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陈隆志博士集结他在2002年至2005年,于民视及自由时报等媒体上发表的评论,内容共分为九大项,包括制宪、公投、联合国及外交国际事务、经济议题、两岸及国安、社会、自由与人权及未来的展望等等,字里行间充分表现他热爱这块土地的情感。作者铿锵的文字,掷地有声,是关心台湾这块土地的读者不可错过的评论集。
作者简介
陈隆志博士
一九三五年,出生于台南县麻豆镇。一九六○年八月到美国留学,四年内先后得到西北大学及耶鲁大学的法学硕士与法学博士。
曾任总统府国策顾问,总统府顾问,总统府人权谘询小组委员兼副总召集人,国际人权联盟副会长及常务理事等职务。现任台湾新世纪文教基金会董事长,纽约法学院法学教授,耶鲁法学院资深研究学者,台湾国际法学会理事长,台湾联合国协进会理事长,行政院人权保障推动小组委员;新世纪基金会(纽约)理事长,国际人权联盟理事,美国政策科学中心董事,美国比较法学会理事,美国法律编撰学会会员;新世纪智库论坛的发行人兼总编辑,以及新世纪智库丛书系列总策画。
当我看到《以台湾之名:2002-2005民视及自由时报评论集》的封面,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那段充满活力的三年。2002年至2005年,台湾的政治舞台风起云涌,社会议题层出不穷,而民视和自由时报,无疑是当时舆论场上的重要声音。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个多维度的视角,去理解那段时期台湾社会的真实面貌。作为一名长期关注两岸关系和台湾政治发展的读者,我希望这本书中的评论,能够帮助我深入剖析当时台湾内部的政治生态,理解不同政党和民意代表的观点,以及社会大众对重大议题的反应。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够从这些评论中,看到“台湾”这个概念是如何被理解、被建构、被讨论的。这本书不仅仅是对历史事件的回顾,更是一种对台湾身份认同和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我相信,通过阅读这些评论,我能够更清晰地看到那个时代台湾人所经历的挑战、所怀抱的希望,以及他们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爱。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以台湾之名:2002-2005民视及自由时报评论集》,本身就传递出一种强烈的时代印记和地域情怀。2002年至2005年,这三年时间对于台湾而言,是政治格局重新洗牌、社会思潮激荡、以及两岸关系风云变幻的关键时期。民视和自由时报,作为当时台湾具有代表性的媒体,它们在这一时期发表的评论,无疑是对那个时代最生动、最直接的记录。作为一名对台湾历史和政治发展一直保持关注的读者,我渴望通过这本书,深入了解那个时期台湾社会的主要议题、争议焦点,以及不同媒体视角下的解读。我希望从中窥见当时台湾民众的思考方式、情感波动,以及媒体在引导舆论、塑造认知方面所扮演的角色。这本书不仅仅是新闻评论的简单堆砌,更是一扇窗口,让我们能够穿越时空,去感受那个时代的氛围,去理解台湾在复杂多变的局势中如何寻找自己的定位和发展道路。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充满了故事感,那是一种既有历史厚重又不失时代活力的视觉语言。封面上使用的字体,既保留了传统报刊评论的严谨,又融入了网络时代信息传播的轻快,仿佛在诉说着这三年间,台湾社会在快速变迁中,传统媒体与新生力量如何交织碰撞。我第一次翻开它,就被那股浓厚的“在地”气息所吸引。作为长期关注台湾政治社会发展的读者,我深知2002-2005年这段时期,台湾经历了多少跌宕起伏。无论是政党轮替带来的新挑战,还是两岸关系的风云变幻,亦或是台湾内部社会结构的变化,这些都深深地牵动着每一个关心这片土地的人的心。民视和自由时报,作为台湾媒体的重要代表,它们在那个时代的声音,无疑承载了无数民众的喜怒哀乐、希望与忧虑。我期待从这本书中,能够窥见当时社会舆论的风向标,理解那些影响台湾走向的重大决策是如何被解读和讨论的,以及普通民众在这些浪潮中的真实感受。这不仅仅是一本评论集,更是一部时代的缩影,一本关于台湾集体记忆的珍贵载体。它就像一位老朋友,带着岁月的痕迹,向我娓娓道来那段不平凡的岁月。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即《以台湾之名:2002-2005民视及自由时报评论集》,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目光。2002年至2005年,这三年可以说是台湾政治、社会、文化领域风云变幻的关键时期,政党轮替后的新局势、两岸关系的微妙变化、以及社会内部认同的重塑,都使得这段时间充满了讨论的价值。民视和自由时报,作为当时台湾媒体的重要发声者,它们的评论,无疑是对那个时代最直接、最生动的记录。我之所以对这本书感到强烈的好奇,是因为我希望能够通过这些来自不同媒体视角、不同立场的声音,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那个时期的台湾。我希望从中看到,在关键的事件面前,台湾社会是如何思考的?媒体是如何解读的?以及普通民众的声音是如何被呈现和传达的?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新闻评论的集合,更是一本关于台湾社会“集体意识”的活态史料,它能够帮助我构建一个更立体、更鲜活的台湾形象,理解其独特性与复杂性。
评分《以台湾之名:2002-2005民视及自由时报评论集》这个书名,带着一种厚重的历史感和鲜明的地域指向。2002年至2005年,这段时间对于台湾来说,是经历剧烈变革的关键时期。政治上的新局面,社会议题的涌现,以及两岸关系的微妙互动,都在那个时期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民视和自由时报,作为台湾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媒体,它们在这三年间的评论,无疑是那个时代社会思潮的缩影。我之所以对这本书充满兴趣,是因为我希望能借此机会,深入了解当时台湾社会是如何看待自身、如何面对挑战、以及如何定义“台湾”的。这不仅仅是一本评论集,更是一份关于台湾集体记忆和身份认同探讨的珍贵文献。我期待通过阅读这些评论,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台湾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阵痛、所迸发的活力,以及媒体在其中所扮演的独特角色。它就像是一张地图,标记着那个时代台湾社会发展的脉络和方向。
评分《以台湾之名:2002-2005民视及自由时报评论集》这个书名,就如同一个引人入胜的邀请,让我立刻想要深入其中一探究竟。2002年至2005年,这段时间对于台湾社会而言,无疑是一个充满了戏剧性与转折的关键时期。政治版图的变动、社会议题的凸显、以及两岸关系的微妙互动,都让这三年成为了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时代。民视和自由时报,作为当时台湾具有影响力的媒体,它们的评论,无疑是那个时代最直接、最生动的反映。我之所以对这本书充满期待,是因为我希望能够通过阅读这些来自不同视角的评论,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那个时期的台湾。我希望能从中感受到那个时代台湾人的思考方式、情感共鸣,以及媒体在社会发展中所扮演的独特角色。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字阅读,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一次对台湾社会集体意识的深度探索,一次对“台湾”这个概念不断演变的观察。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以台湾之名:2002-2005民视及自由时报评论集》,本身就蕴含着一种强烈的在地情感和时代使命感。2002年至2005年,这段时间对于台湾而言,是充满变革与挑战的三年。政党轮替带来的新格局,两岸关系的错综复杂,以及社会内部各种思潮的涌动,都使得这个时期异常关键。民视和自由时报,作为台湾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这段时期发布的评论,无疑是记录和反映台湾社会动态的重要载体。我之所以对这本书充满期待,是因为我希望能够通过这些来自不同视角的评论,更深入地理解当时台湾社会的心声,感受那个时代的氛围,以及媒体在塑造公众认知中所扮演的角色。这本书不单单是新闻评论的集合,更是一扇窗口,让我们能够窥见台湾社会在关键时刻的思考与挣扎,以及人们对“台湾”这个身份认同的探索。我渴望从中找到那些触动人心的观点,那些引发深刻思考的文字,去理解台湾是如何在挑战中寻找方向,在变化中定义自我。
评分《以台湾之名:2002-2005民视及自由时报评论集》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力量,它不仅仅是一份评论的汇编,更承载着一个时代的集体记忆和民族情感。2002年至2005年,这段时间是台湾历史上一个极其特殊的阶段,政治格局的变动,两岸关系的起伏,以及社会内部的各种思潮交织,共同塑造了那个时代的独特面貌。民视和自由时报,作为台湾的两大重要媒体,它们的评论在那个时期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既是信息传播的载体,也是观点表达的平台,更是舆论引导的力量。作为一名渴望深入了解台湾社会发展脉络的读者,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个了解那个时期台湾社会真实声音的窗口。我希望通过阅读这些评论,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当时台湾社会面临的挑战,感受人们的情感波动,以及媒体是如何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进行思考和表达的。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深入台湾灵魂的旅程,一次与历史对话的机会。
评分拿到《以台湾之名:2002-2005民视及自由时报评论集》后,我最先被吸引的是它的“历史感”。2002年至2005年,这段时间在台湾现代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它标志着政党轮替后的新局面,以及两岸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民视和自由时报,作为当时台湾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媒体,它们在这三年间的评论,无疑记录了那个时代最真实的声音。我非常期待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回溯那个时期台湾社会的主要议题,理解当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是如何被讨论和塑造的。这不仅仅是一本评论的汇编,更是一份珍贵的历史文献,它能够帮助我了解当时社会大众的关切点,以及媒体如何引导舆论、反映民意。作为一名对历史和政治具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希望能从这本书中获得更深层次的洞见,去理解台湾社会是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不断前行,以及媒体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这就像是在翻阅一本关于台湾社会变迁的日记,每一篇评论都是一个时代的注脚,值得细细品味。
评分我之所以对《以台湾之名:2002-2005民视及自由时报评论集》如此感兴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作者群的代表性。民视和自由时报,这两个名字在台湾的政治光谱中,通常被认为是具有特定立场和影响力的媒体。在2002-2005年这个关键的政治时期,这两个媒体的评论,无疑是理解当时台湾政治生态、社会思潮以及两岸关系发展脉络的重要窗口。作为一名对台湾政治发展一直抱有高度关注的读者,我希望能通过这本评论集,深入了解不同媒体视角下的同一事件,去体会新闻背后的解读逻辑,感受言论自由的张力,以及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媒体如何扮演其“第四权”的角色。我尤其期待书中对于一些重大政治事件,例如当时的选举、政策辩论、社会运动等,会有哪些不同于主流叙事的深刻剖析。这种多角度、多视角的解读,能够帮助我构建一个更全面、更立体的台湾社会图景,也能让我更深刻地理解台湾民主政治的运作机制及其面临的挑战。这本书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时代精神的反映,是思想碰撞的火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