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萧萧返回家乡彰化社头,写出对土地、家乡、亲人、友朋的情怀。本书以精准的文字书写有情天地,有社头的人文关怀、山脚路的童年生活与历史变迁、八卦山脉的旅游景观、产业状况等。并介绍邻近的员林、花坛、大村、田中、二水、田尾几个乡镇的特产及景点。
除了产业之外,社头有几处萧姓的人文景观和刘姓宗祠,分别供萧、刘两姓氏子孙祭祀及追远。而清水岩风景区及长青自行车步道、月眉池……等名胜,在萧萧的笔下有声、有色的呈现出来。
读本书,领略大地之美,人情淳厚,在风光明媚中,感受人生的诗意与风情,优游自得。
本书特色
★本书以抒情兼幽默的文字,书写富含人文气息的农村景色、田园城乡的彰化。
★封面特邀彰化名书法家李宪专(载一)先生提字,搭配萧萧的文字,塑造出雅致的风格。
作者简介
萧萧
本名萧水顺,民国三十六年生,彰化人,辅仁大学国文系毕业,台湾师大国文研究所硕士。现任明道管理学院中文系助理教授,兼通识教育中心主任。着有诗集:《缘无缘》、《云边书》、《凝神》;散文集《来时路》、《太阳神的女儿》、《与白云同心》;学术论文《现代诗学》、《台湾新诗美学》等。以《太阳神的女儿》散文集获新闻局优良图书金鼎奖。
推荐的话:
朝兴村的旗手 康 原
萧萧情,故乡事 王宗仁
辑一 含羞草右侧
含羞草右侧
庄园书院
打开田野
蠡泽湖行船
彩霞正满天
返乡四唱
花田彰化
第一次甘蔗甜
六鹅事件
辑二 在海的中心唿唤咖啡
在海的中心唿唤咖啡
蚵壳渴刻
漂流木
辑三 八卦,创始我的天地
八卦,创始我的天地
江山易改,八景常变
民俗台湾
茄苳灯排
树在春常在
与台大或者与美竞艳
紫色的诱惑,垂挂的幸福
果真百果,果真猴探井
恋爱:什么柳桥?如何晚眺?
圆楼圆林都已无处可寻
员林椪柑哪里去了?
八卦山下的自然童玩
辑四 社头逐鹿情
社头:番社头人所住的地方
社头逐鹿情
社头兄,相大腿
芭乐:八卦山元气,浊水溪精华
月眉池的十三条护龙
乡野咖啡
朝兴村人翁闹传奇
朝兴大鱼池
清水岩
兰陵世家
辑五 莲、荷、果的联合国
掏得出来的人情
田之中也有森之林
原野铁马
林先生与彰化母亲河
鬼针草风味餐
莲、荷、果的联合国
水中取石且呵石生水的人
永靖长美余三馆
花乡花香+草香+咖啡香
后记:放整座八卦山在心中
朝兴村的旗手──关于萧萧如何放一座山在心中
康原
朝兴村是社头的一个小村庄,一位喜欢看大太阳的萧姓农夫,在一九四七年生下一个小男孩,命名为「水顺」。这个名字,或许,是因为种田人,希望水路能通顺,才不必祈雨而看天吃饭吧!后来萧水顺进入朝兴国小读书,这位瘦弱的小男孩,被学校选为升旗手,常穿着印有「中美合作、净重二十」的内衣裤升旗,有一本《穿内裤的旗手》记录着这段带点辛酸的往事;国小毕业后考上员林中学,与林胜利、黄荣村同班(隔壁班有名人林重谟),毕业后又进入辅仁大学就读,辅大期间与陈芳明创立了水晶诗社,继续其诗人志业。师大国文研究所毕业后,又回乡下教书。几年后离开家乡到台北任教,先后在景美女中、北一女中、南山高中、东吴大学、真理大学教书。这两年又转回彰化明道管理学院中文系讲授台湾文学。
「水顺」为了发展诗人志业取了笔名「萧萧」,我还为他写了一段台语打油诗似的绕口令〈社头人姓萧〉:
社头人拢姓萧,姓萧的诗人叫萧萧,
萧萧喷洞箫,洞箫号通宵,通宵真美妙。
美妙的洞箫声乎人心肝比卜跳,
跳甲社头人萧了了(肖了了)。
萧萧除了写诗之外,评论诗、教现代诗,还在报纸上写测字的专栏,为人诉说命运指点迷津,做一位关怀世人的解字诗人,真佩服他专精的「说文解字」功力,能运用来解读实际的人生际遇。
搬到台北生活的萧萧,在暖暖买了一栋房子,陶醉于暖暖的秀丽山水后,写了一本《暖暖壶穴诗》来介绍暖暖,在送给我的书扉页上写着「出外人必也要发现他乡之美,否则何以自存?」那种热爱土地的情感,都表现在此书的扉页中;阅读这本书籍时,被其真挚的诗情感动了,令人想跑去亲睹暖暖的面目。最近萧萧返回社头撰写《放一座山在心中》,以前写《来时路》、《父王?扁担?来时路》是採用纯散文的写作风格,写出作家对土地、家乡、亲人、友朋的情怀。而《放一座山在心中》是以报导文学的方式来抒写,有社头的人文关怀、山脚路的童年生活与历史变迁、八卦山脉的旅游景观介绍、产业状况……等。全书约一半写社头乡,另外还写了邻近的员林、花坛、大村、田中、二水、田尾几个乡镇的特产及景点。
社头一带,在历史上属于平埔族大武郡社活动的场域,有一首〈大武郡社捕鹿歌〉写着:「今日欢会饮酒,明日及早捕鹿,回到社中,人人都要得鹿,将鹿易银完饷,饷完再来会饮。」记录着先民乐天知命的生活,汉人入垦约在清康熙年间,泉州的大垦户施世榜及漳州萧姓宗族及少数客籍人士纷纷入垦,但以萧姓为主约占全乡人口一半以上,至今还有「社头肖(萧)一半」之谚。
约在六○年代,社头染织业发达,盛产丝袜为全台之冠,倾销全世界而获「袜子王国」之雅誉,社头留下了「剃头婆看面水,社头兄相大腿」之俗谚做见证,后因经济低迷又纱价飞涨,而工厂外移,目前染织业已呈黄昏产业。而现在盛名的农产品有芭乐、龙眼、稻米、蔬菜等,这段历史有诗人林沉默的诗为记:「……社头庄,早当时,真水气。做丝袜,纺机器。销世界,过咸水。现代天,种果子,世纪拔,有名气。」
除了产业之外,社头有几处萧姓的人文景观:属于萧氏宗祠的萧氏家庙、萧氏祠堂、龙山祠、斗山祠。另外有刘姓宗祠:刘姓家庙、宁远堂、团圆堂,分别供萧、刘两姓氏子孙祭祀及追远。而清水岩风景区及长青自行车步道、月眉池……等名胜,在萧萧的笔下有声、有色的呈现出来。
从《来时路》到《放一座山在心中》,萧萧有写不尽的思乡情怀,读完《放一座山在心中》一定要来社头走一趟,慢慢品尝游子返乡的心路历程,欣赏社头的田园风光,到萧氏的书山祠看那造型古朴的建筑,读一读萧家厢房窗上的对联:「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菊花酒,冬吟白雪诗。」感受诗人家乡、先祖的风情、温情与诗意,才知道诗人的诗意、温情与风情,是来自哪一阵风,哪一片云。
(康原先生,彰化文史工作者,曾任赖和纪念馆馆长。)
萧萧情,故乡事
王宗仁
每一滴水都向往大海,大海是水的家乡。
每一只鸟都向往天空,天空是鸟的家乡。──萧萧〈爸爸带你回朝兴村〉 当萧萧老师告诉我,他要出版一本介绍故乡的书籍时,我心中是雀跃不已的──这样一位温厚的学者诗人,一定能将自己对于故里深切的情感,完美的展演在读者眼前。
社头乡位于山麓西侧,除了东面由八卦山迤逦而来的山脉外,其余均属平原,所以乡内农作物颇多。走在社头乡里,随处都是满眼的绿意,栽种着番石榴、白柚、龙眼、荔枝、甘蔗等农作物,而除了果树与行道树之外,社头道路两旁更有着宽广无际的稻田。稻作一直以来都是社头作物的大宗,我们可以从萧萧一系列的〈田间路〉组诗等作品中读到秧苗、果树、竹林、泥巴、阡陌、父亲黝黑的肩膀等等,这些温馨的「组件」不仅仅构筑成了「诗」,更是社头人记忆中等同于「生活」的共同影像。萧萧是道道地地生长在社头乡朝兴村的农庄子弟,在这样单纯的生长环境下,养成了他纯朴笃厚的性格与热爱乡土的特质。童年虽然生活穷困,但他并不因此而丧失斗志,而在祖母的庇荫与父母亲的支持下,一路成长茁壮。在穿着内裤上学的困窘情形里,在三餐吞番薯签饭、萝卜干的辛酸中,在台风、大水不断的惊悸下,他依然乐观成长。在他的许多创作中,我们都可以闻到浓浓的家乡味,以及掺和着对家人、土地的至爱气息。
萧萧的创作已迈入四十载,出版过九十余本着作──无论是新诗、散文,乃至于严谨的评论,他都能把握住遥吟俯畅的意趣,朗朗驰骋在写作的道路上。除了致力创作之外,他更对乡里怀抱着感恩的心。前一阵子和家人到社头游玩,并顺道拜访萧萧在社石路老家的三合院时,隔壁的老妇人们问明我们的来意后,便争相赞许的说道:「水顺仔从小就很乖,很用功,很会读册啦!」「水顺仔有捐钱给朝兴国小,盖小朋友的游乐场喔!」走入同位于社石路的朝兴国小散步时,更有主动趋前问候的年轻老师,津津乐道的提及父执辈对萧萧的记忆、自己对萧萧的认识,以及萧萧书中对社头点点滴滴的着墨。由此可见,萧萧善良、诚恳而且懂得感恩的人格特质已深植在乡民的心中,由他来执笔这样一本有关介绍故乡的书籍,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有别于从前用散文与诗的表达方式,在《放一座山在心中》一书中,萧萧以报导文学的手法,除了书写社头的人文关怀,记录历史变迁的体认外,对于八卦山脉邻近区域的旅游景点,乃至于产业状况等也都多所着墨,内容可以说是非常的丰富、多元。循着书中的介绍来到社头,我们不但可以到清水岩寺的「春光亭」中小坐,欣赏彰化八景中「清水春光」的景致,在石头公(泰和宫)缭绕的氤氲中膜拜,感受乡间特有的虔诚氛围,和亲切的乡民们闲聊有关当地的作物概况与人文轶事,在习习凉风中远望八卦山温婉的爬伏姿势,亲近漫山遍野的相思树──这一切有关社头的美好事物,在轻轻抚触乡间特有优闲风情的同时,也会让人再一次想起萧萧作品中对故乡的描摹与感怀。
为什么农村是最纯朴、最让人感动的?为什么泥土是最芬芳、最踏实的?有哪些美丽的景点是值得我们亲自去探勘、享受的?又有哪些特产会让人垂涎欲滴呢?来来来,跟着萧萧的导览,来到八卦山,来到员林、花坛、大村、田中、二水、田尾,来到社头,来到朝兴村走一趟吧!这些富含人文气息的农村景色、田园城乡,会让我们充分体认到台湾岛旺盛的生命活力!
(王宗仁先生,诗人,任职彰化师大,并就读玄奘大学中研所。)
《放一座山在心中》这本书,我真的读了很多遍,每次读都能有新的体会。它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它所传递的那种“内在的力量”。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常常会受到各种外在因素的影响,比如别人的看法、社会的压力等等。但这本书,却提醒我们,最重要的是要找到自己内心的力量,并且将它“放”在心中,成为我们最坚实的依靠。作者在描述如何“放”一座山时,并没有给我们一个固定的模式,而是鼓励我们去探索,去创造属于自己的“山”。 我特别喜欢他对于“山”的多种解读,它既可以是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也可以是一种豁达乐观的心态,又或者是对生命的热爱和追求。这些都成为了构成我们内心“山”的丰富元素。 我觉得,这本书最宝贵的地方在于,它并没有给你一个“速成”的解决方案,而是引导你去思考,去感受,去在自己的生活中,一点一点地去构建。这个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也充满了成长的喜悦。 它让我明白,真正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征服,而是来自于内心的宁静和坚定。我的心中,也正在慢慢地,长出一座属于我自己的,独一无二的“山”。
评分不得不说,《放一座山在心中》这本书,像是一股清流,缓缓地注入我那颗疲惫已久的心田。我是一个很容易被外界事物影响的人,一点点不如意就能让我烦躁不安,长时间下来,那种负面情绪累积得越来越多,让我觉得喘不过气。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进行了一次心灵的“大扫除”。作者并没有用那种说教的方式,而是通过一种娓娓道来的叙述,将一个个深刻的道理融入到生动的故事和细腻的感悟中。他如何看待“山”,如何去“放”,这些都不是简单的一两句话就能概括的。我体会到,“放一座山在心中”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持续的、有意识的努力。它需要我们去辨别,什么才是真正值得我们去珍视和守护的,什么才是能给予我们力量和支撑的。在书中,我看到了作者如何在生活中,在看似平凡的时刻,捕捉到那些能够化为“山”的元素。也许是一次真诚的对话,也许是对自然景色的深刻体悟,又或者是对自身坚持的肯定。这些碎片化的体验,在他手中,逐渐汇聚成了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我特别喜欢他处理“挫折”的方式,不是将其视为一种失败,而是看作是“筑山”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那些棱角分明的岩石,让整座山更加坚固。这种积极的解读,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过往的经历,发现原来那些看似痛苦的时刻,也蕴含着成长的契机。
评分《放一座山在心中》这本书,我一口气读完了,真的,那种感觉像是被一种久违的宁静给拥抱了,又像是被某种强大的力量所唤醒。首先,它的书名本身就很有画面感,不是那种轰轰烈烈的口号,而是很内敛,很诗意,一下子就抓住了我。我一直觉得,现代生活节奏太快了,我们总是在追赶,在奔波,很多时候都忘了停下来,忘了看看自己内心的风景。《放一座山在心中》就像是给我指点了一条路,让我知道,即使外界再怎么喧嚣,我的内心也可以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宁静之地。我特别喜欢作者对“山”的描绘,它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名词,更是一种象征,一种精神寄托。它代表着坚韧,代表着坚持,也代表着一种从容不迫的力量。在书中,我仿佛看到了作者是如何一点一滴地在心中堆砌起这座属于自己的山,这个过程充满了智慧和耐心。我不擅长用很多华丽的辞藻来形容,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是,它就像是一杯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道。它不是那种看完就忘的书,而是会时不时地浮现在脑海里,提醒我去反思,去调整。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一些生活中的困境时的态度,不是抱怨,不是逃避,而是以一种积极、内省的方式去面对,去从中汲取养分。这种积极的力量,是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它不是教你如何去克服困难,而是教你如何与困难共处,如何在过程中成长。对我来说,这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书,它让我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也对自己的内心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放一座山在心中》这本书,带给我的触动,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改变。我一直认为,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不是外在的光鲜亮丽,而是内在的丰盈与强大。这本书的主题,恰恰点出了这一点,并且用一种非常具体、可操作的方式展现出来。我不是那种特别有文学造诣的人,但这本书的语言很朴实,没有太多华而不实的辞藻,却充满了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洞察。作者在讲述如何“放”一座山时,并没有回避现实中的种种挑战和困难,反而将其视为是塑造这座“山”的必要元素。他让我明白,我们心中的“山”,不是一座完美的、一成不变的雕塑,而是一座在风雨侵蚀中,在岁月的打磨下,逐渐显露出坚韧与风骨的活着的生命体。我常常会反思,自己究竟在内心深处,积累了多少“山”的基石?那些曾经让我引以为傲的品质,那些让我度过难关的信念,是否还在?这本书提醒我,要去审视,要去滋养,要去不断地为心中的“山”添砖加瓦。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倾听”的部分,作者强调了向内倾听的重要性,去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去了解自己真正的需求和渴望。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太容易被外界的喧嚣所淹没,而忽略了那个最真实、最根本的自己。这本书就像是一位温厚的长者,循循善诱地引导我,重新找回那个属于自己的、坚实的内心世界。
评分我读《放一座山在心中》的时候,最大的感受就是它带来的那种“安稳”感。在这个变幻莫测的世界里,我们常常感到焦虑和不安。但这本书,就像为我们内心提供了一处避风港。《放一座山在心中》所描绘的“山”,并非是那种遥不可及的理想,而是一种可以融入我们生活,并且随时可以去感受的力量。我特别喜欢作者在书中,对“过程”的重视。他并不是告诉你,只要达到某个目标,你就能拥有这座“山”,而是强调了在构建“山”的过程中,那些点滴的付出,那些细微的感悟,才是真正构成“山”的精华。 我看到了作者是如何通过一次次的尝试,一次次的沉淀,为自己的内心世界,一点一点地筑起这座“山”。它可能是一次对自身局限的突破,也可能是一次对生命意义的深刻体悟。这些经历,都成为了“山”上独特的风景。 这种“放”的过程,对我来说,是一种觉醒。它让我意识到,我不需要去向外界证明什么,我只需要照顾好自己的内心,让它变得更加强大和丰盈。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非常清晰的路径,让我知道,如何去构建那座属于我自己的,独一无二的“山”。它让我不再害怕孤单,也不再畏惧挑战,因为我知道,我的内心,已经有了最坚实的支撑。
评分这本书《放一座山在心中》,对我来说,是一次非常温暖的相遇。它不是那种让你读完之后,立刻觉得“哇,我明白了所有事情”的书,而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影响。我发现,作者在描述如何“放”这座“山”的时候,并没有用太多的哲学术语,而是用非常贴近我们生活的语言,讲述了一个个关于成长、关于坚持、关于内在力量的故事。 我尤其喜欢书中的一个观点,就是“山”的存在,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变得冷漠或者固执,相反,它让我们有更强大的内心去拥抱生活,去感受爱。因为有了这座“山”的支撑,我们就不再那么害怕受伤,不那么容易被外界的评价所左右。我们可以更自由地去表达,去爱,去追求我们真正想要的东西。在书中,我看到了作者如何从生活的琐碎中,提炼出那些能够滋养“山”的养分。这些养分,也许是童年的记忆,也许是对某种理想的追求,又或者是对生命的热爱。它们汇聚在一起,就像是为“山”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也在一步步地,在我的心中,悄悄地建造起一座属于自己的“山”。这个过程,充满了希望,也充满了力量。它让我觉得,无论未来会遇到什么样的挑战,我都有了一个可以依靠的、坚实的心灵港湾。
评分《放一座山在心中》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它所传递的那种“静水流深”的力量。在如今这个追求速度、追求效率的时代,我们很容易忽略了内心深处那种沉静的力量。《放一座山在心中》恰恰相反,它鼓励我们去慢下来,去感受,去构建。作者并没有直接告诉你“应该”如何做,而是通过他自己对“山”的理解和体悟,引导你去发现属于你自己的那座“山”。 我印象很深的是,书中有提到“山”的形态是可以不断变化的,它会随着我们的经历而生长,也会随着我们的心境而呈现出不同的面貌。这种动态的理解,让我觉得非常舒服。它不像是一些理论,僵化刻板,而是充满了生命力。它让我意识到,我心中的“山”,不应该是僵硬的,而应该是能够适应变化,能够容纳万物的。在书中,我看到作者是如何在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点滴中,寻找那些能够巩固“山”的基石。也许是一次对自我信念的坚持,也许是对生活细节的细致观察,又或者是对他人善意的回馈。这些点点滴滴,汇聚起来,就构成了那座坚实的、能够给予我们力量的“山”。 我觉得,这本书最难能可贵的地方在于,它并没有提供一个完美的模板,而是鼓励我们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景。它让我明白,真正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外在的认可,而是来自于内心的坚定。
评分《放一座山在心中》这本书,真的给我带来了很多新的启发。我一直觉得,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很多时候是被各种各样的“不可能”和“应该”束缚住的。但这本书,却以一种非常温柔而坚定的方式,告诉我,我们其实拥有比自己想象中更强大的力量。作者在书里,用“山”来比喻我们内在的坚韧和力量,这个比喻非常贴切。他并不是教我们去征服什么,而是去“放”,去构建,去守护。这个“放”的过程,充满了智慧和耐心。我看到了作者是如何在日常的细节中,去发掘那些能够成为“山”的基石。也许是每一次对自我承诺的兑现,也许是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的珍视,又或者是对内心的声音的倾听。这些点点滴滴,经过时间的沉淀,就能够汇聚成一座巍峨的山,成为我们内心最坚实的依靠。 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挑战”的解读。它不是让你去硬碰硬,而是让你去理解,每一次的挑战,都是在为你的“山”增添一块坚实的岩石,让它更加稳固,更加有力量。这种积极的视角,让我对生活中的困难,有了全新的认识。 它不是一本励志书,它更像是一位真诚的朋友,在你迷茫的时候,给你一个温暖的拥抱,在你疲惫的时候,给你注入一股宁静的力量。
评分我读《放一座山在心中》的时候,最深刻的感受是它提供了一种截然不同的视角来看待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我们常常被外在的评价、社会的期待所裹挟,好像必须达成某种目标,拥有某种物质,才能算是“成功”。但这本书却告诉我们,真正的富足和力量,往往来自于内心深处的构建。作者笔下的“山”,与其说是一种物理上的存在,不如说是一种心灵的图腾,一种内在的支撑。它不依赖于外部环境的改变,而是源自我们自身意识的觉醒和坚定。我记得书中有提到,当外界的风雨袭来,人们常常感到无所适从,但如果心中有一座山,那座山就能成为我们最坚实的依靠。这让我联想到我们台湾人一直以来所秉持的一种精神,那就是即便面对变迁,也能保有自己的根基,保持内心的安定。《放一座山在心中》所传达的,正是这样一种深刻的生命哲学。它不是空洞的理论,而是通过非常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一个人如何在日常的点滴中,为自己的心灵打下坚实的基础。这种“放”的过程,不是一种放弃,而是一种有意识的、主动的构建。它需要我们去观察,去倾听,去感受,去将那些珍贵的东西,那些能给予我们力量的品质,一一收集,然后汇聚成那座巍峨的山。我一直在思考,我心中的那座山,会是什么样子?它是由哪些坚韧的岩石,哪些宁静的溪流,哪些挺拔的松柏所构成?这本书给了我一个美好的起点,让我开始认认真真地去探索。
评分这本书,我是在一个有点偶然的机会下翻开的,但却意外地被它深深吸引。我觉得《放一座山在心中》最厉害的地方在于,它没有给你一个现成的答案,而是提供了一种思考的框架,一种实践的可能。每个人心中的“山”,形态各异,高矮不同,但它所代表的那种内在的力量和安定感,却是共通的。我常常在想,我们为什么要“放”一座山在心中?是因为我们发现,很多时候,我们是被外界的潮水推着走的,缺乏自主的定力。而心中的这座“山”,就是我们的锚,我们的罗盘,让我们在波涛汹涌的生活中,能够找到方向,不至于迷失。作者在书中,分享了他自己构建这座“山”的点点滴滴,那些经历,那些感悟,都显得那么真诚而可贵。他没有夸大其词,也没有故作高深,而是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展现了如何从平凡的生活中,汲取构成“山”的力量。我特别欣赏他对于“坚持”的理解,不是盲目的固执,而是基于对自我价值的深刻认知,对生命意义的坚定追求。读这本书,让我有机会停下来,审视自己内心深处真正看重的东西,并且思考如何将这些东西,转化为支撑我前行的力量。它不是一本“速成”的心灵鸡汤,而是一本需要我们去耐心品读,去反复体会,并且在生活中去实践的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