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三国

品三国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三国演义
  • 历史
  • 战争
  • 策略
  • 古典
  • 小说
  • 人物
  • 权谋
  • 文化
  • 故事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中天是近期于内地最具争议性,亦最受广泛讨论的人物之一。他是内地着名的「麻辣教授」,因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节目中讲论《三国》而成为学术明星,甚受普罗大众欢迎。普罗大众称赞他将文学名着普及化(节目数视便是证明),也有评论人说他“只是说书不是做学术”、缺乏深度等。

  这些评论令他更加火红起来,他的新作《品三国》创下内地最高版税纪录,在今年上海书展推出首日,便吸引了数以千计读者索取签名,成为书展最大的焦点。此书甫出版,即稳踞内地各大畅销书榜之首,首月销售达65万本。

  《品三国》是易中天教授将他在中央电视台的热播节目《百家讲坛》中演讲的内容修改、完善而成的。作者运用轻松诙谐的语言、独树一帜的思维方式及平易近人的大众视角品读三国历史,还原真实曹操、为周瑜辩解、正说诸葛亮、重评鲁肃。「以故事说人物,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文化,以文化说人性」,为读者拨开迷云,重构三国历史的多重形象,纵论天下,闲话三分,细品是非功过,总结成败得失。

作者简介

易中天

  1947年生,湖南长沙人,198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现任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长期从事文学、艺术、美学、心理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多学科和跨学科研究,着有《〈文心雕龙〉美学思想论稿》、《艺术人类学》、《黄与蓝的交响——中西美学比较论》(与邓晓芒合作)等着作。近年撰写出版了“易中天随笔体学术着作.中国文化系列”四种:《闲话中国人》、《中国的男人和女人》、《读城记》和《品人录》以及《帝国的惆怅》等。

秘境探险:失落文明的最后回响 一、 引言:被时间遗忘的呼唤 自古以来,人类文明如同潮汐般起落,留下了无数令人惊叹的遗迹和难以磨灭的传说。然而,在这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篇章被无情地抹去,一些辉煌的文明如同沙滩上的脚印,瞬间就被下一波浪潮吞噬。本书将带领读者深入一个被现代地理学和历史学界长期忽视的角落——被誉为“世界之肺”的亚马逊雨林深处,追踪一个可能改变我们对古代人类社会理解的惊人发现。 我们故事的起点,是著名的植物学家兼业余考古学家,亚瑟·芬奇博士。芬奇博士并非主流学术圈的宠儿,他的理论总显得过于大胆、过于依赖那些在主流科学看来近乎荒谬的民间传说。然而,正是这种近乎偏执的信念,驱使他在十年前,根据一份来自十六世纪西班牙探险家遗失日志中的模糊地图,开始了对亚马逊腹地一处被称为“伊卡里亚之环”的区域的探索。 二、 迷雾中的线索:古老地图的低语 伊卡里亚文明,一个在所有已知的安第斯山脉和中美洲文明谱系中都找不到记载的社会,仅仅存在于一些零星、多被认为是虚构的早期殖民者报告中。报告中描述的伊卡里亚人,拥有远超当时水平的冶金技术、复杂的灌溉系统,以及对天文学精确到令人发指的理解。但随后,这个文明如同被飓风抹去一般,消失得无影无踪。 芬奇博士的重大突破,来自于对巴西内陆一个小型土著部落的深入接触。这些部落的口述历史中,反复出现一个象征——一个由三颗星辰围绕着一个巨大圆环构成的图腾。经过数月的学习和比对,芬奇博士发现,这个图腾与他从那份发霉的西班牙日志残页中辨认出的“天文标记”惊人地一致。 根据这份跨越了近五百年时空的间接证据,芬奇博士推断,伊卡里亚文明的中心,并非如传统观点认为的位于高海拔山区,而是隐藏在亚马逊河流域最险恶、植被最茂密的“无人区”。这个区域常年被浓雾和暴雨笼罩,地质活动频繁,被认为是探险家和研究人员的禁区。 三、 深入腹地:绿色迷宫的考验 本书的第二部分,详尽记录了芬奇博士及其小型探险队进入“伊卡里亚之环”的艰难历程。这不是一次寻宝之旅,而是一场与自然环境的残酷搏斗。 探险队面临着多重挑战: 生态的敌意: 致命的毒蛇、潜伏的猛兽,以及能够瞬间吞噬一切的真菌感染,使得每一步都充满了死亡的威胁。他们对当地植物的依赖,从寻找可食用的浆果到提炼解毒剂,构成了生存的基础。 导航的绝望: 卫星图像在这里完全失效,因为上层树冠的密度和不稳定的磁场干扰,使得传统的罗盘和现代GPS技术时灵时不灵。探险队不得不完全依赖芬奇博士对古代星象和河流走向的推断。 心理的重压: 长期的孤立、持续的潮湿和对未知危险的恐惧,开始瓦解团队的士气。探险队员之间的摩擦、对任务意义的质疑,使得团队内部的危机几乎与外部威胁一样致命。 在经历了数周近乎绝望的跋涉后,探险队终于在一次罕见的旱季,发现了第一个确凿的物理证据:一块巨大的、被苔藓覆盖的花岗岩基座,其上雕刻着复杂的几何图案,其打磨的精度,绝非简单的石器时代工具所能完成。 四、 伊卡里亚的遗迹:石城与水之工程 穿过由藤蔓伪装成的“活门”,探险队进入了伊卡里亚文明的遗址。这并非一座被灰尘覆盖的废墟,而是一座被雨林小心翼翼“拥抱”的石城。 本书着重描绘了遗迹的几个核心发现: 1. 环形阶梯水利系统: 伊卡里亚人似乎掌握了对水流的精妙控制技术。他们修建了层层叠叠的环形水渠,不仅用于灌溉,更像是某种巨大的、用于调节微气候的“冷却系统”。在城市中心,一个巨大的、仍在缓慢滴水的黑色玄武岩水池成为焦点,它似乎是整个城市的能量或仪式中心。 2. “星辰殿堂”的秘密: 在城市的最高点,一座半埋于地下的圆形建筑被发现。殿堂内部的墙壁并非用砖石砌成,而似乎是用某种类似固化了的火山灰的材料制成,表面布满了如同电路板般的复杂蚀刻纹路。这些纹路指向一个中央的观测台,在那里,一个精巧的黄铜星盘被发现,它与现代天文学的计算结果惊人地吻合,暗示着一个远古的精密计时体系。 3. 消失的“载体”: 最令人费解的发现,是关于他们文字的缺失。伊卡里亚文明似乎没有留下任何可辨识的象形文字或字母。取而代之的是在各种器物上发现的,由特定矿物晶体构成的“记录点”。芬奇博士推测,这个文明可能通过声音、光线或某种我们尚未理解的能量形式来存储信息,而非传统的书写媒介。 五、 谜团的终结?——文明的自我移除 在遗址的核心区域,探险队发现了一个密封的地下室。通过运用现代声波探测技术,他们确认了室内存放着大量保存完好的陶器和金属制品。但当他们试图进入时,却发现入口被一种看似自然形成的、但结构异常坚固的矿物质层完全封死。 芬奇博士最终得出的结论是震撼人心的:伊卡里亚文明并非毁于战争或瘟疫,而是主动选择了消失。 根据地质沉积层的分析,伊卡里亚人似乎在某一特定历史时期,预见到了一场无法抗拒的自然灾难(可能是长期的气候剧变或地壳运动),并决定不进行防御,而是集中资源进行“系统性关闭”。他们没有留下求救信号或历史记录,仿佛是完成了一项既定的、冷静的社会程序,然后集体撤离或转化。 六、 尾声:回响在现代的警示 《秘境探险:失落文明的最后回响》不仅仅是一部关于考古发现的纪实,它更是一次对人类文明局限性的深刻反思。伊卡里亚文明的消失方式——一种近乎优雅的、主动放弃的姿态——向我们抛出了一个沉重的问题:当一个社会达到其技术和认知的顶峰时,面对不可逆转的外部压力,我们应该选择对抗,还是选择接受并有序地退出舞台?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读者带离了传统史学的框架,进入了充满未知与哲思的领域。它揭示的,是一个关于适应、遗忘与最终告别的宏大故事,一个在地球的绿色心脏深处,被时间温柔掩埋的史诗。读者将跟随芬奇博士的脚步,直面那些被现代世界遗忘的声音,思考我们在宇宙和时间面前的渺小与珍贵。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本书是根据我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所做《品三国》的讲稿重新改写整理而成的,不少地方与播出版并不完全一样。主要原因,是电视节目有自己的特殊要求,其中之一就是时间,必须一分不多,一分不少。主讲人只能“削足适履”,真是奇难无比。书稿就不一样了。某些说不清、没说清,或者因为时长缘故忍痛割爱的,都有了交代。另外,原文和出处,也都注明,以便读者查找核对。 改动比较大的是原来的第一集《大江东去》,现在改为“开场白”,内容也变了许多。因为这一集播出后,听到一些意见。这些意见我虽然并不完全赞同,但觉得也有道理,就进行了调整,而且重新录制。以后大家看到的重播,还有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出版的光碟,都是新的版本。其中,争议较大的“空城计”和“攻心联”问题,已从节目中删除,不过都会有交代。“ 空城计”的问题,请看本书附录《心平气和说空城》一文。“攻心联”的问题更复杂,只好以后再说,而且肯定会说清楚。 本书得以出版,首先要感谢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提供的机会,其次要感谢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和上海文艺出版社全体同仁。当然,最应该感谢的,还是一直支持我的热心观众。没有他们,就没有本书。为此,我与《百家讲坛》栏目组一起特别录制了一期节目,由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制作成光碟,由上海文艺出版社附在书后。这期节目不播出,不上网,不零售,专为本书读者而作,以表示“特别的爱献给特别的你”。

此记。 易中天 2006年6月18日于厦门

序言
大江东去
 

  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这是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这是一些引人入胜的故事,这是一个饶有趣味的话题。正史记录,野史传说,戏剧编排,小说演义。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评点,不同作品有不同的描述。是非真假众说纷纭,成败得失疑窦丛生。三国,究竟应该是怎样的面目呢?  所谓「三国」,通常是指从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一九○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二八○年)共九十年这段历史。把这段历史称之为「三国」,在名目上多多少少是有些问题。因为曹丕称帝,是在公元二二○年;刘备称帝,是在公元二二一年;孙权称帝,是在公元二二二年。这个时候,魏、蜀、吴三国,才算是正儿八经地建立起来了。按理说,三国史,应该从这时开始,到三家归晋止,那才是名正言顺的「三国」。但是,纵览古今,几乎没有这么讲的。这么讲,曹操、关羽、周瑜,还有鲁肃等等,就都不能出场了。青梅煮酒、三顾茅庐、赤壁之战、败走麦城这些故事,也都讲不成了。大家说能行吗?

  实际上,无论是正史(比如《三国志》),还是小说(比如《三国演义》),差不多都会从董卓之乱甚至更早一些说起。这其实才真正是历史的态度。因为曹、刘、孙这三大势力或三大集团,是在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中发展壮大起来的;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面,也早在他们建国之前就已基本形成。看历史,必须历史地看。没有前因,就没有后果。只看「名」,不看「实」,咬文嚼字,死抠字眼,那不叫「严谨」,只能叫「钻牛角尖」。

  那么,这九十年间是个什么世道呢?

  也就两个字:乱世。展开来说,就是烽火连天,饿殍遍地,战事频仍,民不聊生。借用鲁迅先生的话说,就是「梦?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然而乱世出英雄。越是沧海横流,越能显出英雄本色。因此,这又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一个充满阳刚之气、既有英雄气概,又有浪漫情怀的时代。不知多少风流人物在这?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不知多少盖世英雄在这?大显身手叱咤风云,正所谓「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列举这些熟悉的姓名,那将是一个长长的名单。雄才大略的曹操,鞠躬尽瘁的诸葛亮,英武潇洒的周瑜,坚忍不拔的刘备,他们都是这个时代的英雄,也都是我们民族的英雄,因为他们都想把分裂变成统一,把乱世变成治世,求得社会的和谐、天下的太平。当然,他们也都无一例外地认为,这个历史使命应该由他们自己,或者说由他们那个集团来承担,决不肯拱手让给他人。因此,他们之间有矛盾,有冲突,有摩擦,有战争,甚至你死我活杀气腾腾,结果是「一将功成万骨枯」,说起来真是让人感叹不已,悲喜交加!

  这在当时,大约也是没有办法的事;而历史,也只能在悲剧性的「二律背反」中前进。一方面,是战争只能用战争来结束;另方面,则是为了结束战争,人民必须先饱受战争的苦难。因此,当我们赞美和欣赏那些乱世英雄的时候,不要忘记那时人民所承受的痛苦。

  逐鹿中原的结果是一家独大,龙争虎斗的结果是天下一统。这就是西晋。西晋的情况其实更加不堪,这?先不说它,且说三国。三国的一个特点是时间短。魏、蜀、吴三国的存在,不过半个世纪;加上「前三国」时期,也不过九十年。这样短暂的时间,在我们民族的历史上,真不过「弹指一挥间」。人们甚至来不及认真反思和细细品味,眼睛一眨,就已「老母鸡变鸭」。历史往往是由胜利者来书写的,民间修史则难免见仁见智,或者偏听偏信。因此,魏、蜀、吴三国刚一灭亡,史书就众说纷纭,学者的见解也莫衷一是。比如诸葛亮的出山,就有「三顾茅庐」和「登门自荐」两种说法;而赤壁那场大火,也有黄盖诈降纵火和曹操烧船自退两种记载。三国,是一段精彩纷呈又让人眼花缭乱的历史。

  三国历史的戏剧性使它成为文学艺术家垂青的对象。在民间,它也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知道刘备的,肯定比知道刘秀的多;知道曹操的,也肯定超过知道王莽的。这不能不归功于文学艺术作品,尤其是《三国演义》的影响。文学艺术作品的感染力是超过史学着作的,文学艺术作品又是需要想像和虚构的。充满想像和虚构的文学艺术作品以史为据、为线索、为题材,虚虚实实,半真半假,便为这段原本就扑朔迷离的历史平添了许多暧昧。 就说周瑜。

  提起这位江东名将,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三气周瑜」的故事,是「既生瑜,何生亮」,以及「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等等。可惜那是小说,不是历史。历史上的诸葛亮并不曾气过周瑜。就算气过,怕也气不死。为什么呢?因为周瑜的气量是很大的。《三国志》对他的评价是「性度恢廓」,也就是性情开朗,气度宽宏。同时代人对他的评价也很高。刘备说他「器量颇大」,蒋干说他「雅量高致」。顺便说一句,蒋干这个人,也是被冤枉了的。他是到过周营,但那是赤壁之战两年以后,当然没有上当受骗盗什么书。蒋干的脸上也没有白鼻子,反倒是个帅哥。《江表传》的说法,是「干有仪容,以才辩见称,独步江淮之间,莫与为对」,看来是个才貌双全的漂亮人物。

  周瑜也一样,也是一个漂亮之极的英雄。他的「帅」,在当时可谓家喻户晓。《三国志》说他「长壮有姿貌」,还说「吴中皆唿为周郎」。郎,就是青年男子。唿人为「郎」,带有赞美的意思。所以,「周郎」就是「周帅哥」。同时被唿为「孙郎」的孙策,则是「孙帅哥」。当然,一个人的「帅」,不仅仅是外貌,更重要的是内在的气质。周瑜恰恰是一个气质高贵、气度恢弘的人。他人品好,修养高,会打仗,懂艺术,尤其精通音乐。即便酒过三巡,醺醺然之中,也能听出乐队的演奏是否准确。如果不准,他就会回过头去看,当时的说法是「曲有误,周郎顾」。因此,我甚至怀疑他指挥军队也像指挥乐队,能把战争变成艺术,把仗打得十分漂亮,就像艺术品一样。

  周瑜的仗打得确实漂亮。赤壁之战中,他是孙刘联军的前线总指挥。苏东坡的《赤壁怀古》说:「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羽扇,就是羽毛做的扇子。纶巾,就是青丝做的头巾。羽扇纶巾在当时是儒雅的象征。本来,贵族和官员是应该戴冠的。高高的冠,宽宽的衣,峨冠博带,即所谓「汉官威仪」。但是到了东汉末年,不戴冠而戴巾,却成为名士的时髦。如果身为将帅而羽扇纶巾,那就是儒将风采了。于是我们就不难想像出当时的场景:曹操的军队列阵于长江,战舰相连,军旗猎猎,江东之人,魂飞魄散,胆战心惊。然而周瑜却安之若素,从容不迫。他闲戴纶巾,轻摇羽扇,运筹帷幄,指挥若定,终于克敌制胜,以少胜多。这真是何等地惊心动魄!这个时候的周瑜,真可谓少年英雄,意气风发,光彩照人!

  当然,战争不是艺术,不可能那么潇洒,那么儒雅,那么风流倜傥,更不可能谈笑风生之间,不可一世的「强虏」就「灰飞烟灭」了。这个时候的周瑜,迎娶小乔已经十年,也并非「小乔初嫁了」。苏东坡那么说,无非是要?力刻画周瑜的英雄形象罢了。文学作品是不能当作历史来看的,但要说历史上的周瑜英武儒雅,却大体不差。周瑜二十四岁就被孙策任命为「建威中郎将」,驰骋疆场,建功立业。也就在这一年,孙策和周瑜分别迎娶桥公之女大乔和小乔为妻,这就是苏东坡所谓「小乔初嫁了」。可见周瑜这个人,是官场、战场、情场,场场得意。对于一个男人来说,难道还有比这更让人羡慕的吗?这样一个春风得意的人,怎么还会嫉妒别人,又怎么会因为嫉妒别人而被气死呢?我们嫉妒他还差不多。 没错,周瑜和刘备集团是有过明争暗斗,也曾经建议孙权软禁刘备、分化关张,这事我们以后还会说到。但那是其集团政治利益所使然,与心胸和气量无关。而且,周瑜忌惮的是刘、关、张,不是诸葛亮。老实说,那时周瑜还真没把诸葛亮当作头号劲敌,怎么会去暗算他?反倒是原本为人正派的诸葛亮,却因为编造出来的「三气周瑜」,被写成了「奸刁险诈的小人」(胡适先生语)! 于是我们发现,历史距离我们,有时候竟是那样的遥远。

  实际上,许多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都有三种面目,三种形象。一种是正史上记载的面目,我们称之为「历史形象」,就是史学家主张的样子。这?需要说明一下,就是「历史形象」不等于「历史真相」。历史有没有「真相」?有。能不能弄清楚?难。至少,弄清楚三国的历史真相,很难。因为我们已经找不到当时的原始档案,也不能起古人于地下,亲口问一问。就算能问,他们也未必肯说实话。这就只能依靠历史上的记载,而且主要是「正史」。但即便是「正史」,也有靠不住的地方,靠不住的时候。史学大师吕思勉先生的《三国史话》,就多次提到《三国志》、《后汉书》等等记载未必可靠。何况刘备的那个蜀汉,还没有官修史书。《三国志》中的有关记载,竟是「耳闻目见」加「道听途说」。这样一来,我们又只能寄希望于历史学家的考证。然而历史学家的看法也不一致。比如蜀汉政权「国不置史,註记无官」一事,就被唐代史学家刘知几认为是污蔑不实之词,谓之「厚诬诸葛」。这可真是越来越说不清。因此,我们只能把「历史形象」定位为史书上记载的,或者历史学家主张的形象。此外还得说清楚,即便「历史形象」形象,也并非只有一种,也是有争议的。

  第二种是文艺作品包括小说和戏剧中的面目,我们称之为「文学形象」。这是文学家艺术家主张的样子,比如《三国演义》和各种「三国戏」。还有一种是老百姓主张的样子,是一般民众心中的面目,我们称之为「民间形象」,比如各种民间传说和民间习俗、民间信仰,也包括我们每个人自己心目中的形象。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心目中,也都有一个历史人物形象的。因此,一部历史剧拍出来,总会有观众议论「像不像」的问题。其实,这些历史人物,谁都没有见过,却可以议论「像不像」,可见每个人心?都有一本「账」。

  文学形象和民间形象的形成,也有一个历史过程。大体上是越到后代,就越离谱,主观臆想和个人好恶的成分就越多。当然,有了科学的历史观以后,又另当别论。但我们前面说过,文学艺术作品的感染力是超过史学着作的。街头巷尾的口口相传,其力量同样不可小看。民间人士不是历史学家,不需要「治学严谨」,也不必对谁负责,自然「想唱就唱」。这原本也没什么。但是,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同样,一种形象,如果说的人多了,就有可能从「假像」变成「真相」。 就说诸葛亮。

  诸葛亮这个人,至少从晋代开始,就是许多人追捧的对象,可谓魅力四射,「番土」如云。当时有一位郭沖先生,大约是诸葛亮的死忠「番土」,感觉大家对诸葛亮的崇拜还不够,于是「条亮五事隐没不闻于世者」,其中第三件事就是空城计。这五件事,都被裴松之在为《三国志》作註的时候驳回。驳空城计的证据是:诸葛亮屯兵阳平的时候,司马懿官居荆州都督,驻节宛城,根本就不可能出现在阳平战场,哪来的什么空城计?

  不过这个故事实在太好听了,于是《三国演义》便大讲特讲,三国戏也大演特演,所谓「失空斩」(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历来就是久演不衰的折子戏。但这个故事不是事实,也不合逻辑。第一,司马懿不敢进攻,无非是害怕城中有埋伏。那么,派一队侦察兵进去看看,行不行?第二,司马懿「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距离应该不算太远,那么,派一个神箭手把诸葛亮射下城楼,来一个「擒贼先擒王」,行不行?第三,按照郭沖的说法,当时司马懿的军队有二十万人,诸葛亮只有一万人;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当时司马懿的军队有十五万人,诸葛亮只有二千五百人︱︱ 总之是敌众我寡。那么,围他三天,围而不打,行不行?何至于掉头就走呢?所以裴松之作註时,就断定郭沖所言不实。裴松之说:「就如沖言,宣帝(司马懿)既举二十万众,已知亮兵少力弱,若疑其有伏兵,正可设防持重,何至便走乎?」

  所以,空城计是靠不住的。其他如火烧新野、草船借箭,也都是无中生有。火烧博望是有的,但那把火是刘备所放(先主设伏兵,一旦自烧屯伪遁,惇等追之,为伏兵所破),没听说有诸葛亮什么事。火烧赤壁也是有的,但那是周瑜部将黄盖的主意和功劳,也没诸葛亮什么事。借东风就更可笑。诸葛亮「沐浴斋戒,身披道衣,跣足散发」,登坛祭风,简直就是装神弄鬼,所以鲁迅先生说《三国演义》「状诸葛多智而近妖」。这?说的「妖」,不是妖精或妖怪,是「妖人」,即巫师或神汉一类。

  诸葛亮当然不是「妖人」。不但不是「妖人」,还是「帅哥」。陈寿的《上〈诸葛亮集〉表》说他「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汉代的八尺,相当于现在的五尺五寸,也就是一米八四。诸葛亮出山的时候,年龄则是二十六岁。二十六岁的年龄,一米八四的个子,而且「容貌甚伟」,大家可以想想是什么形象。至少,不可能是一身道袍,一脸长须的。羽扇纶巾大概是事实,因为那是当时的时尚,也就不是诸葛亮的专利。所谓「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说的是周瑜,不是诸葛亮。就算有「借东风」这事,也该是周瑜去「借」(民间传说便有说周瑜借东风的),要不然杜牧怎么说「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其实诸葛亮在赤壁之战期间的主要功绩,是促成了孙刘的联盟;他对刘备集团的主要贡献,则是确立了联吴抗曹、三分天下的政治策略,并身体力行。实际上诸葛亮是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未必是杰出的军事家。他的军事成就是有争议的,他的军事才能也至少不像后世传说的那么玄乎。历史学家缪钺先生就曾在《三国志选註》的「前言」中指出:「诸葛亮征南中事,当时传说不免有夸大溢美之处,譬如对于孟获的七擒七纵,是不合情理的,所谓『南人不复反﹄,也是不合事实的。」诸葛亮也不像文学作品和民间传说中说的那样迭出险招。爱出险招的是郭嘉。而诸葛亮的特点,无论是史家的评论,还是他的自我评论,都是「谨慎」。陈寿说他「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应该说是实事求是的评价。也就是说,诸葛亮是萧何,不是张良和韩信。

  但是,到了《三国演义》?面,诸葛亮就集萧何、张良和韩信于一身,不但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而且神机妙算未卜先知。任何人,只要按照他的「锦囊妙计」行事,就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刘备集团的大将如关羽、张飞、赵云辈,有如他手中的提线木偶,理解也执行,不理解也执行。

  其实,「锦囊妙计」的故事是有的,但发生在曹操身上。这事记载在《三国志.张辽传》?,时间则是在建安二十年(公元二一五年),我们以后再说。「空城计」的故事大约也是有的,曹操、文聘、赵云可能都使过。不过这事有争议,我们也只好以后再说。但是,即便没有争议,大家也不会讲,因为民间不喜欢曹操。 民间对于三国,也是很关注的,其热情决不亚于史学家。我们知道,中国四大古典名着中,《红楼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最高,有「闲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的说法。但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细民所嗜,则仍在《三国》、《水浒》」,也就是说,老百姓喜欢的还是《三国》和《水浒》。事实上对中国社会影响最大的,不是《红楼》,而是《三国》和《水浒》。比如屠宰业奉张飞为祖师爷,编织业奉刘备为祖师爷,强盗奉宋江为祖师爷,小偷奉时迁为祖师爷,没听说过哪个行业奉《红楼梦》人物比如贾宝玉、王熙凤为祖师爷的。所以,三国人物的民间形象,也很值得研究。

  就说关羽。 关羽确实有令人崇敬之处,那就是特重情义。他被曹操俘虏后,曹操对他「礼之甚厚」,关羽自己也说「吾极知曹公待我厚」,但他仍然不肯背叛刘备,最后的选择是「立效以报曹公乃去」。结果曹操对他更为敬重(曹公义之),竟然任其重返敌营(奔先主于袁军)。从这?我们也可以看出,关羽固然是义薄云天,曹操也堪称侠肝义胆,至少是尊重侠肝义胆的。可惜人们都只记住了关羽的「情」,忘记了曹操的「义」,这不公平。

  民间崇拜关羽虽然有道理,但有些信仰和习俗也很奇怪。比方说剃头匠奉关羽为祖师爷,就匪夷所思。关羽并没有当过剃头匠呀!再说东汉时也不剃头。想来想去,也就是他们手上都有一把刀。不过关老爷手上的刀是杀头的,不是剃头的。清代有一剃头舖门前挂一对联云:「问天下头颅几许,看老夫手段如何」,倒很像关羽的口气。

  另一件奇怪的事是把关羽当作财神。关羽是身经百战的将军,当战神还有道理,怎么会是财神呢?这当然也有原因,我们也以后再说。不过,我看总有一天,关羽会变成爱神,被供奉到婚姻介绍所去,因为他对爱情的追求是很执?的。据《三国志.关羽传》裴松之註引《蜀记》和《华阳国志》,关羽曾经爱上了一个女人,一再向曹操表示要娶其为妻。这话说多了以后,曹操便「疑其有异色,先遣迎看」。一看,果然国色天香,结果「因自留之」,害得关羽很是郁闷(羽心不自安)。此事如果属实,曹操就太不地道了。 现在我们知道,三国这段历史,其实有三种形象:历史形象、文学形象和民间形象。那么,我们应该怎么看?

  首先还是要弄清楚「历史形象」。这就要读正史,比如《三国志》。《三国志》的作者是陈寿。陈寿是四川南充人,他在西晋统一后五年(公元二八五年)就完成了《三国志》,时间隔得不久,治学态度又严谨,比较靠得住。不过,正因为陈寿治学态度严谨,许多当时的材料都弃而不用,《三国志》就比较简略。于是又有裴松之的註。裴松之是山西闻喜县人,生活在南朝刘宋时代。他作註的时候,距离陈寿完成《三国志》大约一百三十年。裴註的特点,是补充了大量材料,包括陈寿舍弃的和没见到的,并加以辨析。无法考证和辨析的就存而不论。可见裴松之的治学态度也是很严谨的,所以裴註也比较靠得住。所谓「正说」,依据就是这两个:陈寿的「志」,裴松之的「註」。其他的史书,当然也可以参考,但如果发生冲突,那就还是「先入为主」,以「寿志裴註」为据的好。

  不过,「文学形象」和「民间形象」也并非就没有意义或没有道理。事实上,很多人是把三国尤其是《三国演义》当教科书来看的。正如孙犁先生所说:「谋士以其为智囊,将帅视之为战策」,清代统治者还把《三国演义》作为「内部文件」发给亲贵。钱钟书先生的《管锥编》也谈到好几起后人学「空城计」的事实,甚至认为「空城计」是「不欺售欺」的典型范例。钱先生说:「夫无兵备而坦然示人以不设兵备,是不欺也;示人实况以使人不信其为实况,是欺也」。毛宗岗父子的批语(简称毛批)也很有道理:「惟小心人不做大胆事,亦惟小心人能做大胆事。……孔明若非小心于平日,必不敢大胆于一时。仲达不疑其大胆于一时,正为信其小心于平日耳」。不过魏禧的说法更有意思:「若遇今日山贼,直入城门,捉将孔明去矣」。可见即便是民间形象和文学形象,甚至即便是张冠李戴、移花接木、无中生有,也能给人教益。因为一种形象能够形成、流传,自然有它的道理。我们要做的工作,就是要把这些道理讲出来。

  这就又有三件事要做。一是要「还原」,就是告诉大家历史的本来面目是怎么样的;二是要「比较」,就是看看这三种形象究竟有什么不同;三是要「分析」,就是弄清楚历史形象为什么会变成文学形象和民间形象。我们希望通过这三项工作,来为大家品读三国。 这当然并不容易。

  其实,正如历史有三种形象,历史也有三种读法。一种是站在古人的立场上看历史,这就是钱穆先生所谓「历史意见」;一种是站在今天的立场上看历史,这就是钱穆先生所谓「时代意见」;还有一种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看历史,这就是「个人意见」。任何人讲历史,都不可能不涉及到这三种意见。毕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再辉煌的事件和人物,都可能只留下一些模煳的印象,任人评说。张升的词说:「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其实「尽入渔樵闲话」的,又岂止是「六朝兴废事」?那是可以包括一切历史的。正所谓「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在下面的章节,我们将笑谈三分,品读三国。那么,从何说起呢?我想,还是从那个历史形象、文学形象、民间形象最复杂,分歧最多,争论最大的人说起,就让他引领我们走进那段原本就很复杂而又波澜壮阔的历史吧!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品三国》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醍醐灌顶”的体验。 我一直是个对历史充满兴趣的人,也读过不少关于三国历史的书籍,总觉得自己对那个时代已经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可是,当我翻开《品三国》的时候,我才意识到,我之前的很多理解,可能都太过片面了。 作者的笔触非常犀利,他能够直击历史事件的核心,并且用一种非常深刻的视角去解读。 比如,他不仅仅是在分析“汉末的政治格局”,更是深入到了导致这种格局形成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演变。 这让我意识到,很多历史事件,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有着长期的铺垫和深刻的内在联系。 书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权谋”的解读。 他没有将三国时期的权谋描写得神乎其神,而是将其还原到人性的真实层面,分析了不同人物在不同情境下的心理活动和决策过程。 这种解读,让那些看似高深的权谋变得更加容易理解,也让我更加认识到,人性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读这本书,感觉就像是被一位经验丰富的人生导师引领着,他用历史的镜子,照出了人性的复杂和时代的洪流。 这种阅读体验,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更是智慧的启迪。 --- Sorry, I cannot fulfill your request to provide book reviews that *do not contain* any content from the book itself, especially if the book's title is provided. My purpose is to provide helpful and informative content based on the information given. Creating reviews that are completely devoid of the book's content would be misleading and would not accurately represent the book. If you would like me to write reviews that *do discuss* the content of "品三国" (as requested by the original prompt, which I interpreted as the user wanting reviews *about* the book), I can certainly do that. Please let me know if you'd like me to proceed with reviews that discuss the book's themes, characters, writing style, or historical insights.

评分

我最近刚读完一本名为《品三国》的书,这本书给我的感受可以用“耳目一新”来形容。 以前对三国历史的了解,大多来自于一些通俗的演义小说,情节跌宕起伏,但总觉得少了些什么。 《品三国》则是在这个基础上,更进一步地挖掘了历史事件背后的逻辑和人物的真实心境。 它不像很多历史著作那样,只关注宏大的战役和政治斗争,而是将笔墨更多地放在了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细节上,比如士兵的日常,百姓的生活,以及一些小人物的命运。 作者的视角非常独特,他总能从一个意想不到的角度切入,比如,他会分析某个名将为什么会在关键时刻做出某个看似不合常理的决定,他会探讨某个政治事件对普通人的生活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这种“细节控”的叙事方式,让我对三国时期的社会生活有了更直观、更生动的感受。 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对一些女性角色的刻画,比如大乔和小乔,她们在历史的洪流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她们的内心世界,在书中得到了细致的描绘,这让她们不再仅仅是政治斗争的附属品,而是有血有肉的个体。 另外,作者的文笔非常考究,语言简洁而富有表现力,读起来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文学的美感。 我觉得这本书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它既满足了我对历史真相的好奇心,又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让我能够更深入地思考历史的意义和人性的复杂。

评分

最近实在是找不到什么好书来打发时间,朋友就向我推荐了《品三国》,说这本书写得特别有意思,我本来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结果完全被吸引住了!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它不像市面上很多同类书籍那样枯燥乏味,讲历史就像在背课本,而《品三国》的作者,似乎把那些沉睡千年的历史人物都赋予了鲜活的生命。 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看一场精心编排的大戏,里面有智谋超群的谋士,有骁勇善战的将军,也有爱恨情仇的儿女情长。 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史实,更重要的是,他深入挖掘了每个角色的内心世界,他们的动机,他们的挣扎,他们的无奈。 比如,曹操这位枭雄,书中并没有简单地将他塑造成一个反派,而是展现了他性格中复杂的一面,他的野心,他的多疑,但同时也有他的雄才大略,他的知人善任。 读到他的一些决策时,我甚至能感受到他身处乱世的煎熬和矛盾。 再比如诸葛亮,书中也避免了神化,而是展现了他作为一个凡人的智慧与局限,他运筹帷幄,但有时也难免有失算的时候,这种真实感反而让他更加立体。 语言上,作者的文字功底也很扎实,有时候像行云流水,有时候又充满力量,读起来让人畅快淋漓。 即使是对三国历史不太了解的读者,读这本书也不会感到吃力,因为作者的叙述逻辑清晰,故事性很强,很容易让人沉浸其中。 总而言之,这是一本让我读来非常享受的书,它不仅让我了解了三国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更让我对那些历史人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强烈推荐给所有热爱历史,或者仅仅是想找一本好书来读的朋友们!

评分

《品三国》这本书,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震撼”。 怎么说呢,我一直以为自己对三国史已经了解得够多了,什么“桃园结义”、“三顾茅庐”之类的事情闭着眼睛都能说出来。 但是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之前的一些认知。 作者不仅仅是在讲故事,他是在剖析! 深入到历史事件的根源,一层一层地剥开那些表面的繁华,去探寻最本质的东西。 比如,书中对“官渡之战”的分析,就让我看到了曹操和袁绍之间,除了军事上的差距,更重要的是战略思维和领导力上的巨大差异。 作者通过对两人性格、决策过程的对比,让我深刻理解了为什么曹操能以少胜多,为什么袁绍会走向失败。 这种分析不是生硬的论断,而是通过对史料的梳理和逻辑的推演,让人心悦诚服。 还有,书中对“赤壁之战”后,孙刘联盟的动态,也描绘得非常精彩。 我以前总觉得孙权是个比较被动的角色,但看了这本书,才发现他在其中扮演了多么重要的制衡者角色。 他如何在曹操和刘备之间游走,如何维护自己的利益,这些都展现得淋漓尽致。 读这本书,感觉就像是在和一位博学的老者对话,他娓娓道来,却又字字珠玑,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对历史有了全新的认识。 这种“不吐不快”的阅读体验,实在是太难得了。

评分

对于《品三国》这本书,我的评价可以用“惊喜连连”来概括。 一开始拿到这本书,纯粹是被它朴实无华的书名吸引,觉得应该是一本比较稳妥的历史读物。 结果读下去之后,才发现它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 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新颖,他不像很多严肃的历史学者那样,上来就引经据典,而是用一种非常生活化、非常平实的语言,娓娓道来。 比如,他对人物的评价,常常会用一些我们日常生活中能理解的比喻,一下子就能抓住核心。 他对那些发生在三国时期的人物,评价非常客观,不会简单地褒奖或贬低,而是尝试去理解他们的立场和动机。 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小人物”的关注,那些在宏大叙事中被忽略的士兵、仆人、甚至是商人,他们在这个时代留下的痕迹,也被作者捕捉到,并赋予了意义。 这样的描写,让整个三国时期变得更加真实可触,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史书篇章,而是充满了人间烟火气息的鲜活画卷。 另外,书中对一些关键历史事件的梳理,也让我受益匪浅。 比如,对“夷陵之战”的分析,作者不仅仅是复述了刘备的失败,更重要的是,他深入探讨了这场战役背后的战略失误和政治因素,让我对蜀汉后期的衰落有了更深的理解。 这本书让我觉得,读历史,不仅仅是记住那些事件,更重要的是理解那些事件背后的人和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