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从工程应用的角度出发,有系统、全面地介绍单晶片介面应用技术,重点介绍在单晶片应用系统中各功能模组的扩充方法,且对每一功能模组,提供典型的设计方案,并详细介绍各种方案的硬体设计及软体程式。 本书依照实用性的原则,加入SOC(System On Chip)和嵌入式作业系统的设计概念,硬体电路模组化、控制程式驱动化,书中的每一个实例,都可以方便地被移植到具体的单晶片应用系统中。内容包括:单晶片I/O介面的扩充、汇流排介面的扩充、CAN汇流排介面、记忆体的扩充、键盘介面与控制、显示和印表机的介面与控制、资料撷取与控制、单晶片后向通道介面与控制等。本书实例丰富,具备高实用性,适用做为单晶片开发人员和系统设计人员的参考手册。
本书特色
1.本书实例丰富、实用性高,可做为单晶片开发人员和系统设计人员的工具手册。
2.本书依实用性的原则,加入SOC(System On Chip)和嵌入式作业系统的设计概念,书中每一个实例,都可以方便地被移植到具体的单晶片应用系统中。
第1章 单晶片I/O介面的扩充
1.1 单晶片应用系统 1-2
1.1.1 单晶片系统概述 1-2
1.1.2 单晶片系统中的功能模组 1-3
1.2 单晶片I/O介面 1-5
1.2.1 I/O介面功能 1-5
1.2.2 介面的控制方式 1-6
1.2.3 I/O介面晶片 1-7
1.3 用单晶片串列埠扩充I/O介面 1-7
1.3.1 副程式1——用串列埠扩充并列输入埠 1-8
1.3.2 副程式2——用串列埠扩充并列输出埠 1-13
1.4 用并列资料埠扩充I/O介面 1-16
1.4.1 副程式3——用8243扩充I/O介面 1-16
1.4.2 副程式4——用8255A扩充I/O介面 1-21
1.4.3 副程式5——用8155扩充I/O介面 1-31
第2章 汇流排介面的扩充
2.1 副程式6——非同步通信的软体实现 2-2
2.1.1 非同步通信简介 2-2
2.1.2 软体实现非同步通信 2-4
2.2 副程式7——基于RS-232-C的串列埠通信 2-12
2.2.1 RS-232-C介面标准 2-13
2.2.2 RS-232-C传输介面电路的设计 2-15
2.2.3 单晶片与PC电脑通信程式设计 2-17
2.2.4 PC电脑通信软体的开发 2-20
2.3 副程式8——基于RS-485的多机通信 2-29
2.3.1 RS-485介面标准 2-30
2.3.2 通信系统及介面电路设计 2-31
2.3.3 多机通信程式设计 2-32
2.4 副程式9——I2C汇流排协定的软体实现 2-40
2.4.1 I2C汇流排简介 2-41
2.4.2 I/O埠类比I2C汇流排介面的软体设计 2-44
2.5 副程式10——SPI汇流排在单晶片系统中的实现 2-49
2.5.1 SPI汇流排简介 2-49
2.5.2 SPI汇流排时序的软体实现 2-51
2.6 副程式11——1-Wire汇流排协定的软体实现 2-54
2.6.1 1-Wire汇流排简介 2-55
2.6.2 1-Wire汇流排时序的软体实现 2-59
第3章 CAN汇流排介面
3.1 CAN汇流排介面简介 3-2
3.1.1 CAN汇流排的特征 3-2
3.1.2 CAN汇流排介面的结构 3-3
3.1.3 CAN汇流排的设计方案选择 3-4
3.2 SJA1000汇流排控制器简介 3-4
3.2.1 SJAl000结构和主要特点 3-4
3.2.2 SJA1000的内部结构 3-5
3.2.3 SJA1000的接脚说明 3-7
3.3 介面电路设计 3-8
3.3.1 SJA1000与单晶片介面电路设计 3-8
3.3.2 前端物理介面电路的设计 3-9
3.3.3 设计电路需要注意的问题 3-10
3.4 控制程式总体设计 3-11
3.4.1 BasicCAN方式下的暂存器 3-11
3.4.2 设计流程 3-12
3.5 副程式12——硬体驱动程式的设计 3-14
3.6 副程式13——基本操作程式设计 3-15
3.7 副程式14——初始化操作 3-27
3.8 副程式15——通信程式设计 3-29
3.8.1 写发送缓冲器 3-29
3.8.2 读接收缓冲区 3-30
3.9 CAN汇流排的资料格式 3-32
3.9.1 资料框架 3-32
3.9.2 远程框架 3-35
3.9.3 出错框架 3-36
3.9.4 超载框架 3-36
第4章 记忆体的扩充
4.1 记忆体综述 4-2
4.1.1 半导体记忆体 4-2
4.1.2 半导体记忆体的应用 4-5
4.1.3 各种记忆体性能比较 4-8
4.1.4 智慧卡 4-9
4.2 副程式16——典型外部程式记忆体的使用 4-10
4.2.1 元件选择和介面电路的设计 4-11
4.2.2 外部记忆体的存取 4-12
4.3 副程式17——典型外部资料记忆体的使用 4-12
4.3.1 元件选择和介面电路的设计 4-13
4.3.2 外部资料记忆体的读写 4-14
4.4 副程式18—用铁电随机存取记忆体扩充外部资料记忆体 4-16
4.4.1 铁电随机存取记忆体FM1808介面电路的设计 4-17
4.4.2 FM1808读写程式设计 4-18
4.5 副程式19——I2C介面EEPROM的控制 4-19
4.5.1 AT24C512简介 4-20
4.5.2 AT24C512工作时序 4-22
4.5.3 读写程式 4-23
4.6 副程式20——SPI介面EEPROM的控制 4-33
4.6.1 AT93CXX简介 4-33
4.6.2 AT93CXX的控制时序 4-35
4.6.3 读写程式 4-38
4.7 副程式21——FLASH记忆体K9F6408U0A的控制 4-44
4.7.1 K9F6408U0A简介 4-44
4.7.2 专用的命令功能和状态暂存器 4-46
4.7.3 K9F6408U0A的程式设计 4-47
4.8 副程式22——SLE4442逻辑加密IC卡的控制 4-54
4.8.1 SLE4442简介 4-55
4.8.2 SLE4442内部结构 4-56
4.8.3 程式设计 4-58
第5章 键盘介面与控制
5.1 键盘设计指南 5-2
5.1.1 键盘的物理结构 5-2
5.1.2 键盘的组成形式 5-3
5.1.3 单晶片输入介面解决方案 5-8
5.2 独立式键盘的控制 5-10
5.2.1 副程式23——独立式中断键盘的设计 5-10
5.2.2 副程式24——独立式查询键盘的设计 5-14
5.2.3 副程式25——独立式中断查询键盘的设计 5-20
5.3 矩阵式键盘的控制 23
5.3.1 副程式26——矩阵式扫描按键的设计 5-24
5.3.2 副程式27——矩阵式中断扫描键盘的设计 5-31
5.3.3 副程式28——矩阵式线反转法键盘的设计 5-33
5.4 副程式29——矩阵式键盘的锁定 5-35
5.4.1 键盘密码原理及单晶片密码设置方法 5-35
5.4.2 程式设计 5-37
5.5 副程式30——改良型I/O埠多工键盘的控制 5-39
5.5.1 I/O埠多工的原理和介面电路的设计 5-40
5.5.2 程式设计 5-41
5.6 副程式31——利用ZLG7279A实现键盘显示 5-43
5.6.1 ZLG7289A简介 5-44
5.6.2 介面电路设计 5-48
5.6.3 程式设计 5-50
5.7 副程式32——PS/2键盘的设计 5-53
5.7.1 PS/2介面标准 5-54
5.7.2 硬体设计 5-59
5.7.3 软体设计 5-59
第6章 显示和印表机的介面与控制
6.1 显示和列印介面设计指南 6-2
6.1.1 LED显示介面 6-2
6.1.2 LCD显示介面 6-3
6.1.3 CRT显示器 6-10
6.1.4 印表机 6-13
6.2 副程式33——LED显示器在单晶片系统中的应用 6-16
6.2.1 PS7219简介 6-16
6.2.2 PS7219与单晶片介面电路的设计 6-19
6.2.3 控制程式设计 6-20
6.3 副程式34——利用HT16XX实现段式液晶显示 6-23
6.3.1 HT1621简介 6-24
6.3.2 介面电路设计 6-27
6.3.3 控制程式设计 6-28
6.4 副程式35——利用HD44780实现字元显示 6-31
6.4.1 HD44780简介 6-31
6.4.2 HD44780介面电路的设计 6-34
6.4.3 控制程式 6-34
6.5 副程式36——利用SED1520实现点阵显示 6-39
6.5.1 SED1520简介 6-39
6.5.2 液晶模组的内部结构及其与单晶片介面电路 6-44
6.5.3 控制程式设计 6-47
6.6 副程式37——利用HD66421实现灰度字元显示 6-59
6.6.1 HD66421简介 6-60
6.6.2 介面电路 6-63
6.6.3 控制程式设计 6-63
6.7 副程式38——CRT显示器在单晶片系统中的应用 6-67
6.7.1 OCA-93显示卡简介 6-67
6.7.2 显示卡的介面设计 6-70
6.7.3 驱动程式设计 6-71
6.8 副程式39——微型印表机在单晶片系统中的应用 6-72
6.8.1 CENTRONICS标准 6-73
6.8.2 SP-M系列微型印表机介绍 6-74
6.8.3 介面电路设计 6-76
6.8.4 程式设计 6-77
第7章 资料撷取与控制
7.1 资料撷取技术概述 7-2
7.1.1 类比信号撷取技术 7-2
7.1.2 A/D转换技术 7-5
7.1.3 A/D转换元件选择要素 7-8
7.1.4 数位逻辑信号的撷取 7-10
7.2 副程式40——类比量输入选择介面 7-10
7.2.1 类比开关的主要技术指标 7-10
7.2.2 类比开关的选择 7-12
7.2.3 类比开关介面电路的设计 7-13
7.2.4 用CD4051实现多通道类比信号的输入 7-16
7.3 副程式41——用类比比较器实现A/D转换 7-19
7.3.1 测量原理 7-20
7.3.2 电路设计 7-21
7.3.3 测量过程 7-21
7.3.4 控制程式设计 7-23
7.4 副程式42——8位元并列介面ADC080X的介面与驱动 7-26
7.4.1 ADC0808/ADC0809简介 7-27
7.4.2 ADC0808/0809与单晶片的介面设计 7-28
7.4.3 设计程式 7-30
7.5 副程式43——SPI介面A/D转换器TLC2543的应用 7-34
7.5.1 TLC2543简介 7-34
7.5.2 LC2543与单晶片的介面电路 7-36
7.5.3 控制程式 7-36
7.6 副程式44——I2C介面A/D转换器ADS11XX的应用 7-39
7.6.1 ADS11XX简介 7-40
7.6.2 ADS1100与单晶片的介面电路 7-42
7.6.3 ADS1100的控制方法 7-43
7.6.4 ADS1100控制程式 7-45
7.7 副程式45——16位元A/D转换器AD7715的应用 7-50
7.7.1 AD7715简介 7-50
7.7.2 AD7715与单晶片的介面电路 7-51
7.7.3 AD7715的暂存器 7-52
7.7.4 AD7715控制程式设计 7-55
7.8 副程式46——等精度数位频率计的实现 7-57
7.8.1 等精度频率测量原理 7-58
7.8.2 设计CPLD的逻辑功能 7-59
7.8.3 频率信号预处理 7-61
7.8.4 主控制器程式设计 7-62
7.9 副程式47——1-Wire测温晶片DS18XX的应用 7-66
7.9.1 DS18XX简介 7-66
7.9.2 DS18B20简介 7-67
7.9.3 DS18B20的介面电路 7-70
7.9.4 控制程式的设计 7-71
7.10 副程式48——时脉日历晶片PCF8563的应用 7-74
7.10.1 PCF8563简介 7-75
7.10.2 PCF8563硬体电路 7-77
7.10.3 PCF8583的控制程式设计 7-77
第8章 单晶片后向通道介面与控制
8.1 单晶片后向通道概述 8-2
8.1.1 类比量的输出技术概述 8-2
8.1.2 频率合成技术概述 8-4
8.1.3 机电控制技术概述 8-7
8.2 副程式49——并列介面电压输出型D/A转换器的控制 8-8
8.2.1 MAX530简介 8-9
8.2.2 MAX530介面电路的设计 8-11
8.2.3 控制程式的设计 8-12
8.3 副程式50——并列介面电流输出型D/A转换器的控制 8-15
8.3.1 DAC083X简介 8-16
8.3.2 DAC083X系列D/A转换器与单晶片的介面电路 8-17
8.3.3 控制程式的设计 8-19
8.4 副程式51——串列介面电压输出型D/A转换器的控制 8-22
8.4.1 MAX532简介 8-23
8.4.2 MAX532与单晶片介面电路的设计 8-24
8.4.3 控制程式 8-25
8.5 副程式52——I2C介面的A/D及D/A转换器的应用 8-29
8.5.1 PCF859l简介 8-29
8.5.2 PCF8591与单晶片介面电路的设计 8-32
8.5.3 控制程式的设计 8-32
8.6 副程式53——基于AD9850的数位信号产生器 8-38
8.6.1 AD9850简介 8-39
8.6.2 AD9850介面电路的设计 8-43
8.6.3 控制程式设计 8-46
8.7 副程式54——直流马达的开回路控制 8-50
8.7.1 直流马达驱动电路的基本原理 8-51
8.7.2 直流马达驱动晶片LMD18200简介 8-52
8.7.3 介面电路的设计 8-54
8.7.4 直流马达的驱动 8-56
8.8 副程式55——直流女的闭回路控制 8-58
8.8.1 闭回路控制系统工作原理 8-59
8.8.2 光电编码器简介 8-59
8.8.3 介面电路的设计 8-60
8.8.4 控制程式设计 8-61
最近在帮家里的旧家电做一些小改造,遇到了不少关于电子元件之间通信的问题,让我深刻体会到介面技术的重要性。《单晶片介面技术及应用程式》这本书的书名,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痛点。我并非专业的工程师,但作为一个对科技产品充满好奇心和动手能力的人,我希望能通过这本书,理解单晶片是如何与各种外部设备“对话”的。 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解释清楚,不同类型的介面,比如有线的和无线的,它们在工作原理上有什么根本的区别?在选择介面时,我们应该考虑哪些因素,比如传输速度、功耗、成本,还有安全性?“应用程式”这个词也让我很感兴趣,我猜想这本书会包含一些实际的範例,展示如何利用这些介面技术,让单晶片实现一些有趣的功能。比如,如何连接传感器来监测家里的温湿度,或者如何通过蓝牙和手机进行通信。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用相对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介面技术解释清楚,并且提供一些可以实际操作的範例,让我能够真正动手去实现我的小改造计划。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是《单晶片介面技术及应用程式》,我一拿到手就迫不及待地翻阅了。作为一个在电子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老兵,对于各种控制器和介面的演变一直保持着高度关注。这本书的内容,从第一眼看过去,就给我一种相当扎实的感觉。它并非泛泛而谈,而是深入到单晶片介面这一具体且重要的领域,并且点明了“技术及应用程式”这两个核心。这意味着它不仅仅会介绍各种介面的电气特性、协议标准,还会进一步探讨这些技术如何在实际的软体和硬体应用中实现,这对于我们这些需要将理论付诸实践的工程师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 我特别期待它在“技术”部分能够详细解析诸如SPI、I2C、UART,甚至是更高级的USB、Ethernet等介面的底层原理,包括时序图、讯号的完整性、阻抗匹配等等,这些都是在设计PCB或者调试电路时必须面对的关键问题。而“应用程式”部分,我猜想它会提供实际的开发範例,例如如何透过这些介面控制传感器、驱动显示器、与外部设备通信等等。如果书中能包含一些不同领域的实际案例,比如嵌入式系统、物联网设备、消费性电子产品中的介面应用,那就更棒了!毕竟,理论学习总是需要结合实际场景才能真正消化吸收,变成自己的知识。总而言之,这本书的框架让我看到了它作为一本技术参考书的潜力,希望能给我带来全新的启发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评分当我看到《单晶片介面技术及应用程式》这本书的时候,我第一个想法就是,这应该是一本非常“硬核”的书。我之前在学习嵌入式开发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介面问题,比如如何让MCU和SD卡通信,如何实现USB设备的功能,或者如何设计一个高效的CAN总线系统。这些介面技术是嵌入式系统开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往往也是最容易让人头疼的地方。而这本书恰好把“单晶片介面技术”作为一个核心主题,这让我非常期待。 我特别关注的是它对各种介面“技术”的深入讲解。我希望它不仅仅是列举几种常见的介面,而是能够深入剖析它们的内部工作原理,比如信号的传输方式、时序的控制、错误检测与纠错机制等等。如果它还能涉及到一些高级的介面技术,比如PCIe、SATA,甚至是FPGA与SoC之间的介面,那就更让我惊喜了。毕竟,随着技术的发展,我们面对的介面越来越复杂。而“应用程式”的部分,我期望它能给出一些实际的设计思路和範例,例如如何优化介面性能,如何处理多介面协同工作的情况,甚至是如何进行介面协议的调试。这本书的出现,对我来说,无疑是一次解决实际工程难题的契机。
评分老实说,我买这本书完全是出于一个意外。当时在书店里闲逛,被书架上这本封面设计简洁大方、书名又相当专业的《单晶片介面技术及应用程式》吸引了。虽然我不是电子专业科班出身,但在工作中有接触到一些与硬体相关的项目,对一些基础的介面概念有所了解,但总感觉隔靴掻痒,缺乏系统性的知识。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将这些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并且解释得清晰易懂的书籍。从书名来看,《单晶片介面技术及应用程式》似乎正是弥合我知识鸿沟的绝佳选择。 我最看重的是它“应用程式”这部分。很多技术书籍在讲到原理时都显得过于晦涩,即使理解了原理,也不知道如何在实际操作中应用。如果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实际的程式码範例,例如用C语言或者Python来驱动某个介面,实现某个功能,那我相信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将大大提升。我希望它能展示如何透过这些介面,将单晶片与各种外围设备连接起来,例如读取温度、控制马达、显示文字等等。即使是简单的範例,也能帮助我建立起一个完整的概念,并且知道如何着手进行自己的项目。期待它能成为我学习单晶片介面技术的入门指南。
评分翻开《单晶片介面技术及应用程式》这本书,我立刻被它精准的定位所吸引。作为一名长期在嵌入式系统领域工作的开发者,我深知介面技术在整个系统架构中的关键作用。从微控制器到各类外设,它们之间的通信效率和稳定性,直接决定了整个产品的性能和可靠性。这本书恰好聚焦于“单晶片介面技术”,这表明它能够深入到我们日常开发中最核心、最底层的一环。 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系统地梳理各种主流的单晶片介面,不仅仅是罗列它们的名称,更重要的是能够深入剖析它们的电气特性、时序要求、协议规范,以及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优缺点。例如,在进行高速数据传输时,我需要了解如何优化SPI或I2C的配置,以达到最佳性能;在设计分布式系统时,我需要理解CAN或Ethernet介面的工作原理和网络拓扑;甚至是在涉及低功耗设备时,我也想知道如何合理选择和使用诸如UART这样简单的介面。而“应用程式”的部分,我期望能看到书中提供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程式码範例,展示如何在各种嵌入式操作系统下,利用这些介面技术实现与传感器的交互、存储器的读写、以及与其他设备的通信。如果书中还能涉及一些介面调试和性能优化的技巧,那就更完美了,这将极大地提高我的开发效率和代码质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