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通信技术(第五版)

电子通信技术(第五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电子通信
  • 通信原理
  • 通信技术
  • 无线通信
  • 信号处理
  • 调制解调
  • 多路复用
  • 数字通信
  • 模拟通信
  • 信息论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译自PaulH.Young所着的「Electroniccommunicationtechniques,fifthedition」,第1、2、6、7和9章是大部份类比电路分析和设计教科书的常见内容。

  只想要针对系统层级观念的读者可以略过电路的细节。

  第5、8、17章,以及第7章最前面五个小节则涵盖接收器系统、AM与AM旁波带通讯的观念。

现代电子系统设计与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全面指南 本书导言: 在信息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电子技术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智能手机到复杂的工业控制系统,其核心驱动力始终是电子系统设计与实现的精深原理与实践应用。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扎实、全面且与时俱进的知识框架,涵盖现代电子系统的构建过程,聚焦于系统级思维、关键技术选型、高效的工程实现方法以及可靠性与优化策略。我们不侧重于某一特定通信协议的细节(如您提及的特定教材内容),而是着眼于如何构建一个功能完备、性能卓越的电子系统。 第一部分:系统设计基础与建模 第一章:电子系统需求分析与规格定义 任何成功的电子系统都始于清晰的需求。本章将深入探讨如何从用户需求、市场趋势和技术约束中提炼出精确的系统规格。我们将详细解析功能性需求(如处理速度、数据吞吐量、功耗预算)与非功能性需求(如成本、尺寸、环境适应性)的量化过程。重点在于建立需求的可追溯性矩阵,确保后续设计活动的每一步都服务于最终目标。此外,我们将介绍系统级建模语言(如SysML的初步应用)在早期设计阶段的可视化作用,帮助设计者在进入硬件和软件设计之前,对系统行为有一个全面的预判。 第二章:架构选择与模块划分 系统架构是电子产品的心脏。本章将系统地介绍几种主流的电子系统架构模式,包括集中式、分布式、分层式以及面向服务的架构(SOA在嵌入式领域的应用)。我们将分析不同架构在处理复杂性、可扩展性和鲁棒性方面的优劣。核心内容包括:如何根据系统功能划分出清晰的逻辑和物理模块(如传感器接口层、数据处理层、通信与人机交互层);模块间的接口定义规范;以及如何利用模块化设计原则来管理设计风险和加速迭代。特别地,本章会探讨异构计算架构(如CPU/GPU/FPGA的协同工作模式)的选择标准。 第三章:性能指标的量化与仿真验证 性能是检验设计的试金石。本章聚焦于如何设定和测量关键性能指标(KPIs),例如延迟、抖动、信噪比(系统级的视角,而非单一链路分析)、实时性要求。我们将介绍系统级仿真工具(如MATLAB/Simulink或Modelica)在早期验证系统动态特性和关键算法方面的应用。强调“设计-仿真-迭代”的闭环流程,使用仿真模型来预测系统在不同负载下的行为,从而避免后期昂贵的硬件修改。 第二部分:核心硬件平台的选型与集成 第四章:微处理器与嵌入式计算选型 现代电子系统高度依赖于强大的嵌入式计算能力。本章详细对比了不同类型的处理器选型依据:微控制器(MCU)、微处理器(MPU)、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以及系统级芯片(SoC)。讨论的关键点包括:指令集架构(ISA)的影响、内存层次结构(缓存、寄存器、外部存储器)对系统吞吐量的制约、功耗与性能的权衡曲线,以及实时操作系统(RTOS)选型对任务调度的重要性。 第五章:模拟前端与传感器接口设计 电子系统与物理世界的桥梁在于模拟信号的处理。本章深入讲解了高精度模拟电路设计的基本原则,特别关注传感器信号的采集与调理。内容涵盖:噪声源分析与抑制技术;高分辨率模数转换器(ADC)与数模转换器(DAC)的动态特性选择(如有效位数ENOB、采样率);以及如何设计低噪声、高共模抑制比(CMRR)的信号调理电路,确保采集到的物理信息具有最高的保真度。 第六章:电源管理与热设计工程 电源质量直接决定了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和寿命。本章系统阐述了电源架构设计,包括线性稳压器(LDO)与开关模式电源(SMPS)的适用场景及效率分析。重点讨论了多轨电源分配策略,瞬态响应优化,以及如何通过电源噪声的分析与滤波来保障敏感数字电路和高精度模拟电路的正常工作。同时,热管理作为电子系统可靠性的关键因素,将详细介绍热传导、对流与辐射原理,以及散热方案(如热管、散热片、主动冷却)的工程选型与CFD(计算流体动力学)辅助设计。 第三部分:软件架构与固件开发实践 第七章:嵌入式软件的层次结构与驱动开发 软件是实现系统功能的灵魂。本章构建了嵌入式软件的通用三层架构:硬件抽象层(HAL)、板级支持包(BSP)和应用层。详细介绍如何高效地开发硬件驱动程序,重点讨论中断服务程序(ISR)的设计原则,避免死锁和竞态条件。我们将侧重于驱动程序对硬件资源的有效管理与调度。 第八章:实时操作系统(RTOS)的应用与任务调度 对于需要严格时间约束的系统,RTOS是核心。本章深入讲解了RTOS的关键概念:任务管理、进程间通信(IPC机制如信号量、消息队列、互斥锁)、以及不同调度算法(如固定优先级、轮转、最早截止期限优先EDF)对系统实时性的影响。强调在多任务环境中如何进行死锁预防和优先级反转的有效处理。 第九章:固件的可靠性、调试与安全机制 一个健壮的电子系统必须具备高度的可靠性。本章探讨了固件级的容错设计,如看门狗定时器(WDT)的应用、异常处理流程的定义。调试方面,我们将介绍JTAG/SWD等硬件调试接口的高级使用技巧,以及如何利用逻辑分析仪和示波器进行软硬件协同调试。此外,本章还将引入基础的系统安全考量,如代码签名、内存保护单元(MPU)的使用,以抵御常见的固件级攻击。 第四部分:系统集成、测试与工程化 第十章:电磁兼容性(EMC)与信号完整性(SI) 在系统集成阶段,电磁兼容性是不可逾越的障碍。本章从系统的角度审视SI/EMC问题。信号完整性方面,分析高速信号的串扰、反射、损耗等现象,并介绍PCB走线设计中的阻抗匹配与端接技术。EMC方面,重点讨论了PCB布局的去耦电容策略、地平面设计(分割与连接的原则)、屏蔽设计(外壳与缝隙的考量),以及如何进行初步的辐射发射(RE)和抗扰度(RI)评估。 第十一章:系统集成与联调策略 集成是一个迭代和暴露问题的过程。本章描述了从单元测试到集成测试的系统化流程。介绍“自底向上”与“自顶向下”的集成方法论,并重点讲解关键接口(如数据总线、高速串行链路)的联调步骤。我们将强调构建一个可重复、自动化的测试平台(Test Bed)对于快速定位集成问题的关键作用。 第十二章:产品化与生命周期管理 成功的电子产品需要考虑其整个生命周期。本章讨论了从原型到量产的工程化过渡,包括设计文档的规范化、可制造性设计(DFM)的考量(特别是PCB制造限制、元器件选型与替代性)。最后,探讨了产品在部署后的远程诊断、固件空中升级(OTA)机制的设计,以及系统退役与数据销毁的流程规范。 结语:面向未来的电子系统设计思维 本书强调的是一种以系统论为指导的、跨学科的工程思维。成功的电子系统设计不再是孤立地优化某一个环节(如单通道的通信性能),而是需要将硬件的物理限制、软件的实时约束、功耗的能量平衡以及最终用户的体验,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进行优化和权衡。本书提供的正是掌握这种全面、深入设计方法的工具集。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第1章 射频放大器
1-1 阻抗的复习
1-2 串联谐振
1-3 电路与频宽
1-4 并联谐振
1-5 小讯号射频放大器分析
1-6 小讯号射频放大器的设计
1-7 耦合调谐电路
1-8 非理想变压器耦合
1-9 双调谐电路
1-10 拉普拉斯转换
第2章 振盪器(Oscillators)
2-1 HARTLEY振盪器电路分析
2-2 COLPITTS振盪器
2-3 CLAPP振盪器
2-4 调谐-输入∕调谐-输出振盪器
2-5 不调谐振盪器
2-6 振盪器稳定性和频谱纯度
2-7 晶体和晶体振盪器
2-8 PIERCE晶体振盪器
第3章 讯号频谱(SignalSpectra)
3-1 Fourier级数和讯号分析
3-2 Fourier转换(FOURIERTRANSFORMS)
3-3 泸波器对讯号的影响
3-4 谐波和相位失真
3-5 非确定性讯号
第4章 杂讯的元素
4-1 系统杂讯来源
4-2 杂讯频谱密度与电路计算
4-3 杂讯与回授
4-4 系统杂讯指数
4-5 杂讯温度
4-6 杂讯频宽
4-7 相关与杂讯
第5章 调变和振幅调变系统
5-1 声音的传输与多工
5-2 调变
5-3 AM频谱以及频宽
5-4 AM讯号的功率
5-5 非弦波调变讯号
5-6 AM解调
5-7 AM接收器系统
5-8 AM的超外差式接收器
5-9 接收器增益与灵敏度
5-10 以dBm和dBW为单位的功率位准
5-11 自动增益控制(AGC)与动态范围
5-12 接收器的杂讯
5-13 讯号对杂讯比(S/N)
5-14 杂讯指数的推导
5-15 频宽的改善
5-16 频宽缩减
第6章 发射器电路
6-1 功率放大器
6-2 中和
6-3 积体电路,RF功率放大器
6-4 阻抗匹配网路
6-5 AM调变器电路
第7章 接收器电路
7-1 低杂讯放大器(LNA)
7-2 混波器
7-3 对标准广播接收器进行调谐
7-4 干扰控制和选择性的泸波器需求条件
7-5 泸波器电路设计
7-6 IF放大器
7-7 自动增益控制电路
7-8 音频系统
7-9 失真与回授
第8章 旁波带系统
8-1 残旁波带
8-2 双旁波带/抑制载波
8-3 平衡调变器
8-4 乘积解调器
8-5 抑制载波系统解调的相位失真
8-6 单旁波带/抑制载波
8-7 电话系统的分频多工
8-8 正交多工
8-9 使用于抑制载波解调的Costas回路
第9章 频率和相位调变
9-1 频率调变
9-2 相位调变
第10章 锁相回路
10-1 回路构成要素
10-2 基本回路行为
10-3 回路频率响应和频宽
10-4 PLL在FM和FSK中的应用
10-5 杂讯
10-6 改善回路响应
10-7 锁相回路补偿
10-8 频率合成器
10-9 同调接收器:锁相回路、撷取和拉入频率范围
第11章 脉冲和数位调变
11-1 取样资料与取样原理
11-2 脉冲振幅调变-自然与平顶取样
11-3 脉冲宽度与脉冲位置调变(PWM与PPM)
11-4 数位调变
11-5 量化杂讯
11-6 脉冲和数位调变系统的定性比较
第12章 数位通讯的观念
12-1 数位讯息
12-2 讯息传输率
12-3 讯号传输率(鲍率)
12-4 系统容量
12-5 关于频宽的考量
12-6 数位讯号的功率
12-7 PCM系统分析
12-8 PCM电话电路
第13章 数据通讯技术
13-1 标准的数位编码
13-2 错误的检测
13-3 杂讯与资料错误
13-4 电脑之间的通讯
13-5 串列传输界面
13-6 载波系统与数据机
13-7 同步通讯技术
13-8 开放式系统互连与ISDN
第14章 传输线路和导波管
14-1 传输线路
14-2 作为行进波的正弦波讯号
14-3 Smith阻抗图表
14-4 阻抗匹配技术
14-5 S参数
14-6 微条放大器设计
14-7 导波管
14-8 单向耦合器
第15章 天线和无线电波传播
15-1 天线辐射
15-2 接收功率和电场强度
15-3 偶极(赫兹)天线
15-4 指向性、增益与孔径
15-5 波束宽度
15-6 接地垂直天线(马可尼天线,MARCONI)
15-7 电视阵列天线
15-8 折叠偶极天线(FoldedDipole)
15-9 绕桿天线、八木天线和其他的阵列天线
15-10 环形天线(LoopAntenna)
15-11 抛物面碟形天线(ParabolicDishAntenna)
15-12 经过空间的电波传播
15-13 空间的功率损失
第16章 基本电视原理
16-1 概述:从电视摄影棚到收视观众
16-2 频率的配置
16-3 电视摄影机
16-4 光栅扫描(SCANRASTER)与同步信号
16-5 视讯频宽与解析度
16-6 视讯与音讯信号
16-7 黑白电视接收机
16-8 彩色电视
16-9 高画质电视
第17章 数位无线电与太空通讯
17-1 调变解调器和数位调变技术
17-2 杂讯与错误率性能
17-3 空间与频率分集
17-4 系统增益、功率与杂讯预算
17-5 全球网路连线的卫星存取
17-6 展频系统
17-7 多重存取蜂巢式系统
17-8 无线蜂巢式和个人通讯系统的数位调变
17-9 射频接收器与发射器系统的考量
17-10 数位通讯中的射频积体电路与收发装置
17-11 蓝芽基础与「Wi-Fi」
第18章 光纤通讯
18-1 光纤通讯连结
18-2 光
18-3 光在玻璃纤维中的传播
18-4 发射器装置和电路
18-5 接收器装置和电路
18-6 传输技术
18-7 光纤资料链分析
18-8 光纤通讯应用
附录
附录A 脉冲函数的简介
附录B 泸波器衰减曲线
附录C 锁相回路频率响应之推导
附录D 通讯软体
附录E 缩写与简写部分习题解答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哇,收到這本《電子通信技術(第五版)》真的是讓我在準備考試的路上注入了一劑強心針!我本身是念資訊工程的,通信這門課對我們來說絕對是基礎中的基礎,但也是常常讓人頭痛的部分。過去讀的幾本教科書,有些太過學術,看著看著就睡著了,有些又太過簡略,看完還是霧裡看花。這本第五版,我只能說,真的有讓我眼睛一亮! 從第一章開始,作者就用非常生動的方式介紹了通信系統的演進,從早期的類比信號到現在的數位時代,歷史脈絡很清楚,也讓我對整個領域有了宏觀的認識。最讓我驚喜的是,他在講解複雜的數學公式時,都會搭配實際的應用例子。像是解釋香農定理的時候,他不是只丟一個公式給你,而是用一個比喻,說明為什麼資訊的傳輸會有極限,以及我們如何透過編碼和訊號調變來盡量逼近這個極限。這種「知其所以然」的教學方式,真的比單純死記硬背公式要有效得多。 而且,書中的圖表也是我非常喜歡的一點。很多概念,像是調變、解調的過程,或者是一些訊號的傅立葉轉換,光是用文字描述很容易混淆,但是書裡的圖形就畫得非常清楚、直觀,讓我一下子就能抓住重點。例如,在講到 QAM(Quadrature Amplitude Modulation)的時候,書裡詳細的星座圖解說,讓我能理解為什麼要用兩個載波來傳輸資訊,以及不同調變方式對資料傳輸率和抗雜訊能力的影響。這讓我複習起來更加得心應手,很多原本模糊不清的觀念,透過這些圖表也豁然開朗。 總體來說,這本書的編排結構也很完整,從基礎的訊號與系統,一路講到無線通信、光纖通信,甚至還包含了最新的移動通信技術,涵蓋的範圍非常廣泛。而且,每章後面的習題也很有代表性,涵蓋了從基本概念到計算題的各種題型。我每次寫完習題,都會感覺自己對這一章的理解又加深了一層。對於正在準備研究所考試或是考取相關證照的同學們來說,這絕對是一本值得投資的好書!

评分

我一直對「如何讓東西連在一起」這件事感到好奇,尤其是現代社會無所不在的網路和無線通信。這本《電子通信技術(第五版)》就像為我打開了一扇通往這個奇妙世界的大門,讓我得以一窺其究竟。 從書本的結構來看,它循序漸進,先從最基礎的信號傳輸原理講起,像是信號的頻率、振幅、相位等基本要素,以及它們在傳輸過程中會遇到的各種問題,例如衰減和失真。這部分我讀得相當仔細,因為我覺得打好基礎非常重要。作者用了非常多生動的比喻,讓我這種非本科生也能夠理解。例如,他將信號比喻成傳遞訊息的信使,而通信通道則是信使必須經過的道路,而道路上的顛簸、障礙物,就代表了傳輸過程中的雜訊和干擾。 接著,書中深入探討了各種不同的通信技術,從有線的電話、電報,到現在的行動通信、光纖網路。我對「數位調變」的講解特別感興趣,了解了如何將類比信號轉換成數位信號,以及各種不同的數位調變方式(如 ASK, FSK, PSK)如何在效率和可靠性之間取得平衡。書中對於「多路存取技術」的介紹,也讓我恍然大悟,了解到原來我們在同一個時間,可以有多個人同時使用無線網路,而且彼此之間的訊號還不會互相干擾。 書中也提到了許多現代通信系統的發展,像是物聯網(IoT)和智慧家居,以及它們在通信技術上的挑戰和應用。這讓我看到通信技術的未來發展趨勢,以及它如何不斷地改變我們的生活。我特別欣賞作者對於「安全性」的探討,了解到在通信過程中,如何保護資訊不被竊取或篡改,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 總而言之,這本《電子通信技術(第五版)》是一本非常全面的通信技術教科書。它的內容涵蓋廣泛,講解清晰,且能將理論知識與實際應用緊密結合,讓我對這個領域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我會把它推薦給任何對通信技術感興趣的朋友,無論是學生還是社會人士,都能從中獲益良多。

评分

這本《電子通信技術(第五版)》真的讓我對通信這個領域有了全新的看法。我一直覺得通信技術離我們的生活很遙遠,好像都是工程師在用的東西,但翻開這本書,才發現原來我們每天使用的智慧型手機、無線網路,背後都藏著這麼多精密的學問。作者在開頭就點出,通信是連接世界的橋樑,這句話我深表贊同。 書中對於各種通信方式的介紹,都非常深入淺出。例如,在講到光纖通信的部分,他不僅解釋了光在光纖中傳輸的原理,還探討了光纖的種類、訊號衰減的因素,以及如何透過放大器來克服長距離傳輸的挑戰。我特別欣賞作者對於「訊號完整性」的強調,這讓我了解到,在傳輸過程中,如何保持訊號的清晰度和準確性,是如此重要。很多時候,我們以為手機訊號不好是手機本身的問題,但其實可能是整個通信鏈路上哪個環節出現了訊號衰減或失真。 另外,書中也花了相當大的篇幅講解了數位訊號處理(DSP)在通信中的應用。這對我來說是一個很大的學習亮點,因為過去我對DSP的理解比較皮毛。書中透過實際的例子,像是濾波器的設計、編碼解碼的演算法,讓我了解DSP是如何讓數位通信更有效率、更可靠。我尤其對「糾錯碼」的介紹印象深刻,了解到原來我們收到的訊息,即使在傳輸過程中受到干擾,也仍然能夠被正確還原,這背後其實是複雜的演算法在默默工作。 這本書的內容雖然紮實,但作者的寫作風格非常平易近人,不會讓人覺得枯燥乏味。他會適時地穿插一些歷史故事,或是通信技術在現代社會中的實際應用,讓讀者在學習技術知識的同時,也能感受到通信科技的魅力。我常常覺得,這本書就像是一個經驗豐富的老師,帶著我一步一步探索通信的奧秘,而不是像教科書一樣,只是一堆冰冷的公式和名詞。 對於想要深入了解通信技術,或是對這個領域感到好奇的朋友們,我強烈推薦這本《電子通信技術(第五版)》。它絕對能讓你對這個連結世界的技術,有更深刻、更全面的認識。

评分

剛拿到這本《電子通信技術(第五版)》,我第一個感覺就是「厚實」。你知道的,這種技術類的書籍,通常內容都相當紮實,不是隨便翻翻就能吸收的。不過,在我開始閱讀之後,我的疑慮就完全打消了。作者的功力實在是太深厚了,他能夠將這麼龐大複雜的通信學知識,以一種非常清晰、有條理的方式呈現出來。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對「資訊理論」的介紹。這部分內容常常是通信技術的基石,但過去我讀過的書,往往都停留在公式推導,很少能真正理解其內涵。這本書則不然,作者透過生動的例子,比如撲克牌的點數分佈,來解釋資訊熵的概念,讓我體會到「資訊」其實是可以被量化的。更進一步,當他講解如何利用編碼來降低訊號傳輸的錯誤率時,我真的有種茅塞頓開的感覺。他將 Shannon 的理論與實際的應用結合,讓我了解到為什麼我們能夠在充滿雜訊的環境中,依然能夠順暢地通話、上網。 此外,書中對於「無線通信」的介紹也非常精彩。從最早的無線電,到現在的 4G、5G,作者詳細地闡述了各種無線技術的原理、優勢和發展歷程。我特別對「展頻技術」的講解感到驚豔,了解了它如何透過擴展訊號的頻寬來提高抗干擾能力,以及在軍事和民用領域的應用。這也讓我對我們日常使用的 Wi-Fi 和藍牙技術有了更深的理解。 本書的圖表運用也是一絕,很多概念,像是濾波器的頻率響應曲線,或者是各種訊號的時域和頻域表示,都畫得非常精準,能夠幫助讀者直觀地理解。而且,書末的參考文獻列表也很豐富,對於有興趣深入研究的讀者,提供了進一步探索的方向。 總之,這本《電子通信技術(第五版)》絕對是我近期讀過最棒的技術書籍之一。它不僅提供了紮實的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它能夠引導讀者思考,理解通信技術背後的邏輯和應用,真的是一本值得細細品味的經典之作。

评分

收到這本《電子通信技術(第五版)》之後,我花了大概一個禮拜的時間,每天撥出一些時間仔細閱讀。我本身並非通信工程的專業背景,是跨領域學習者,原本對這個領域的了解非常有限,甚至可以說是門外漢。然而,這本書的確帶給我相當大的幫助,讓我在短時間內建立起一個基本的輪廓。 首先,這本書的結構編排相當有邏輯性。它從最基本的通信原理開始,逐步深入到各種先進的通信技術。每一個章節的開頭,都會先介紹本章的重點和學習目標,這對於一個初學者來說,能夠幫助我快速掌握閱讀的重點。在講解過程中,作者並沒有使用過於艱澀難懂的術語,而是盡量用清晰、簡潔的語言來闡述。即使遇到一些需要數學公式的推導,書中也提供了詳細的步驟,並輔以圖解,讓我可以跟著一步一步地理解。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關於「調變與解調」的章節。過去我對這些名詞只停留在字面上的理解,但這本書透過不同的調變方式(AM, FM, PM, PSK, QAM 等)的詳細說明,搭配圖形化的例子,讓我理解了它們在實際通信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各自的優缺點。例如,書中對於 FM 的介紹,讓我了解為什麼 FM 訊號比較不容易受到雜訊干擾,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廣播電台常常使用 FM。 此外,我也很喜歡書中對於「網路架構」的討論。從 OSI 模型到 TCP/IP 協定,書中詳細地闡述了數據如何在網絡中傳輸,以及各個層級的功能。這對於我理解互聯網的工作原理非常有幫助。書中還提到了許多現代通信的發展趨勢,像是 5G 技術的特點和未來發展方向,這讓我知道了通信技術是如何不斷演進,並深刻影響著我們的生活。 總體而言,這本《電子通信技術(第五版)》對於想要系統性地學習通信技術,或是想對這個領域有一個全面了解的讀者來說,是一本非常不錯的入門和進階教材。它的內容豐富,解釋清晰,結構嚴謹,絕對是一本值得推薦的優質書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