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译自PaulH.Young所着的「Electroniccommunicationtechniques,fifthedition」,第1、2、6、7和9章是大部份类比电路分析和设计教科书的常见内容。
只想要针对系统层级观念的读者可以略过电路的细节。
第5、8、17章,以及第7章最前面五个小节则涵盖接收器系统、AM与AM旁波带通讯的观念。
第1章 射频放大器
1-1 阻抗的复习
1-2 串联谐振
1-3 电路与频宽
1-4 并联谐振
1-5 小讯号射频放大器分析
1-6 小讯号射频放大器的设计
1-7 耦合调谐电路
1-8 非理想变压器耦合
1-9 双调谐电路
1-10 拉普拉斯转换
第2章 振盪器(Oscillators)
2-1 HARTLEY振盪器电路分析
2-2 COLPITTS振盪器
2-3 CLAPP振盪器
2-4 调谐-输入∕调谐-输出振盪器
2-5 不调谐振盪器
2-6 振盪器稳定性和频谱纯度
2-7 晶体和晶体振盪器
2-8 PIERCE晶体振盪器
第3章 讯号频谱(SignalSpectra)
3-1 Fourier级数和讯号分析
3-2 Fourier转换(FOURIERTRANSFORMS)
3-3 泸波器对讯号的影响
3-4 谐波和相位失真
3-5 非确定性讯号
第4章 杂讯的元素
4-1 系统杂讯来源
4-2 杂讯频谱密度与电路计算
4-3 杂讯与回授
4-4 系统杂讯指数
4-5 杂讯温度
4-6 杂讯频宽
4-7 相关与杂讯
第5章 调变和振幅调变系统
5-1 声音的传输与多工
5-2 调变
5-3 AM频谱以及频宽
5-4 AM讯号的功率
5-5 非弦波调变讯号
5-6 AM解调
5-7 AM接收器系统
5-8 AM的超外差式接收器
5-9 接收器增益与灵敏度
5-10 以dBm和dBW为单位的功率位准
5-11 自动增益控制(AGC)与动态范围
5-12 接收器的杂讯
5-13 讯号对杂讯比(S/N)
5-14 杂讯指数的推导
5-15 频宽的改善
5-16 频宽缩减
第6章 发射器电路
6-1 功率放大器
6-2 中和
6-3 积体电路,RF功率放大器
6-4 阻抗匹配网路
6-5 AM调变器电路
第7章 接收器电路
7-1 低杂讯放大器(LNA)
7-2 混波器
7-3 对标准广播接收器进行调谐
7-4 干扰控制和选择性的泸波器需求条件
7-5 泸波器电路设计
7-6 IF放大器
7-7 自动增益控制电路
7-8 音频系统
7-9 失真与回授
第8章 旁波带系统
8-1 残旁波带
8-2 双旁波带/抑制载波
8-3 平衡调变器
8-4 乘积解调器
8-5 抑制载波系统解调的相位失真
8-6 单旁波带/抑制载波
8-7 电话系统的分频多工
8-8 正交多工
8-9 使用于抑制载波解调的Costas回路
第9章 频率和相位调变
9-1 频率调变
9-2 相位调变
第10章 锁相回路
10-1 回路构成要素
10-2 基本回路行为
10-3 回路频率响应和频宽
10-4 PLL在FM和FSK中的应用
10-5 杂讯
10-6 改善回路响应
10-7 锁相回路补偿
10-8 频率合成器
10-9 同调接收器:锁相回路、撷取和拉入频率范围
第11章 脉冲和数位调变
11-1 取样资料与取样原理
11-2 脉冲振幅调变-自然与平顶取样
11-3 脉冲宽度与脉冲位置调变(PWM与PPM)
11-4 数位调变
11-5 量化杂讯
11-6 脉冲和数位调变系统的定性比较
第12章 数位通讯的观念
12-1 数位讯息
12-2 讯息传输率
12-3 讯号传输率(鲍率)
12-4 系统容量
12-5 关于频宽的考量
12-6 数位讯号的功率
12-7 PCM系统分析
12-8 PCM电话电路
第13章 数据通讯技术
13-1 标准的数位编码
13-2 错误的检测
13-3 杂讯与资料错误
13-4 电脑之间的通讯
13-5 串列传输界面
13-6 载波系统与数据机
13-7 同步通讯技术
13-8 开放式系统互连与ISDN
第14章 传输线路和导波管
14-1 传输线路
14-2 作为行进波的正弦波讯号
14-3 Smith阻抗图表
14-4 阻抗匹配技术
14-5 S参数
14-6 微条放大器设计
14-7 导波管
14-8 单向耦合器
第15章 天线和无线电波传播
15-1 天线辐射
15-2 接收功率和电场强度
15-3 偶极(赫兹)天线
15-4 指向性、增益与孔径
15-5 波束宽度
15-6 接地垂直天线(马可尼天线,MARCONI)
15-7 电视阵列天线
15-8 折叠偶极天线(FoldedDipole)
15-9 绕桿天线、八木天线和其他的阵列天线
15-10 环形天线(LoopAntenna)
15-11 抛物面碟形天线(ParabolicDishAntenna)
15-12 经过空间的电波传播
15-13 空间的功率损失
第16章 基本电视原理
16-1 概述:从电视摄影棚到收视观众
16-2 频率的配置
16-3 电视摄影机
16-4 光栅扫描(SCANRASTER)与同步信号
16-5 视讯频宽与解析度
16-6 视讯与音讯信号
16-7 黑白电视接收机
16-8 彩色电视
16-9 高画质电视
第17章 数位无线电与太空通讯
17-1 调变解调器和数位调变技术
17-2 杂讯与错误率性能
17-3 空间与频率分集
17-4 系统增益、功率与杂讯预算
17-5 全球网路连线的卫星存取
17-6 展频系统
17-7 多重存取蜂巢式系统
17-8 无线蜂巢式和个人通讯系统的数位调变
17-9 射频接收器与发射器系统的考量
17-10 数位通讯中的射频积体电路与收发装置
17-11 蓝芽基础与「Wi-Fi」
第18章 光纤通讯
18-1 光纤通讯连结
18-2 光
18-3 光在玻璃纤维中的传播
18-4 发射器装置和电路
18-5 接收器装置和电路
18-6 传输技术
18-7 光纤资料链分析
18-8 光纤通讯应用
附录
附录A 脉冲函数的简介
附录B 泸波器衰减曲线
附录C 锁相回路频率响应之推导
附录D 通讯软体
附录E 缩写与简写部分习题解答
哇,收到這本《電子通信技術(第五版)》真的是讓我在準備考試的路上注入了一劑強心針!我本身是念資訊工程的,通信這門課對我們來說絕對是基礎中的基礎,但也是常常讓人頭痛的部分。過去讀的幾本教科書,有些太過學術,看著看著就睡著了,有些又太過簡略,看完還是霧裡看花。這本第五版,我只能說,真的有讓我眼睛一亮! 從第一章開始,作者就用非常生動的方式介紹了通信系統的演進,從早期的類比信號到現在的數位時代,歷史脈絡很清楚,也讓我對整個領域有了宏觀的認識。最讓我驚喜的是,他在講解複雜的數學公式時,都會搭配實際的應用例子。像是解釋香農定理的時候,他不是只丟一個公式給你,而是用一個比喻,說明為什麼資訊的傳輸會有極限,以及我們如何透過編碼和訊號調變來盡量逼近這個極限。這種「知其所以然」的教學方式,真的比單純死記硬背公式要有效得多。 而且,書中的圖表也是我非常喜歡的一點。很多概念,像是調變、解調的過程,或者是一些訊號的傅立葉轉換,光是用文字描述很容易混淆,但是書裡的圖形就畫得非常清楚、直觀,讓我一下子就能抓住重點。例如,在講到 QAM(Quadrature Amplitude Modulation)的時候,書裡詳細的星座圖解說,讓我能理解為什麼要用兩個載波來傳輸資訊,以及不同調變方式對資料傳輸率和抗雜訊能力的影響。這讓我複習起來更加得心應手,很多原本模糊不清的觀念,透過這些圖表也豁然開朗。 總體來說,這本書的編排結構也很完整,從基礎的訊號與系統,一路講到無線通信、光纖通信,甚至還包含了最新的移動通信技術,涵蓋的範圍非常廣泛。而且,每章後面的習題也很有代表性,涵蓋了從基本概念到計算題的各種題型。我每次寫完習題,都會感覺自己對這一章的理解又加深了一層。對於正在準備研究所考試或是考取相關證照的同學們來說,這絕對是一本值得投資的好書!
评分我一直對「如何讓東西連在一起」這件事感到好奇,尤其是現代社會無所不在的網路和無線通信。這本《電子通信技術(第五版)》就像為我打開了一扇通往這個奇妙世界的大門,讓我得以一窺其究竟。 從書本的結構來看,它循序漸進,先從最基礎的信號傳輸原理講起,像是信號的頻率、振幅、相位等基本要素,以及它們在傳輸過程中會遇到的各種問題,例如衰減和失真。這部分我讀得相當仔細,因為我覺得打好基礎非常重要。作者用了非常多生動的比喻,讓我這種非本科生也能夠理解。例如,他將信號比喻成傳遞訊息的信使,而通信通道則是信使必須經過的道路,而道路上的顛簸、障礙物,就代表了傳輸過程中的雜訊和干擾。 接著,書中深入探討了各種不同的通信技術,從有線的電話、電報,到現在的行動通信、光纖網路。我對「數位調變」的講解特別感興趣,了解了如何將類比信號轉換成數位信號,以及各種不同的數位調變方式(如 ASK, FSK, PSK)如何在效率和可靠性之間取得平衡。書中對於「多路存取技術」的介紹,也讓我恍然大悟,了解到原來我們在同一個時間,可以有多個人同時使用無線網路,而且彼此之間的訊號還不會互相干擾。 書中也提到了許多現代通信系統的發展,像是物聯網(IoT)和智慧家居,以及它們在通信技術上的挑戰和應用。這讓我看到通信技術的未來發展趨勢,以及它如何不斷地改變我們的生活。我特別欣賞作者對於「安全性」的探討,了解到在通信過程中,如何保護資訊不被竊取或篡改,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 總而言之,這本《電子通信技術(第五版)》是一本非常全面的通信技術教科書。它的內容涵蓋廣泛,講解清晰,且能將理論知識與實際應用緊密結合,讓我對這個領域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我會把它推薦給任何對通信技術感興趣的朋友,無論是學生還是社會人士,都能從中獲益良多。
评分這本《電子通信技術(第五版)》真的讓我對通信這個領域有了全新的看法。我一直覺得通信技術離我們的生活很遙遠,好像都是工程師在用的東西,但翻開這本書,才發現原來我們每天使用的智慧型手機、無線網路,背後都藏著這麼多精密的學問。作者在開頭就點出,通信是連接世界的橋樑,這句話我深表贊同。 書中對於各種通信方式的介紹,都非常深入淺出。例如,在講到光纖通信的部分,他不僅解釋了光在光纖中傳輸的原理,還探討了光纖的種類、訊號衰減的因素,以及如何透過放大器來克服長距離傳輸的挑戰。我特別欣賞作者對於「訊號完整性」的強調,這讓我了解到,在傳輸過程中,如何保持訊號的清晰度和準確性,是如此重要。很多時候,我們以為手機訊號不好是手機本身的問題,但其實可能是整個通信鏈路上哪個環節出現了訊號衰減或失真。 另外,書中也花了相當大的篇幅講解了數位訊號處理(DSP)在通信中的應用。這對我來說是一個很大的學習亮點,因為過去我對DSP的理解比較皮毛。書中透過實際的例子,像是濾波器的設計、編碼解碼的演算法,讓我了解DSP是如何讓數位通信更有效率、更可靠。我尤其對「糾錯碼」的介紹印象深刻,了解到原來我們收到的訊息,即使在傳輸過程中受到干擾,也仍然能夠被正確還原,這背後其實是複雜的演算法在默默工作。 這本書的內容雖然紮實,但作者的寫作風格非常平易近人,不會讓人覺得枯燥乏味。他會適時地穿插一些歷史故事,或是通信技術在現代社會中的實際應用,讓讀者在學習技術知識的同時,也能感受到通信科技的魅力。我常常覺得,這本書就像是一個經驗豐富的老師,帶著我一步一步探索通信的奧秘,而不是像教科書一樣,只是一堆冰冷的公式和名詞。 對於想要深入了解通信技術,或是對這個領域感到好奇的朋友們,我強烈推薦這本《電子通信技術(第五版)》。它絕對能讓你對這個連結世界的技術,有更深刻、更全面的認識。
评分剛拿到這本《電子通信技術(第五版)》,我第一個感覺就是「厚實」。你知道的,這種技術類的書籍,通常內容都相當紮實,不是隨便翻翻就能吸收的。不過,在我開始閱讀之後,我的疑慮就完全打消了。作者的功力實在是太深厚了,他能夠將這麼龐大複雜的通信學知識,以一種非常清晰、有條理的方式呈現出來。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對「資訊理論」的介紹。這部分內容常常是通信技術的基石,但過去我讀過的書,往往都停留在公式推導,很少能真正理解其內涵。這本書則不然,作者透過生動的例子,比如撲克牌的點數分佈,來解釋資訊熵的概念,讓我體會到「資訊」其實是可以被量化的。更進一步,當他講解如何利用編碼來降低訊號傳輸的錯誤率時,我真的有種茅塞頓開的感覺。他將 Shannon 的理論與實際的應用結合,讓我了解到為什麼我們能夠在充滿雜訊的環境中,依然能夠順暢地通話、上網。 此外,書中對於「無線通信」的介紹也非常精彩。從最早的無線電,到現在的 4G、5G,作者詳細地闡述了各種無線技術的原理、優勢和發展歷程。我特別對「展頻技術」的講解感到驚豔,了解了它如何透過擴展訊號的頻寬來提高抗干擾能力,以及在軍事和民用領域的應用。這也讓我對我們日常使用的 Wi-Fi 和藍牙技術有了更深的理解。 本書的圖表運用也是一絕,很多概念,像是濾波器的頻率響應曲線,或者是各種訊號的時域和頻域表示,都畫得非常精準,能夠幫助讀者直觀地理解。而且,書末的參考文獻列表也很豐富,對於有興趣深入研究的讀者,提供了進一步探索的方向。 總之,這本《電子通信技術(第五版)》絕對是我近期讀過最棒的技術書籍之一。它不僅提供了紮實的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它能夠引導讀者思考,理解通信技術背後的邏輯和應用,真的是一本值得細細品味的經典之作。
评分收到這本《電子通信技術(第五版)》之後,我花了大概一個禮拜的時間,每天撥出一些時間仔細閱讀。我本身並非通信工程的專業背景,是跨領域學習者,原本對這個領域的了解非常有限,甚至可以說是門外漢。然而,這本書的確帶給我相當大的幫助,讓我在短時間內建立起一個基本的輪廓。 首先,這本書的結構編排相當有邏輯性。它從最基本的通信原理開始,逐步深入到各種先進的通信技術。每一個章節的開頭,都會先介紹本章的重點和學習目標,這對於一個初學者來說,能夠幫助我快速掌握閱讀的重點。在講解過程中,作者並沒有使用過於艱澀難懂的術語,而是盡量用清晰、簡潔的語言來闡述。即使遇到一些需要數學公式的推導,書中也提供了詳細的步驟,並輔以圖解,讓我可以跟著一步一步地理解。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關於「調變與解調」的章節。過去我對這些名詞只停留在字面上的理解,但這本書透過不同的調變方式(AM, FM, PM, PSK, QAM 等)的詳細說明,搭配圖形化的例子,讓我理解了它們在實際通信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各自的優缺點。例如,書中對於 FM 的介紹,讓我了解為什麼 FM 訊號比較不容易受到雜訊干擾,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廣播電台常常使用 FM。 此外,我也很喜歡書中對於「網路架構」的討論。從 OSI 模型到 TCP/IP 協定,書中詳細地闡述了數據如何在網絡中傳輸,以及各個層級的功能。這對於我理解互聯網的工作原理非常有幫助。書中還提到了許多現代通信的發展趨勢,像是 5G 技術的特點和未來發展方向,這讓我知道了通信技術是如何不斷演進,並深刻影響著我們的生活。 總體而言,這本《電子通信技術(第五版)》對於想要系統性地學習通信技術,或是想對這個領域有一個全面了解的讀者來說,是一本非常不錯的入門和進階教材。它的內容豐富,解釋清晰,結構嚴謹,絕對是一本值得推薦的優質書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