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当今艺术文化的丰美展现?台湾文化之独特多元的象征
.七门艺术领域,二十四册图文整理,每册并附索引与中英文摘要
.知名学者与各领域专业工作者负责执笔,在追溯中建立台湾文化认同的依据
「『台湾艺术经典大系』……统整集结更为多元的台湾艺术文化资源,不只彰显台湾视觉艺术活泼丰富的成果,更是重视珍贵艺术文化资产记录与保存的具体行动,使台湾艺术文化能够建立更全面而完整的视野,同时累积国家艺术文化的资产。」—— 文化总会秘书长陈郁秀
「台湾艺术经典大系」为文化总会策划,艺术家出版社负责执行,以台湾当代应用艺术与传统艺术为对象之大规模整理计画,其系列用意在于为台湾百年来生于斯、长于斯的艺术领域留下纪录,以为二十一世纪的台湾艺术论述铺设一富于资料性之基础。全系列共二十四册,依艺术类别划分为书法、篆刻、视觉传达、工艺设计、建筑与民间艺术等七卷,各卷作者皆为该领域的知名学者、艺术家或专业工作者。每册均以一百六十页的篇幅介绍各领域兴起的时代脉络、约十位代表艺术家之艺术历程、作品风格及时代意义,并以每位艺术家十至十五张作品图片辅助介绍,试图以图文对照方式为台湾之视觉艺术领域描画完整面貌。
「书法艺术卷」第二册《风规器识?当代典范》承袭第一册之陈述轴线,将目光放在民初的渡台书家上,包括陈含光、彭醇士、陈定山、刘太希、张隆延、吕佛庭、陈其铨、载兰村、汪中、于大成等名噪当时的学者书家。处于政权与文化更迭的接口时期,这些学者书家除了面对近代关于中西体用的冲突,渡海来台后,更负有承续传统文化的使命,而书法即是他们赖以振兴文化的途径。借由他们右手书法、左手理论的攒聚累积,书法艺术在台湾才逐渐有了得以扎根的沃土。本书介绍十位代表性书法家的艺术历程、书法风格与特点及影响,期望使他们在台湾书史上的典范地位获得应有的认可。
作者简介
李萧锟
中国文化大学硕士,现任华梵大学美术系专任副教授、台北艺术大学美术系兼任副教授,着作包括《台湾色》《张勐龙碑》、《江兆申——文人画最后一笔》、《中国书法之旅》、《色彩学讲座》、《色彩的魅力》等多本书法与色彩学研究作品。
序言——蓄积台湾艺术文化资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序论:渡台学者书家集群的特质
第一节 理念的一致与个性的发抒
第二节 渡台学者书家的类型特质
第二章 书法艺术家论:渡台学者书家的书学成就
陈含光——博文清操.书坛硕望
第一节 国之处士.书蒙睿赏
第二节 篆开新貌.楷成一体
第三节 论书深刻.要言不烦
第四节 结语
彭醇士——祖晋宗唐.帖学无双
第一节 读书观帖.羲之嫡传
第二节 祖晋宗康.独尊羲之
第三节 彭、沈并驾.羲之护法
第四节 结语
陈定山——出入百家.法书仙手
第一节 书画奇葩.气节高标
第二节 二王二黄.笔下烟云
第三节 老笔纵横.由熟转生
第四节 结语 刘太希——翛然绝尘.无所宗尚
第一节 往来鸿儒.转益多师
第二节 帖派风流.一任天籁
第三节 论书重碑.示人规矩
第四节 结语
张隆延——阐扬书道.隆古延今
第一节 祖述金石.书学黄、米
第二节 书道阐微.古意新章
第三节 美学诠释.条贯中、西
第四节 结语
吕佛庭——雍容和穆.返本归真
第一节 隶楷合体.意态醇和
第二节 无意无像.悟极艺理
第三节 结语
陈其铨——书艺弘道.老而弥新
第一节 书风古雅.行、隶最着
第二节 稀龄再创.综体新书
第三节 宏扬推广.影响深远
第四节 结论
戴兰村(?)——遒润雅逸.行书独绝
第一节 书宗羲之.自力深厚
第二节 遒润雅逸.行书专门
第三节 宋词书法.独树一格
第四节 结语
汪 中——诗格书品.自然高妙
第一节 广心博骛.天然胜出
第二节 酒后乘兴.佳书为证
第三节 尺牍墨妙.精美变化
第四节 结语
于大成——才学兼至.写鑑两精
第一节 书宗米芾.才气纵横
第二节 洞烛书史.论书痛快
第三节 痹后左书.苦练有成
第四节 结语
第三章 结论:当代书法慧命承启的省思
第一节 书法道统的坚持
第二节 书法变与不变的权衡
第三节 平正之极自然变化
第四节 书法中的人格因素
第五节 诗文书画的涵养
台湾书法艺术家及作品图版索引
我是一个对美学有着强烈追求的普通上班族,平时工作压力很大,但在闲暇之余,我总会寻找一些能让心灵得到慰藉和升华的事物。接触书法,就是我近几年来的一个新爱好。《书法艺术卷4——吐故纳新.承先启后》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对于“新意”和“传承”的双重期待。我特别欣赏书中在介绍书法作品时,所营造的那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作者不仅仅是展示字,更是通过文字,让我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气息,书家当时的情感,以及作品所蕴含的哲学思想。这让我觉得,书法不仅仅是技巧,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精神的表达。书中对于“吐故纳新”的解读,让我意识到,真正的创新并非否定过去,而是要在深刻理解传统的基础上,融入个体的思考和时代的特质。而“承先启后”则意味着,我们有责任将这份宝贵的艺术财富,以更生动、更具生命力的方式,传递给下一代。这本书让我对书法艺术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对未来的学习和创作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评分我是一位在书法领域深耕多年的写作者,对于“吐故纳新,承先启后”这个主题,我有着自己的理解和追求。拿到这本《书法艺术卷4》,我首先关注的是它是否能真正做到对传统的继承与创新之间的平衡。看完前几章,我可以说,它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出色。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古人的经典奉为圭臬,而是提出了许多富有启发性的观点,例如如何将现代人的审美意识融入到笔墨之中,如何在保持传统笔意筋骨的同时,注入新的时代精神。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新意”的探讨,它不是凭空捏造,而是建立在对传统深厚理解的基础之上,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生长。在作品的选择上,也涵盖了从篆隶到行草的各个方面,既有大家耳熟能详的名作,也有一些鲜为人知但同样极具价值的佳品。对这些作品的赏析,不仅仅停留在表面技法的描述,更深入到书家当时的心境、创作的意图,甚至是对社会风貌的映射。这让我意识到,书法不仅仅是线条的组合,更是情感、思想和文化的载体。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去重新审视那些熟悉的经典,也为我未来的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灵感。
评分我是一名退休多年的老先生,年轻的时候也曾挥毫泼墨,虽然现在手不如从前灵活,但对书法的热爱从未减退。这本《书法艺术卷4》寄到家里,我的儿女替我拆开,我一看到书名,就觉得亲切。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和老朋友聊天一样,说的是我熟悉的道理,但又让我有了新的感悟。书中对那些经典碑帖的讲解,娓娓道来,不像有些书那样枯燥,而是充满人情味。我看着那些熟悉的笔画,仿佛又回到了当年在灯下练字的时光。最让我高兴的是,这本书里有不少关于如何“创新”的讨论。我总觉得,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是宝,但也不能守着一成不变。这本书里的一些观点,比如怎么让字“活”起来,怎么在传统的基础上加入一点自己的想法,都让我耳目一新。它让我觉得,即使是老年人,也能在书法上找到新的乐趣,不再是“闭门造车”,而是可以和古人对话,也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这本书就像一股清流,滋润着我心中那片古老的艺术田园。
评分作为一名艺术院校的学生,我一直致力于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找到最佳的结合点。《书法艺术卷4——吐故纳新.承先启后》这本书,无疑为我的学习生涯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从学术的角度来看,这本书在理论研究上具有很高的价值。作者对于“吐故纳新”的阐释,不仅仅是停留在字面意义上的革新,而是深入剖析了书法艺术在不同历史时期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以及如何在传承中寻求突破。尤其是在对一些被忽略的书家及其作品的挖掘和介绍上,更是展现了作者扎实的学术功底和独到的眼光。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承先启后”的论述,它强调了书法艺术的时代性,即艺术的发展离不开历史的根基,也必须面向未来。书中列举的那些极具创新性的当代书法作品,以及对这些作品背后理念的解读,对我来说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它们打破了我对传统书法的刻板印象,让我看到了书法艺术无限的可能性。这本书不仅是我的案头读物,更将成为我研究和创作的重要参考。
评分最近刚收到这本《书法艺术卷4——吐故纳新.承先启后》,还没来得及细细品味,但光是翻阅一下,就被其厚重的分量和精美的装帧所吸引。封面上那种沉静而富有力量的字体设计,就仿佛直接点题,让人感受到一种跨越时空的艺术对话。我一直对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书法所蕴含的那份宁静与专注,更是让我格外向往。虽然我还只是一个初入门的爱好者,对很多技法和理论还处于摸索阶段,但这本书的出现,就像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看到了更广阔的书法世界。那些精选的作品,无论是碑帖还是行草,都展现了不同时代、不同书家独特的风骨与神韵。我尤其喜欢其中对一些经典作品的解读,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而是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创作的背景、笔法的精妙以及其在书法史上的地位,这对于我这样缺乏系统学习的读者来说,简直是及时雨。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沉下心来,一点一点地去体会其中蕴含的匠心与智慧,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的笔尖也能沾染上些许这份古老艺术的魅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