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穷是二战后台湾的一种普遍现象。经济困顿使得广告没有存在的空间与条件,此时期台湾广告的步调是迟缓、扭曲的前行,直到一九六○年以后方进入较具规模的现代化广告发展时期。
在那个无可奈何的年代,极度缺乏资讯与知识的状况下,自我进修与做中学习的广告人在戒严、警总管制、新闻局电检审核的层层束缚中,展现了丰厚的创作能量。更发展出台湾人自己的专业智慧,研发出当时受限于经济条件而採用的16釐米摄影与沖印技术。拍摄的光调、镜位、剪辑、节奏、情绪,以及色彩、美感无不严谨细腻,把16釐米摄影的质感发挥到极致,堪称世界一流。不只在画面的经营,在音乐的创作上亦有李泰祥等人的共襄盛举。他们都是造就时代的英雄,是值得尊敬的一代。
一九八○年代,西式广告作业模式引进台湾,许多优秀的制度的确让台湾广告业走向正规的制度化作业。但不同文化、不同成长环境、不同的思考模式让广告有着在地性、文化性的区隔。换一条路走,探索新的可能性,是这个时期台湾作者面对国际竞争的姿态。它帮助创作者从过去解放出来,从制约中蜕变成长,在题材和拍摄的过程中都不断的追寻与发现。不寻常的作品令人惊艳。国际化使得摄、制、导、沖印、后制等技术品质不断提升,奔放的创意在层层茧壳中蜕变,不再套牢在西方文化的框架中。从我们所处的社会中,提出关切的问题,影像和观照自身的意识结合,不但给了观众思考的起始点,也提供实质思想的文本。台湾特产影像的焕发时代,连带影响了泰国、新加坡等邻近国家,也给他们开了一扇窗。
台湾的问题之一就是缺乏持续;在影像艺术上虽然有相当的突破,却又很快的丢失。数位影音科技、3D动画在一九九○年后以惊人的速度进步。人类无远弗届的想像力得以淋漓尽致的呈现,以往传统光学影片中不可能实现的画面,结合数位科技形成了全新的表现主义与风潮。
但在最初十年的实验与惊艳之后,再看到一些有才气的导演,却也都拍出一些没有原创且做作的影片。我们这一代的作品,看不到自己的特性与个性。这个世代,我们丢失了自己的独特性。
把创作的浪漫情怀要回来,再一次寻找自己的革命。在自己的文化根基上站定,挥杆投向世界。幸运的是,新生代一股不断尝试与反省的力量正在酝酿,更超越的成就将会出现,在不远的未来。
台湾广告的进展是独特的台湾经验。
本书主要介绍的广告影像人有:王财祥、吴念真(本名吴文钦)、龚友诚、邓勇星、彭文淳、刘天明、孔玟燕、陈宏一、萧雅全。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有吸引力,当我第一次在书店看到它时,就被其简洁而又充满力量感的画面所吸引。封面上那张具有时代感的广告海报,色彩的运用大胆而又不失品味,瞬间将我拉入了那个充满创意和激情的年代。翻开书页,我惊喜地发现,这本书并没有像我预期的那样,仅仅是罗列一些广告作品,而是深入剖析了台湾视觉传达艺术,特别是广告影像的发展历程。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详细介绍了不同时期台湾广告创意是如何受到社会文化、经济环境乃至国际潮流的影响而演变的。其中,关于早期台湾电视广告的分析尤其让我着迷,那些如今看来略显稚嫩的画面,却承载着那个年代特有的质朴和真诚,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民众的生活状态和价值观念。书中的图片质量非常高,色彩还原度也很好,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些经典的广告拍摄现场,感受创作者的心血和巧思。我特别喜欢其中对几位早期广告大师的访谈摘录,他们的从业经历和创作心得,对于我理解广告的本质和艺术性有着非常深刻的启示。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图册,更是一部台湾广告影像史的缩影,让我对这门学科产生了全新的认识和极大的兴趣。
评分我一直觉得,艺术不仅仅存在于画廊和博物馆,它也渗透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而广告影像就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体现。这本书带我深入探索了广告艺术的魅力。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感官体验”的章节,作者通过生动的描述,让我仿佛能亲身感受到不同广告作品所带来的视觉、听觉甚至触觉上的冲击。例如,对某个洗发水广告中头发飘逸的特写,以及某个汽车广告中引擎轰鸣的声效,都通过文字的力量被鲜活地呈现出来。这种对细节的关注,让我看到了广告影像背后创作者的匠心独运。书中还探讨了广告与社会变迁的关系,那些曾经风靡一时的广告,如今看来已成为时代的印记,记录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习惯以及价值观的演变。我从中看到了广告如何反映社会、引导消费,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塑造文化。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广告影像并非肤浅的商业宣传,而是一种充满艺术性和社会意义的表达方式。
评分我一直以来都对“图像叙事”充满好奇,尤其是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如何有效地传达复杂的信息。这本书,以台湾广告影像为载体,为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学习范例。书中对于“情绪连接”的探讨,让我印象深刻。作者分析了广告如何通过营造特定的氛围,运用音乐、色彩和人物表演,来引发观众的共鸣,从而建立情感上的认同。我特别记得其中对一个关于家庭温情的广告案例的解析,虽然只是几秒钟的画面,却通过演员的眼神和细微的肢体语言,传达出深厚的情感,让人动容。这本书也让我看到了台湾广告影像在国际舞台上的发展和影响力。书中提及的几个获得国际大奖的广告作品,不仅展现了台湾广告创意的实力,也证明了视觉传达艺术的普适性。我开始思考,如何在自己的创作中,更好地运用图像来讲述故事,触动人心。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更是一种灵感的启迪。
评分作为一名广告从业者,我常常感到在创意枯竭时,需要寻找新的灵感。这本书恰好在我最需要的时候出现了。它提供的不仅仅是案例,更是一种思维方式。我尤其被书中关于“跨界整合”的理念所吸引,书中详细阐述了在数字媒体时代,广告影像如何从传统的平面和电视媒介,拓展到互联网、社交媒体等多元平台,并如何在这种跨界整合中,实现更具影响力的传播。我尝试将书中提到的“互动性设计”和“用户生成内容”等概念,应用到我目前负责的项目中,效果出乎意料地好。此外,书中对台湾广告行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的分析,也让我深有体会。特别是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如何保持创意的新鲜度和独特性,是每个广告人都要面对的难题。书中通过对一些失败案例的反思,也为我提供了宝贵的借鉴。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在与行业内的前辈们进行一场深刻的对话,他们的经验和智慧,让我更加坚定了继续在这个行业深耕下去的决心。
评分我一直对设计理论和实践都非常感兴趣,尤其是与视觉传达相关的领域。这本书的内容,远超出了我之前对“广告影像”的狭隘理解。它并没有停留在对具体广告作品的简单介绍,而是从更宏观的角度,探讨了视觉语言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以及广告如何成为构建社会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意象构建”的章节,作者通过对一系列经典台湾广告案例的拆解,阐述了广告是如何通过符号、色彩、构图等视觉元素,在观众心中植入特定的情感联结和价值判断。这让我意识到,一个成功的广告影像,绝不仅仅是画面的堆砌,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策略和艺术的融合。书中的一些理论分析,比如关于“叙事性广告”的讨论,也让我茅塞顿开,理解了广告如何在短短的几十秒内,构建出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从而触动观众的情感。我还在书中看到了许多关于本土文化元素在广告中巧妙运用的例子,这让我感到非常自豪,也看到了台湾在发展自身视觉传达艺术方面的独特优势。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身边的各种视觉信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