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E Wildfire 2.0入门与实务-基础篇(附范例光碟片)

Pro/E Wildfire 2.0入门与实务-基础篇(附范例光碟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Pro/E
  • Wildfire
  • 2
  • 0
  • CAD
  • 机械设计
  • 入门
  • 教程
  • 范例
  • 光盘
  • 基础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系统编辑」是我们的编辑方针,我们所提供给您的,绝不是一本书,而是关于这门学问的所有知识,它们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本书有基础篇及进阶篇两册,各章中先介绍相关基本功能与观念,再练习建构零件,除有步骤学习实务操作外,并有重点归纳及提供习题练习,一步步诱导建构实体模型的完成。本书指令以中英文对照显示,可让读者由基础篇至进阶篇的练习,更能循序渐进的融会贯通。同时,为了使您能有系统且循序渐进研习相关方面的丛书,我们列出各相关图书提供能对这门学问有完整的知识。若您在这方面有任何问题,欢迎来函询问,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机械设计与制造技术前沿探索:从理论建模到智能仿真的多维度解析》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软件版本的入门与基础操作,而是立足于当代机械设计与制造领域的前沿理论、核心技术框架以及面向未来的发展趋势,为读者构建一个全面、深入、且具有前瞻性的知识体系。本书旨在培养读者从宏观战略到微观实践的综合能力,强调理论深度与工程实践的紧密结合。 --- 第一部分:现代机械设计理论与方法论的重构 (约 400 字)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驱动现代工业进步的底层设计哲学与数学基础,完全脱离对特定CAD工具的依赖,侧重于理解“为什么”和“如何构建模型”的本质。 1. 创新驱动的设计思维模型: 介绍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创新设计流程(UCD),强调设计思维(Design Thinking)在产品生命周期初期的引导作用。重点分析功能分析、系统分解以及面向性能的设计(DfP)的量化方法。讨论如何将模糊的需求转化为清晰、可验证的设计参数。 2. 几何建模的数学本质: 详尽阐述参数化和特征驱动建模背后的微分几何学原理。内容包括曲线(如NURBS、贝塞尔曲线)和曲面(如B样条曲面、自由曲面)的数学表示、局部与全局控制的机制,以及在拓扑结构定义中保持几何一致性的高级算法。这部分为理解任何高级建模系统的底层逻辑打下坚实基础。 3. 约束与关系驱动的逻辑构建: 探讨关系驱动设计(RDD)的逻辑框架,超越简单的尺寸驱动。深入分析拓扑约束、几何关系(如共面、相切、等距)的符号逻辑表示,以及在复杂装配体中实现自适应修改的约束求解器(Constraint Solver)的工作原理。 4. 容差与可制造性设计(DFM/DFA)的理论基础: 不仅仅停留在图纸标注层面,而是从统计过程控制(SPC)的角度审视公差的合理分配。讨论基于变异分析(Tolerance Stack-up Analysis)的理论模型,以及如何利用概率模型优化零部件的互换性和装配效率。 --- 第二部分:高级仿真与分析技术的深度剖析 (约 600 字) 本部分聚焦于工程分析的核心——有限元方法(FEM)及其在预测产品性能方面的应用,强调对分析结果的正确解读和优化指导能力。 1. 有限元分析(FEM)的理论基石: 全面解析离散化过程,从变分原理(如最小势能原理)推导到有限元方程的建立。详细介绍各种单元类型(梁、壳、实体单元)的选择依据、应力奇异性处理、以及网格质量对计算精度的影响。讨论一阶与二阶单元的性能差异。 2. 结构力学分析的拓展应用: 深入探讨线性静力学、屈曲分析(Buckling Analysis)的理论模型。引入非线性分析的必要性,包括几何非线性(大变形)、材料非线性(塑性、超弹性)以及接触非线性(Contact Mechanics)的数值处理方法,如牛顿-拉夫森迭代法的收敛性控制。 3. 动力学与模态分析: 解析自由振动和受迫振动的特征值问题,理解结构的固有频率和振型。讨论瞬态响应分析、谱分析(Response Spectrum Analysis)在抗震设计中的应用。重点分析阻尼模型的选择及其对动态响应的影响。 4. 热-结构耦合分析原理: 阐述如何将传热方程与结构力学方程耦合求解。讨论稳态和瞬态热载荷下的热应力计算,这对于航空航天、电子设备散热设计至关重要。 5. 接触算法与求解策略: 详述接触问题的数值处理,包括罚函数法、增广拉格朗日法等。探讨接触刚度的迭代计算,以及在复杂多点接触场景下的求解器稳定性问题。 --- 第三部分:增材制造与数字化制造的集成化路径 (约 350 字) 本部分展望了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型的关键技术,特别是增材制造(3D打印)对设计范式的颠覆性影响。 1. 面向增材制造的设计(DfAM): 探讨拓扑优化(Topology Optimization)的理论模型,如何通过迭代算法在给定载荷和边界条件下寻找材料的最佳分布。分析梯度信息在优化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将优化结果转化为可制造的结构。 2. 支撑结构设计与后处理的工程考量: 讨论不同增材制造工艺(如SLM, FDM)对打印方向、残余应力的影响。研究如何设计可移除或可溶解的支撑结构,以优化打印成功率和后续的表面处理成本。 3. 制造过程仿真与质量预测: 介绍对增材制造过程的数值模拟技术,特别是残余应力累积和变形预测。通过模拟熔池行为和凝固过程,实现对零件微观结构的预判,从而指导工艺参数的调整。 4. 数字化车间的集成与数据流: 探讨如何通过统一的数据模型(如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MBSE)连接设计、仿真、制造和检测环节。讨论工业物联网(IIoT)在实时监控制造参数和反馈优化设计流程中的作用。 --- 第四部分:未来技术展望与高级工程实践 (约 150 字) 本部分引导读者超越现有工具的局限,关注行业内的颠覆性技术。 1. 人工智能在设计中的角色: 探讨生成式设计(Generative Design)的深度学习基础,以及如何利用数据驱动的方法辅助工程师进行初步概念生成和参数空间探索。 2. 复杂系统集成与可靠性工程: 简要介绍系统级仿真(System Simulation)的概念,以及如何将多物理场分析集成到整体系统性能评估中,关注产品的全生命周期可靠性管理。 3. 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在工程中的应用: 探讨沉浸式技术如何改变产品审查、装配指导和现场维护的效率与准确性。 总结: 本书提供的是一套跨越软件版本的、深入工程科学核心的知识体系。它不教授特定的菜单操作,而是培养读者理解复杂工程问题背后的数学原理、物理规律和先进的计算方法,是面向未来十年机械工程师的理论指南。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第一章Pro/EWildfire2.0简介1.1Wildfire2.0 1.2设计概念 1.2.1设计意图 1.2.2以特征为基础的建模 1.2.3参数化设计 1.2.4相关性 1.3规划设计 1.4设计方式 1.4.1贯联式设计(TopDownDesign) 1.4.2由下而上的设计(BottomUpDesign) 1.5建模过程 1.5.1特征、零件与组件 1.5.2父子关系 1.6Pro/ENGINEER协同环境 1.7Pro/ENGINEER的特性 1.8开启Wildfire2.0 1.9滑鼠操作 1.9.1模型画面控制 1.9.2选取 1.9.3选取筛选器 1.10模型环境规划 1.10.1设定零件组态档 1.11重点归纳

  第二章角块2.1特征 2.2引伸特征 2.2.1引伸实体长肉 2.2.2引伸实体切削 2.2.3引伸建构的步骤 2.3草绘器 2.3.1草绘工具列 2.3.2草绘工具列之操作 2.4限制 2.4.1限制之操作 2.5尺度标註 2.6绘制角块(ex2.prt) 2.6.1步骤Ο:新建工作目录以公制画新零件 2.6.2步骤一:引伸L形实体 2.6.3步骤二:切减斜角部份 2.6.4步骤三:引伸凸出壁及存档 (a)从FRONT平面引伸凸出壁 (b)存档 (c)另存新档 2.7重点归纳 H习题二

  第三章固定块3.1删除特征 3.2修改尺度 3.3重新定义特征 3.4孔特征 3.4.1孔特征放置类型 3.4.2孔特征以线性放置类型建构 3.5倒角特征 3.5.1DxD 3.5.2D1xD2 3.5.3角度xD(AnglexD) 3.5.445xD 3.6绘制固定块(ex3.prt) 3.6.1步骤一:编辑第二章之零件角块(ex2.prt) (a)开启已存在之零件ex2.prt (b)删除斜角特征 (c)修改特征之尺度 3.6.2步骤二:以线性放置建构直孔 3.6.3步骤三:切减长孔及圆弧面插入中心轴 (a)以引伸切减长孔特征 (b)圆弧面插入基准轴特征 3.6.4步骤四:建构四种倒角及另存新档 (a) 45xD倒角 (b) 角度xD倒角 (c) D1xD2倒角 (d) DxD倒角 (e) 另存新档为ex3 3.7重点归纳 H习题三

  第四章工程图4.1工程图范本 4.2图框及标题栏 4.3工程图环境设定档cns_tw.dtl 4.4投影工程图 4.5工程图草绘工具列 4.6绘制固定块工程图(ex3.drw) 4.6.1步骤一:使用现有范本自动投影三视图 (a)复制CD片档案至Pro/E适当目录中 (b)新建工程图档案ex3.drw 4.6.2步骤二:修改标题栏内容 (a)修改视图比例 (b)修改标题栏文字 4.6.3步骤三:自动显示中心线及尺度 (a)显示中心线 (b)显示尺度标註 4.6.4步骤四:编辑尺度标註及工程图存档 (a) 移动尺度至其他视图(尺度标註在适当视图中) 4-21 (b) 移动尺度(尺度显示在适当位置上) (c) 标註尺度(3D模型中没有之尺度) (d) 编辑尺度数字(数字前后加字及符号) (e) 拭除图中之捕捉线 (f) 工程图存档 4.7重点归纳 H习题四

  第五章轴盖5.1中心线绘制对称截面 5.2以同轴放置类型建构标准孔 5.3剖截面 5.4倒圆角特征 5.4.1倒圆角类型 5.4.2倒圆角参照 5.4.3倒圆角建立方式 5.4.4倒圆角截面形状 5.5绘制轴盖(ex5.prt/ex5.drw) 5.5.1步骤一:引伸截面含内部封闭图形 (a)复制格式档案至Pro/E适当目录中 (b)引伸截面含内部封闭图形 5.5.2步骤二:双侧引伸半圆壁及去角 (a)双侧引伸实体长肉 (b)以引伸实体切削做切减半圆孔特征 (c) 做2x45°倒角特征 5.5.3步骤三:建构去角孔、倒圆角及割面线 (a)插入基准轴特征 (b)以同轴放置类型建构标准孔特征 (c) 做倒圆角R3特征 (d) 在FRONT平面做割面线A-A (e) 在半圆孔放置基准轴 5.5.4步骤四:投影俯视、前剖视及等角图 (a) 新建工程图ex5.drw使用格空白 (b) 选俯视图(Topview)为

  第一个放置之视图 (c) 投影前视图为全剖视图 (d) 拭除文字截面A-A (e) 增加等角图 (f) 显示各视图中之中心线 (g) 将俯视图及等角图中之切线投影为隐灰的 (h) 将工程图转存为*.dwg供AutoCAD使用 5.6重点归纳 H习题五

  第六章固定座6.1截面图形之删除 6.2截面图形之修剪 6.3截面之使用边及位移边 6.3.1使用边 6.3.2位移边 6.4常用倒圆角 6.4.1倒圆角之先后次序 6.4.2解决失败倒圆角 6.5绘制固定座(ex6.prt) 6.5.1步骤一:建构倒凸字块特征 (a)做引伸倒凸字块特征 (b)切减圆形逃槽特征 6.5.2步骤二:建构直立壁及U形凸缘特征 (a)做引伸垂直壁特征 (b)做引伸半长孔凸缘特征 6.5.3步骤三:建构凸缘及直孔特征 (a)做引伸凸缘特征 (b)以同轴放置类型建构直孔 6.5.4步骤四:倒各处圆角 (a) 选边线做倒圆角R5之特征 (b) 选表面及边做倒圆角R2特征 (c) 选边及边链做倒圆角R2特征 6.6实体横截面 (a) 在RIGHT平面做割面线A-A (b) 显示横截面之部份实体及剖面线 6.7重点归纳 H习题六

  第七章斜块7.1混合特征 7.1.1混合之类型 7.1.2混合之属性 7.1.3混合之起始点 7.1.4混合截面之线段数不同 7.2以倾斜平面切减实体 7.3转角倒角 7.4草绘孔 7.5可变半径倒圆角 7.6以关系控制模型变化 7.7绘制斜块(ex7.prt) 7.7.1步骤一:完成斜块基本实体 (a)设定工作目录 (b)做双侧拉伸阶梯形实体 (c) 切减左侧缺口 (d) 切减右上缺口 7.7.2步骤二:以倾斜平面方式切削 7.7.3步骤三:切除顶角 7.7.4步骤四:倒可变的圆角 (a) 做倒圆角R5特征 (b) 可变半径倒圆角特征 7.7.5步骤五:草绘孔 7.7.6步骤六:使草绘孔与厚度产生关系 7.8重点归纳 H习题七

  第八章支座8.1旋转特征 8.1.1旋转特征的类型 8.1.2旋转实体长肉 8.1.3建立双侧的旋转 8.1.4旋转特征的截面 8.2肋特征 8.3复制特征 8.3.1贴上之复制 8.3.2特殊剪贴之复制 8.3.3特征操作之复制 8.4阵列复制 8.4.1阵列复制类型 8.5镜像复制 8.6绘制支座(ex8.prt) 8.6.1步骤一:以旋转截面建构实体 8.6.2步骤二:建立补强肋 8.6.3步骤三:倒肋之全圆角 (a)做肋之完全倒圆角特征 (b)参照表面及表面建构倒圆角 8.6.4步骤四:以旋转方式复制肋 8.6.5步骤五:以镜像方式复制肋 (a) 以独立做肋之镜像复制 (b) 以从属做肋之镜像复制 8.6.6步骤六:以阵列复制四个凸圆及註解 (a) 引伸凸圆特征 (b) 以阵列复制四个凸圆特征 (c) 以参照阵列复制凸圆上之孔 (d) 以参照阵列复制凸圆上之倒圆角 (e) 做底部之倒圆角特征 (f) 做指线之锥度註解 8.7重点归纳 H习题八

  第九章偏心轴9.1轴之建构 9.2基准平面特征 9.2.1基准平面限制类型 9.2.2相切于圆柱之基准平面 9.3做平行滚花 9.4装饰螺纹 9.5绘制偏心轴(ex9.prt) 9.5.1步骤一:建构偏心轴本体 (a)以引伸对称建构轴中间部份 (b)绘制轴之左侧,以旋转方式连接 (c) 绘制轴之右侧,以旋转方式连接 (d) 以引伸建构偏心特征 9.5.2步骤二:做轴上倒角及逃槽 (a)做五处1x45°去角 (b)以旋转特征切减轴左侧逃槽 (c) 以旋转特征切减偏心轴径两侧逃槽 (d) 做轴右侧逃槽及左侧扣环槽特征 9.5.3步骤三:做平行滚花特征 (a)切减平行滚花面之单槽 (b)阵列复制72个平行滚花槽 9.5.4步骤四:切减轴上平面及键槽特征 (a) 切减轴上平面特征 (b) 做圆头平行键槽 (c) 双侧对称切减平行键槽 9.5.5步骤五:建构装饰螺纹 9.6重点归纳 H习题九

  第十章齿轮轴10.1 齿轮 10.1.1 渐开线齿 10.1.2 摆线齿 10.1.3 齿轮建构 10.2 座标系统特征 10.2.1 座标系统类型 10.2.2 插入基准座标系统 10.3 贯通轴建构基准平面 10.4 阵列复制之选项 10.5 螺旋扫描特征 10.5.1 螺旋扫描之选项 10.5.2 建构真实螺纹 10.6 绘制齿轮轴(ex10.prt) 10.6.1 步骤一:建构齿轮轴本体 (a) 以旋转建构轴本体 (b) 做轴端2x45°去角 (c) 做倒圆角R3特征 10.6.2 步骤二:建构渐开线齿 (a) 插入基准座标系统 (b) 以方程式画渐开曲线 (c) 草绘节圆直径 (d) 插入基准点 (e) 插入基准平面 (f) 镜像复制渐开线曲线 (g) 切削一齿槽 (h) 阵列复制18齿 (i) 参照阵列复制齿根圆倒圆角 10.6.3 步骤三:切削真实螺纹 10.7 重点归纳 H 习题十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哇,最近我真的有在摸索Pro/E Wildfire 2.0,找了好久的资料,总算让我挖到这本书了!当初看书名《Pro/E Wildfire 2.0入门与实务-基础篇(附范例光碟片)》就觉得蛮对味的,想说“基础篇”应该可以让我这个菜鸟快速上手,而且还附了光碟片,感觉超实在,不用再到处找范例文件,省了很多麻烦。老实说,我本来对CAD软件就有点畏惧,总觉得它很复杂,但这本书的排版跟讲解方式,还有那个光碟片里的范例,真的帮了我大忙。我花了大概一个礼拜的时间,每天晚上抽个把小时,跟着书里的步骤操作,感觉Pro/E的界面好像没那么陌生了,连一些基本的操作指令,像是绘图、修剪、阵列什么的,都越来越顺手。尤其是一些基础的曲面造型,以前看人家做的模型都觉得好厉害,现在自己也能照着做出一两个简单的零件,成就感满满!光碟片里的范例文件真的是超有用的,有些书里可能只写到概念,但实际操作起来还是会卡住,光碟片里的实际操作档,可以直接打开来研究,甚至直接拿来改,真的学得比较快。整体来说,这本书对于完全没接触过Pro/E的人来说,绝对是打基础的好帮手,不会让你觉得太枯燥,也不会让你不知所措。

评分

我之前接触过一些CAD软件,但Pro/E Wildfire 2.0对我来说还是个新领域,所以抱着学习的心态入手了《Pro/E Wildfire 2.0入门与实务-基础篇(附范例光碟片)》这本书。整本书给我的感觉就是“实在”,从内容到附带的光碟片。它没有那些花哨的噱头,就是很实在地讲解Pro/E Wildfire 2.0的入门知识。书中对于一些操作的讲解,非常符合我们台湾的读者的使用习惯,比如术语的翻译、指令的描述,都让人感觉很亲切。我特别喜欢它在讲解一些基础特征的时候,会给出一些小提示,或者提醒读者可能遇到的错误,这对于我们这些初学者来说,真的非常重要,能避免走很多弯路。光碟片里的范例文件,种类也很丰富,从简单的草绘到一些基本的实体特征,都有涵盖到,而且文件的命名也很清晰,直接就能找到对应的章节。这本书的节奏把握得很好,不会一下子灌输太多信息,而是让你一步一步地消化,让我对Pro/E Wildfire 2.0的掌握度有了显著的提升,真的觉得很超值。

评分

说真的,一开始我买《Pro/E Wildfire 2.0入门与实务-基础篇(附范例光碟片)》这本书,主要是因为工作中突然需要用到Pro/E,而且我朋友推荐说这本“基础篇”很适合新手。拿到书后,我最先注意到的是它里面的图文并茂,而且大部分的截图都非常清晰,完全看不出是比较早期的版本。书里对于Pro/E Wildfire 2.0的界面和基础操作讲解得相当细致,像是如何新建文件、如何在模型树中管理零件、如何使用各种绘图工具等等,都一步步地带领着读者去熟悉。最让我惊喜的是它附带的光碟片,里面有大量的范例文件,这些文件不是那种很难理解的复杂模型,而是非常适合初学者练习的简单零件。我经常会打开范例文件,然后对比书上的说明,尝试自己去复现,有时候遇到问题,直接点开范例文件看看别人的做法,真的能学到很多技巧。这本书没有那些过于超前的或者超出基础篇范畴的内容,就是非常扎实地把Pro/E Wildfire 2.0最核心、最基础的部分讲透了,对于我这样只想快速掌握基本操作的人来说,简直是太及时了。

评分

坦白说,我本来对Pro/E Wildfire 2.0这款软件的印象就是“工业界常用”,但一直没有机会深入了解。《Pro/E Wildfire 2.0入门与实务-基础篇(附范例光碟片)》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把我带进了Pro/E的世界。它没有一开始就讲很难的概念,而是从最基本的用户界面、菜单、工具栏开始,就像我们刚开始学写字,先学握笔一样。书里的范例文件,我觉得是最有价值的部分,因为我本身是动手派,光看书上的文字和图片,有时候还是会有点抽象,但有了光碟片里的实际操作文件,我可以亲手去操作,去修改,去观察,学习效果就呈倍数增长。而且,这本书的讲解风格,不会让人感觉很生硬,而是比较人性化,有时候还会穿插一些学习上的建议,让我觉得学习过程不那么枯燥。我尤其赞赏它在讲解一些基础建模概念时,会给出一些与实际应用相关的例子,让我能够理解这些基础知识是如何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作用的。总而言之,对于想要快速入门Pro/E Wildfire 2.0,并且希望能够学得扎实、练得熟练的台湾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值得推荐的。

评分

最近我的工作需要接触到3D建模,但之前我对Pro/E Wildfire 2.0几乎是零基础,连最基本的指令都搞不清楚。上网搜寻了很多教材,最后选择了《Pro/E Wildfire 2.0入门与实务-基础篇(附范例光碟片)》这本书。拿到书的第一感觉是它很厚实,感觉内容很充实。书本的语言风格我个人觉得非常棒,不会像有些专业书籍那样枯燥难懂,而是用一种比较亲切、循序渐进的方式来讲解。我尤其喜欢它里面安排的“实务”部分,很多步骤都结合了实际的应用场景,让我觉得学到的东西是有用的,不是死记硬背。举例来说,书中讲解了如何创建一个简单的零件,从草绘到实体化,再到一些基础的特征添加,每一步都解释得很清楚,而且光碟片里的范例文件更是锦上添花,我可以直接打开文件,对照书上的讲解,一步步地模仿,遇到不懂的地方,还能直接观察模型的细节,这点对我来说非常重要。总的来说,这本书为我打开了Pro/E Wildfire 2.0的大门,让我对这个软件的恐惧感大大降低,并且建立起了初步的建模概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