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生活的世界中,大部分事物的存在之所以有意义,几乎都是因为与人的关系所致。不妨假设:如果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造成所有人类同归于尽,则残存的黄金宝石、财富艺术……等,是否还有谁去认定他们的意义? 因此,世间的任何人类作为,最后都必须回归到人的身上去论证才具意义。本书作者即透过天生敏锐、多情善感的艺术家之作品,从不同面向探析人性中「人与人」的几许互动关系。在作品的「艺术性」表现上,使用平凡、简易的导览叙述方法,让读者能一边细思着人与人的种种情感,一边又能轻松地欣赏作品的精义与美感。
本书不预设任何读者的背景立场,任何对艺术与人文稍有兴趣的朋友,皆可轻松入门并悠游其中。特别是书中提到的作品,大部分都能在台湾的公私立美术博物馆中见到,希望让读者在游历过抽象文字与印刷画面的书本国度后,再有一道便捷的机会与管道,触拨自己对作品真迹的感动心弦。
作者简介
陈英伟,1960年寒门出生。国中及高中时期皆因课业低落而分别就读了四年才得升学。1985年毕业于文化大学美术系。1995年获澳大利亚国立沃隆冈大学艺术创作学博士学位。1990年代初台湾商业画廊行政尚未有美术科班人员愿意投入之时,即历练了艺术中心副理及后续担任艺术教育基金会创会副执行长,并协助先遣洽谈北京徐悲鸿及法国印象派大展于台湾展出。1993年开创并协助政府规划促成台湾与澳大利亚历来第一次两国对等美术交流展。1989年首次于台北美国文化中心举办个人画展,至今已在国内外举行个展十数次、联展三十余回。个人作品多获台北市立美术馆等海内外公私立单位及私人收藏。曾专、兼任教于华梵大学、台北师院、新竹师院、静宜大学......等。1997年获选出席第一届全球青年领袖会议。艺术领域之文章发表于《台湾美术》、《美育双月刊》、《艺术家》等及研讨会论文近五十篇。已出版着作有:《假设性后现代主义的虚实》( 2000 国家文艺基金会赞助出版)、《创意概论》( 2004 )、《色彩学运用》( 2005 ) 。现为大学专任教授。
这是一本让我沉迷其中,久久不能自拔的书。它不仅仅是一本艺术鉴赏的书,更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与那些伟大的灵魂对话。我一直对人像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很多时候,看到的只是冰冷的画面,缺乏灵魂的温度。然而,这本书完全改变了我的看法。作者以一种极其细腻和富有洞察力的笔触,将画布上的面孔一个个鲜活地呈现在我眼前。她不仅仅描述了画家如何捕捉光影、色彩和线条,更深入地挖掘了人物背后隐藏的故事、情感和时代的印记。 我被那些饱经风霜的农民的面孔所打动,他们的眼神里是岁月的沉淀,是辛勤劳作的痕迹,是生活的坚韧。我也为那些端庄典雅的贵族女性而倾倒,她们的服饰、妆容、姿态无不彰显着那个时代的风华,而她们的眼神里,或有心事,或有骄傲,或有不为人知的哀愁。书中对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阶层的人物肖像的解读,都像一扇扇窗户,让我窥见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文精神。我仿佛能听到画家的喃喃细语,感受到他/她创作时的心跳,甚至能感受到画中人物的呼吸。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沉浸式阅读体验。我感觉自己置身于一个巨大的艺术画廊,而作者就像一位最博学、最耐心的向导,为我一一解读那些沉默的画作。她善于在细微之处发现亮点,将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细节放大,并赋予它们深刻的含义。书中对笔触、色彩、构图的分析,我都觉得言之有物,引人入胜。 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人物表情和眼神的解读。她能够从一张看似平静的脸上,读出喜怒哀乐,读出内心的挣扎和渴望。她解释了艺术家是如何通过微妙的表情变化来传达人物的性格和情感,以及如何通过眼神的聚焦和流转来表现人物的精神状态。这让我意识到,艺术不仅仅是技巧的展现,更是情感的传递和灵魂的共鸣。读完这本书,我再看那些肖像画时,感觉不再是冷冰冰的图像,而是有了鲜活的生命,仿佛能与我进行心灵的交流。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迷人,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韵味。作者的文字流畅、优美,充满了诗意和哲思。她用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将复杂的艺术理论和历史背景娓娓道来,让即使是初学者也能轻松理解。她常常会运用一些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述,将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化,让我仿佛置身于画家的工作室,亲眼目睹创作的过程。 我尤其欣赏作者的叙事能力。她能够将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人物肖像串联起来,形成一条清晰的时间脉络和思想线索。在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就像在和作者一起进行一场奇妙的艺术之旅,从古埃及的壁画到现代的摄影作品,从欧洲的古典画派到东方的水墨丹青,都一一展现。这本书让我对艺术史的整体脉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让我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表现形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它让我重新审视了“人”的定义,以及艺术在表达“人”的意义上所扮演的角色。在快速变化的现代社会,我们常常被各种信息和表象所淹没,而这本书就像一股清流,让我慢下来,去感受那些经过时间沉淀下来的真挚情感和深刻思考。 作者在书中不仅仅是在介绍艺术作品,更是在探讨生命的意义、人性的复杂以及情感的共鸣。她通过对无数张面孔的细致描摹,揭示了人类共通的情感和永恒的追求。读这本书,我不仅仅是增长了艺术知识,更重要的是,我的内心得到了滋养,对生活和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是一种让我受益匪浅的阅读体验,我会在未来的日子里,不断地回味和品读。
评分我原以为这只是一本关于“看脸”的书,但读下来才发现,它远远超越了表面的审视。作者在探讨“人”这个永恒的主题时,展现出了惊人的学识和深刻的思考。她从不同艺术流派、不同时代背景下,分析了艺术家们如何理解和表现“人”的本质。那些我们熟悉的肖像画,在作者的解读下,变得更加立体和丰富。她不仅仅告诉你画的是谁,更告诉你为什么画成这样,艺术家想传达的是什么。 比如,在分析某个荷兰黄金时代的肖像画时,作者就深入剖析了当时荷兰的经济繁荣、宗教观念以及市民阶层的崛起,如何影响了艺术家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在谈到文艺复兴时期的人物肖像时,她则强调了人文主义思潮对个体价值的肯定,以及艺术家们如何通过精确的解剖学知识和对人性的深刻理解来创作。读到这里,我才恍然大悟,原来一幅画背后,承载着如此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这本书让我对艺术的理解,从“看懂”升级到了“读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