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术,正如其名,即是来自于民间的艺术。换言之,生长在民间,活在民间的才是民间艺术的真正生命。
战后的台湾,物质生活虽然缺乏,但在精神、文化面的生活却极丰彩,那是因于民间活力激起的各面传统艺术使然。回想尚未有电视的年代,一出皮影戏的演出,就足以让小镇的戏院挤满观众。更不用说李天禄、黄海岱的布袋戏,甚而阵仗更大的歌仔戏,早就佈满岛内各地的民间剧场,吸引群众共赏。
七○年代后,台湾经济逐渐好转,电视大量普遍化,再加上国民住宅的出现与居家生活空间的改变,所谓的民间艺术,逐渐脱离了居家空间,被迫走向更郊外的村落。八○年代起,民间艺术始被讨论需要以实质的各面制度,即《文化资产保存法》来保护了。确实,因八○年代法制的努力,尤在近十多年,国人几近全面朝向传统文化与艺术区块而努力,如今已见到了实质成果。宜兰国立传统艺术中心的设立,以及地方政府文化局相关单位的努力,使七○年代的民间艺术濒临消失的危机得以化解,并逐渐复甦。不过,在日益变迁的社会结构与快速改变的生活方式下,我们的民间艺术还须更努力地去维护,使之得以传承。
《台湾艺术经典大系》中民间艺术卷的本册,是以介绍台湾当下重要的民间艺术工作者为主的专集,全书分木雕、雕塑、竹艺、竹纸艺、纤维五类。木雕类介绍施镇洋、李秉圭与陈燕兴。前二位是鹿港当今重要的中壮代木雕艺术工作者,有极度优美的传统技艺;陈燕兴为万华一地的神佛木雕者,专执于阿弥陀佛的雕造,形成台湾罕见又殊胜的佛雕造像。
雕塑类介绍施瑞麟与施教镛,都是从事礼馍的米雕艺术。前者一生从事礼馍供品的雕塑。后者则是鹿港着名的捏面人。
竹艺类介绍李荣烈、张宪平与陈靖赋。首者,除竹编外,另创与漆器结合的「蓝胎漆器」。次者,除竹编外,另加上家乡蔺草编织技艺,开创精细藤编和竹编交荣共生的混合编织竹艺。再次者,是以家乡竹山的竹艺产业经营为其思维主轴,企图带动竹艺生活与产业再造。
竹纸艺类则介绍吴敦厚、陈朝宗与陈瑞惠。首者,是鹿港着名灯笼工艺家,亦是薪传奖得主。次者,以手工扇闻名。再次者,则是以纸为素材,加以自身经营的「纸博物馆」,开创纸的素材艺术走向全方位的纸变艺术。
纤维类是介绍蔺草编的故乡,即苗栗苑里小镇的吕美员。
这本《台湾艺术经典大系民间艺术2-民艺与生活》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让我沉醉在台湾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世界中。书中对“祭祀与宗教艺术”的描绘,让我看到了台湾人民虔诚的信仰和对神明的敬畏。那些色彩斑斓的庙宇彩绘、精致的香炉,以及在各种祭祀仪式中使用的道具,都凝聚着浓厚的宗教文化气息。作者以一种平和且充满敬意的笔触,将这些艺术形式背后的故事娓娓道来,让我感受到了信仰的力量,也让我对台湾人民的内心世界有了更深的了解。书中关于“节庆与仪式”的章节,更是将民俗艺术与日常生活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从春节的灯笼、端午的粽子,到中秋的月饼,这些看似简单的物品,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美好的祝福。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岁时民俗”的细致描写,那些代代相传的习俗,不仅仅是仪式,更是家族情感的维系和社区认同的体现。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艺术并非高高在上,而是渗透在台湾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他们精神世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让我对“民艺与生活”这一主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远不止于对“台湾艺术”的认知,更是一次对“生活”本质的深刻反思。在现代社会,我们似乎越来越习惯于追求新奇、追求效率,而忽略了那些在时光中沉淀下来的、充满人情味的东西。然而,当我们翻开这本书,面对那些手工制作的物件,感受到的却是另一种力量——一种来自土地、来自匠人的温度。书中对每一件民俗艺术品的介绍,都不仅仅是技法的阐述,更是对其背后故事的挖掘。比如,那些看似简单的生活用具,却可能蕴含着古老的智慧和祖先的祈愿;那些节庆时使用的道具,则承载着代代相传的家族记忆和社区情感。我特别被打动的是书中对于“传承”的强调,很多古老的技艺,之所以能够延续至今,正是因为有无数匠人默默坚守,将这份热爱和技艺传递给下一代。这让我意识到,真正的艺术,并不总是需要华丽的外表或前卫的设计,它也可以是生活中最寻常的物件,是人与人之间最真挚的情感连接。这本书像一股清流,洗涤了我内心深处的浮躁,让我重新审视自己与生活、与文化的关系,也让我对那些默默守护民间艺术的匠人们充满了敬意。
评分这本书如同一扇窗,让我窥见了台湾民间艺术那生动鲜活的面貌,也让我深刻体会到“民艺与生活”二者之间那密不可分的关系。翻开书页,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烟火气的市集,琳琅满目的手工艺品,从那些粗犷而充满力量的木雕,到色彩斑斓的刺绣,再到造型各异的陶器,每一件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和智慧。它们并非高高在上的艺术品,而是深深植根于台湾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承载着信仰、习俗、节庆,甚至是生活中的点滴乐趣。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将这些看似平凡的民俗物件,描绘得活灵活现,让我感受到它们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底蕴和生命力。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传统节庆民俗的章节,那些描绘祭祀仪式、庙会场景的文字,让我仿佛亲历其中,感受到了浓厚的节日氛围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书中对各种民俗活动的详细介绍,不仅仅是简单的信息堆砌,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展现了台湾人民乐观向上、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这本书让我认识到,民间艺术并非过时的遗物,而是活在当下、连接过去与未来的重要纽带,它以最质朴的方式,诉说着台湾这片土地上的故事。
评分这本书是一次意外的惊喜,它打破了我对“艺术”的刻板印象,让我看到了艺术在最寻常不过的生活中的无限可能。我一直以为艺术是属于少数人的,是高雅的、遥远的,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想法。它所展示的台湾民间艺术,是从泥土里生长出来的,是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的结晶。无论是那些用来祭祀的物件,还是日常使用的器皿,都充满了生命力,散发着独特的韵味。书中对“工艺技术”的介绍,虽然没有过于专业的术语,却能让我感受到匠人们精湛的技艺和一丝不苟的态度。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戏曲与表演艺术”的篇章,那些生旦净末的脸谱,那些锣鼓喧天的戏台,都勾勒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让我感受到传统戏剧的魅力。这本书让我认识到,民间艺术不仅仅是物质的呈现,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一种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和创新。它让我更加珍视那些流传下来的技艺和故事,也让我对“生活”这两个字有了更深的理解——生活本身,就是一门最伟大的艺术。
评分初读这本书,就被它所呈现出的独特视角所吸引。不同于许多艺术类书籍的学院派风格,这本书更加贴近普通读者,用一种亲切、生活化的语言,讲述了台湾民间艺术的方方面面。作者没有刻意去拔高或是神化这些艺术形式,而是将它们置于台湾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展现了它们最真实、最生动的姿态。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关于“岁时民俗”的章节,那些关于春节、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的介绍,不仅详细描述了相关的风俗习惯,还穿插了许多有趣的民间故事和传说,让我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淳朴的年代。书中对“神明信仰”的探讨也十分深入,那些与宗教相关的艺术品,如彩绘、剪纸、符咒等,都不仅仅是装饰,更是人们精神寄托的载体,展现了台湾人民对未知世界的敬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本书让我明白,民间艺术并非孤立的存在,而是与台湾社会的文化、信仰、习俗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这片土地上独特的人文景观。它就像一本生活百科全书,让我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理解和欣赏台湾文化的魅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