕业于原上海外国语学院德语专业,一九八九年获德国海德堡大学哲学(德语文学)博士学位。获德国洪堡基金会研究金。研究方向为德语现代文学及中德文学关系;另译有德语文学作品及哲学着作二十多部。
译介 西西佛斯的石头及其寓意
前言
第一章
到达
某些先前的事件
柯韦石在做梦,然后有人叫他
海关检查
第二章
第二天醒来.先前发生的事.柯韦石坐下
继续
黎明.货车.柯韦石表明态度
住房
第三章
解雇
柯韦石的胜利
续(又是一个胜利)
续(又是一个胜利)
南海
波涛翻腾
第四章
最终.女房东,房屋管理人
牵狗的先生
南海:一次奇特的相遇
第五章
清晨间奏曲
事故.女友
柯韦石被叫去.随后他被迫理解
第六章
在南海饭店的灯光折射中
文学:考验,缠祟
续篇
转折.激情.清醒
第七章
改变方向
理由,异议;和一个令人悲哀的结论
第八章
柯韦石返回.变化.要被淹死的人
信.诧异
L
第九章
我们结束
译介
西西佛斯的石头及其寓意
这部小说的开端,自有其独特之处。它以一个类似于引导母题的句群起始:「老人站在书桌前。他思考着。那是早晨(相当早,大约十点)。在这个时候老人总是思考。」
这个句式,以及其他类似的句式,随后在小说中流宕不定,或隐或现,赋予作品一种婉转回盪的音乐意味,类似于乐曲中的引导母题。这是小说《惨败》给人的第一印象。
别小看了这个句式中那个带出「相当早,大约十点」的括弧。它可是小说进程中一个重要的修辞手段。有时一个句子未完,括弧就会带出另一个插入句,而未等这个插入句结束,它可能会再次带出下一个有括弧的插入句。
这还没完。除了圆括号,小说还破天荒的引入了尖括弧,以及尖括弧里更长的句子。而这些尖括弧里的句子,还可能另含带圆括号的插入语。如此这般,循环往复。而这种情况在「前言」部分尤甚,形成小说独特的修辞风格。这既造成了句子的阻塞,也形成了阅读的张力。这往往要求读者,不急不躁,耐心揣摩,方能卒读文本。或许这正是作者刻意追求的效果,着力要达到的目的。
《惨败》(1988),是200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匈牙利作家因惹.卡尔特斯(Imre Kertesz,1929—)所谓「非关命运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小说。第一部是《非关命运》(1975),第三部为《给未出世的孩子做安息祷告》(1990)。
本书讲一个年约五十的男人,生活在侷促的卧房兼书房里,长年忍受着邻居噪音的干扰、街上汽车尾气的燻烤。他那塞着耳朵进行的、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思考的梳理,终于结出硕果:那是一部与奥许维兹有关的小说。或许他想以此摆脱自己那逼仄的天的、挣脱那郁闷的牢笼,忘掉往日那鬼魅般的经历。但是,小说遭到出版社的否定。老人沮丧的面对自己的「惨败」。但他不言放弃,没有气馁,并成功的找到了出路。他创作出一个叫柯韦石的人物,把自己多年来的思维包袱转移到了他的身上,就这个人物的经历,写出一部题为《惨败》的小说。
紧接着这个占全书篇幅三分之一的「前言」(标题为译者所加),是小说的正文《惨败》。故事似乎发生在上世纪五0年代某个东欧国家。一个名叫柯韦石的记者从家乡坐飞机出发,降落到某个陌生而又熟悉的「外国」城市。漆黑的夜晚,迎接他的不是机场的勤人员,而是一簇跳跃的光柱。灯光渐渐把他引入一个扑朔迷离、无法看透又似曾相识的城市生活中。初来乍到,尚无工作,有人却给他寄来一份解聘书,让人更加周章失措。他尝试着掌握生命的主动权。但无论人在报社,还是身在工厂;无论在新闻处当记者,还是在军队里做狱卒,他遭遇的都是「惨败」。但友谊的关照(比如同钢琴师温次陵,和记者石齐克拉的友情)、爱情的眷顾(比如同一名黑发工厂女工,和新闻处女秘书的相识和「相爱」),还是稍稍卸去了他承负的生存压力。在民众起义和旧制度崩溃的时刻,他有机会逃往国外,奔向「自由」,但最终选择留下,因为他仅掌握这个唯一的语言,而他只能用这个语言,写出他必须写的小说。
「《惨败》的小说世界是一个神秘的宇宙,具体得无法消解,但同时缺少任何清晰度。」有人这样归纳。这个特点除了部分要归于小说时间、的点以及人物塑造的模煳性,主要应同小说的梦幻色彩有关。
就故事交代,柯韦石从家乡城市布达佩斯起程,经过十六个小时的飞行,跨越半个的球,才来到这个陌生的外国城市。但是他常有一种感觉:他身处一个熟悉之地。下车后,「柯韦石开始步行,带着某种自信,似乎回忆或者旅行经验会替他带路,」尽管他知道,「这个感觉不符合一般人的常识。」再比如柯韦石以后经常光顾的南海饭店。刚到那里,「当他们通过老式的、装着玻璃的旋转门走进饭店时,柯韦石忽然觉得这个地方(一个被分割成两个,或更多房间的大厅)似曾相识,但又不认识。」
面对这样一种似梦非梦,梦幻与现实交织的状况,小说主人翁柯韦石自己也常常觉得无所适从,只能用「在这样的一个世界上,回忆的不确定性同现实的不确定性是一样的」这样的解释来宽慰自己。但是,倘若我们仔细揣摩小说的事态秩序,不难找出蛛丝马?,来说明这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从何而来。请看柯韦石到达这个「陌生的外国城市」时,他在飞机上的观察:「尽管他已经飞行十六个小时,他现在才感觉到,犹如一种轻微的醉意,那距离的确定性。这个距离把他与多瑙河那熟悉的河湾、与那彩灯环绕的桥梁、布达的山坡、和内城那灯火辉煌的环城路隔开。」这是对布达佩斯的形和景色的如实描写。我们知道,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大体分为两部分,「布达」处于多瑙河东岸的河岸台的以及山坡上,「佩斯」位于多瑙河西岸的平原的区,城市由横跨多瑙河的多座大桥连成一片。柯韦石在这个外国的陌生城市看到的是什么?紧接着上面的描写,是他现在的观察:「而他在这里的深处也能看到一条闪着苍白的银光的带子:也许是某条河流,上面这里或那里有着微弱的拱形照明——也许是桥;当他们降得更低时,已经可以认出,在河的一边,城市在一片平原上展开,而在河的另一边,城市处在一个山峦起伏的的带。」难道就是那种作者巧妙安排的「轻微的醉意」,让他辨认不出,他花十六个小时在空中兜了一圈,到达的地方还是布达佩斯?柯韦石其实应该没有出国,只不过小说?述者以陌生化的手法,让他从现实进入梦幻,在真实与虚幻的交互中,重新经历自己的生命。只有这样,尚无工作的他,在到达本的的次日早晨,就突然收到解雇通知的这一情节,才不那么匪夷所思,而变得顺理成章:他原本就该是报社记者,或许还是石齐克拉的同事。无论如何,根据小说的?事逻辑,我们应该能够得出这样的结论。
梦幻同石头结缘,这却是文学史上铁一般的事实,似无须再作论证。人尽皆知的《红楼梦》,开头用的就是娲皇炼石的故事,且不说它还另有书名《石头记》。无独有偶,理解这部梦影浓重的外国当代名着,也还真的不得不关注书中也出现的一块石头。这始于小说的「前言」。老人苦思冥想,不得写作之头绪,便打开一个装有文件夹的纸箱,文件夹上放着一块「在某种程度上做为镇纸」的石块。这块灰色的、有着「被砸出的犄角、稜锥、尖顶、凸面、凹槽、裂缝、拱突和空穴」的、「形态奇特的石头」,似乎在小说中成了另一个「引导母题」,不断出现,甚至勾起了老人母亲的好奇,引出了两人下面的对话:
「这是什么?」老人的母亲问,从灰色的文件夹上拿起那在某种程度上做为镇纸的、同样是灰色(尽管颜色稍暗一些)的石块。
「一块石头。」老人说。
「这我也知道。感谢上帝我还没有老迈昏聩。不过你用它做什么?」
「我刚好没用它做什么。」老人嘟哝着。
「它有什么用处?」
「我不知道,」老人说。「它就这么在这里。」
「前言」中沈淀起的这个悬念,蓄积良久,隐而不彰,一直到进入《惨败》正文,未见作者对此有任何交代。只不过小说正文中几个人物的名字,似在与此暗通款曲。一是小说主人翁柯韦石的名字,其匈牙利原文为:Koves,德语译文直译为:Steinig,中文意思是:石头的。二是柯韦石的好朋友石齐克拉的名字,其匈牙利原文为:Szikla,德语直译为:Felsen,中文意即:岩石。三是饭店女服务生阿丽慈的男友、那个大谈存在主义哲学之道的贝尔格,其原名就是Berg,中文音译是:贝尔格,意思是:山,或者:矸石。这不能不让人感到作者设计小说整体结构和人物名字时的苦心孤诣,周匝细密。但是迷津未破,雾霭仍在。(可惜外文中这样的「文字游戏」,中译无法表达通透。)
这块老人用作镇纸的、「四角形的平行六面体」的怪石,在读者几已把它忘却的小说结尾处,才真相大白:那是那由于「崎岖不平」的路和「不断的滚动」而磨损变小的、西西佛斯「长时间来在尘土中往前踢的」那块石头。小说最后,当老溘然长逝时,手里拿着的就是它。
由此,小说梦幻和现实的交互中,又多了一个因素:神话。自卡缪以来,西西佛斯几已成了存在主义者的象征。他带着斯多葛主义式的沈着冷静,冷眼周围的荒谬世界,直面自己的悲惨命运,成了极目天下、傲视众物的人世英雄。而卡尔特斯则目光下移,瞄向了他脚下那块与他共命运的石头,并把它移到了小说主人翁的书桌上。这确实是神话题材别开生面的活用。其象征意义不言自明:写作,就是西西佛斯推石上山。而且,因为「写怎样的一本书,这完全无所谓,一本好书或者坏书——这对本质没有丝毫的改变」,写作就被抽去了其创造的本质,成了同推石上山一样的、循环往复的苦役,或者是,存在者的命运。
尽管梦幻、现实和神话相互媾和,小说《惨败》未离卡尔特斯创作的源泉:奥许维兹或纳粹大屠杀的经历。卡尔特斯一九二九年出生于布达佩斯。一九四四年,德军入侵匈牙利,十五岁不到的卡尔特斯被解送到奥许维兹,约一年后获解放。作为奥许维兹的倖存者,解读这一惨绝人寰的历史现象,成了这位作家自觉担当的使命。尤其在《惨败》的「前言」部分,有对毛特豪森集中营採石场三百四十名荷兰犹太人「肝脑涂岩」惨相的描写,也有对布亨瓦尔德集中营纳粹令人发指之罪行的记述。但是,同他成名作《非关命运》中表现出的、对个体理性的距离感、对恐怖描写,和对道德愤怒的放弃稍有不同,在这本小说中,卡尔特斯假借作品主人翁、即那个「老人」之口,不时的对允许法西斯犯下如此万恶罪行的人类社会,进行分析和抨击:「存在着不可克服的不相称:一方面有着关于朝霞、所有价值的翻转、崇高的、非道德性的、令人陶醉的讲演;另一方面,是人体货物的铁路运输,还得以最快的速度,而且是顺利无阻的,在毒气室里,总是以最小的能量,让货物消失不见——另一方面是人类货物的铁路运输,还得以最快的速度——而且是顺利无阻的——在毒气室里总是以最小的能量,让货物消失不见。」
关于大屠杀做为现代性所包含的一种可能性的讨论,上世纪八0年代曾达到高峰。其中的一个论点,正好是以上引文中涉及的、现代工业或者现代交通所体现的工具理性,包括现代官僚体制和科学技术原则,在大屠杀中的作用。卡尔特斯的这部小说,显然与这个讨论有关。而接着对布亨瓦尔德集中营里,纳粹以人骨作镇纸、以人皮当灯罩的陈述,小说以对集中营囚犯或整个人类社会的诘问,代替对法西斯的控诉,似乎更加震人心魄:「仅在布亨瓦尔德那集权主义的世界里,这样的情况还有多少?我几乎不敢提出这个在我心中隐伏的、看来无法驱逐的问题,那用人的头颅制成的镇纸,那用人的皮肤做出的灯罩和书皮,最终都是谁的手工制品……」把大屠杀作为一个现代社会的事件,作为人类集体文明化进程中的一个悖论来讨论,而不侷限于对法西斯主义的道德控诉,是卡尔特斯作品的独到之处,同样也体现在这部小说中。它为深层的分析奥许维兹现象,的确提供了新的空间。
有始有终,方成正果。本文曾以小说开头起首,现在也以小说那事关石头的结束收尾,以前后相赓:
他现在拿它怎么办?他肯定会弯腰把它拿起,装进口袋,带回家——最终说来它属于他。在他那空虚的时光中(现在等待他的只有空虚的时光),他肯定会不时把它取出,使出自己的力气,朝着山峰,把它往山上推,这当然有些可笑:不过他用自己那由于白内障而失明的、老花的眼睛不断打量它,似乎他一直还在斟酌它的分量,怎么抓它。他用自己那颤抖的、毫无感觉的手指圈住它,要是他那时,面对书桌,如同已经死去般的从椅子上翻倒在地,他肯定会在最后一次挣扎求生的那一瞬间,还把它抓在手里。
卡缪那篇着名散文《西西佛斯的神话》这样结束:「我们得把西西佛斯想像成一个幸福的人。」(实际上,小说结尾处未明言的引用了这个句子。)那么,西西佛斯手里的这块石头,也应该就是幸福的本源。写作,对这位老人、或许还对其创作者卡尔特斯来说,是西西佛斯那象征幸福的石头。
卫茂平
二00五年春节于上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