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年冬天,当时就读于国立台北艺术大学美术系的几位学生──吕浩元、叶育男、何实、张为凯、林羿束、吴季璁等,共同创立了「赫岛社」。近五年来,他们借「颁奖」之名,先后完成了「二○○一南北新人奖」、「台北双年奖」、「台湾新艺奖──二○○四年度最佳策展评选」、「台湾奖」,这四件企图对艺术既有的价值标准和知识权力,进行反思的观念计画。以模拟其欲「批判的对象」,在贴身肉搏中找寻一条幽微的出路,借着另类的评审以及论述,冲击主流核心,反转主客关系,并建立独立自主的艺术诠释权。天下没有绝对公平、周全的事情,只要有评选机制,评审的组成结构,就决定了奖的脉络与背后的意识形态。赫岛社的少年先锋,从南北新人奖时期在校园内正面挑战师长威信,引发剑拔弩张之对立,并勇于回击众怒的「热血激情」;到台北双年奖,由跨界视野观看当代艺术,针贬「前卫」被无限上纲成绝对神圣的荒谬虚妄,且积极与媒体合作抢佔版面散播反主流言论的「稳敛果敢」;再到台湾新艺奖,面对策展人现象的扩张氾滥,首先反转创作者被支配的角色,继而大胆点出全球化浪潮下台湾当代策展已渐沦为欧美买办的悲哀,并透过评审们强调文化主体的论述文字,显现赫岛社特有顽抗式的「反省自持」;最后的台湾奖,首度将游击的战线拉到第一世界强权的艺术场域──威尼斯双年展,由边缘向中心发声,主动评判国际主流艺术并以此建立台湾自主的文化诠释权,五位来自不同领域的评审在威尼斯的撞击、论辩、磨合,虽然难以引起国际广泛的关注,但自信的姿态却隐然存在,没有逢迎示好,而是若即若离的「参与旁观」。赫岛社一路走来看似颠倒古怪,刻意以小搏大「扮猪吃老虎」的颁奖行为,虽然招致的谩骂、攻击众多,而支持者异常稀少,但不论你喜欢与否,他们都已无疑的提供了一种「同中之异」的思考态度。
这本书收入了赫岛社四次颁奖计画的大部分重要论述,其中除了赫岛成员撰写的理念介绍、相关评论与回应,还不乏诸多名家精采之作。过去散落四处的文章以及台湾奖尚未发表的新稿,在这本专辑中一起亮相,能够耐心读完如此庞大文字分量的读者朋友,相信会品尝到新鲜的芬芳与陈旧的余韵混合而成的奇特滋味。
以边陲之姿直捣中心,赫岛社的台湾奖不仅是个以小搏大的例子,更在于它回归到当代艺术的原点──边缘战斗,而这战斗又非以惯用的论述形貌来出现,行动、作品让它不致再次掉入弔诡的处境中。──林谷芳(民族音乐学者、佛光大学艺术学研究所所长)
妇女跟小孩是最有力气的东西,会让国家社会的大环境变得更好,这次台湾奖的活动,不正就是一群小孩带领一群妇女走出封闭的小圈圈去成就艺术吗?这是一种很真实、很奇怪、很少见的气氛,那天我很感动,几度都想掉眼泪。希望台湾奖还有下一届,辛苦了!──蔡明亮(电影导演)
环顾台湾当前的国际政治、文化环境,这项行动可以比美中世纪那支亟欲光复圣城的欧洲十字军,光是这样的抱负就令政府文化部门或驻外单位汗颜了。──邱坤良(戏剧学者、台北艺术大学校长)
台湾奖前进威尼斯以后,圈外人大都认同,圈内人大都反弹,这应该是很正常的,因为台湾奖已经对视觉艺术国际化的旧思维带来了冲击。──林惺岳(画家、美术史学者)
说实话,一开始我抱着一种比较挑剔的态度来阅读这本书的。我平时对这类题材的书籍接触不多,总觉得会比较枯燥乏味,或者过于强调动作场面而忽略了故事本身的深度。然而,这本书完全打破了我的固有认知。作者在构筑世界观的时候,展现了惊人的想象力。那些独特的科技设定,那些异域的风土人情,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作者在这些宏大的设定之下,并没有忘记描绘个体在其中渺小却又顽强的存在。我特别喜欢书中对社会阶层和权力结构的探讨,虽然没有点破,但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一种深刻的批判。让我思考,在这样一个高度发达的文明之下,是否也存在着同样的压迫和不公?这种对现实社会的影射,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个虚构的故事,更带有一些现实的意义。我个人觉得,作者在描写战争和冲突的时候,也并没有流于表面的血腥暴力,而是着重于展现战争对个体和社会的深远影响,那种失去、痛苦和绝望,都被刻画得非常真实。
评分这是一本能够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断产生“啊哈!”时刻的书。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巧妙,总能在恰当的时机揭示出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信息,让我感觉自己像是在玩一场智力游戏,不断地解开谜题。我非常欣赏作者在处理叙事线索时展现出的老练。他能同时铺设多条故事线,并且将它们巧妙地交织在一起,直到最后才真相大白。这种结构上的精妙,让我对作者的才华刮目相看。而且,这本书中的世界观并非一成不变,我感觉到随着故事的推进,世界的一些基本规则或者大家普遍认知的一些东西,都在被慢慢地颠覆。这种不断探索未知、挑战认知的过程,正是科幻作品的魅力所在。我特别喜欢书中一些关于“自由意志”和“宿命论”的探讨,这些深刻的哲学问题被融入到了精彩的剧情中,让我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也获得了一些思想上的启发。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次非常令人兴奋的阅读体验,也让我对这个类型的故事有了新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我从亚马逊上随机翻到的,当时就被封面吸引了。那种暗黑工业风,加上一点赛博朋克的味道,让我的好奇心瞬间爆棚。我平时不太看科幻,但这个封面实在太戳我了,感觉里面一定藏着一个不一样的世界。翻开扉页,发现排版也很舒服,不像有些书那么密密麻麻,看起来就很费劲。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但光是那种扑面而来的“硬核”氛围,就足够让我期待了。作者的文笔,从零星的试读章节来看,也相当扎实,不是那种华而不实的堆砌,而是字里行间透着一股子沉静的力量。我尤其喜欢他描写环境的笔触,那种冰冷、压抑,又带着一丝腐朽的细节,一下子就能把我拽进去,好像我真的置身于那个遥远而陌生的星球。我猜想,故事的主角一定经历了很多磨难,才能在这种环境下生存下来,并且还在为某个目标而奋斗。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是我一直都很欣赏的。而且,封面上那个模糊的人物剪影,让我充满了猜测,他/她到底是谁?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是英雄还是反派?这些悬念都让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答案。
评分我是一个对细节控的人,尤其是在阅读科幻作品的时候,更是希望作者能够严谨地处理各种设定,不能有太多前后矛盾的地方。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我注意到作者在描写一些科技原理或者物理现象的时候,虽然不至于像科学论文那样严谨,但至少是符合逻辑的,不会让人觉得是随意的胡编乱造。这种认真的态度,让我对作者的专业性充满了敬意。而且,书中那些看似不经意的小细节,其实都为后续的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我经常会惊叹于作者的“前后呼应”能力,仿佛每一个字、每一个情节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塑造,没有脸谱化的好人坏人,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立场和动机,即使是反派,我也能理解他/她行为背后的原因。这种复杂的人物关系,让整个故事更加真实和引人入胜。我甚至觉得,这本书的很多桥段,都可以拿来作为研究人物塑造和情节设计的范例。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书在叙事节奏的把控上,简直是一绝。我才读了不到三分之一,就已经被深深地吸引住了,根本停不下来。作者非常擅长在看似平静的叙述中埋下伏笔,然后在关键时刻突然爆发,给我一种意想不到的惊喜。那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在阅读过程中频繁出现。我猜想,作者在创作的时候,一定对情节的推进有着非常清晰的规划,否则很难做到如此丝丝入扣,步步为营。而且,书中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也相当细腻。即便是在激烈的战斗场面,作者也没有忽略角色的情感波动,那种内心的挣扎、犹豫、以及最终的坚定,都被描绘得淋漓尽致。我能感受到他们不是简单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灵魂的个体。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一些哲学问题的探讨,虽然没有直接说教,但通过角色的经历和思考,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和感悟。这种开放式的表达方式,反而更能引发我的思考,让我对书中的世界产生了更深层次的共鸣。总的来说,这本书给了我很多惊喜,也让我看到了作者深厚的功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