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以「人」的观点来探讨艺术世界里所反映的人类本质。永无止尽的追寻,是一切人类世界前进轮转的根源,不论是追寻知识,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寻找生命的真正意义……。古往今来的艺术家,不断地以敏锐的心智与丰沛的情感,在艺术创作中对于人生百态进行质疑、批判、同情与了解,对于性别议题更有非常颠覆且另类的思考;体认人生短暂,爱情虚幻,「孤独寂寞」是人类註定的悲剧,万事、万物终将成空,死亡才是永恆……。
有些艺术家更被人的神祕心理所吸引,深入观察人的内在,而表现区分人、我的独特「自我」部分。他们认为不合逻辑的世界,也是真实的世界,因此也画下心理疾病患者听幻、视幻的梦魇世界。
艺术超越一切,无论你我身分如何,处于人生何种阶段,都愿您在本书中找到共鸣和感动。
作者简介
杨文敏,德国慕尼黑大学艺术史硕士。任教于阳明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与淡江大学德文系,讲授「艺术概论」、「西洋艺术史」、「德国艺术史」、「超现实主义」、「东西方艺术比较」。曾任职慕尼黑大学东亚研究所研究助理、行政院新闻局「自由中国评论」(Free China Review)德文版 (Freies China) 主编、文建会委託文化大学法律系所成立「艺术家法、艺术团体法暨文化空间法法案研究计划小组」研究员。重要着作包括:《慕尼黑旧美术馆画作在瓷器板上的复制──路易一世时代宁芬堡瓷器厂的瓷器画研究》、《包浩斯的画家》、《李清照词的翻译与研究》等。
读到一半,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往的一些选择。我曾经以为,人生是一条笔直的康庄大道,只要用力奔跑,就能抵达目标。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才发现,更多时候,我们面临的是无数条蜿蜒曲折的小径,甚至有时需要翻越难以逾越的山峦。这本书,并没有提供标准答案,而是通过解读那些不同时期的、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展示了人类在面对选择时的普遍困境与独特表达。我尤其对书中对某个抽象画派的分析印象深刻,那画家用扭曲的线条和破碎的色彩,表现出一种极度的内省和对现实的疏离感,这不就是很多人在迷失自我时内心最真实的写照吗?它让我意识到,艺术并非阳春白雪,而是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它映照出我们的痛苦、我们的喜悦、我们的迷茫,以及我们最终寻找的那个“自我”。这本书,让我在喧嚣的世界里,找到了一片宁静的角落,去重新审视那些构成我的“岔路”与“转角”。
评分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留白”。它不会告诉你“这是什么意思”,而是引导你去感受,去思考。每一件艺术品,在作者的笔下,都变成了一个故事,一个隐喻,一个关于“人”与“自我”的探讨。我看到一位雕塑家,他用粗粝的岩石雕刻出细腻的人物情感,那种力量与脆弱的并存,让我深思。他是在表达人性的坚韧,还是内心的柔软?这本书就像一场无声的对话,艺术家、作者,以及我,都在其中扮演着各自的角色。我不再仅仅是那个被动接受信息的读者,而是开始主动参与到这场关于生命意义的探索中。那些艺术品,不再是冰冷的陈列品,而是鲜活的生命体,它们诉说着千百年前的悲欢离合,也 resonating 着我们当下的情感。这本书,就是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去与现在,连接着艺术与生活,更连接着那个真实的“我”。
评分与其说这是一本书,不如说这是一场精心设计的自我发现之旅。我之前总觉得艺术离我太远,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从一个非常贴近人性的角度出发,去剖析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艺术作品。我记得书中有一段关于现代舞的描述,那舞者用身体的每一个关节,每一个动作,都在诉说着一种挣扎,一种想要摆脱束缚的渴望,这让我联想到自己生活中那些不为人知的压抑和对自由的向往。这本书让我明白,无论是画笔、音符,还是肢体语言,都承载着人类最深层的情感与思考。它鼓励我们去关注那些“岔路”上的犹豫,那些“转角”时的迷惘,因为正是这些时刻,塑造了独一无二的我们。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对艺术有了更深的敬意,更重要的是,对那个正在不断成长的“自我”,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评分我喜欢这本书的叙事方式,它不像一本枯燥的艺术史教科书,而是更像一个知心的朋友,带着我一起漫步在艺术的长廊里,不时停下来,指着一幅画,讲述一个故事,然后抛出一个问题,让我自己去寻找答案。它触及了许多我曾经回避的问题,关于身份认同,关于人际关系,关于孤独与连接,等等。我尤其记得书中对一位摄影师作品的解读,那黑白的照片里,捕捉到了生活中最平凡却又最动人的瞬间,有老人的皱纹,有孩子的笑容,也有街头擦肩而过的陌生人。这些碎片化的画面,在作者的串联下,构成了一幅幅关于“人”的肖像,也让我看到,艺术的伟大之处,在于它能够发现和放大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并从中提炼出人性的光辉。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让我看到了自己,也看到了与我同在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人”。
评分这本书就像一张被时间打磨过的地图,上面标记着无数个我们可能经历的人生节点。它并非直白地告诉你“往东走”,而是通过艺术这面棱镜,折射出那些在我们内心深处反复上演的挣扎与抉择。我常常在想,那些艺术家们,他们是如何在创作中捕捉到那些转瞬即逝的情绪,那些我们说不清道不明的困惑?也许,这本《岔路与转角》就能为我们提供一些线索。我记得我曾经在博物馆里伫立良久,面对一幅描绘孤独旅人的画作,心头涌起一股莫名的熟悉感,仿佛那画中的人就是我自己,正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不知何去何从。这本书,或许就是为我们这样的灵魂准备的,它鼓励我们去审视那些构成我们自我的片段,去理解那些让我们徘徊的“岔路”,去拥抱那些改变我们命运的“转角”。艺术不仅仅是墙上的颜料,更是内心深处的回响,这本书,正是引导我们倾听这场回响的向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