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奇士与国士

三国奇士与国士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三国
  • 历史演义
  • 人物传记
  • 英雄
  • 传奇
  • 古典文学
  • 中国历史
  • 战争
  • 谋略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近年来,电玩界吹起了「三国热」,这股复古风尤其在青少年之间,蔚为流行。拜电玩之赐,原本不喜读文言书的年轻人,也成了爱道古谈今的三国通。从格林出版「世纪三国」大获全胜,更可见得,孔明、曹操的谋略智慧与时并进,历久弥新。然而,不管要在游戏中独霸一方,还是想汲取前人智慧,成为人生战场上的真英雄,阅读「原典」与「文本」是了解三国的不二法门。引领现代人轻松掌握三国的精髓,便是本系列的终极目标。

三国谋士共介绍纵横三国的30位知名谋士,包括

  三国时代的介之推──田畴(169 ~ 214)∕首倡迎天子以令诸侯的先知──毛玠∕汉室忠臣与曹营功臣的混合体──荀彧(163 ~ 212)∕大智若愚、质胜于文的荀攸(157 ~ 214)∕三国第一怪才──贾诩∕有佐世才无劝世德的刘晔∕善于料敌致胜的曹操知己──郭嘉(170 ~ 207)∕为曹操保住一线生机的程昱∕迎天子都许昌的战术大家──董昭(156 ~ 236)∕才高八斗的文坛奇才──曹子建(192 ~ 232)∕一言而定荆州的才子──王粲(177 ~ 217)∕永不妥协的铁血硬汉──盖勋∕旷代神医──华佗∕为朋友两肋插刀的臧洪∕云中白鹤一世异人──邴原∕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管宁(158 ~ 241)∕外柔而内能断的袁涣∕恬静乐道忽于荣利的张范(? ~ 212)∕大隐于朝的救难队长──王修∕能达节守节的全节之臣──韩嵩∕文武双全的美男子名将──周瑜(175 ~ 210)∕东吴第一号战略家──鲁肃(172 ~ 217)∕吴大帝的汲黯──张昭(156 ~ 236)∕为夫报仇的奇女子──徐氏∕东吴四壮士──秦旦等四人∕刘备取蜀的第一功臣──庞统(179 ~ 214)∕蜀汉创国的第二功臣──法正(176 ~ 220)∕天下第一太守──杜畿(163 ~ 224)∕任才使气的东吴奇人──虞翻(164 ~ 233)∕东莱义士太史慈(166 ~ 206)

  介绍内容包括他们的生平、重要策术,让读者从中一窥三国谋士的智慧、洞悉三国诡谲多变的战局,全书更附有物插画,必定让三国迷们耳目一新,并能轻松阅读、迅速吸收。

作者简介

李安石

  于1952年生于台湾台南。成年以后,本于爱书一念,投入出版事业达二十年。从编者做到老板,不能说不喜欢这个行业,但逐渐认识到自己很难成为成功的经营者。于是退而专心读书、埋首写作。

  雅好文学,古今多少痛快淋漓之文岂能错过?喜爱历史,往昔多少顶天立地之人岂容忽视?但愿人长久,仅以一枝秃笔写出个人自家对这些嵚崎磊落人物的一些体会,来与相识、未识的朋友相互切磋。

其它着作:
老大老二老三 (大秦出版)
多空致胜30大战略一、二集 (大秦出版)
你能懂的孙子兵法 (商周出版)
与孙子兵法同步思考 (商周出版)
诸葛亮兵法 (商周出版)

《秦汉风云录:帝国初建的权力博弈与文化交融》 一、 引言:帝国黎明前的风暴 本书聚焦于中国历史上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秦朝的建立与汉朝的初兴。这不是一部简单的历史编年,而是深入剖析秦汉之际,一个庞大帝国如何在短短数十年间从战火纷飞走向初步统一,以及在新旧思想、制度交替中所经历的剧烈震荡与深刻变革。我们将褪去后世对秦汉的刻板印象,探究那些塑造了中华文明基石的关键人物、决策和冲突。 二、 秦的建立:法家的胜利与帝国的困境 秦始皇嬴政的统一,是数百年来东方农耕文明对中央集权最彻底的实践。本书的第一部分将细致描绘这一历史进程。 1. 战国余晖与统一的逻辑: 我们将分析秦国如何凭借严苛的军功爵制、高效的官僚体系和法家思想的指导,实现了对六国的军事碾压。重点剖析商鞅变法在秦统一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以及它如何从根本上改变了战争的性质和国家的治理模式。 2. 帝国的初步构建: 统一之后,秦朝面临的不是胜利的庆典,而是空前的治理难题。如何管理一个刚刚被武力强行粘合起来的多元文化疆域?本书将详细考察秦始皇推行的“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等一系列标准化措施的深远影响。这些措施固然促进了统一,但其背后的强制性与对地方文化传统的压制,也为秦朝的速亡埋下了伏笔。 3. 思想的绞杀与焚书坑儒: 对“百家争鸣”时代结束的探讨是本书的核心。我们不仅仅关注事件本身,更分析秦廷为何选择以极端手段对待儒生和方士。这反映了新兴的中央集权政体对任何不受控制的、具有社会动员能力的知识体系的天然恐惧。焚书坑儒,是中央权力对文化主导权的首次大规模争夺,其历史影响远超秦朝本身的寿命。 4. 庞大工程的重负:长城与阿房宫: 国家的动员能力在宏伟工程中达到了顶峰,但也透支了国力。本书将结合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评估长城建设在边防和经济资源分配上的双重意义,并探讨修建阿房宫等劳民伤财的举措,如何直接催化了底层民众的反抗情绪。 三、 楚汉相争:权力的真空与新秩序的诞生 秦朝的迅速崩溃,并非偶然,而是对过度集权和严苛法治的必然反弹。本书的第二部分,重点描绘秦亡后,权力真空如何引发了新一轮的角逐。 1. 陈胜、吴广起义的象征意义: 这场起义的爆发点虽小,但其象征意义巨大。它标志着被压抑的底层民众首次以集体的力量挑战帝国权威,打破了“天子守国门”的神话。我们将探讨这次起义对后续各地反秦势力的连锁反应。 2. 楚汉争霸的政治图景: 项羽与刘邦的对决,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政治路线的碰撞。项羽的贵族式、个人英雄主义式的统治,在需要稳定和基层治理的时代背景下,显得力不从心。而刘邦,则展现出卓越的用人智慧和对基层社会关系的敏感度。 3. “鸿门宴”背后的权力哲学: 对鸿门宴的深入分析,将揭示权力场域中,信义与生存之间的艰难抉择。项羽的“仁义不忍”,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如何被解读为软弱,而刘邦的“屈从示弱”,则为他赢得了喘息和反击的机会。 4. 汉朝的建立与“休养生息”的智慧: 汉朝的胜利,并非简单的军事胜利,而是刘邦及其团队对秦朝教训的深刻吸收。我们详细阐述汉初的“约法三章”以及对郡国并行制的审慎采用,这是一种在统一与地方自治之间寻求动态平衡的“无为而治”的初期形态。 四、 汉初的制度重塑:儒术的潜移默化与黄老之治 汉朝建立后,如何解决秦朝遗留的中央集权过强和民生凋敝的问题?本书第三部分关注汉初的文化与制度调适。 1. 思想的转向:从法家到黄老之学: 汉初统治者深知严刑峻法不可持续,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奉行黄老学说(道家思想与法家工具论的结合),以“清静无为”来恢复生产力。我们将考察这一时期的经济政策,如轻徭薄赋对社会经济的实际效果。 2. 宗室与功臣的制衡: 郡国并行制的设计,本质上是中央政府对地方分权的一种无奈妥协。本书将重点分析刘邦如何通过分封异姓王和同姓王,试图平衡功臣集团的实力与皇室的权威,以及这种制度在后续引发的“七国之乱”的必然性。 3. 汉承秦制中的文化融合: 尽管汉初提倡黄老,但秦朝统一带来的行政框架、文字体系和度量衡等“硬件”设施被完好地继承了下来。我们探讨,这种“制度的惯性”如何为后来的儒家思想最终的“独尊”铺平了道路,使儒家得以在秦朝搭建的统一帝国架构上生根发芽。 五、 结语:帝国时代的奠基石 秦汉之交,是中国历史上从封建割据走向成熟帝国体制的关键一步。它不仅完成了地域的统一,更重要的是,奠定了此后两千年中国政治结构、社会组织和文化认同的基本框架。本书旨在通过对这一关键时期的细致梳理,展现权力、思想、制度是如何相互作用,共同铸造了一个绵延不绝的庞大文明的开端。我们看到的,是一场关于如何治理广袤土地、如何平衡权威与民心、以及如何在冲突中寻求长久稳定的伟大试验。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代总序) 三国史中有我师
(序)

一、盖勋 永不妥协的铁血硬汉
二、臧洪 为朋友两肋插刀的血性汉子
三、管宁 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
四、邴原 云中白鹤一世异人
五、田畴 三国时代的介之推
六、袁涣 外柔而内能断的性情中人
七、张范 恬静乐道,忽于荣利
八、王修 大隐于朝的救难大队长
九、韩嵩 能达节守节的全节之臣
十、华佗 旷代神医
十一、毛玠 首倡迎天子以令诸侯的先知
十二、荀彧 曹营功臣与汉室忠臣的矛盾混合体
十三、荀攸 大智若愚,质胜于文的谋略家
十四、贾诩 三国第一怪才
十五、刘晔 有佐世才无劝世德的龙蛇混合体
十六、郭嘉 善于料敌致胜的曹操知己
十七、程昱 为曹操保住一线生机
十八、董昭 迎天子都许昌的战术大家
十九、曹植 才高八斗的文坛奇才
二十、王粲 一言而定荆州的建安七才子之首
二十一、杜畿 天下第一太守
二十二、周瑜 文武双全的美男子名将
二十三、鲁肃 东吴第一号战略大家
二十四、张昭 吴大帝的汲黯
二十五、太史慈 奇士勇士智士
二十六、虞翻 任才使气的东吴奇人
二十七、秦旦等四人 守节全身的东吴四壮士
二十八、徐氏 为夫报仇、为国守城的奇女子
二十九、庞统 刘备取蜀的第一功臣
三十、法正 蜀汉建国的第二功臣

图书序言

(代总序)
三国史中有我师 李安石

  中国是个史学极发达的国家,史书汗牛充栋,其中,陈寿的《三国志》和《史记》、《汉书》、《后汉书》,并列为最好、最重要的「四史」。

  在漫长的四千年中国历史中,曾经走过成千上万,在各个领域引领过风骚的奇才异能之士,其中,有三个最为人所熟知,千百年来普受亿万人尊仰的人物:孔子、关公与孔明,而后两人,就是三国人物。

  相对于其他朝代而言,三国史为期甚短,严格而言,不过六十年(从公元二二○年曹丕代汉建魏,到公元二八○年晋灭吴为止)。即使最广义的三国史,也不过九十六年(从公元一八四年黄巾之乱起算)。

  不仅时间短,三国也是中国历史上人口最少的时代。在公元一五七年(东汉桓帝永寿三年)时,全中国还有五千六百四十八万人,到了三国时,魏、吴、蜀加起来,不过一千三百一十四万人。短短六十几年时间,人口遽减了四千多万,最大的原因,就是战争与饥荒。换句话说,在广义的三国时代里,整个中国,大都处在极度动盪不安之中。然而,以一个只有一千多万的人口,一百年不到的朝代,三国却是中国历史上最引人注目、最受人重视的时代。非但如此,其受喜爱的程度,甚至超过了最有创造力的春秋、战国。

  除了关公、孔明的奇幻魅力,以及罗贯中《三国演义》的推波助澜之外,最重要的原因是,三国是个在人才方面百花齐放的伟大时代。

  清代史学大家赵翼在《二十二史札记》中说道:

  「人才莫盛于三国,亦惟三国之主,各能用人。」

  旨哉斯言,一语道破了三国时期在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特点。

  事实上,就政治、军事、经济、文学、德行、智略……等各方面而言,三国无不奇才辈出;抑有进者,在勇士、义士、烈士、智士、高士、奇士、国士……方面,三国更是集一时之盛,而其质之精、量之多,在整个中国历史上,更是少见。

  以政治精英而言,曹操、刘备、孙权,都是能得人心,尽人力,才足以开基立业,能足以安邦定国,并引领过一时风骚的大略奇才。曹、刘都是白手起家的旷代英雄;前者扫平了群雄,结束了天下纷乱的局面,统一了北方。后者入据荆、益,建构了足以与魏、吴双强相抗衡的蜀汉。孙权虽有些父兄余荫,但却能以一个后生晚辈,全力经营江东,坐断东南战未休,力抗曹、刘这两个老江湖。

  弔诡的是,历史给了这三雄纵横驰骋的舞台,却又让他们彼此互为竞争对手,也因为三人旗鼓相当,谁也不具有压倒性的优势,所以,终三人之世,仅能维持三足鼎立之势而已,而这正也是三国之所以精彩、动人乃至伟大的最重要原因。

  细数一下历史,从没出现一个像三国这样,三个一流雄才相争的局面,不妨检视一下几个最伟大的开基立业之主,是如何取得天下的?

  秦始皇固为霸才,但到底是凭借几代人、数百年的经营,才得以独大的一强对六弱,顺势摧枯拉朽地扫灭了六国;刘邦文不能提笔为文,武不能上马驰骋,但他命大福大,不但几度幸运地死里逃生,上天还特别眷顾地给了他韩信、张良、萧何三大旷代奇才,以四对一地挑战有勇无略而又频频失机的孤家寡人项羽;李世民虽极有智略,但对手李密、萧铣、王世充、窦建德……等,虽也能拥兵暂成一方之霸,但一来德不足以服人,二来才亦不足以尽人,充其量不过是二、三流角色,根本不足以当世民一击;赵匡胤更是历史幸运儿,身处「时无英雄」的乱世,随便搞个陈桥兵变,就黄袍加身。而他面对的,不是柴家孤儿寡母,就是李筠、李重进、李煜、刘鋹这些纯粹陪走过场的龙套,当然取天下易如反掌了。

  三国之所以精彩,关键就在于曹、刘、孙三雄从无到有的聚众用士、开疆辟土的过程,以及彼此间奇谋迭出,高来高去的明争暗斗。其间的过程决非狮子对兔子的一面倒戏码,而是龙与虎间的高手大对决。

  除了曹、刘、孙之外,诸葛亮和关羽更是把三国的历史知名度推向高峰的两大关键人物。前者以其完美的道德形象与全面性的才学知名,早已成为智慧的象征;后者则因忠义勇武,成为中国武将的代表│号称武圣。少了这两人,即使有曹、刘、孙三雄,三国也将失色不少。

  就军事将才而言,除了战国之外,历史上,很少在同一时间内,同时出现过这么多指挥若定,能在谈笑间将樯橹灰飞烟灭的疆场英雄。

  周瑜在赤壁大战中,以三万兵大破当时的超强曹操的数十万大军,为天下三分奠定了基础,早成了传颂千古的风流人物;吕蒙则用兵如神,屡屡不战而屈人之兵,终为东吴夺取了荆州,让孙权的江东霸业,更形稳固;陆逊则最能料敌相敌,致人而不致于人,在夷陵大战中,将刘备杀得全军覆没,使蜀汉由盛转衰;陆抗曾以一敌四,破平步阐之乱,并以一身之力,顶住西晋压力,延后了东吴国祚八年;张郃不但勇略兼备,更是第一个打败诸葛亮的曹魏名将;司马懿最善于审时度势,因事制宜,曾全面地主宰了新城、辽东两场战役;邓艾则擅长出其不意,终以奇兵灭蜀,成为打翻三国拼图的第一人。

  在文学大家方面,曹操的文才,在历代帝王中,独步千古,光一首(短歌行),就足以让他和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流诗人比肩了;曹丕是历史上第一位文学理论家;曹植是文思最敏捷的天才;以王粲为首的建安七才子,则曾文领风骚。

  搞经济的高手方面,诸葛亮让蜀汉物阜民丰,社会安定;枣祗、任峻建置屯田,基本上解决了困扰曹魏已久的粮食问题;徐邈为凉州刺史时,把向来苦乏粮谷的凉州,治理得家家丰足,仓库盈溢;杜畿则是让河东百姓安居饱足,仓廪充实的天下第一太守。

  在智略奇才方面,简直是三国的特产。和军事将才一样,除了战国之外,历史上,从没有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同时出现过这么多总明绝顶且富于奇谋伟略的人杰。最具代表性者,自然是诸葛亮,此外还有:庞统、法正、沮授、田丰、周瑜、鲁肃、吕蒙、陆逊、陆抗、荀彧、荀攸、刘晔、郭嘉、贾诩、蒋济、程昱、司马懿……,其中任何一人,都是足以为国师的大才。

  然而,三国之所以动人,之所以伟大,还不仅于此,在那个艰难混乱的时代,三国人更是器宇轩昂,经常步履从容地以生命为大是大非与真理情义背书,充分展现了最高的道德、最纯的志节、最坚定的勇气、最动人的义气、最具纵深的智略乃至于最悍勐的勇武,不断地创造典范,不断地写下传奇,建构成一部波澜壮阔、引人入胜的三国史!

  三国人物的全面性,尤其令人津津乐道!

  论勇将:吕布、关羽、张飞、赵云、马超、张辽、曹仁、甘宁、文鸯……,都是万人敌。

  论勇士:许褚与典韦是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即使面对乌获、孟贲,也不遑多让。

  论义士:有陈容、太史慈、凌统、陆胤、是仪、严颜、东吴四壮士……。

  论烈士:有臧洪、庞德、阎温、傅彤、程畿……。

  论高士:有管宁、邴原、田畴、王修、袁涣、张范……。

  论奇士:有盖勋、陈登、贾诩、虞翻、嵇康、华佗……。

  论国士:有诸葛亮、庞统、荀彧、荀攸、周瑜、鲁肃、吕蒙、陆逊、陆抗……。

  然而,三国之所以精彩、动人,不仅是这些留名青史的台面上人物,连最底层的小百姓、小士卒乃至于深闺中的妇女,也频有佳作。不仅如此,在整个三国时代,除了董卓、孙皓、李傕、郭汜、吕壹……等少数人之外,几乎没有罪不容诛的大奸大恶,让人不禁对三国时人普遍的高格调与大格局,惊叹不已。

  曹魏名臣贾逵,早年代理河东郡绛邑长时,袁谭部将郭援来攻河东,所经城邑皆下,只有贾逵坚守不动,郭援请来援兵强攻,绛县将溃,城中父老与郭援约言,不伤害贾逵即降。城破后,郭援知道贾逵富于声名,想任他为将,左右人强引贾逵叩头领受,贾逵怒斥拒绝,郭援一怒,要杀贾逵,绛县吏民知道后,爬上城头大吼:

  「负约杀我贤君,宁与之俱死!」

  连郭援左右都被贾逵感动,纷纷为之缓颊,郭援不得已,只好暂时放过贾逵,把他关入大牢,择日开刀。

  贾逵在牢中对守卫感叹道:

  「难道这里没有好汉吗?为什么让义士屈死于此!」

  有个叫祝公道的人,与贾逵非亲非故,听到贾逵这话,怜惜他因义受难,半夜里劫狱,把贾逵放走。

  郭援破败后,贾逵才访知恩人姓名。后来,祝公道犯法当斩,贾逵力救不得,遂为他服丧,以表谢意。

  杜畿在担任河东太守期间,政绩杰出,极得民心。曹操征汉中时,河东郡负责派五千人运粮,受召的郡民都彼此互勉道:

  「人生总有一死,但不能辜负我们府君。」

  全程竟无一人逃亡,顺利地把粮秣运抵汉中。

  吴主孙皓,是个大暴君,上台不久,便把东吴搞得民尽国竭。有一次,居然还自不量力的亲率大军,并带上太后、皇后及后宫数千人,打算北伐西晋,路上碰到大雪,道坏难行,孙皓竟下令全副武装的士兵,每百人拉一车,当场累死、冻死了许多人,兵士们都愤怒地扬言:

  「如果碰到敌人,一定倒戈。」

  孙皓一听,怕了,这才回师。

  公元二五七年(魏甘露二年),魏征东大将军诸葛诞反,相持一年后,兵败被杀,手下亲信数百人被俘,个个自动排列,声言「为诸葛公死,无恨」,魏军每杀一人,就问降不降?降即不杀,但没有一个人屈服,最后全部被斩。

  东吴丹杨太守孙翊,为部属妫览、戴员所杀,妫、戴并打算以丹杨郡投曹魏。

  孙翊夫人徐氏,虽身陷危境,却能运用智谋,连络了几个孙翊旧将,设计杀了妫、戴二贼,不但为夫报了仇,还保全了丹杨郡。

  所谓「妇女尚如此!男子安可逢?」三国人物之精彩,由此可见矣!

  事实上,论三国英雄,说三国之史,三天三夜也讲不完。笔者和多数人一样,在少年时期,就读过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当时,就曾为书中的故事与人物所着迷。随着年纪渐长,阅读日广,慢慢地对书中许多不合逻辑且几近神话的情节如:关羽斩华雄、诸葛亮草船借箭、借东风、三气周公瑾、既生瑜何生亮……;以及曹操、周瑜、鲁肃等人的真实面相……产生怀疑。于是转向陈寿的《三国志》正史求答案,发现《三国演义》中诸多不符史实之处,尤其对关羽、诸葛亮、刘备揄扬过度,而对曹操、周瑜、鲁肃……等又极尽扭曲丑化之能事;事实上,诸葛亮诚然智谋超群,才德兼备,基本品质接近「圣人」,但也决非无所不能的神人;关、刘的确是中国历史上一流的英雄俊杰,一样也非完璧无瑕;更离谱的是,把曹操写成大奸大恶的大黑脸,周瑜则是个鼠肚鸡肠,老被诸葛亮耍得团团转的无才无德的庸夫俗子,鲁肃则成了个呆头呆脑的好好先生。然而,真实的曹操,非常人性化,有其阴暗面,更有其光明面。曹操的阴暗面,在于不容边让、屠徐州、杀杨修、崔琰……等;但他的光明面,更值得让人称道,光看他对待关羽、陈宫、臧霸、张绣……这些敌人,乃至于徐翕、毕谌、魏……等叛徒的大度雍容,就充分表现出他是个具有大格局、大器度的大政治家,他的才略,即使面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不但毫不逊色,在文学创作及学识方面,更远非这四大帝王所能及,只是运气不佳,碰上了刘、孙这两个强劲的对手(刘、孙亦当如是),才让他始终难圆统一天下的美梦。

  周瑜是中国历史上少见的可人儿,几乎集合了所有优点于一身,不但是个风流倜傥的美男子,而且能文│极懂音律,更能武│用兵如神。更难得的是,虽有大功、居高位,却不恃才傲物,不盛气凌人,对主上忠心耿耿,对部属大度宽容,连原先很不服他的老将程普,也不免口服心服地赞道:

  「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

  赤壁大战时,若少了他,曹操早已统一天下,哪还有什么「三国演义」!

  鲁肃则是东吴第一号大战略家,生性慷慨,喜解人患又勇武。他初见孙权,就为东吴建立了日后建国纲领│抛开不可复兴的汉室,先求鼎足江东,观天下之变,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建立汉高帝之业。不仅提升了孙权的眼界,更放大了东吴的格局,其战略高度,直追诸葛亮的(隆中对),和毛玠的「奉天子以令不臣」。

  近年来,拜电玩之赐,三国故事,颇风靡于一时,但电玩大都本于《三国演义》,《三国演义》当作小说看则可,当作历史来读则极不宜,鑑于正史未暇读、未易读,笔者遂决定以陈寿的《三国志》为基础,编写一系列的三国故事,除了提供一个从正史的角度认识真正的三国之外,最重要的一点是,写出个人自家对历史上顶天立地、嵚崎磊落人物的一些体会,来与相识、未识的朋友互相切磋。

  公元一六六四年(清康熙三年),亡明遗老张煌言(苍水)抗清失败后,不久被俘,槛车解送杭州,路过家乡鄞县,在与亲友诀别时,写下了一首动人的(甲辰八月辞故里)诗作:

  国亡家破欲何之?西子湖头有我师。

  日月双悬于氏墓,干坤半壁岳家祠。

  惭将素手分三席,敢为丹心借一枝!

  他日素车东浙路,怒涛岂必属鸱夷?

  对于一个有志节的士大夫而言,面对国亡家破,只有以于谦、岳飞为师,一死报国而已!

  对于一个世乱道亡的时代,所最欠缺、所最应师法的则是:什么是是非?什么是情义?什么是格调?什么是格局?什么是智谋?什么是勇气?而就这几点而言,三国史中有我师存焉!

(序)
李安石

  所谓奇士,是指德行或才智出众的人。

  在本书中,奇士是指:志节高超、具有奇行、奇情、奇节乃至于富有奇谋大略的人。就这个标准来看,有些奇士本身就是谋士,有些谋士也是奇士,甚至是国士,而所谓国士,是指一国中才能最优、境界最高的人。出现在本书的「士」,每个人都具有最优秀的才能或境界、品德,亦或兼而有之,很难将之明确地归类。

  陈寿《三国志》里,裴松之註不算,大大小小共包含约四百六十八个人物列传,令人惊讶的是,除了董卓、李傕、郭汜、孙皓、黄皓、吕壹等极少数大坏蛋之外,十之八九,大都是正面人物,不仅如此,很多人不是具有奇情、奇行、奇节,就是有奇才,几乎个个有其独特的风格,这是我们在阅读其他史书所没有的特殊经验!

  三国,尤其是前期的三国,是一个混乱而艰难的时代,对绝大多数人而言,温饱、维生这种做为一个人最基本的底线,都不易达成。但普遍的三国人,却在这么坏的时代里,坚持大是大非与人情义理,展现了最高的格调、最大的格局,以及最具纵深的智谋,让人叹为观止,而其中最顶尖的人物,自然都列名于本书之中,对于一个世乱道亡的时代,这是最发人深省的暮鼓晨钟了!

  本书一共选了三十余位在德行与才能方面的拔尖出众之士,有的志行高洁,视功名富贵如浮云,如管宁、田畴;有的以出世精神入世,如邴原、王修;有的浑身血性,恩怨分明,如盖勋、臧洪;有的身怀绝学,经世致用,如荀彧、荀攸;有的智计绝伦,却有点游戏人间,如贾诩、虞翻;有的奋其智能,以取功名利禄,如董昭、刘晔;有的则根本是国师级大才,文能安邦,武能定国,如周瑜、庞统、法正。

  其他还有文学大家如曹植、王粲、医学宗师华佗,行政干才杜畿,乃至于顶天立地的热血汉子太史慈……等。每个人的故事,都是一页令人惊叹的传奇,每个人的行事,都是天下足式的典范,值得身处现代社会的人们,细细深思品味。

  写到这里,不能不提一下三国谋士的智略,因为这是三国最精彩的篇章之一。

  三国前期,群雄争霸中原,三国后期,三雄企图一统天下。整个三国时期都处于明争暗斗之中,为了打击对手,吃掉敌人,谋士们各出奇招,明里争,暗里斗,其智计之深沉,思虑之宏远,彼此间高来高去,简直就像一本智谋百科全书。

  随便举两个例子。驻屯荆州的蜀汉大将关羽,忽然出兵北攻襄樊,一路势如破竹,擒于禁、斩庞德,襄樊陷入了旦夕可破的危机,襄樊若失,魏属荆州必然沦陷,荆州一沦陷,则曹操大本营许昌必危,这下子,连曹操都吓得打算迁都以避关羽了,这时候,谋士蒋济和司马懿献策道:

  「刘备和孙权彼此猜忌,关羽若得意,孙权一定不乐意,可派人劝孙权从背后突击关羽,并许诺把江南封给他,则樊城之危自解。」

  曹操立刻採行,并派大将徐晃出救襄樊,关羽的优势立刻逆转│北有徐晃来攻,后有东吴大将吕蒙来袭,不得已,只有撤师回救大本营南郡,这一来,不但襄樊之危顿解,而且挑动了孙权和刘备互斗,关羽后来被杀,刘备为了报仇并夺回荆州,又与东吴展开夷陵大战,最后兵败,蜀汉从此由盛转衰,一条妙计,收效如此之广,牵动如此之大,实属历史少有!

  曹操晚年,两个儿子曹丕、曹植为了争夺太子位,闹得不可开交,双方人马明争暗斗,却总是无效,杨修还因此被杀,但谋士贾诩却以轻描淡写的几句话,就让曹操拍板定案!

  事实上,贾诩支持的是曹丕,但他从不公开表示意见,就因为他从不吭声,最后,连曹操也好奇,他心里是怎么想的。有一次,特别为此单独召见他,然而,面对曹操的问话,贾诩硬是只是嗯声不回应,于是产生了这样的对话:

  「跟你说话怎么不应呢?」

  「我正在想事情,所以,没能立刻回应。」

  「想什么?」

  「我在想袁绍、刘表父子呢!」

  袁绍、刘表生前都是因为没有立嫡以长,死后兄弟因而内闹,结果被曹操一一收拾,曹操听了大笑,当场决定立曹丕为太子。

  一场可能危及曹魏基业的大事,就在贾诩片言之下而决!这只是三国中两个小故事而已,但我们由小见大,三国人的奇谋睿智,可思过半矣!

  最后,简单向读者们报告几点:

  一、论三国奇士、谋士、国士,诸葛亮无疑是第一号代表人物,就因为重要性太高、涉及面太广,未来有机会再专文详述,因此不列名于本书之中。

  二、周瑜是三国人臣中的第一名将,但他的历史定位并不仅限于武将,所以把他列入本书中。

  关羽不仅是名将,也是奇士、国士,但他的武将色彩极浓,所以,把他摆在《三国群英》中,似乎合更适些。

  三、严格而言,盖勋与臧洪都只能算半个三国人物,但他们顶天立地的大丈夫形象,实在太动人了,特别把他们介绍给大家,以为吾辈后生们的典范。

  四、东吴四壮士与徐氏,无论在历史上,甚至三国中,都不是能挂上名号的人物,但以他们所释放的能量,相对于他们的现实角色而言,实在不容我们不帮他们记上一笔。

  五、特别提一下两位遗珠│沮授与田丰,这两人的智计才学,绝不在本书中的任何人之下,但因所投非人,以致功业未显,连陈寿都不肯为他们立传,因为资料不足,只好对他们以及读者说声抱歉了!

图书试读

二十二 周瑜 (175~210) 文武双全的美男子名将
人物侧写
周瑜是中国历史上少见,文、武、貌、器俱全的可人儿。
周瑜不但能文,更懂音律,「顾曲周郎」这句成语,就是由他而来的。
赤壁大战时,周瑜以三万兵大破曹操数十万大军,让曹操从此无力再大举南下,宋代大文豪苏轼为他写下了传颂千古的(念奴娇)。周瑜不但文、武双全,更是历史上着名的美男子,他的妻子小乔也是个大美女,周、乔联姻,成了历史上英雄配美人的佳话。最难得的是,周瑜不但不恃才傲物,还宽宏大度,折服了资历远过于他的老将程普,并为此讲了一段千古名言:「与周公瑾交,如饮醇醪,不觉自醉。」周瑜,字公瑾,扬州庐江郡人。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一书,为了捧蜀汉刘备的场,对所有与刘备敌对的势力,往往加以歪曲、丑化;而其中最严重的,莫过于曹操和周瑜。

被丑化的可人儿
曹操其实是个雄才大略、能安定天下的大英雄,他固然有大缺点、阴暗面,但也有很多优点,更有其光明面;但罗贯中却把他写成诡诈、残忍、无恶不做的大坏蛋,实在冤枉了他。周瑜则更倒楣,罗贯中为了捧诸葛亮,把周瑜彻底愚化、窄化、丑化;在(三国演义)中,周瑜成了无能又心胸狭窄的小鼻子、小眼睛的小丑;最后还编了顺口熘讥笑他│「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简直歪曲史实到了极点。

事实上,周郎不但安了东吴天下,而且帮刘备打了天下;至于孙夫人的婚事,全是孙权的主意,和周瑜无关。折兵更是子虚乌有,周瑜颇善于用兵,从没打过败仗;最重要的一点是,周瑜和诸葛亮从未直接交过手,何来「孔明三气周公瑾」?更何来「既生瑜,何生亮」的哀叹?真实的周瑜,可真是历史上少见的可人儿。他是个美男子,历史上美男子多矣,不足为奇,但周瑜是银样,却绝非蜡枪头,因为他很会打仗。而且能武不算什么,他还能文,尤其懂音律,更为人称道;所谓「曲有误,周郎顾」,传为千古美谈。能文能武也不算什么,周瑜心胸宽大,能容人,能用人,能听人,因而让手下服气,乐为之用。更重要的是,他能才高不震主,进而让人主信重,终能一展所长。就历史经验而言,这就属少见了。

千古风流人物
集合了这么多优点,周瑜终能在赤壁之战中,以三万兵击败了神州超强曹操的数十万大军,建立了一代名将的威名,使得宋代大文豪苏轼都忍不住赞叹:「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东坡居士的推许,周瑜完全当之无愧。周瑜在少年时代,就与孙权的兄长孙策交好。

孙策离开袁术到江东打天下时,周瑜因为叔父丹杨太守周尚的缘故,隶属于袁术。袁术很欣赏周瑜,想任他为将,周瑜冷眼观察袁术良久,认定袁术难有作为,找了个机会离开袁术,来到了江东。孙策很高兴,亲自迎接,并授官任职,周瑜时年二十四,因为人长得极俊俏,吴中人都叫他周郎。周郎与孙郎不但是同年的拜把兄弟,还共同成了吴中乔公女婿;乔公有大乔、小乔两个极美貌女儿,大的配给孙策,小的配给周瑜;两个青年大才都娶了大美人,成了连襟,一时传为佳话。而这种绵密亲近的关系,更让两人结成生死同盟,一起南征北讨,终于称霸江东。

用户评价

评分

哇,這本《三國奇士與國士》的名字聽起來就很有意思!我一直對三國歷史很有興趣,尤其是那些在波瀾壯闊的歷史洪流中,不論是默默耕耘的謀士,還是叱吒風雲的將領,都讓人覺得格外佩服。這本書光是書名,就讓我對那些「奇士」和「國士」充滿了好奇。不知道書裡會不會探討他們是如何在亂世中脫穎而出?他們的才華又是如何被發掘的?我特別喜歡那種深挖歷史人物背景的故事,讓人不僅能看到他們的豐功偉業,更能理解他們為何能成就如此一番事業。書名中的「奇士」,是不是指那些有著獨特才能、不走尋常路的人物?像是諸葛亮的神機妙算,還是關羽的忠義無雙?而「國士」,聽起來就是那種能夠左右國家命運,擔負起國家興衰的頂級人才。我很期待書中對於這些人物的描寫,是否能從全新的角度去剖析他們的性格、思想,甚至他們面對困境時的掙扎與抉擇。畢竟,歷史人物不是活在神話裡,他們也有著人性的複雜和情感的起伏,如果能讀到這些細膩的刻畫,那絕對是一大享受。想想看,如果書裡能多講一些他們不為人知的軼事,或是他們在政治鬥爭中的巧妙周旋,那肯定會讓這本書變得更加引人入勝。我對這本書充滿了期待,希望它能帶給我一場精彩的三國歷史饗宴!

评分

聽說這本《三國奇士與國士》的書名,我第一個聯想到的就是那些在三國時期,影響歷史進程的關鍵人物。當然,諸葛亮、司馬懿、周瑜這些響噹噹的名字絕對是「國士」的代表,但我也很好奇,書中所謂的「奇士」又是指哪些人呢?難道是那些雖然名氣不如前幾位,但卻有著獨特才能、在關鍵時刻發揮作用的智囊或將領?像是魯肅那樣穩重務實的謀士,或是張遼那樣勇猛善戰卻又懂得策略的將領,他們同樣是那個時代不可或缺的存在。我很想知道,作者會如何定義「奇士」與「國士」的區別,又是如何透過文字去呈現他們各自的風采。畢竟,歷史的發展往往是許多人的共同努力,單單強調少數幾位「國士」可能會顯得有些片面。如果這本書能將目光放得更廣,去探討那些在各個崗位上默默付出、影響深遠的「奇士」,那絕對會讓整部作品更加立體和豐富。我特別期待作者在描寫這些人物時,能運用一些生動的筆觸,讓他們不再只是書本上的名字,而是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物。或許,書中還會有一些我 previously 不太熟悉的歷史細節,能夠幫助我更深入地了解那個動盪卻又充滿智慧的時代。總之,我對這本書充滿了好奇,希望它能帶來一場知識與情感的雙重盛宴!

评分

當我看到《三國奇士與國士》這本書名時,腦海中瞬間浮現出無數歷史的畫面。三國時期,絕對是中國歷史上最為精彩、也最為動盪的年代之一,這個時期湧現了太多讓人津津樂道的傳奇人物。我猜測,這本書會深入探討那些在歷史長河中扮演著關鍵角色的「奇士」與「國士」們。我對「奇士」這個詞特別好奇,它是否代表著那些有著獨特天賦,或是出奇制勝、不按牌理出牌的人物?而「國士」,我想當然是指那些能夠輔佐君主、安定天下,對國家有著深遠影響的頂級人才。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描繪出這些人物的非凡智慧,以及他們在亂世中的生存之道。或許,書中會透過比較的方式,來展現不同人物的特質,例如,將一些名垂青史的「國士」與一些雖然名氣不大,但卻在歷史上留下關鍵一筆的「奇士」進行對比,從而勾勒出一個更加多元化的歷史人物群像。我希望能夠在這本書中,看到更加細膩的人物描寫,理解他們在面對重大決策時的考量,以及他們為了理想所付出的努力和犧牲。總之,我對這本《三國奇士與國士》充滿了好奇,希望它能為我打開一扇通往更加深入理解三國歷史的大門。

评分

對於《三國奇士與國士》這本小說,我充滿了無限的想像。書名就給人一種很強烈的畫面感,彷彿能看見亂世中,有無數英雄豪傑為了各自的理想和抱負而奮鬥。我特別喜歡那種探討權謀、策略的書籍,而三國時期恰好是這樣一個充滿智慧較量的時代。我猜測,書中會深入剖析這些「奇士」和「國士」是如何運用他們的智慧,在複雜的政治局勢中遊走,如何制定策略,如何化解危機。會不會有對比?比如說,將一些備受讚譽的「國士」與一些被歷史忽略的「奇士」進行比較,從而展現出不同層次、不同風格的才能。我很好奇,書中會不會探討他們成功的背後,是否也有著不為人知的艱辛與付出。例如,為了達成一個戰略目標,他們可能需要承受巨大的壓力,做出艱難的抉擇,甚至犧牲個人情感。如果書中能夠將這些細節描繪得淋漓盡致,那絕對能讓讀者更深刻地感受到人物的魅力。我非常期待能從書中學習到更多關於領導力、決策力以及團隊合作的智慧。畢竟,那些在歷史上留下濃厚筆墨的人物,他們的思維方式和處事原則,無疑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寶貴財富。希望這本書能給我帶來啟發,讓我對三國歷史有更深層次的理解。

评分

我對《三國奇士與國士》這個書名感到非常有興趣,因為「奇士」和「國士」這兩個詞本身就蘊含著豐富的意涵。我一直對歷史中的那些風雲人物很著迷,特別是那些能夠在關鍵時刻扭轉局勢、力挽狂瀾的智者和勇者。我不禁開始想像,書中會如何刻畫這些人物,他們是如何在亂世中脫穎而出,又是在怎樣的環境下,將他們的才華發揮到極致。我特別期待書中能夠深入探討這些人物的成長歷程,他們是如何從平凡走向非凡,又是如何面對挑戰,克服困難。我想,這本書或許會描繪出一些不為人知的歷史細節,一些被主流敘事所忽略的精彩瞬間。像是那些在幕後運籌帷幄的謀士,或是那些在戰場上以少勝多的將領,他們的故事同樣充滿傳奇色彩。我希望這本書能帶我進入一個更加真實、更加立體的三國世界,讓我能夠更深入地了解這些偉大人物的內心世界,他們的思想,他們的抱負。我尤其好奇,書中是否會探討「奇士」與「國士」之間的聯繫與區別,他們之間是競爭還是合作?又或者,某些「奇士」最終也成長為「國士」?這些問題都讓我對這本書充滿了期待,希望能有豐富的閱讀體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