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显示器技术入门

液晶显示器技术入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液晶显示器
  • 显示技术
  • 电子技术
  • 显示原理
  • LCD
  • 驱动电路
  • 背光技术
  • 图像显示
  • 入门教程
  • 显示器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在这科技大幅跃进的时代,有许多因科技的进步而衍生出的产品「液晶显示器」便是其中一项热门产品;本书详实说明液晶显示器的技术与发展,第一章介绍液晶显示器技术的历史;第二章介绍液晶显示器的基础原理,第三章介绍液晶显示器驱动技术;第四章介绍液晶显示器的动作模式与面板构成;第五章介绍液晶显示器的改良技术;第六章介绍液晶显示器的应用与将来展望,本书适合私立大学、科大电子、光电工程系三、四年级之「液晶显示器概论」、「液晶显示器」课程使用。

电子产品设计与制造:从概念到量产的完整指南 书籍简介 本书聚焦于现代电子产品的完整生命周期,涵盖了从最初的产品概念构思、市场调研、技术选型、硬件电路设计、嵌入式软件开发、结构与工业设计、供应链管理到最终的大规模生产与质量控制等全流程。它旨在为电子工程师、产品经理、创业者以及对电子产品开发有深入兴趣的学习者提供一套系统化、实践性强的操作框架和深入的技术剖析。 第一部分:产品定义与市场驱动力 本部分深入探讨如何将一个模糊的创新想法转化为一个清晰、可执行的产品定义。 第一章:市场洞察与需求工程 本章首先剖析了当前电子产品市场的宏观趋势,例如物联网(IoT)、边缘计算、可穿戴设备以及可持续设计的影响。重点讲解了如何进行竞争对手分析(Competitive Analysis),不仅仅是对比规格参数,更要深入理解其用户体验(UX)的优劣。 用户画像与场景构建: 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如焦点小组、用户访谈、数据分析)来构建精确的用户画像,并基于这些画像设计出高价值的使用场景。 需求分级与优先级排序: 引入质量功能展开(QFD)模型,帮助读者将模糊的“用户之声”转化为具体的、可测量的工程指标。区分基本需求、性能需求和兴奋性需求。 概念验证(PoC)策略: 讨论了如何用最少的资源快速构建一个概念验证原型,以验证核心技术可行性和市场接受度,避免在错误的方向上投入过多资源。 第二章:系统级架构设计与技术选型 产品概念确定后,设计的第一步是建立高层级的系统架构。本章将电子产品视为一个复杂的交互系统。 功能划分与模块化: 如何科学地将系统功能分解为独立的硬件模块(如电源管理、主控单元、通信模块、传感器接口)和软件层。强调模块化设计在后期维护和升级中的重要性。 关键元器件选型哲学: 深入分析了处理器(MCU/MPU/SoC)选型、存储器(Flash/RAM)架构、以及无线通信协议(Wi-Fi, Bluetooth LE, 5G Sub-6GHz, LoRa)的选择标准。选型不仅是性能的考量,更涉及到成本、功耗预算、长期供货能力(EOL风险)和认证兼容性。 系统功耗预算与热管理基础: 电子产品设计中,功耗是核心约束之一。本章提供了从电池容量到待机电流的完整功耗预算建立方法,并引入基础的热设计原理,如导热路径分析和散热器选型原则。 第二部分:硬件电路设计与实现 本部分是产品实现的核心,侧重于电子设计自动化(EDA)流程和高可靠性电路的实现技巧。 第三章:原理图设计与设计规范 本章详细阐述了专业级原理图的设计流程,远超基础的元件连接。 分层设计与引用管理: 如何使用层次化原理图来管理复杂系统,确保设计文档的清晰性和可追溯性。 关键模块的深入设计案例: 电源管理单元(PMU): 讲解降压/升压(Buck/Boost)转换器的拓扑选择、环路补偿设计,以及噪声抑制技术,特别是针对敏感模拟电路的隔离电源设计。 高速信号完整性(SI)考量: 介绍阻抗匹配、串扰抑制、过冲与下冲控制的基本规则,适用于DDR、USB 2.0/3.0等高速接口的设计初期考量。 模拟前端与ADC/DAC接口: 讨论如何选择合适的放大器和滤波器,以优化信噪比(SNR)和有效位数(ENOB)。 第四章:PCB布局、布线与制造准备 原理图完成后,PCB设计决定了产品的物理性能和制造成本。 布局(Placement)的艺术与科学: 讲解元件布局应遵循的原则,如关键信号流的最小化、热源与敏感元件的隔离、以及连接器位置的优化。 高级布线技术: 侧重于多层板的堆叠设计(Stack-up),盲埋孔(Blind/Buried Vias)的使用,以及差分信号对(Differential Pairs)的等长和蛇形走线规范。 电磁兼容性(EMC/EMI)的硬件预防: 本章强调“设计即测试”的理念。讲解如何通过地平面设计、分割(Partitioning)、去耦电容的合理放置和参考平面选择,从硬件层面规避大部分的EMC问题。 可制造性设计(DFM)与可测试性设计(DFT): 确保设计能够被有效制造和测试。包括最小线宽/间距的遵守、足够的元件可操作空间、以及测试点(Test Points)的预留。 第三部分:嵌入式软件与固件开发 电子产品的功能实现依赖于底层软件。本部分关注固件的可靠性、效率和可维护性。 第五章:底层固件开发与驱动架构 本章专注于微控制器(MCU)级别的软件开发实践。 启动流程与初始化: 深入解析硬件初始化顺序,从上电复位(POR)到操作系统(如果使用RTOS)加载的过程。 实时操作系统(RTOS)的应用与选型: 比较FreeRTOS, Zephyr等主流RTOS的特性,重点讲解任务管理、信号量、消息队列等并发机制,以确保关键任务的实时性。 设备驱动的抽象层设计: 介绍如何构建硬件抽象层(HAL),使得上层应用代码能够独立于特定的硬件平台,增强代码的可移植性。 第六章:通信协议栈与安全实践 现代电子产品大多需要联网,通信和安全是重中之重。 通信协议栈实现: 针对蓝牙、TCP/IP协议栈,讲解其在资源受限环境下的裁剪与优化方法。 OTA(空中下载)固件升级机制: 详细介绍实现安全、可靠的固件升级流程,包括A/B分区策略、加密验证和回滚机制的设计。 嵌入式安全基础: 涵盖安全启动(Secure Boot)、固件加密、密钥存储(如使用TEE或安全元件),以及防止物理侧信道攻击的基本措施。 第四部分:结构、制造与产品化 从PCB到最终成品,结构设计和生产流程是决定用户体验和成本的关键环节。 第七章:工业设计与结构工程 结构设计是美学、人体工程学与工程限制的平衡点。 人机工程学(Ergonomics)输入: 如何将用户操作习惯转化为结构设计的约束条件,如按键反馈力、屏幕可视角度等。 注塑件与钣金件的协同设计: 讲解塑料件的拔模斜度、壁厚均匀性、加强筋设计,以及钣金件的展开、折弯公差要求。 公差分析与配合: 介绍如何进行关键尺寸的公差链分析(Tolerance Stack-up Analysis),确保不同部件在批量生产后仍能完美装配。 第八章:供应链管理与规模化生产 本章聚焦于如何将工程样机(EVT/DVT)转化为可靠的大规模量产(MP)。 元器件的生命周期管理(PLM): 如何通过分析供应商路线图,预先识别并替代有停产风险的元件,确保产品数年的供货稳定。 自动化测试与烧录治具开发: 设计高效的生产测试(Final Test)系统,实现对功能、性能和安全参数的快速、全面验证。 生产质量控制(SQC): 引入统计过程控制(SPC)的概念,监控关键的制造参数,如焊接质量(AOI/SPI)和装配良率,实现预防性质量管理。 本书不仅是技术的集合,更是一套完整的电子产品从零到一的“方法论”。通过阅读此书,读者将能够以系统、专业的视角驾驭复杂的电子产品开发项目,有效规避行业内常见的陷阱,并最终交付出兼具创新性、可靠性和商业价值的优秀产品。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第1章 液晶显示器的历史11.1 
液晶的发现和液晶显示器的发明21.2 
液晶显示器的发展3

第2章 液晶显示器的基础132.1 
液晶材料的基础142.1.1 
液晶状态142.1.2 
液晶分子282.1.3 
液晶物性402.2 
液晶显示器面板的基本构造和动作原理622.2.1 
面板的基本构造与面板内的液晶分子配向622.2.2 
配向处理与液晶分子的界面配向672.2.3 
由液晶分子配向变化的透过光强度开关692.3 
液晶显示器的基本特性742.3.1 
阈值电压特性742.3.2 
时间响应特性772.3.3 
光学特性802.4 
中间调显示特性与全彩表示的原理832.4.1 
中间调显示832.4.2 
全彩显示852.4.3 
画质评价87

第3章 液晶显示器驱动技术的基础933.1 
各种驱动方式943.2 
被动(passive)驱动963.3 
主动驱动1003.3.1 
驱动原理1003.3.2 
极性反转1023.3.3 
电压保持特性1043.4 
主动元件1063.4.1 
薄膜电晶体1063.4.2 
薄膜二极体1103.5 
驱动单元及显示器模组113

第四章 液晶显示器的动作模式与面板构成1174.1 
各式各样光学的方式1184.2 
透过型液晶显示器1184.2.1 
TN模式1184.2.2 
STN模式1304.2.3 
IPS模式1364.2.4 
VA模式1484.3 
反射型液晶显示器1544.4 
半透过型液晶显示器1574.5 
投射型液晶显示器158

第5章 液晶显示器的改良技术1635.1 
低消耗电力化、低驱动电压化1645.1.1 
光源部的低消耗电力化1645.1.2 
显示面板部及驱动电路部的低电压、低消耗电力化1665.2 
广视野角化1675.2.1 
由光学补偿或配向分割作TN模式液晶显示器的广视野角化1675.2.2 
于IPS模式液晶显示器的配向分割构造1705.2.3 
于VA模式液晶显示器配向分割构造1715.2.4 
于三种类广视野角化液晶显示器的色彩偏移1745.3 
高速响应化1785.4 
大型、高精细化182

第6章 液晶显示器的应用与将来展望1856.1 
钟表、电子计算机1866.2 
手提型电脑、电子字典、文书处理机1896.3 
笔记型电脑1906.4 
桌上型个人电脑1926.5 
手机、个人资讯终端机1936.6 
数位相机、数位摄影机1956.7 
汽车用显示器1976.8 
驾驶舱显示器1986.9 
电视机2006.10 
立体显示器2016.11 
电子纸张2026.12 
穿戴式显示器、虚拟实境显示器2036.13 

结 论205

专 栏 液晶显示器的发明─引自Heilmeier*的自传11
分子的不对称性(Chirality)与螺旋配向构造26
在液晶分子间作用的凡得瓦力的本质39
强介电性液晶的自发极化54
黏滞系数与动黏滞系数的单位56
一般光线与异常光线68
透明电极79
人类的视细胞与液晶92
幅频率与场频率96
配向处理膜用的聚合物(polymer)高分子145
强介电性液晶的作动模式146
向列型(nematic)液晶的高速响应模式147
相位差膜153/4
波长板与圆偏光155
盘状液晶176
高分子液晶177
全书参考文献209

索 引215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液晶显示器技术入门》,我只能说,它完美地避开了那些让人头晕眼花的理论讲解,转而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带你认识液晶显示器的方方面面。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玩一个互动游戏,每读一页,仿佛就解锁了一个新的知识点,而且这个点还附带了一个生动的“实景演示”。比如,书中关于液晶面板的偏光片和滤光片是如何协同工作的,不是简单地告诉你“它们是这样工作的”,而是通过一些简单的实验或者视觉化的图示,让你直观地理解光线的偏转和颜色的生成。更妙的是,作者还时不时插入一些关于显示器发展史的小故事,让你了解到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技术,以及它们是如何一步步被淘汰或改进的,这种历史的纵深感,让整个阅读体验更加丰富。我还发现,书里对不同尺寸、不同应用场景的显示器,比如电脑显示器、电视机、手机屏幕等,都有很细致的分析,这让我对为什么不同设备会有不同的显示效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哇,拿到这本《液晶显示器技术入门》真的有点意外,本来以为会是那种很硬核、充斥着晦涩公式和专业术语的书。结果翻开之后,惊喜就没停过!作者的文笔相当亲切,就像是隔壁邻居大叔跟你闲聊一样,把那些原本听起来“高大上”的技术,拆解得明明白白。举个例子,讲到像素点的时候,不是直接甩给你一个“RGB子像素阵列”,而是用生动的比喻,好像在描绘一幅微小的马赛克画,每个小方块都有自己的颜色构成。还有关于背光技术的部分,更是让我大开眼界,原来我们看到的屏幕发光,背后有这么多门道,从早期的CCFL到现在的LED,每一步的演进都充满了智慧和创新。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里用了很多实际生活的例子,比如对比手机屏幕在阳光下的显示效果,或者为什么电视机画面会有颗粒感,这些都让我觉得学到的东西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真真切切能用得上、看得见的知识。总的来说,这本书真的做到了“入门”二字,即使你对电子技术完全没概念,也能跟着作者的思路,一步步走进液晶显示器的奇妙世界。

评分

老实说,我一开始拿到《液晶显示器技术入门》的时候,心里是打鼓的,怕内容太枯燥,会睡着。但真的开始读了之后,我发现我的担心是多余的。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灵活,就像是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在教你他的看家本领,而且他会根据你的理解能力,调整讲解的深度和广度。最让我觉得“哇塞”的部分,是关于色彩校准和色域的部分。以前我只觉得屏幕颜色“好看”就行,读了这本书才知道,原来这背后有这么一套科学的体系,从标准的色彩空间,到各种测试图的意义,作者都讲得清清楚楚。他还分享了一些简单的家庭DIY色彩调整方法,虽然没能达到专业级别,但足以让我对自家显示器的色彩表现有个大致的了解和改善。而且,书中对一些常见的显示器问题,比如“坏点”、“拖影”、“可视角度”等,都给出了非常专业的解释和一些基础的排查思路,这对我这个普通消费者来说,简直是福音。

评分

这本书《液晶显示器技术入门》,我得说,它真的是给像我这样对技术不太感冒的读者,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作者的文字风格非常平实,没有故弄玄虚,更没有那些听不懂的行业黑话。他就像一个老朋友,耐心地跟你讲一件事情,从最基础的概念入手,然后层层递进。最让我惊艳的是,书中关于“面板类型”的讲解,从早期的TN、VA到现在的IPS,作者不仅仅是列出它们的优缺点,而是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它们在分子结构和工作原理上的根本差异,让你真正理解为什么它们会有不同的显示效果。他还专门辟了一个章节,讨论了“未来显示技术”的展望,虽然篇幅不长,但充满了想象力和前瞻性,让我对接下来的显示技术发展充满了期待。总的来说,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技术知识的普及,更在于它能够激发读者对科技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评分

《液晶显示器技术入门》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用一种非常“有趣”的方式,把原本应该很严肃的技术知识,变得活泼生动。作者在讲解过程中,经常会引用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电影、动漫场景,来类比显示技术的应用,比如某个场景的色彩对比度如何影响观影体验,或者某个动作场面的流畅度跟刷新率有什么关系。这种联系生活的方式,让阅读过程变得非常轻松愉快,而且印象深刻。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响应时间”和“动态对比度”的解释,作者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就像是在描述赛跑选手起跑的速度和连续奔跑的能力,一下子就抓住了核心要点。而且,他还强调了不同技术参数之间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影响的,这让我对如何评价一款显示器的整体性能,有了更全面、更系统的认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