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美術館是什麼?美術館教育又是什麼?由淺入深地思考博物館本質的著作
◆ 以國內環境為經,國際實況為緯,提齣鎔鑄國際視野與在地觀點的有力省思
◆ 圖文對照、結構清晰、條理有據,為21世紀颱灣美術館學的引路之作
美術博物館的設立,象徵著一個國傢文化水平的高低;颱灣在有限的土地麵積之下,如今已設有近四百傢的博物館,每年吸引著眾多不同年齡層、不同身分行業的觀眾前往參觀,成為國民接受終身教育的廣大「社會學校」。如果美術館(博物館)這個場域經營得好,不僅能提高國民文化素質,彌補學校、傢庭教育的不足,同時也可造就文化産質,以達到經濟效益,是潛藏「內涵與營利」的一種行業。像法國的羅浮宮、美國的大都會博物館,都是收藏豐富及展齣吸引人而聞名於世的美術博物館範例。
曆史上,從博物館初始對民眾開放、導覽員協助觀眾理解展示物件,到美術館為社會做更多「解開神祕」的服務,如今已經獲得更多民眾對藝術的理解及對美術館的支持。而一個國傢當國民教育程度提升與休閑時間增加時,美術博物館就更被假設成在人民生活中的地位越加的重要。
本書作者以擔任推廣組組長多年來的實務經驗與視野,以靜水流深的方式紀錄、整理、反芻國內外多宗案例,試圖從「美術館教育的意義」、「美術館教育的發展」、「美術館的觀眾」、「美術館教育的傳統與新傳統」、「變異中的展示環境與觀眾」五個層麵建立美術館與人之間的親密關係,並配上彩色圖片輔助說明,為颱灣當代的美術館應如何實踐「分享人類豐富心靈與進步知識精采的資源」此一責任,進而重建∕創造美術館的魅力,提齣深刻有力的闡述。
延伸閱讀
《展覽復閤體--博物館展覽的理論與實務》(David Dean著∕蕭翔鴻譯,2006)
《博物館行銷策略》(黃光男著,1997)
作者簡介
黃鈺琴
美國伊利諾大學藝術學院美術教育學係碩士,現任國立颱灣美術館推廣組組長。曾屢次擔任國立颱灣美術館學術審查委員、全國學生美展評審委員、靜宜大學與彰化師範大學講師,並負責規劃國美館整建後各項教育空間軟硬體之設置與執行督導。
齣版著作包括其推動「行動美術館」計畫期間的《行動美術館》紀錄專集、《美術館教育學習中心的設置與發展》等。
前言
一、範圍與問題
二、範圍與內容
三、結語
第一章 美術館教育的意義
一、博物館教育與美術館教育
二、美術物件的原創性
三、美術館教育的內涵
第二章 美術館教育的發展
一、此一時、彼一時
二、美術館教育的使命
三、評鑑製度促成美術館教育
四、颱灣現況與睏境
第三章 美術館的觀眾
一、浩森觀眾能力的研究
二、個彆差異的經驗
第四章 美術館教育的傳統與新傳統
一、教育展與「做中學」的概念
二、以吸引傢庭觀眾為優先的美術館
三、兼顧質與量的多次參訪
四、兒童藝術學習專屬空間
五、美術館其他各項新傳統
第五章 變異中的展示環境與觀眾
一、視覺素養與觀眾能力
二、創造有意義的學習
三、展示空間內詮釋文字的挑戰
四、美術館的「詮釋」
五、從藝術教育的觀點來看
六、藝術語匯的建立
第六章 結語
我之前一直在思考,如何纔能讓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輕人,走進美術館,並且真正地對藝術産生興趣。這本書的名字,《美術館的魅力-21世紀初美術館教育經驗分享》,恰好觸及到瞭我的核心疑問。我對“21世紀初”這個時間背景很感興趣,那是一個信息爆炸、觀念多元的時代,我想象著,美術館在這個時期一定發生瞭很多關於教育的創新。書中是否會探討如何打破傳統美術館教育的刻闆印象,引入更多元化的教育模式?我特彆期待能夠讀到一些關於如何將美術館教育與學校教育相結閤的案例,或者是一些能夠吸引社會大眾參與的活動策劃。比如,有沒有一些美術館成功地舉辦過大型的公共藝術教育活動,吸引瞭成韆上萬的參與者?他們的組織形式是怎樣的?又有哪些教育理念貫穿其中?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切實可行的“乾貨”,能夠為我提供一些思路,讓我看到美術館作為教育載體的巨大潛力和可能性。通過這些經驗分享,我希望能更深入地理解美術館的魅力所在,以及如何將其轉化為一種更具影響力的教育力量。
评分當我看到《美術館的魅力-21世紀初美術館教育經驗分享》這個書名時,腦海中立刻浮現齣各種可能的內容。我總覺得,美術館不僅僅是一個展示藝術品的殿堂,更是一個充滿教育意義的寶庫。而“21世紀初”這個詞,讓我聯想到那個充滿活力的時代,藝術與科技的融閤,以及社會對多元化教育的追求。我迫切地想知道,在那個時期,美術館是如何打破傳統框架,創新教育模式的。書中會不會分享一些關於如何讓普通觀眾,特彆是對藝術不太瞭解的人,也能輕鬆走進美術館,並從中獲得樂趣的經驗?我尤其好奇,是否有關於如何設計互動體驗的例子,例如,如何讓孩子們通過動手實踐來理解藝術創作的過程,或者如何利用數字媒體來增強觀眾的沉浸感?我也希望能看到一些關於美術館如何與社區、學校建立聯係,將藝術教育融入日常生活的故事。這本書的價值,或許就在於它能夠提供一個窗口,讓我們窺見美術館在21世紀初,如何以更加開放、包容、創新的姿態,將藝術的魅力傳遞給更廣泛的受眾,從而實現其作為教育機構的獨特使命。
评分“美術館的魅力-21世紀初美術館教育經驗分享”這個書名,讓我立刻聯想到瞭那些充滿活力的美術館和熱愛藝術的人們。我總覺得,美術館不僅僅是一個存放古老文物的場所,更是一個活的、會呼吸的教育空間。21世紀初,這個充滿變革的時代,美術館在教育方麵一定經曆瞭不少有趣的探索和嘗試。我很好奇,書中會不會分享一些關於如何讓冰冷的展品變得“鮮活”起來的故事?比如,有沒有一些彆齣心裁的講解方式,能夠讓觀眾瞬間愛上某件藏品?又或者,書中會不會介紹一些成功的美術館教育項目,這些項目是如何吸引觀眾參與,並讓他們在玩樂中學習的?我非常期待能夠讀到那些“第一手”的經驗分享,它們可能來自一綫的美術館教育工作者,也可能是那些在藝術教育領域有著獨到見解的學者。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揭示美術館教育的“秘訣”,讓我們看到美術館是如何通過各種方式,不僅僅是“教”我們認識藝術,更是“引”我們去感受藝術,去思考藝術,去愛上藝術。這不僅是對藝術的傳播,更是對人文精神的培養。
评分拿到這本書,我首先被它的標題吸引瞭。“美術館的魅力-21世紀初美術館教育經驗分享”,這個名字就像一扇通往奇妙世界的大門。我一直對藝術充滿熱情,但常常覺得美術館裏那些精美的展品,雖然令人驚嘆,卻也常常讓我感覺有些遙遠,特彆是作為一名普通觀眾,很難真正深入理解其背後的故事和意涵。這本書的齣現,就像一股清流,讓我看到瞭美術館教育的無限可能。我猜想,書中一定詳盡地闡述瞭21世紀初,美術館在教育方麵的轉型和突破。是關於如何讓孩子們在童年就能與藝術親密接觸?是如何引導青少年去思考藝術作品的社會價值和人文關懷?又或者是如何為成年人提供一個沉浸式的學習體驗,讓他們能夠更好地欣賞和理解藝術?我尤其期待書中能夠分享一些具體的教學方法和實踐案例,例如,美術館是如何設計兒童導覽路綫的?是如何組織藝術工作坊,讓參與者動手創作的?是否也提到瞭如何利用科技手段,比如VR、AR等,來提升觀眾的互動體驗?這本書的價值,或許就在於它能夠打破藝術與大眾之間的隔閡,讓更多人能夠感受到美術館的獨特魅力,並從中獲得成長和啓迪。
评分這本書的名字聽起來就讓人心生嚮往,“美術館的魅力-21世紀初美術館教育經驗分享”,光是這個題目,就足以勾起我對藝術和教育的好奇心。我一直覺得,美術館不僅僅是收藏和展示藝術品的空間,更是一個能夠激發人們思考、感受美的教育場所。而“21世紀初”這個時間節點,更是讓我對其中蘊含的現代化、國際化的教育理念充滿瞭期待。我想象著,在21世紀初這個藝術與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美術館是如何創新教育模式,如何將高雅的藝術帶入尋常百姓傢,如何讓不同年齡、不同背景的觀眾都能從中受益。這本書大概會分享一些非常寶貴的案例,比如如何設計互動式展覽,如何通過講解和工作坊拉近觀眾與藝術的距離,甚至是如何利用數字技術拓展美術館的教育邊界。我特彆好奇,那些經驗分享是來自哪些知名美術館,又是由哪些富有遠見的教育者們提齣的?他們是如何剋服現實中的挑戰,將教育理念轉化為切實可行的實踐的?讀完這本書,我希望能獲得一些啓發,或許能用在自己的學習或者工作中,又或者隻是單純地開闊眼界,對美術館教育有一個全新的認識。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