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臣有三忌:一、功高震主,二、权大欺主,三、才大压主。此乃宦海浮沉,不败真理之所在。
历史上有很多人对「权慾」的饥渴,是那样的迫不及待,那样的不顾一切,那样的不知羞耻,那样的不择手段,那样的心毒手狠,心之所念,为的就是权力。本书根据历史的九大血酬定律(兔死狗烹、权大欺主、朋党定律等),对大清王朝历史上最赫赫有名的十九名臣重新进行历史的认识及剖析。
在这十九位名臣的身上,我们可以发现诸多定律的影子,但是具体分析来看,起主要作用、决定其荣辱成败的,只有一条。既然称之为历史的定律,那么就不会有任何人逃脱这些定律的仲裁。无论他们具有怎样的经天纬地之才,怎样的机关算尽,施展怎样的诡诈权谋,最后都要在历史定律的裁判席上得到公正的裁决。
本书以正史为基石,野史为砖瓦,艳史为窗櫺,秘史为雕梁,将历史装扮一新,重新分析大清官宦们表象下的真实面貌。在「戏说」之前,引经据典,以通俗的文字、客观的态度,还予读者历史真相。
作者简介
上官云飞
师范大学毕业,曾任大学讲师,专事清史研究。着有《康干盛世》、《慈禧太后》、《李莲英传奇》、《大清皇权游戏》、《大清后妃传奇》、《大清官宦沉浮》和《大清才子命运》等书。
敌戒定律下的惨杀
从同仇敌忾到分崩离析 ——被努尔哈赤害死的亲兄弟舒尔哈齐
慾望在随实力增长
矛盾在私慾里激化
最后死于幽禁之中
权大欺主定律的悲哀
从只手遮天到被毁墓掘尸 ——为大清立国作出卓越贡献的多尔衮
小小年纪韬光养晦
皇位争夺避害从利
摄政如亲政的权力顶峰
大清对多尔衮的评价
千秋功罪后人评说
从辅政功臣到巨奸大憝 ——励精图治的「满清第一勇士」鳌拜
勇勐善战的「巴图鲁」
猖狂的「鳌拜辅政」
不过是一山难容二虎
从鳌拜败国看功臣心态
从「癞蛤蟆」到登基坐殿 ——「癞蛤蟆」投胎转世的袁世凯
「癞蛤蟆」投胎转世
小站练兵培植势力
光绪临死要「斩袁」
东山再起篡夺江山
复辟帝制,自取灭亡
一介失败奸雄而已
五世而斩定律下的轮回
从心腹知己到获罪倖免 ——康熙的左膀右臂明珠
消除鳌拜集团的智囊
平藩复台安俄建奇勋
八大罪状归于一身
皇帝开恩幸保命
从权势大臣到「第一罪人」 ——下场凄惨的权相索额图
最有权势大臣的密术
统一全国建立功勋
与俄谈判签订条约
「本朝第一罪人」被惩
狡兔死,走狗烹定律下的闹剧
从叱咤一时到家破人亡 ——抚远大将军年羹尧
「年大将军」威名崛起
君臣知遇而如鱼得水
自我陶醉而忘乎所以
缘何致死的众说纷纭
从权倾一时到毁于一旦 ——皇亲世族国舅爷隆科多
青云直上的皇亲世族
参与雍正的夺储阴谋
对恩宠有加的自我担忧
盛极而衰走上不归路
不过是兔死狗烹而已
权力包围定律下的谨慎善终
从明之长城到降清贰臣 ——被干隆列为贰臣甲等的洪承畴
松锦决战战败被俘
洪恩未报为何反目成仇
被干隆列为贰臣中的甲等
从文人秀才到封疆大吏 —— 历任封疆大吏和宰辅的鄂尔泰
封疆大吏和宰辅的作为
真知灼见的用人策略
发迹秘史的历史评析
从平民到郡侯 ——宠辱不惊的一等侯杨遇春
「劲勇巴图鲁」名号的由来
处理边务颇有建树
年近八旬善终故里
黄炎培窑洞定律中的警戒
从「二皇帝」到被满门抄斩 ——盖世神奸和珅
和珅的发迹秘史
擅执朝政二十余载
不过一场梦而已
黄炎培窑洞定律的警戒
朋党定律下的扭曲
从国之重臣到国之罪人 ——鸦片战争中颇受争议的琦善
南下「倒楣」之旅
国势将颓的两难抉择
丧权辱国的外交条约
令人沉痛的历史反思
皮毛定律里的吶喊
从威震四海的英雄到发配边疆的「罪臣」 ——熊熊火光中的民族英雄林则徐
等待济世匡时的机会
走上抗击英夷的道路
发配伊犁效力赎罪
忆往昔后人无限感慨
从铮铮铁骨到愤郁而终 ——屈辱中不屈的一面旗帜左宗棠
年轻气盛的湘上农人
「不凡之才」出山佐军
鲜血染红的「中兴名臣」桂冠
洋务运动的领军人物
千里荒芜的西北局面
收复祖国的大好河山
千古一人悲情辞世
黄宗羲定律下的抗争
从「中兴名臣」到「卖国贼」 ——备受蒋介石推崇的曾国藩
锐意功名鲠直敢谏
剿平太平而封侯拜相
办理洋务以图自强
「中兴名臣」与「卖国贼」
曾国藩的用人为官之道
从抗夷名将到横尸荒野 ——被晚清「倚为长城」的亲王僧格林沁
不遗余力镇压太平军
勇武亲王力敌英夷入侵
马革裹尸,死后极尽哀荣
从权倾一时到谤满天下 ——毁誉不一的晚清重臣李鸿章
疆场建功的翰林京官
自强求富的洋务领袖
节节退让的外交策略
身败名裂于甲午之战
退居两广后的群议指摘
风烛残年叹息而逝
盖棺难以论定的争议
从饱学硕儒到中枢重臣 ——亦方亦圆的晚清重臣张之洞
饱学硕儒的清流派领袖
力主抗法兴办洋务
襄助维新却又守旧
难扭国运的中枢重臣
血酬定律的裁决
历史研究存在一个再认识的过程,每过一段时期,新的研究方法、新的观察视角都对我们重新去认识历史有所帮助。
历史是有其发展定律的。不同的学者,针对不同的历史事实,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不同的「历史血酬定律」。这个「血」是血的代价,血的事实,血的记忆。
第一定律——黄炎培窑洞定律。就是由于贪欲而导致失策失国,黄炎培先生曾在延安的窑洞中向毛泽东提过,因此,将这个定律称为「黄炎培窑洞定律」。
第二定律——狡兔死,走狗烹定律。兔死狗烹的典故大家都很清楚,这样的事,历史上不断地重演。
第三定律——权力包围定律。围绕着权力,也有一个看不见的权「场」。各种意有所图的人都会在「权场」中向着权力中心作定向移动。于是就有了「包围」。
第四定律——敌戒定律。没有强大的敌人,失去了外部的压力,内部自然就腐化、分解。没有了竞争的压力,也就失去了不断创新进取的动力。
第五定律——朋党定律。中国历史上 「党(派)争」持续不断。当然一个人立于社会,并非是孤立的。在他的周围有各式各样的关系,亲戚关系、乡党关系、同学关系、师生(徒)关系、战友关系、同事关系、朋友关系、帮会关系、同志(道)关系等等。这些关系构成了一个人的社会资源。
第六定律——黄宗羲定律。历次改革的目的都是好的,然而治标不治本,黄宗羲称为「积重莫返之害」。这样的「积累」不是能凭一人之己力或一天之功力所能改变的。
第七定律——五世而斩定律。当年八旗兵入关,真是「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只兇勐的老虎后来为什么会变成令人不齿的熊样?五世也好,三代也好,一世也罢,贫与富,是在不断地转换。也许这是一种自然的调节,自然的公正。
第八定律——权大欺主定律。几千年的中国历史,有一个难解的结始终困扰着历代的政治家,那就是「权大欺主」。清末权臣袁世凯,为大清帝国送了终,人称「权大欺主」。
第九定律——皮毛定律。「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整个国家已经日落西山,虽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然而,一己之力,又能怎样。天马没有了,只剩下一些依附于皮上的随风抖动的「毛」。「毛」焉能有挺起的力量。
本书,就根据这历史九大血酬定律,对大清王朝历史上最为赫赫有名的十九名臣重新进行历史的认识或剖析。
既然称之为历史的定律,那么就不会有任何人逃脱这些定律的仲裁,大清的官宦们亦是如此。无论他们具有怎样的经天纬地之才,怎样的机关算尽,施展怎样的诡诈权谋,最后都要在历史定律的裁判席上得到公正的裁决。
而且,在这十九位名臣的身上,我们可以发现诸多定律的影子,但是,具体分析来看,起主要作用、决定其荣辱成败的只有一条(本书对此作了深刻剖析),而在他们身上所体现的其他定律,不过是这最主要一条定律的延伸,起着辅助和加速成败的作用。
本书旨在探讨了大清历史上上层人们的生存妙法、失败之鉴,更为我们揭开了古代中国社会表面现象下的真实面貌,以及隐藏在定律背后的终极定律。
读罢此书,但愿能给你以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并能够从清朝各个重臣的最后不同的结局里,体会整个中国历史跳动的或强或弱的脉搏,并且增强现实中的警觉和智慧。
这本书的名字叫《大清官宦沉浮》,光听这个名字,就有一种浓浓的历史厚重感扑面而来,让人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我一直以来都对大清王朝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充满好奇,尤其是那些身处权力漩涡中心的官员们,他们的命运起起伏伏,如同潮汐般难以捉摸。这本书的书名恰好点出了这种跌宕起伏的主题,让我联想到无数在史书里读到的、或是在影视作品里看到的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他们的人生轨迹,他们的智谋权术,他们的无奈与辉煌,都深深地吸引着我。
评分读到《大清官宦沉浮》这个书名,我立刻就想起了那些关于官场的小说和电视剧。台湾这边,类似题材的作品其实也不少,但很多时候都侧重于某一个具体的人物或者某一个朝代,而《大清官宦沉浮》听起来似乎更具概括性,仿佛要描绘的是一个更宏大的群像。我脑海中浮现出的是那些身着官袍、头戴乌纱的形象,他们可能在朝堂之上唇枪舌剑,也可能在地方任职体察民情,更可能在风云变幻中步步为营,小心翼翼地维护着自己的地位和权力。这种“沉浮”二字,恰恰点出了人生的无常和官场的残酷,让人不禁期待书中会有怎样的精彩故事。
评分“大清官宦沉浮”,这个书名一下子就把我的思绪拉回了那个遥远的年代。在台湾,我们对清朝的历史总是有种特别的情结,因为这段历史与我们的土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我看到这个书名时,我首先想到的是那些在宫廷内外叱咤风云的人物,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可能牵动着整个国家的命运。这本书名中的“沉浮”二字,更是点出了官场生涯的不可预测性,让人不禁好奇书中究竟描绘了哪些具体的官宦人生,他们是如何在上位的,又为何会落马,其中的故事想必是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评分《大清官宦沉浮》,这个名字让我对书中可能涉及到的政治斗争、人情世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想象一下,在那个等级森严的时代,一个小小官员如何凭借智慧和胆识,在复杂的官场中生存下来,甚至步步高升;又或者,一位位高权重的权臣,如何因为一时的失误而瞬间跌落,家破人亡。这本书的书名有一种很强的画面感,让人感觉像是看到了那个时代的一幅幅生动写实的画卷,上面描绘着那些官员们喜怒哀乐、尔虞我诈的种种场景。我很好奇作者会如何构建这些人物的命运,又会如何展现那个时代特有的社会风貌。
评分《大清官宦沉浮》这个书名,真的非常吸引人。我一直对清朝的历史,特别是官场的运作非常着迷。这个名字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性,仿佛一下子就能勾勒出那些身居高位又随时可能被拉下马的官员们的人生百态。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了一些历史剧中描绘的场景:朝堂上的暗流涌动,地方上的贪污腐败,以及那些为了权力而进行的勾心斗角。这本书名传递出的那种历史的厚重感和人生的无常感,正是我对这类题材最感兴趣的地方,让人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书中会如何展现这些官宦们的起起伏伏,他们的挣扎与选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