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湾,城乡之间纷乱混杂且毫无个性的建筑物、市招林立又霓虹闪烁的街头风景,几乎成为令人无奈的地方特色。不过,这一片喧闹街景的背后,亦同时反映出台湾活泼多样又弹性十足的文化因子,以及台湾人勇于追求梦想的海洋民族性格。本书所收录之建筑师,不论是个性或是作品,皆十足反映出这股多元多变、充满活力的台湾精神。重要的是,他们并不随风起舞,而是企图以自身的力量,在众声喧譁中理出头绪。
《台湾艺术经典大系》中「建筑艺术」共有四册,本卷为第四册,其中所介绍的建筑精兵,包括吕理煌、姚政仲、胡硕峰、孙德鸿、郭中端、黄明威、陈瑞宪、曾成德、张基义、刘育东、谢英俊等人,皆是建筑创作领域的一时之选。他们勇于梦想,所以努力在看似不可为的城乡地景中闯出台湾建筑的特色之路;他们勇于挑战,所以正面迎战官僚体系对建筑专业、对地域文化、对生态环境的不当干扰;他们勇于思考,所以想在尚未建立充份美感的台湾社会中,唤起大众对美学、对建材、对形式的重视;他们勇于反省,所以想在前有西方美学价值与资本主义冲击、后无台湾文化主体论述支撑的夹缝中,以建筑的做为与不做为,建立台湾建筑的观点。
透过本书之侧写,相信读者们可以一览这群个性鲜明、又不肯轻易向台湾文化中盲目追随流行、官大学问大等恶质面低头的建筑精兵们,如何以一己之力解开层层束缚、如何思考台湾建筑的主体性、又如何创作出一件件令人赞叹的民居、集合住宅、商业建筑与公共建筑。此外,读者亦可透过不同世代的建筑评论家,透视这些精采的作品。
这群勇于承担现阶段台湾建筑课题的建筑专业者,就如同回荡在幽幽空谷中的足音,弥足珍贵。虽然形单影只,但并不寂寞,在台湾社会日趋成熟的今日,相信这点点燎原星火,将发挥关键性的少数力量,促成台湾建筑地景的质变。甚至,随着海崃两岸交流日趋频繁,这段难得的台湾建筑空间经验,亦将跟着建筑师们陆续西进而输向彼岸,为迷失在经济快速发展、来不及思考与喘息的中国,提出一些中肯且实际的建议。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深深吸引了我。那一抹温润的、带有历史沉淀感的砖红色,搭配上简洁现代的字体,仿佛在低语着台湾建筑的过去与未来。翻开书页,我首先被那些精美的图片所震撼。那些建筑,有的依山傍水,与自然融为一体,如同生长出的有机体;有的则矗立在都市的钢筋水泥丛林中,却又带着独特的东方韵味,不张扬,却自有风骨。我特别欣赏作者选取建筑的视角,不仅仅是展示宏伟的外观,更深入到建筑的灵魂——空间、光影、材质以及它们与使用者之间的互动。每一张照片都仿佛在讲述一个故事,关于建筑师的巧思,关于使用者的生活,关于这片土地的情感。我能感受到摄影师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无论是屋檐下斑驳的光影,还是墙面上细腻的肌理,都捕捉得恰到好处。这让我不禁开始思考,建筑不仅仅是居住的场所,更是一种艺术表达,一种对生活态度的宣言。这本书让我对“建筑”这个词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再是冰冷的结构,而是充满了生命力和温度的艺术品。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了许多惊喜,特别是关于“新锐”建筑师的介绍。我原本以为“新锐”就意味着激进和大胆,但读完之后,我发现台湾的年轻建筑师们所展现出的“新锐”,更多的是一种对传统的反思,一种对技术和材料的创新运用,以及一种对社会责任的担当。书中有些作品,乍看之下可能并不起眼,甚至有些朴素,但细细品味,却能发现其中蕴含的深邃思考。例如,作者介绍的某个项目,是如何利用简单的材料,通过精巧的设计,在有限的预算内,为社区居民创造出充满活力的公共空间。这种“少即是多”的设计哲学,以及对使用者需求的极致关注,让我深受启发。这些新锐建筑师们,他们没有被既定的框架所束缚,敢于挑战常规,用自己的方式去回应时代的需求,去构建一个更美好的居住环境。他们让我看到了台湾建筑充满活力和希望的未来。
评分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建筑图鉴,更是一本关于台湾社会发展和文化变迁的观察手记。通过对建筑的解读,作者巧妙地勾勒出台湾社会在不同历史时期所经历的转型与演变。我注意到,书中有些建筑项目,它们不仅仅是物质的构建,更是社会议题的回响。例如,在讨论某些老建筑的改造时,作者深入探讨了如何在新旧之间取得平衡,如何在保护历史文脉的同时,注入新的生命力,这背后反映了台湾社会对于自身历史和文化认同的思考。又比如,对于一些关注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案例的介绍,则能感受到台湾社会在环保意识上的提升和对未来发展模式的探索。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建筑是历史的载体,是文化的符号,也是社会发展的缩影。它用一种直观而生动的方式,展现了台湾这片土地上,人们如何通过建筑来表达情感、塑造生活、并不断向前发展。
评分读这本书,就像在和一位学识渊博又极富洞察力的朋友进行一场关于台湾建筑的深度对话。作者的文字功底极其深厚,她/他不是简单地罗列建筑项目,而是通过细腻的笔触,将每一栋建筑背后的设计理念、文化背景、社会影响娓娓道来。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在地性”的探讨所吸引。在西方建筑思潮的冲击下,台湾的建筑师是如何在保留本土特色的同时,又融入现代设计语言,创造出既有国际视野又不失台湾灵魂的作品?书中给出了许多令人信服的答案。我仿佛看到了建筑师们如何在设计中汲取传统民居的智慧,如何在材料的选择上体现环保理念,如何在空间布局上回应当地的气候与人文需求。这种“在地性”的思考,让我对台湾建筑的独特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反思我们自身在面对全球化浪潮时,如何去传承和发展自己的文化。这本书不仅仅是介绍建筑,更是在探讨一种建筑哲学,一种与土地、与人、与历史对话的艺术。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所呈现出的台湾建筑所具有的“多元性”。从历史悠久的传统建筑,到充满现代设计感的公共空间,再到那些巧妙融入自然环境的私人住宅,书中展现了台湾建筑风格的丰富多样。我看到了不同地域、不同时代、不同功能建筑的独特魅力。作者并没有试图将它们归类或强行统一,而是以一种包容和尊重的态度,呈现了它们各自的精彩。这种多元性,不仅仅体现在建筑形式上,更体现在其背后所代表的生活方式、文化观念以及社会变迁。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在台湾这座岛屿上进行一次穿越时空的建筑漫游,每一次翻页,都可能遇见一个全新的惊喜,一种截然不同的感受。它让我明白,建筑的魅力,恰恰在于它的丰富性和包容性,在于它能够承载和反映出不同个体、不同群体、不同时代的多样化生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