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美术馆是什么?美术馆教育又是什么?由浅入深地思考博物馆本质的着作
◆ 以国内环境为经,国际实况为纬,提出镕铸国际视野与在地观点的有力省思
◆ 图文对照、结构清晰、条理有据,为21世纪台湾美术馆学的引路之作
美术博物馆的设立,象征着一个国家文化水平的高低;台湾在有限的土地面积之下,如今已设有近四百家的博物馆,每年吸引着众多不同年龄层、不同身分行业的观众前往参观,成为国民接受终身教育的广大「社会学校」。如果美术馆(博物馆)这个场域经营得好,不仅能提高国民文化素质,弥补学校、家庭教育的不足,同时也可造就文化产质,以达到经济效益,是潜藏「内涵与营利」的一种行业。像法国的罗浮宫、美国的大都会博物馆,都是收藏丰富及展出吸引人而闻名于世的美术博物馆范例。
历史上,从博物馆初始对民众开放、导览员协助观众理解展示物件,到美术馆为社会做更多「解开神祕」的服务,如今已经获得更多民众对艺术的理解及对美术馆的支持。而一个国家当国民教育程度提升与休闲时间增加时,美术博物馆就更被假设成在人民生活中的地位越加的重要。
本书作者以担任推广组组长多年来的实务经验与视野,以静水流深的方式纪录、整理、反刍国内外多宗案例,试图从「美术馆教育的意义」、「美术馆教育的发展」、「美术馆的观众」、「美术馆教育的传统与新传统」、「变异中的展示环境与观众」五个层面建立美术馆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并配上彩色图片辅助说明,为台湾当代的美术馆应如何实践「分享人类丰富心灵与进步知识精采的资源」此一责任,进而重建∕创造美术馆的魅力,提出深刻有力的阐述。
延伸阅读
《展览复合体--博物馆展览的理论与实务》(David Dean着∕萧翔鸿译,2006)
《博物馆行销策略》(黄光男着,1997)
作者简介
黄钰琴
美国伊利诺大学艺术学院美术教育学系硕士,现任国立台湾美术馆推广组组长。曾屡次担任国立台湾美术馆学术审查委员、全国学生美展评审委员、静宜大学与彰化师范大学讲师,并负责规划国美馆整建后各项教育空间软硬体之设置与执行督导。
出版着作包括其推动「行动美术馆」计画期间的《行动美术馆》纪录专集、《美术馆教育学习中心的设置与发展》等。
前言
一、范围与问题
二、范围与内容
三、结语
第一章 美术馆教育的意义
一、博物馆教育与美术馆教育
二、美术物件的原创性
三、美术馆教育的内涵
第二章 美术馆教育的发展
一、此一时、彼一时
二、美术馆教育的使命
三、评鑑制度促成美术馆教育
四、台湾现况与困境
第三章 美术馆的观众
一、浩森观众能力的研究
二、个别差异的经验
第四章 美术馆教育的传统与新传统
一、教育展与「做中学」的概念
二、以吸引家庭观众为优先的美术馆
三、兼顾质与量的多次参访
四、儿童艺术学习专属空间
五、美术馆其他各项新传统
第五章 变异中的展示环境与观众
一、视觉素养与观众能力
二、创造有意义的学习
三、展示空间内诠释文字的挑战
四、美术馆的「诠释」
五、从艺术教育的观点来看
六、艺术语汇的建立
第六章 结语
“美术馆的魅力-21世纪初美术馆教育经验分享”这个书名,让我立刻联想到了那些充满活力的美术馆和热爱艺术的人们。我总觉得,美术馆不仅仅是一个存放古老文物的场所,更是一个活的、会呼吸的教育空间。21世纪初,这个充满变革的时代,美术馆在教育方面一定经历了不少有趣的探索和尝试。我很好奇,书中会不会分享一些关于如何让冰冷的展品变得“鲜活”起来的故事?比如,有没有一些别出心裁的讲解方式,能够让观众瞬间爱上某件藏品?又或者,书中会不会介绍一些成功的美术馆教育项目,这些项目是如何吸引观众参与,并让他们在玩乐中学习的?我非常期待能够读到那些“第一手”的经验分享,它们可能来自一线的美术馆教育工作者,也可能是那些在艺术教育领域有着独到见解的学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揭示美术馆教育的“秘诀”,让我们看到美术馆是如何通过各种方式,不仅仅是“教”我们认识艺术,更是“引”我们去感受艺术,去思考艺术,去爱上艺术。这不仅是对艺术的传播,更是对人文精神的培养。
评分当我看到《美术馆的魅力-21世纪初美术馆教育经验分享》这个书名时,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各种可能的内容。我总觉得,美术馆不仅仅是一个展示艺术品的殿堂,更是一个充满教育意义的宝库。而“21世纪初”这个词,让我联想到那个充满活力的时代,艺术与科技的融合,以及社会对多元化教育的追求。我迫切地想知道,在那个时期,美术馆是如何打破传统框架,创新教育模式的。书中会不会分享一些关于如何让普通观众,特别是对艺术不太了解的人,也能轻松走进美术馆,并从中获得乐趣的经验?我尤其好奇,是否有关于如何设计互动体验的例子,例如,如何让孩子们通过动手实践来理解艺术创作的过程,或者如何利用数字媒体来增强观众的沉浸感?我也希望能看到一些关于美术馆如何与社区、学校建立联系,将艺术教育融入日常生活的故事。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就在于它能够提供一个窗口,让我们窥见美术馆在21世纪初,如何以更加开放、包容、创新的姿态,将艺术的魅力传递给更广泛的受众,从而实现其作为教育机构的独特使命。
评分我之前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让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走进美术馆,并且真正地对艺术产生兴趣。这本书的名字,《美术馆的魅力-21世纪初美术馆教育经验分享》,恰好触及到了我的核心疑问。我对“21世纪初”这个时间背景很感兴趣,那是一个信息爆炸、观念多元的时代,我想象着,美术馆在这个时期一定发生了很多关于教育的创新。书中是否会探讨如何打破传统美术馆教育的刻板印象,引入更多元化的教育模式?我特别期待能够读到一些关于如何将美术馆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案例,或者是一些能够吸引社会大众参与的活动策划。比如,有没有一些美术馆成功地举办过大型的公共艺术教育活动,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参与者?他们的组织形式是怎样的?又有哪些教育理念贯穿其中?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干货”,能够为我提供一些思路,让我看到美术馆作为教育载体的巨大潜力和可能性。通过这些经验分享,我希望能更深入地理解美术馆的魅力所在,以及如何将其转化为一种更具影响力的教育力量。
评分拿到这本书,我首先被它的标题吸引了。“美术馆的魅力-21世纪初美术馆教育经验分享”,这个名字就像一扇通往奇妙世界的大门。我一直对艺术充满热情,但常常觉得美术馆里那些精美的展品,虽然令人惊叹,却也常常让我感觉有些遥远,特别是作为一名普通观众,很难真正深入理解其背后的故事和意涵。这本书的出现,就像一股清流,让我看到了美术馆教育的无限可能。我猜想,书中一定详尽地阐述了21世纪初,美术馆在教育方面的转型和突破。是关于如何让孩子们在童年就能与艺术亲密接触?是如何引导青少年去思考艺术作品的社会价值和人文关怀?又或者是如何为成年人提供一个沉浸式的学习体验,让他们能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艺术?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分享一些具体的教学方法和实践案例,例如,美术馆是如何设计儿童导览路线的?是如何组织艺术工作坊,让参与者动手创作的?是否也提到了如何利用科技手段,比如VR、AR等,来提升观众的互动体验?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就在于它能够打破艺术与大众之间的隔阂,让更多人能够感受到美术馆的独特魅力,并从中获得成长和启迪。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让人心生向往,“美术馆的魅力-21世纪初美术馆教育经验分享”,光是这个题目,就足以勾起我对艺术和教育的好奇心。我一直觉得,美术馆不仅仅是收藏和展示艺术品的空间,更是一个能够激发人们思考、感受美的教育场所。而“21世纪初”这个时间节点,更是让我对其中蕴含的现代化、国际化的教育理念充满了期待。我想象着,在21世纪初这个艺术与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美术馆是如何创新教育模式,如何将高雅的艺术带入寻常百姓家,如何让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观众都能从中受益。这本书大概会分享一些非常宝贵的案例,比如如何设计互动式展览,如何通过讲解和工作坊拉近观众与艺术的距离,甚至是如何利用数字技术拓展美术馆的教育边界。我特别好奇,那些经验分享是来自哪些知名美术馆,又是由哪些富有远见的教育者们提出的?他们是如何克服现实中的挑战,将教育理念转化为切实可行的实践的?读完这本书,我希望能获得一些启发,或许能用在自己的学习或者工作中,又或者只是单纯地开阔眼界,对美术馆教育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