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调石墙T

蓝调石墙T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Leslie Feinberg
图书标签:
  • 蓝调
  • 石墙
  • T
  • LGBTQ+
  • 文学
  • 小说
  • 成长
  • 身份认同
  • 美国
  • 文化
  • 女性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你是男人还是女人?这个问题总是困扰着洁斯,如狂风暴雨般冲击着他的生命和认同。他成长于1950年代的一个蓝领小镇。到了前女性主义的1960年代,他在酒吧和工厂中以T的身份现身。1970年代初期,面对失业的冲击,又缺乏社群支援,他开始以男人的身份生活……这是一个跨性别者的故事,在一次又一次的挣扎中,引领读者思索自主权的意义。

本书荣获
1994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年度同志文学奖
1994年美国女同志浪达文学奖
2000年中文版为中国时报开卷推荐暑假高中生优良阅读品
获诚品书店年度百大好书
2006年 完整中译本改版上市

作者简介

费雷思(Leslie Feinberg)

  美国最知名的跨性别作家和运动领袖,除本书外,还着有「跨性别战士」(1996)「跨性别解放」(1998)小说「扮装国王梦」(2005)

《暗影低语》 作者: 艾莉森·布莱克伍德 类型: 哥特式悬疑/心理惊悚 出版年份: 2023年 页数: 480页 内容提要: 《暗影低语》的故事围绕着一座位于苏格兰高地深处、终年笼罩在迷雾中的古老庄园——“鸦羽庄园”展开。这座庄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十五世纪,充满了血腥的传说和被遗忘的秘密。 女主角伊芙琳·哈珀是一位年轻的古籍修复师,她刚刚经历了一场个人生活中的重大变故,急需一份能让她远离尘嚣、专注于工作的环境。她接受了一份报酬丰厚的秘密委托:修复并编目庄园主——已经隐居多年的亚瑟·芬奇男爵——那座收藏了数百年珍本的私人图书馆。 伊芙琳到达鸦羽庄园时,立刻被那种压抑而庄严的气氛所笼罩。庄园的建筑风格充满维多利亚时代的哥特式特征,高耸的尖顶、布满常春藤的石墙、以及几乎全年不散的浓雾,都让这座宅邸仿佛脱离了现代时空。庄园内只有少数几位仆人:沉默寡言、眼神中总带着一丝恐惧的老管家詹姆斯,以及神秘的、几乎不与外界接触的芬奇男爵。 图书馆是伊芙琳的工作核心。这是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空间,高大的胡桃木书架直抵天花板,空气中弥漫着纸张、皮革和灰尘混合的古老气味。然而,随着修复工作的深入,伊芙琳发现图书馆的藏书远非一般意义上的珍贵文献集合。在看似正常的古籍深处,她开始发现一些被刻意隐藏起来的、手抄的日记、炼金术符号残页,以及一些提及“低语者”和“永恒契约”的晦涩文本。 起初,伊芙琳将这些发现归咎于她日益增长的疲劳和环境带来的心理暗示。但很快,怪异的事件接连发生:夜深人静时,她总能听到从厚重墙体内部传来的微弱、难以辨认的低语声;她修复的那些古籍,会在她离开后莫名其妙地被翻开到特定的、关于禁忌仪式的页面;她还发现,庄园里流传着一个古老的传说,芬奇家族的历代男主人都与某种“黑暗的知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种联系往往伴随着家族成员离奇的死亡或精神崩溃。 随着伊芙琳对这些谜团的探究,她开始怀疑芬奇男爵并非只是一个隐居的贵族,他似乎在积极地保护着某个巨大的秘密,或者,正在延续着某种家族的“责任”。男爵本人如同幽灵般,白天鲜少露面,只在深夜的固定时间,会要求伊芙琳汇报工作,他的眼神深邃而复杂,似乎看透了伊芙琳的每一个想法。 庄园外的世界也变得越来越难以企及。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雪切断了通往外界的唯一道路,伊芙琳发现自己与世隔绝,成为了这场哥特式迷局中的唯一参与者。她与管家詹姆斯的几次短暂对话中,感受到了强烈的警告和隐晦的哀求,詹姆斯似乎知道一些真相,却因为恐惧而不敢开口。 伊芙琳决定深入探究庄园地下的密室——那是她最早在修复地图时发现的异常结构。在那里,她找到了一本用人皮装订的日记,记录了芬奇家族数百年来为追求某种“终极智慧”而进行的牺牲和实验。日记中详细描述了如何通过特定的仪式和对某些“频率”的捕捉,来解读那些来自“维度之外”的低语。 当伊芙琳即将揭开所有谜团时,她意识到自己不仅是修复师,更像是被卷入了一个精心布置的陷阱。她必须在被庄园的黑暗力量完全吞噬之前,做出抉择:是带着发现的真相逃离,还是留下来面对芬奇男爵,揭露那个隐藏在石墙深处的恐怖真相,以及那些低语声的真正源头。 《暗影低语》是一部探讨知识的代价、家族宿命和精神边界的哥特式悬疑小说。它以细致入微的笔触描绘了苏格兰高地令人窒息的氛围,将心理上的恐惧与超自然元素完美融合,挑战着读者对现实和幻觉的认知。 核心主题: 知识的腐蚀性;被诅咒的遗产;被遗忘的历史;精神上的自我迷失与救赎。 适合读者: 喜欢达芙妮·杜穆里埃式心理悬疑、爱伦·坡式阴郁美学以及对历史秘密和禁忌知识感兴趣的读者。 --- 《铁与蒸汽的黎明》 作者: 马库斯·里德 类型: 蒸汽朋克/历史架空小说 出版年份: 2022年 页数: 620页 内容提要: 故事设定在一个被称作“新亚特兰蒂斯联邦”的架空世界,这是一个科技飞速发展、工业革命以超乎想象的速度推进的平行世界。在这个世界里,煤炭和蒸汽驱动的巨型机械已经取代了电力,空中航母在云层中巡弋,城市被高耸入云的黄铜与钢铁结构所覆盖。 主角是卡莱布·范恩,一位年轻的天才钟表匠兼机械工程师。他生活在联邦首都——一座被誉为“永动之城”的巨大垂直都市“奥古斯塔”的底层机械区。卡莱布的梦想是设计出一种能让城市能源供应更清洁、更高效的“永动核心”,以摆脱对污染严重的“黑金”煤炭的依赖。 然而,奥古斯塔的权力结构被几个掌控能源和军工的“大铸造家族”牢牢把持。卡莱布的导师,一位曾试图挑战能源垄断的传奇发明家,在一次“意外”的机械爆炸中丧生。卡莱布继承了他导师的遗物——一个看似普通的黄铜怀表,但这个怀表内部却隐藏着一套复杂的、关于“以太能源”的初步设计图。 卡莱布发现,大铸造家族正在秘密开发一种能将蒸汽技术推向极致的超级武器——“雷霆主宰”,这种武器一旦投入使用,将彻底扼杀任何能源改革的希望,并可能引发联邦与其他新兴空中殖民地之间的全面战争。 为了解开导师的死因并阻止“雷霆主宰”的启用,卡莱布必须深入奥古斯塔的权力中枢——位于城市顶层的“荣耀塔”。他组建了一个由不同背景的人组成的临时团队:一位精通间谍技术、驾驶着改装过的小型单人飞行器的自由飞行员;一位能够破解任何机械锁和密码的女性黑客,她利用一套基于真空管和电磁脉冲的复杂装置进行操作;以及一位对铸造家族的腐败行径深恶痛绝的前军工厂长。 他们的旅程充满了机械迷宫、复杂的齿轮陷阱以及与装备着重型蒸汽动力装甲的治安部队的惊险追逐。小说细致地描绘了蒸汽朋克世界的物质感:黄铜的冰冷、蒸汽的嘶嘶声、皮带和齿轮的咬合声,以及那些宏伟却又充满社会阶级分化的城市景观。 在故事的高潮部分,卡莱布和他的团队潜入了荣耀塔的深处,发现“雷霆主宰”的启动程序不仅关乎军事力量,更与芬奇家族试图利用“以太能源”控制民众的思想有关。卡莱布必须在最后关头,利用他那块看似普通的怀表中所蕴含的“永动核心”理论,与超级武器的驱动系统进行一场终极的机械对决。 《铁与蒸汽的黎明》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机械和冒险的小说,它探讨了工业革命对社会结构、个人自由和环境伦理的深远影响,以及在一个技术被垄断的世界中,创新精神如何成为反抗最强大的武器。 核心主题: 技术垄断与反抗;社会阶级冲突;发明的伦理;工业时代的浪漫与残酷。 适合读者: 热衷于复杂机械设定、细致世界观构建,以及喜欢传统冒险叙事和蒸汽朋克美学的读者。 --- 《失语者的花园》 作者: 莉安娜·卡特 类型: 现代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小说 出版年份: 2021年 页数: 312页 内容提要: 《失语者的花园》是一部关于记忆、语言和治愈的内敛而富有诗意的小说。故事发生在一个气候温和、看似平静的南欧沿海小镇——“阿斯特拉”。这个小镇最著名的特色是它那座被当地人称为“声音庇护所”的植物园。 女主角,索菲亚,是一名语言病理学家,她在经历了一次突如其来的创伤性事件后,彻底失去了说话的能力。她无法发出任何声音,连最基本的喃喃自语都办不到。带着近乎绝望的心情,索菲亚搬到了阿斯特拉,希望在这片被认为拥有特殊疗愈能力的土地上,重新找到她的声音。 阿斯特拉的植物园是一个奇特的生态系统。园中的植物种类繁多,它们不仅颜色和形态怪异,更被当地人认为具有“共情”和“记忆储存”的能力。园丁家族世代守护着这座花园,他们相信,某些特定的花朵和苔藓,能够通过非语言的方式,帮助人们处理那些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情绪和记忆。 索菲亚开始在花园中进行观察和记录。她发现,当她触摸某些特定植物的叶片时,她脑海中会浮现出她失语前的一些片段——不是清晰的画面,而是强烈的、与情绪相关的“质感”和“味道”。例如,触摸一种名为“寂静鸢尾”的花朵时,她会感觉到冰冷的、被压抑的悲伤;而触摸一种罕见的、会发出微弱磷光的“回音藤”时,她会体验到失语前最后一次与人交谈时的场景碎片。 花园的守护者,年迈的园丁老人伊利亚斯,成为索菲亚的非正式导师。伊利亚斯并不试图“治愈”索菲亚,而是引导她接受“失语”本身也是一种语言形式。他教导索菲亚如何通过照料植物、观察它们对环境和光线的微妙反应,来重新建立自己与外界的连接。他认为,语言的缺失迫使人去倾听世界更深层次的“对话”。 随着索菲亚在花园中投入的时间越长,她对阿斯特拉小镇的记忆也开始变得复杂起来。她发现镇上的许多居民似乎也都在用非语言的方式生活着——有人选择终身保持沉默,有人通过绘画来记录无法言说的历史,甚至连镇上商店的菜单都充满了象征性的符号而非文字。索菲亚开始怀疑,阿斯特拉本身是否是一个集体选择“失语”的社区,以保护某种古老的秘密或逃避某个集体创伤。 在小说的后半部分,索菲亚通过花园中一种极其罕见的、需要特定月相才能开放的“追忆之莲”,重新体验了导致她失语的那场事件的核心情绪。她意识到,声音的回归并非靠机械的修复,而是源于她对那段痛苦经历的彻底“共情”和接纳。 《失语者的花园》是一部关于内在旅程的小说,它探讨了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如何过度依赖语言,而忽略了身体、自然和非言语的交流所蕴含的巨大力量。 核心主题: 非语言的沟通;创伤后的自我重塑;自然界的象征意义;记忆的具象化。 适合读者: 喜欢卡尔维诺式奇特的设定、关注内心世界探索和文学性强烈的叙事的读者。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写给《蓝调石墙T》的中文读者们   费雷思

  《蓝调石墙T》的中文译本出版,不但是我无比的光荣,也令我感到非常兴奋。

  中文译本到达我手中的那一刻深深的撼动了我,因为东方的中国对我而言一直有着时隐时现的重大意义。回首前程,或许对我个人的意识、信念和人生路途有着最深刻冲击的,就是1949年──我出生的那一年──在中国发生的工农革命,这也毫无疑问的是人类历史上非常重大的一次社会巨变。作为一个美国工厂工人的女儿,我当时并不了解我自己国家的财富阶级在1949年丧失中国这个可以轻易被无情剥削、被恣意殖民的对象时所感受的无比愤怒,然而后来这个佔据统治地位的财富阶级在挫败的愤怒中转向美国本土并发动反共的白色恐怖时,这个恼羞成怒的回应就深深的冲击到我个人的生命了。

  简单的来说,白色恐怖紧缩了美国的社会氛围,对异议份子形成强大压力,使得1950年代所有的进步人士都担心会丢掉饭碗或者被逐出家园;作为一个坚决捍卫劳动者权益的工人家庭成员,我的感受自然是十分切身的。另一方面,在我那些童年的岁月中,反亚裔(特别是反日本人、中国人、和韩国人)的种族主义开始狂热的燃烧,排除异己的风潮直接深化了美国一直都存在的反犹太倾向;我这个犹太后裔当然首当其冲,深受其害。同时,在性别认同方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女人只能有两个角色选择:家庭主妇及母亲,这种严谨的性别角色规范与白色恐怖年代极端保守的性态度结合起来时,像我这样非常阳刚的女孩就得承受可怕的巨大冲击了。

  总之,中国的巨变或许发生在遥远的东方,然而西方反共世界对中国革命所做出的各种紧缩回应,却很根本的强化了我这一生所承受的各种压迫。

  另外,你们或许也知道,这段猎巫的白色恐怖年代对男女同性恋都进行了严厉的迫害。不管是不是同性恋,人人都担心会被指为同性恋,都急于撇清或逃避,许多人更因为这个可能的弱点而被勒索、被要胁。就我所知,这和今日台湾许多同志因为畏惧人言而无法出柜的情况颇为相似。可是也因为1950年代这些令人发指的压迫,才使得各种社会运动在1960到1970年间的美国扬起抵抗的旗帜;民权运动、黑豹党、美国印第安原住民运动、妇女解放运动、同性恋解放运动等等,都是针对那个铁腕年代的反击。

  我就是在这些积极努力改变社会的运动中成长的。它们深深的塑造了我,使我和我的同伴们终生致力消除各种狭窄的偏见和歧视,而我们很清楚的知道,这些偏见和歧视正源自我们周遭那个不公不义不平等的社会经济体系。

  主流的意识形态常常强调什么才是「正常」,什么才是「现实」,以便用这些宣传来巩固现有的社会制度;不过,这个庞大的社会经济体系却很难护卫,也很难合理化。我所居住的美国社会有着世上所有工业大国中最严重的贫富两极化,也造成了一个最不合理的现象:辛劳工作的人收入最少,闲散之人反而获得最多。每天我都会看到许多修长黑亮的加长礼车唿啸而过,烟尘掩没的却是路旁孤苦无依的老人在垃圾堆中搜寻食物。

  我们怎么能再让这样一个明显不公的社会现实继续下去呢?

  第二波妇女解放运动和同性恋解放运动已经揭露了一个重要的事实:对女人和性别异类的歧视及压迫,事实上正是资本主义体制很重要的一环──正好像这种压迫也构成了过去的奴隶制度和封建制度一样。1969年抵抗警方暴力的纽约市石墙事件引发了年轻一代的同性恋解放运动,透过这个运动,我们提升了社会意识,让大家看到人类多样多元的性面貌如何被扭曲压抑,异性恋如何被建立成为唯一受到国家政府保障和支持的「正常选择」,也看到同性恋如何被施加惩罚。

  我在1992年写成《蓝调石墙T》,目的就是想指出,在女人、女同性恋、男同性恋以及双性恋追求解放的同时,还有另外一种与它们紧密相连的压迫存在──也就是对跨性别者的压迫──而它必须被当成一个独立的社会现象来看待。我们周围有许多人没办法被当成「真」男人或「真」女人。她∕他们可能是跨性别的──也就是说,女的太阳刚,男的太阴柔;或者她∕他们超越了性别二分,展现了某种性别暧昧或性别矛盾的现象。她∕他们可能是变性者──也就是说她∕他们在定义自己的性的时候并没有遵循接生医师当年的宣告。又或者她∕他们是阴阳人──根本就诞生于男女身体区分的边际。这些跨性别主体在既有性别文化中所承受的压迫,和一般的性别主体有着某种类似,但是又截然不同,这正是我在这本小说中尝试呈现的。

  《蓝调石墙T》问世之后,我又出版了《跨性别战士:从圣女贞德到丹尼斯罗德曼》以呈现了我一生的研究。我以非小说的形式,提出各种跨文化、跨历史的证据,以显示上述那些性别异类在人类历史中早就存在,而且在全球某些社会中都曾受到极端的尊崇。我也找到了证据说明,那些对跨性别主体、女人、同性恋表示敌意的法律或态度,事实上是和人类社会财富分配两极化的过程紧密相连的。

  今日美国的性别革命者已经肯定了彻底性别解放的必要,并且朝着这个目标前进,而当我看到跨性别解放的旗帜在各种抗议的队伍中出现时,心中有着无限的感动。我相信住在有史以来最古老文明中的你们,一定也可以在自己文化的历史中找到类似的例子,并逐步发现这种现代压迫的最初根源,而你们更可能找到例子来显示另外有些时代曾经接受跨性别的表现。

  不管你们是否分享我的世界观或是我对未来世界的憧憬,我相信我们都共有另外一些相同的信念:例如,希望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希望活得有力,希望提升自己的知识和意识,希望世界会更好。而我觉得当你读过《蓝调石墙T》,用书中「跨性别」的眼光来看过世界时,你就会更了解,有些人只不过是因为自己展现了人类社会一直都存在着的多元面貌,就落得承受各种残酷的嘲弄或恶意的取笑。我相信你会因此和我一样,努力挺身抗拒这些敌意的表现──这将是你我都做得到的重大贡献。

  我深深的相信,一旦我们在跨性别运动中找到共通的立足点,我们就能建立一个长远的连结。我们会发现,在为每一个被贬低、被践踏、被污名的灵魂争取解放时,我们已经成为一生并肩奋斗的「同志」。

图书试读

跨性别之歌/何春蕤

Stone Butch Blues这本小说的中译名《蓝调石墙T》包含了一个「T」字,这个选择恰巧同时表达了两重意义:一重是女同性恋中的T,就是某种阳刚形象的女同志,另一重则是跨性别(Transgender),也就是在性和性别上大步跨越疆界的人。这两重身分正是本书作者费雷思(Leslie Feinberg)常常用来描述自己的方式:「我是一个阳刚的、女同志的、女着男装的、跨性别者」。

或许在此刻的台湾看来,这好像没什么稀奇。大家不都愈来愈中性化了吗?电视上不是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性别面貌吗?从综艺节目中的反串变装歌舞表演和辨识性身分的猜谜游戏,到电视蒐奇及新闻节目中有关变性人、阴阳人、第三性的耸动报导,我们周围好像一下子多了许多早已跨越性别疆界的人。这么说来,像作者费雷思这样一个从小就很男性化的「女人」,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活得像男人,又有什么大不了的呢?

不过,费雷思的真实人生却戳破了这个所谓中性化、多元化社会的伪善。有一天,为了申请售货小姐的工作,费雷思不得不穿上洋装去接受面试,结果在公车上所有的男男女女竟然都指指点点,怒目相视,认为费是个假扮女人的男人。费雷思无计可施,于是向另一位以男性面貌生活的T借了男用发鬓,配上平日的男性装扮,到附近一间画廊去走走,顺便实验一下效果;结果完全没有引人注意,而且在闲聊时画廊的警卫还热心的告诉他,现在有警卫的缺,劝他赶快申请,一小时后费雷思已经通过了面试,获得了工作。这些经验都坚定了费雷思以男性面貌行走人生的信念,他并且和许多跨性别者一样,进一步以荷尔蒙或外科手术的方式来部份改变自己的身体形象,留过一嘴络腮胡,也接受过平胸手术。然而,费雷思同时却也非常有意识的拒绝顺从法令的要求「完全」改变自己的身体以配合外在的性别表现──他不要做变性人,他要做跨性人。

正是因为具体拥有这种「跨」性别的暧昧肉身状态,才使得费雷思更深切的体认到,「男女有别、性别二分」之所以看来天经地义,乃是透过各种专断和暴力来建立的。性别二分的法律就常常迫使跨性别者违法造假,以维护自身真确的性别暧昧状态。例如在申请驾照和护照时,费雷思就必须考虑再三,如果圈选「女」,日后被拦下临检时就得面对交警的质疑:看来分明是个男人,为什么有张女性的驾照?接下来必定是充满羞辱、侵犯隐私的搜身鑑定。因此费雷思决定圈选「男」,至少日后交警会集中注意力在交通事件上,而不会专注于他的性别身分。当然,如果不幸被揭穿,这个小小的勾选动作就意味着违法伪造身分而可能导致罚锾或监禁。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讀的這本《藍調石牆T》,徹底顛覆了我對某些類型的書的既有認知。它不是那種讓你哈哈大笑的喜劇,也不是讓你緊張刺激的懸疑。它更像是一首低迴悠長的藍調,帶著一種獨特的憂鬱氣質,緩緩地滲透進你的心靈。書中的氛圍營造極其到位,你彷彿能聞到空氣中瀰漫著的那股,屬於特定時代、特定地景的氣味。那些描寫,細膩到讓人動容,讓你深刻感受到角色的喜怒哀樂,他們的孤獨,他們的渴望,他們的無奈。我最喜歡書中那種,看似平淡卻暗藏深情的對話。沒有華麗的辭藻,卻字字敲打在心坎上。你會在那些簡單的字句中,讀出人物內心的波濤洶湧,以及他們之間複雜的情感糾葛。這本書的節奏處理也很獨特,有時緩慢得讓你彷彿能聽到時間的滴答聲,有時又突然加快,讓你應接不暇。我每次讀完一章,都會覺得自己好像經歷了一段真實的人生。這絕對不是一本可以快速翻閱的書,它需要你放慢腳步,用心去感受,去體會。我現在有點擔心,讀完之後,會不會很難再進入下一本書的狀態,畢竟這本書帶來的餘韻太強烈了。

评分

說實話,《藍調石牆T》這本書,我一開始是被它的書名所吸引,覺得很有意境,但是讀起來,才發現它遠比我想像的要深刻和有力量。這本書的角色群像塑造得太出色了,每一個人物都有自己的故事,有自己的掙扎,而且他們的互動,那種羈絆,那種矛盾,都讓我看得非常過癮。你會發現,書中的人物並非完美,他們有著各自的缺點和軟肋,但正是這些不完美,才讓他們如此真實,如此 relatable。我特別欣賞作者在處理一些比較龐大、複雜的敘事時,依然能保持清晰的邏輯和引人入勝的節奏。這本書讓我對某些歷史事件有了全新的理解,它並沒有給你一個標準答案,而是引導你去思考,去形成自己的判斷。書中的一些情節,真的是讓我反覆咀嚼,越想越覺得有味道。它不是那種讓你一眼就能看透的小說,而是一本需要你慢慢品味,才能領略其精髓的作品。我讀到一些讓我驚喜的轉折,也會為一些角色的命運感到唏噓。總之,這是一本讓我開拓了視野,也觸動了心靈的好書,我會推薦給那些喜歡深度閱讀的讀者。

评分

這是一本讓我讀完後,久久無法平靜的書。《藍調石牆T》的敘事方式真的非常特別,它不是那種線性的、一板一眼的講故事。作者巧妙地運用了不同的視角和時間線,讓整個故事的架構變得更加立體和豐富。一開始我還會有點跟不上,但隨著閱讀的深入,我才發現這正是它迷人之處。這種結構上的巧思,就像在拼湊一幅複雜的拼圖,當最後一塊碎片放上去的時候,整個畫面豁然開朗,你會驚嘆於作者的佈局之巧妙。書中對於社會觀察的犀利,也是讓我印象深刻。它沒有迴避現實的殘酷,也沒有美化人性的弱點,而是將這些赤裸裸地呈現在讀者眼前。我讀著讀著,會不自覺地將書中的情節與現實生活中的一些現象做對比,然後發現,原來歷史的洪流,總是在以不同的方式重複上演。這本書真的會讓人開始思考,我們身處的社會,我們的價值觀,我們的身份認同,到底是如何形成的。我身邊的朋友問我這本書好不好看,我一時之間也不知道該怎麼回答,因為「好看」這個詞,似乎太過淺薄,無法形容它帶給我的震撼。

评分

我必須坦承,《藍調石牆T》這本書,一開始我真的有點被它的厚度嚇到,但抱著「來都來了」的心情翻開後,我卻一頭栽進去了,而且是那種越陷越深、欲罷不能的感覺。這本書的文字功力真的很強,有時候我會突然停下來,仔細咀嚼作者的用詞遣字,那種精準、那種詩意,讓人拍案叫絕。它不像是一些純粹講故事的書,有時會讓人覺得情節有點拖沓,而是有一種沉靜的力量,讓你慢慢地進入作者構築的世界。我最喜歡書中對情感的細膩描寫,那種隱藏在字裡行間的暗流湧動,有時是淡淡的憂傷,有時是無法言說的愛戀,都讓我感同身受。我常常讀到一半,會放下書,望著窗外發呆,腦子裡全是書中的人物在對話、在思考。它引導我去反思很多事情,關於選擇,關於人生,關於我們是如何成為今天的自己的。我特別欣賞作者在處理一些比較沉重的題材時,並沒有刻意去煽情,而是用一種克制而有力的筆觸,將那些情緒渲染到極致。這本書讓我體驗到一種閱讀的純粹樂趣,那種沉浸在文字世界中,與書中角色一同經歷悲歡離合的感覺,真的很難得。

评分

天啊,我最近到底在看什麼書啊?《藍調石牆T》這本書,我只能說,它絕對不是那種你會隨手拿起、輕鬆讀完的入門讀物。它更像是一場文學的馬拉松,需要你拿出極大的耐心和專注力。我猜,作者在下筆之前,一定是做了非常深入的研究,畢竟書裡頭那些時代背景的描繪、社會氛圍的刻畫,細緻到幾乎可以讓你身臨其境。我個人對那段歷史沒什麼涉獵,但是透過書中人物的視角,我彷彿看到了那個時代的種種掙扎與渴望。有時候讀得我心裡很鬱悶,但又忍不住想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這種糾結感實在是很奇妙。書中的角色塑造也是一大亮點,不是那種扁平化的英雄或反派,而是充滿了人性的複雜性,他們的選擇,他們的掙扎,都讓人覺得真實得可怕。我邊讀邊想,如果是我處在那個情境下,我會怎麼做?答案可能也會很難看吧。總之,這是一本需要時間去消化、去品味的書,絕對不是讓你解悶用的,但如果你願意投入,它絕對會給你意想不到的收穫。我現在腦袋裡還在迴盪著書中的一些片段,有些畫面感特別強烈,就像電影一樣在我腦海裡不斷播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