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潮外的巨擘──余承尧
余承尧(1989~1993),画坛上的一则传奇。起初他不过是一位军人、药材商;晚年,却成为一位隐士、艺术家、南管戏曲的推广者,在台湾这块土地上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提起笔画下第一张水墨作品的那一年,余承尧已经五十六岁(1954),他没有师承,亦非科班出身,年少时的诗名扬名乡里,尔后相继投笔从戎、赴日留学,回到中国之后开始他漫长的军职生涯。二十六载的军旅生活,因战防须要,让他有机会踏过华南地区广西、广东、湖北、江西等,视察华北地区时经过陜西、甘肃、宁夏、绥远等省分;这种种跋涉重巖叠嶂、巅崖峻谷的经历,让余承尧扎实认识了山势结构的走向与纹理。也因此,有了这样的一段话「古代的画家?我曾在故宫博物院看过他们的作品。他们不晓得赋予山以真实的岩层结构,而且他们的水也没有大自然里瀑布流动的力量……他们显然没有走出户外去研究过它们。……你一定得仔细研究分析水从高处流下来的样子。虽然不可能每一寸都看得到,但它必然是相连的,出自一个源头。在我的画里就是要改正这一些错误。」艺术史学者徐小虎记录了余承尧与她见面时的谈话。
1949年,余承尧来台访友,因逢国民政府退守台湾,来不及将家人接应出来,从此独居台北,经营中药材为生,并且自我摸索,慢慢走上艺术创作之路,到了90年代左右,画名鹊起,余承尧的水墨作品在拍卖市场上炙手可热;但此时的老画家,仍旧过着如以往淡泊、守真的日子,于九十三高龄返厦门与家人定居,落叶归根,九十五岁辞世。
画家从近耳顺之年画下的第一张作品开始,就宣示了其将在中国水墨画史上留下一笔属于自己的彩页。在当时简陋的天水路寓所以及1967年搬迁至阳明山斗室中,余承尧彷彿将多年来汲取自书法、时间、音乐与大自然中的能量,转化为自我的创作元素,不假中国传统水墨笔法与西方技法,以一套自创的语汇,成就一幅幅无「法」可寻的巍然山水大作,交叠出无皴之皴的巖石肌理、结构繁复气势磅礡的传神巨作;中国着名书画鑑赏家王季迁看了他的〈山水四连屏〉(约1969),即以「可能就是第二个王蒙」的赞誉来定位之;深刻了解东方艺术的西洋艺术史家苏立文则说:「他彻底地拒绝——或从未曾学过——皴法的传统语汇,并且发明了他自己的一套语汇。这可能会是一个危险的追求:既不理会传统手法,同时又选择了不去适应西方的写实主义,因而使他进入一个无所适从的途径。但他却适得其所。如同Thomas Hardy写过的评论,他的成就是『在无形式中创造了形式』。」约70年代,余承尧完成毕生重要代表作,〈长江万里图〉(1971)初稿、〈山水八连屏〉等,之后陆续创作出无数描写长江三崃沿岸的景致,他总是安静的画,在没有师承的情况下,以杜甫的一段有关绘画的诗作〈戏题王宰画的山水图歌〉作为自勉,规定自己作一张小画,要画一天;作一张巨幅的书,须费时一週;即使有长达二十年的时间,他的作品不为国内艺坛所接受,更没有好的展示舞台,但这位踽踽独行的老者,仍抱着「自来山畔林边住,淡薄生涯不问年」的出世心态,从不停笔的画着。
对余承尧艺术有独到研究的本书作者林铨居,再次以崭新的思维重新审视这位艺坛的翘楚,书中介绍、收录了一些作者之前着作未曾收录的书画作品,并以此作做为比对和研究的根据,使《余承尧》一书更显独特。本书内容包括艺术家的生平、创作、风格与历史成就,最后选编余承尧的诗词和论书论画的自述。作者于文末提及「1949年之后的台湾画坛若缺少余承尧,势必变得偏安、因循而平庸。」的确,这位时潮外的巨擘,为传统水墨开拓出新视野、新方向,与先前已出版的《郑善禧》、《溥心畬》、《傅狷夫》、《高一峰》、《张大千》各大家一样,他们因殊异的风采,丰富了台湾近现代水墨画的多元面貌。
拿到《台湾近现代水墨画大系──余承尧》这本书,我的心情是既兴奋又期待。作为一个对台湾近现代艺术情有独钟的普通读者,我一直觉得,在那些耳熟能详的艺术大家之外,还有很多值得关注的、具有独特艺术价值的艺术家。余承尧先生的名字,虽然不曾出现在我日常的艺术欣赏清单的显要位置,但“近现代水墨画大系”这个沉甸甸的标题,加上“余承尧”这个具体的人物,立刻激起了我的求知欲。我渴望从这本书中,了解这位艺术家是如何在台湾这片土地上,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水墨画的。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介绍他的艺术生涯,从他的成长环境,到他师从何人,再到他如何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特别是,我想知道他在水墨的笔触、构图、色彩运用等方面,有哪些与众不同之处,又有哪些地方体现了时代发展的印记。台湾近现代是一个文化交融的时期,我想了解余承尧先生的作品,是否也受到了西方艺术思潮的影响,他是如何将这些影响巧妙地融入到中国传统水墨的语境中的?这本书的价值,在我看来,不仅仅在于展示一位艺术家的作品,更在于它能填补我们对台湾近现代艺术史认知中的某些空白,让我们看到更多元、更丰富的艺术图景。
评分这本《台湾近现代水墨画大系──余承尧》一书,简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艺术对话。我一直对台湾近现代的美术史抱有浓厚的兴趣,总觉得那段时期,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与融合的浪潮中,孕育出了许多值得深入探索的艺术脉络。余承尧的名字,在这片艺术土壤中,如同一颗沉静而坚韧的种子,虽然他可能不如某些巨匠那样声名显赫,但其作品中所蕴含的独特精神和时代印记,绝对值得被细细品味。拿到这本书,我最先被吸引的是它精美的装帧设计,有一种古朴又不失现代感的质感,仿佛预示着书中内容的丰富与厚重。我迫不及待地翻开,希望能借由这扇窗,窥见余承尧先生的艺术世界,了解他在那个时代如何运用水墨这一传统媒介,去回应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的创作理念,他的技法演变,以及他与当时其他艺术家的交流互动。我特别期待书中能有对余承尧先生创作生涯的梳理,包括他早期的探索,中期的成熟,以及晚期的风格转变。更重要的是,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更深入地理解他在台湾近现代水墨画发展史中所扮演的角色,他是否为水墨画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可能性,或者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哪些具有时代意义的创新。这本书的出版,在我看来,是对一位被低估的艺术家的致敬,也是对台湾近现代艺术史一次重要的补充与丰富。
评分当我看到《台湾近现代水墨画大系──余承尧》这本书时,我的内心涌起一股强烈的求知欲。作为一名对台湾近现代艺术史情有独钟的爱好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深入了解那个时代艺术家们创作轨迹的资料。余承尧先生的名字,虽然不像是某些家喻户晓的巨匠那样声名在外,但我总觉得,在任何一个时代的艺术画卷中,那些默默耕耘、独具风格的艺术家,往往能折射出更真实、更丰富的时代精神。我迫切地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走进余承尧先生的艺术世界,去了解他的创作理念,他如何驾驭水墨这一古老而富有表现力的媒介,去捕捉时代变迁的脉搏。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有详尽的生平介绍,包括他的艺术启蒙、师承关系,以及他在台湾艺术界的发展历程。更重要的是,我想通过欣赏他的作品,去感受他独特的笔墨语言,他的构图方式,他对线条与墨色的处理,以及他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部艺术家的画册,更像是一份珍贵的历史文献,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完整地理解台湾近现代水墨画的发展图景,发掘那些可能被忽略但同样闪耀着艺术光芒的创作者。
评分翻阅《台湾近现代水墨画大系──余承尧》的瞬间,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历史厚重感与艺术温度的展览现场。虽然我并非艺术史的专业研究者,但长久以来,我对近代中国书画的流变,尤其是流传到台湾之后所衍生的独特风貌,一直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余承尧,这个名字在我的认知中,并非家喻户晓的巨匠,但他所处的时代,那个充满变革与探索的台湾近现代,本身就充满了值得挖掘的艺术故事。这本书的出现,宛如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那段艺术岁月的窗口。我期待它能详细地呈现余承尧先生的作品,不仅仅是简单的图录,更希望能够深入解读其笔墨之间的情感、思想与时代信息。那些线条的刚柔并济,墨色的浓淡虚实,构图的巧思妙想,背后一定隐藏着艺术家对生活、对自然、对社会的独特感悟。我尤其希望这本书能够触及到他在创作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他在传统水墨的框架内,如何注入新的生命力,又如何在西方艺术思潮的影响下,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创作语言。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一位画家的传记,更像是一部微观的台湾近现代艺术发展史的缩影,通过余承尧的艺术轨迹,折射出那个时代艺术家们的集体精神和艺术追求。
评分《台湾近现代水墨画大系──余承尧》这本书,像一个等待被发掘的宝藏,悄然出现在我的书架上,瞬间吸引了我的全部注意力。我对台湾近现代的艺术发展一直抱持着一份特殊的关注,总觉得那段时期,在历史的洪流与文化的交织中,孕育了许多深具价值的艺术探索。余承尧先生的名字,在我脑海中,或许不如某些声名赫赫的艺术家那般清晰,但这正是这本书的魅力所在——它邀请我去认识一位可能被忽视,但其艺术成就绝不应被埋没的创作者。我最期待的是,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扇了解余承尧先生艺术世界的窗户。我想知道,在他的笔下,水墨的传统是如何与时代的新意碰撞融合的?他的创作生涯中,有哪些重要的转折点,又有哪些标志性的作品?我希望书中不仅有精美的画作呈现,更重要的是,能够有深入的艺术评论和历史考据,去解析他作品的风格特点、技法创新,以及他所处的社会文化语境对他的影响。这本书的意义,我认为在于它不仅是对一位艺术家个体的梳理,更是对台湾近现代水墨画发展脉络的一次有益补充,让我们能更全面地理解那个时代艺术家的创作状态和艺术追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