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5-01-16
时潮外的巨擘──余承尧
余承尧(1989~1993),画坛上的一则传奇。起初他不过是一位军人、药材商;晚年,却成为一位隐士、艺术家、南管戏曲的推广者,在台湾这块土地上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提起笔画下第一张水墨作品的那一年,余承尧已经五十六岁(1954),他没有师承,亦非科班出身,年少时的诗名扬名乡里,尔后相继投笔从戎、赴日留学,回到中国之后开始他漫长的军职生涯。二十六载的军旅生活,因战防须要,让他有机会踏过华南地区广西、广东、湖北、江西等,视察华北地区时经过陜西、甘肃、宁夏、绥远等省分;这种种跋涉重巖叠嶂、巅崖峻谷的经历,让余承尧扎实认识了山势结构的走向与纹理。也因此,有了这样的一段话「古代的画家?我曾在故宫博物院看过他们的作品。他们不晓得赋予山以真实的岩层结构,而且他们的水也没有大自然里瀑布流动的力量……他们显然没有走出户外去研究过它们。……你一定得仔细研究分析水从高处流下来的样子。虽然不可能每一寸都看得到,但它必然是相连的,出自一个源头。在我的画里就是要改正这一些错误。」艺术史学者徐小虎记录了余承尧与她见面时的谈话。
1949年,余承尧来台访友,因逢国民政府退守台湾,来不及将家人接应出来,从此独居台北,经营中药材为生,并且自我摸索,慢慢走上艺术创作之路,到了90年代左右,画名鹊起,余承尧的水墨作品在拍卖市场上炙手可热;但此时的老画家,仍旧过着如以往淡泊、守真的日子,于九十三高龄返厦门与家人定居,落叶归根,九十五岁辞世。
画家从近耳顺之年画下的第一张作品开始,就宣示了其将在中国水墨画史上留下一笔属于自己的彩页。在当时简陋的天水路寓所以及1967年搬迁至阳明山斗室中,余承尧彷彿将多年来汲取自书法、时间、音乐与大自然中的能量,转化为自我的创作元素,不假中国传统水墨笔法与西方技法,以一套自创的语汇,成就一幅幅无「法」可寻的巍然山水大作,交叠出无皴之皴的巖石肌理、结构繁复气势磅礡的传神巨作;中国着名书画鑑赏家王季迁看了他的〈山水四连屏〉(约1969),即以「可能就是第二个王蒙」的赞誉来定位之;深刻了解东方艺术的西洋艺术史家苏立文则说:「他彻底地拒绝——或从未曾学过——皴法的传统语汇,并且发明了他自己的一套语汇。这可能会是一个危险的追求:既不理会传统手法,同时又选择了不去适应西方的写实主义,因而使他进入一个无所适从的途径。但他却适得其所。如同Thomas Hardy写过的评论,他的成就是『在无形式中创造了形式』。」约70年代,余承尧完成毕生重要代表作,〈长江万里图〉(1971)初稿、〈山水八连屏〉等,之后陆续创作出无数描写长江三崃沿岸的景致,他总是安静的画,在没有师承的情况下,以杜甫的一段有关绘画的诗作〈戏题王宰画的山水图歌〉作为自勉,规定自己作一张小画,要画一天;作一张巨幅的书,须费时一週;即使有长达二十年的时间,他的作品不为国内艺坛所接受,更没有好的展示舞台,但这位踽踽独行的老者,仍抱着「自来山畔林边住,淡薄生涯不问年」的出世心态,从不停笔的画着。
对余承尧艺术有独到研究的本书作者林铨居,再次以崭新的思维重新审视这位艺坛的翘楚,书中介绍、收录了一些作者之前着作未曾收录的书画作品,并以此作做为比对和研究的根据,使《余承尧》一书更显独特。本书内容包括艺术家的生平、创作、风格与历史成就,最后选编余承尧的诗词和论书论画的自述。作者于文末提及「1949年之后的台湾画坛若缺少余承尧,势必变得偏安、因循而平庸。」的确,这位时潮外的巨擘,为传统水墨开拓出新视野、新方向,与先前已出版的《郑善禧》、《溥心畬》、《傅狷夫》、《高一峰》、《张大千》各大家一样,他们因殊异的风采,丰富了台湾近现代水墨画的多元面貌。
台湾近现代水墨画大系──余承尧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台湾近现代水墨画大系──余承尧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