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5-02-07
所谓《中国学四部曲》,包括下列四本书,乃着者二十多年来钻研中国学术的精心大作。四本书总字数约百余万言:
其实有关这些「中国学」的研究,论作家可谓「多如牛毛」,论作品也是汗牛充栋,着者何苦再倾半生之时力,有甚么价值呢?在长期讨论与了解,着多次把重点放在「新诠」上,若无突破性的新诠,见人之所未见,言人所未言,则这些研究没有太多意义。
着者的看法,古今以来研究中国之政治、思想、战争、兵法等虽众,包含晚清康梁,乃至当代学者,他们的作品有深度、有广度,大多「四平八稳、面面俱到」,不够贴切历史发展的「真相」;对上下五千年的普遍民意和民心,理解的不够透彻,还是一个「真相」的问题。总的来说,是对中国历史的诠释不够「真」。
唯一被着者认为对中国历史发展诠释比较接近「真」,是唐朝韩愈在「原道」一文中的「道统论」,史谓「发先儒所未发,为后学之阶梯。」刘海峰亦言「老苏称愈文如长江大河,浑灏流转,鱼鲸蛟龙,万怪惶感,惟此文足以当之。」确实,韩愈道统论之「笔力」,已近孔子着《春秋》,而乱臣贼子惧之威势。不过,陈先生认为还是不够「贴近真相」,话说的不够明白和直接。
换言之,着者是以「重建中国史观」的胆识和魄力。以锐利与清楚的科学精神,观察中国历史发展中人、事、时、地、物(历史场景、政治人物、思想家、政治党派、战争和兵法家,及相关着作、出土文物等),归纳出历史与社会发展的普遍性法则,甚至是一种「准定律」。
这个「准定律」是甚么?不外「统独」二字。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自黄帝以降,国家施政,国防军事上的考量,乃至无数的战争,都是为「统一」。在中国历史上,普遍的民意和民心,认为统一是「和平、繁荣」的同义词,只有统一状态下,人民才能过好日子,在国际上才有尊严。因此,国家统一承平时期,政府的重心放在维持统一局面,防止分裂、分离因素的产生。
反之,国家处于分裂状态时期,各分裂政权的施政目的即在追求国家统一。而战争之目的,也在消灭割据政权,完成国家统一和复兴。
统独是敏感问题,但陈兄提其「董狐之笔」,以无畏的精神,春秋秉笔直书,持笔如剑,一剑剖开统独,中间没有模煳空间,春秋大义没有折扣。从这个观点,着者深入浅出的谈中国政治思想、政治党派、历史发展、战争与兵法家,其观点前所未有,其言论人所未言,故曰「新诠」。「中国学四部曲」的出版。「它」们的出现,不仅存有「蝴蝶效应」的机会,且如马汉(Alfred Thayer Mahan,1840-1914)所言,「一枝笔胜过一个舰队」也是可能。
成群结队谋求发展原是人类的天性,中国近代的党派发展便是如此。党派对立造成国家分裂和动乱,党派和解有利于国家统一和繁荣,如今国共和解,必将带动两岸和解、交流,进而迈向统一繁荣,这是中国近代党派发展的宝贵经验。台湾的民进党政权,不知中国历史发展法则,必然死路一条。
中国近代史是一段复杂而可歌可泣的历史,就政治结社的量与力而言,可谓百花齐放且惊天动地的经研究,发现中国近代政治结社在「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是有脉络相承的轨迹可寻的,并且受到国内外环境激盪的影响。故结论乃从世界各国政治结社之趋向与中国近代政治结社的回顾与检讨为启程,以台湾地区戒严时期政治结社的回顾与评估及解严后政治结社的活动与规范为过程,最后导向对全中国现代化的展望,是本论文的研究结果与信念。 一个政治结社,实即一个政治团体,或称之为一个政治组织。
团体是个人与社会的沟通桥樑。社会通常只是一个概念,而不是实体;社会团体则是实体,所以社会能否稳定,端赖团体能否发挥功能,引导个人遵守社会规则。
总序 / ix
自序─关于《中国近代党派发展研究新诠》/ ix
绪论 / ix
第一章 中国近代政治结社兴起的时代背景 / 1
第一节 反清复明运动的发展 / 6
第二节 列强的长期侵略 / 18
第三节 满清政府政治改革失败 / 31
第四节 国际共产主义在中国的滋长与扩张 / 41
第五节 国民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 / 67
第二章 中国近代各时期政治结社概述 / 89
第一节 清季的政治结社 / 94
第二节 民初的政治结社 / 137
第三节 北伐时期的政治结社 / 154
第四节 抗日时期的政治结社 / 174
第五节 抗战胜利后的政治结社 / 187
第三章 中国近代政治结社的特性 / 213
第一节 受传统秘密会党的影响 / 218
第二节 错综复杂的结社宗旨 / 224
第三节 以三民主义思想为时代主流 / 233
第四节 近代政党观念的演进 / 247
第五节 各种型态的重叠会籍 / 260
第四章 中国近代政治结社对现代化的影响 / 279
第一节 中国推动现代化的面向 / 283
第二节 各时期政治结社与现代化 / 290
第三节 中国国民党与中国现代化历程 / 298
第四节 训政时期的政治现代化建设 / 305
第五节 政治结社推动现代化的障碍与代价 / 320
结论 / 339
参考书目 / 349
表目录
表一─1 清季会党起事表 / 15
表一─2 中国近代领土割让的损失 / 19
表一─3 战役赔款 / 21
表一─4 通商口岸 / 22
表一─5 属国脱离及策动独立 / 24
表一─6 各国在中国「沿岸及内河航行权」条约 / 25
表一─7 各国在中国享有「领事裁判权」条约 / 27
表一─8 各国在中国的租借地 / 28
表一─9 各国在中国的租界所在地 / 29
表一─10 清代文字狱表 / 32
表一─11 自强运动时期的重要建设 / 36
表一─12 百日维新重要改革项目 / 38
表一─13 光宣立宪运动要目 / 39
表一─14 共产国际赤化世界阴谋 / 43
表一─15 中国国民党一全大会中央执监委党派分析表 / 48
表一─16 中国国民党一全大会党员、代表、中央执监委党派分析表/48
表一─17 中国国民党一全大会后中共与地方党部组织人事分析表 / 50
表一─18 各地区检举共党活动案 / 52
表一─19 中国国民党一全大会后中央党部人事分析表 / 53
表一─20 中国国民党二全大会中央执监委党派分析表 / 54
表一─21 民国十六─十九年红军势力 / 57
表一─22 民国廿年到廿三年之共党势力 / 58
表一─23 民国廿一年红军扩张情形 / 58
表一─24 中共在民国廿二年的扩红运动 / 59
表一─25 民国廿三年共党势力分布情形 / 60
表一─26 抗战前四年中共扩军情形 / 63
表一─27 民国三十三年底共军扩张情形 / 64
表一─28 抗战胜利后三年国军与共军力量消长表 / 65
表一─29 民国十年至三十八年中共势力消长表 / 66
表二─1 洪门组织在海内外分布情形 / 95
表二─2 兴中会各处组织发展情形 / 101
表二─3 清季革命团体统计简表 / 102
表二─4 中国同盟会本部及支分会分布表 / 116
表二─5 清季革命运动统计表 / 120
表二─6 革命运动发展总表 / 123
表二─7 清季立宪团体统计简表 / 126
表二─8 民国二年参众两院各党实佔议席表 / 138
表二─9 民初政治结社统计简表 / 141
表二─10 北伐时期中共政治组织之运用 / 160
表二─11 北伐时期中共群众运动关系 / 161
表二─12 北代时期中国国民党群众运动系统略表 / 163
表二─13 北伐时期政治结社统计简表 / 165
表二─14 国民参政会组织形态 / 178
表二─15 国民参政会历届参政员党派名额及比例表 / 179
表二─16 全国各地青年从军人数统计表 / 184
表二─17 抗日时期政治结社统计简表 / 185
表二─18 政治协商会议各党派表名单 / 189
表二─19 政治协商会议宪法草案审议委员会委员名单 / 189
表二─20 国民大会代表组成情形 / 190
表二─21 抗战胜利后政治结社统计简表 / 194
表三─1 近代政治结社所持主义统计表 / 232
表三─2 中山先生谈论政党要目 / 252
表三─3 宪法、法律对人民结社自由之规定 / 254
表三─4 近代政治结社称谓统计表 / 257
表三─5 近代地域性与全国性政治结社比例表 / 259
表三─6 重叠会籍的政治团体 / 261
表三─7 重叠会籍的政治人物 / 263
表三─8 中国近代政治结社分合变迁表 / 265
表四─1 训政时期各级学校校数与人数的增长 / 313
表四─2 国民会议代表名额分配表 / 315
表四─3 国民参政会历届各项名额、总数与出席人数 / 317
表四─4 国民大会代表名额分配表 / 319
图目录
图一─1 中共非法割剧(苏区)形势略图 / 56
图二─1 建国三程序关系图 / 176
图三─1 民生主义与其他三种主义关系图 / 238
图四─1 国民党与进步党优异份子结构图 / 289
图四─2 社会系统整合与安定的相关性 / 308
图四─3 抗战胜利后政治结社的政治思想光谱图 / 330
中国近代党派发展研究新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近代党派发展研究新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