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中国学四部曲》,包括下列四本书,乃着者二十多年来钻研中国学术的精心大作。四本书总字数约百余万言:
其实有关这些「中国学」的研究,论作家可谓「多如牛毛」,论作品也是汗牛充栋,着者何苦再倾半生之时力,有甚么价值呢?在长期讨论与了解,着多次把重点放在「新诠」上,若无突破性的新诠,见人之所未见,言人所未言,则这些研究没有太多意义。
着者的看法,古今以来研究中国之政治、思想、战争、兵法等虽众,包含晚清康梁,乃至当代学者,他们的作品有深度、有广度,大多「四平八稳、面面俱到」,不够贴切历史发展的「真相」;对上下五千年的普遍民意和民心,理解的不够透彻,还是一个「真相」的问题。总的来说,是对中国历史的诠释不够「真」。
唯一被着者认为对中国历史发展诠释比较接近「真」,是唐朝韩愈在「原道」一文中的「道统论」,史谓「发先儒所未发,为后学之阶梯。」刘海峰亦言「老苏称愈文如长江大河,浑灏流转,鱼鲸蛟龙,万怪惶感,惟此文足以当之。」确实,韩愈道统论之「笔力」,已近孔子着《春秋》,而乱臣贼子惧之威势。不过,陈先生认为还是不够「贴近真相」,话说的不够明白和直接。
换言之,着者是以「重建中国史观」的胆识和魄力。以锐利与清楚的科学精神,观察中国历史发展中人、事、时、地、物(历史场景、政治人物、思想家、政治党派、战争和兵法家,及相关着作、出土文物等),归纳出历史与社会发展的普遍性法则,甚至是一种「准定律」。
这个「准定律」是甚么?不外「统独」二字。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自黄帝以降,国家施政,国防军事上的考量,乃至无数的战争,都是为「统一」。在中国历史上,普遍的民意和民心,认为统一是「和平、繁荣」的同义词,只有统一状态下,人民才能过好日子,在国际上才有尊严。因此,国家统一承平时期,政府的重心放在维持统一局面,防止分裂、分离因素的产生。
反之,国家处于分裂状态时期,各分裂政权的施政目的即在追求国家统一。而战争之目的,也在消灭割据政权,完成国家统一和复兴。
统独是敏感问题,但陈兄提其「董狐之笔」,以无畏的精神,春秋秉笔直书,持笔如剑,一剑剖开统独,中间没有模煳空间,春秋大义没有折扣。从这个观点,着者深入浅出的谈中国政治思想、政治党派、历史发展、战争与兵法家,其观点前所未有,其言论人所未言,故曰「新诠」。「中国学四部曲」的出版。「它」们的出现,不仅存有「蝴蝶效应」的机会,且如马汉(Alfred Thayer Mahan,1840-1914)所言,「一枝笔胜过一个舰队」也是可能。
「政治」(politics)二字,自古以来真是让人又爱又恨又难缠。有人听到或碰到政治就全身兴奋起来,俗语言「权力是男人的春药」正是实証。有人身受政治毒害后,还遗言子孙不可碰政治,更不得踏入政治圈。
偏偏人天生就是政治动物,人的一生也都受政治的影响。 孙中山先生在民权主义就讲,「政治二字的意思,浅而言之,政就是众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可见人在娘胎中就已受制于政治,至命终都无法逃离政治势力的掌控。现代政治学者的研究也认为,政治是国家、政制、权力、众人及政治人的活动和运作,更直接的说「政治是研究国家之学。」事实上也是,我国最早的「政书」《尚书》在<毕命篇>说「道洽政治,泽润生民」,政治确实是「管理众人之学」。但是,这里所讲仅及于「思想」层面,思想和行为最大的差别,是思想无对错,不须负责任,所以各国宪法大多规定有「思想自由」的章节。行为则有对错,要负责任,故人的行为都要受法律规范,违法要受处罚,思想自由就要受到保障。
中国是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有灿烂的文化,当然也有丰富的政治思想和伟大的政治思想家。历代对政治思想的创建或研究,更是人才辈出。就当代,萧公权、萨孟武等,均属研究中国政治思想的名家。惟几千年中国政治思想如何着手了解?萧公权先生按历史发展的顺序与思想的演变大势,区分四个时期。
第一、创造时期。自孔子生(前551年)至始皇统一中国(前221年),约有三百年,包括春秋晚期到战国时代,学者通称先秦时代。
第二、因袭时期。自秦汉至宋元,为时约有一千六百年。
第三、转变时期。自明初到清末,为时约五百年。
第四、成熟时期。自三民主义之成立以迄于今。
另外,萧公权先生再把政治思想的历史背景,依政权或国家的型态,区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封建天下之思想。包括春秋及战国时代,相当于上述之「创造时期」。
第三、近代国家之思想。包括清末戊戌维新时代及辛亥革命以迄今日,约当「转变时期」之后部及「成熟时期」。
以上是一般研究中国政治思想的学者,甚至是研究中国哲学的学者,如王邦雄、岑溢成、杨祖汉或高柏园等,也大体按这个分期做他们的研究。古代国家的「德礼刑政哲」有很高的「统一性」,现在学者尽管分科分系来研究,但内涵(或内容)则颇为相近。
当代学者研究中国政治思想,不外是下列内涵,也是最主要的主流范围:
先秦诸子各家思想,以儒家为主。
汉代儒学和老庄思想。
魏晋玄学、老庄和佛教争论。
隋唐五代儒、佛、道和无为思想。
宋明儒学、理学、功利与反专制。
近代政治思想。
这些仅是提其纲要,至于各家分门流派,真是繁花似锦,百花齐放。至于中国政治思想的创造到成熟,前述所举是当代学者萧公权先生的看法,我认为那是有待商榷的。
第一篇 绪…论
辑1 拉开「中国政治思想新诠」的绪幕
1.传统学者研究中国政治思想的内容
2.中国政治思想创造时期的商榷…
3.中国政治思想:不能偏离的:「正统」和「道统」
4.中国政治思想成熟时期的商榷…
5.新一代学者研究中国政治思想的观点
6.本书研究中国政治思想的新观点
第二篇 古代酋邦到早期国家形成时期的政治思想
辑2 五帝时代的酋邦部落与德化思想…
辑3 夏、商:中国早期国家的成形
辑4 西周:中国早期国家体系建构…
辑5 西周:封建、宗法、井田与礼乐制度
第三篇 春秋战国:中国政治思想的创发期
辑6 春秋战国时代政治解组过程与政治思想创发
辑7 孔子的政治思想(一)
辑8 孔子宝典中的政治思想(二)
辑9 孟子的政治思想
辑10 荀子的政治思想与儒家总结
辑11 墨子的政治思想
辑12 法家的政治思想(一)管子…
辑13 法家的政治思想(二)商子与韩子
辑14 道家、名家和阴阳家政治思想
第四篇 第一帝国时期政治思想
辑15 秦汉政治解组过程与政治思想概要
辑16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治解组过程与政治思想概要
辑17 秦汉政治思想
辑18 汉代重要政治思想家
辑19 东汉政治思想的消沉与政治思想家
辑20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治思想与政治思想家
辑21 第一帝国的尾声:黄老、玄虚、快乐与佛教
第五篇 第二帝国时期政治思想
辑22 隋唐政治解组过程与政治思想概要
辑23 五代宋元政治解组过程与政治思想概要
辑24 隋唐儒学复兴与重要政治思想家
辑25 唐代道家与重要思想家
辑26 宋代政治思想(一)北宋激进派
辑27 宋代政治思想(二)保守派思想家
辑28 宋代政治思想(三)理学与重要思想家
辑29 宋代反理学、行国与元代政治思想
第六篇 第三帝国转型到衰落时期政治思想
辑30 明代政治变迁与政治思想概要
辑31 明代以后中国政治思想在民间的潜藏与体现
辑32 清代政治变迁与政治思想概
辑33 明代政治思想(一)对专制思想的反动
辑34 明代政治思想(二)思想解放论4
辑35 明末清初的政治思想家
辑36 清代前半政治思想消沉与太平天国政治思想
辑37 晚清近代国家的政治思想(一)维新派
辑38 晚清近代国家的政治思想(二)革命派
辑39 晚清近代国家的政治思想(三)其他各家
第七篇 当代中国政治思想
辑40 当代中国政治思想(一)
民主政治思想的理论、实务与现况检讨.
辑41 当代中国政治思想(二)
三民主义政治思想的理论、实务与现况检讨
辑42 当代中国政治思想(三)
中国式社会主义政治思想的理论、实务与现况检讨
第八篇 总结:「中国式民主政治」的形成
辑43 中国政治思想未来展望与成熟期预测.
1.从美国的衰落看未来国际政局.
2.「日本问题」的背景
3.「日本问题」的解决
4. 中国政治思想未来的思考方向.
5. 「中国式民主政治」
关于本书的背景知识书目
图目录
图2-1:稷神崇拜图..
图2-2:二里头陶文图
图2-3:商王武丁宾刻辞
图2-4:大禹时代的两种「王城」和「甸服」图..
图2-5:禹贡任土作贡图.
图2-6:周文王及其子图像.
图2-7:西周陈侯午簋
图2-8:姬姓十八国分佈形势图.
图2-9:周室封建源流.
图2-10:西周散盘
图3-1:战国凤首盉.
图3-2:孔子的国家统治基本原理.
图3-3:墨子的政治组织.
图3-4:「墨子」(明刻本)4
图3-5:帛书老子
图3-6:老子图.
图4-1:第一帝国时期800年间政治解组架构图.
图4-2:「鲁壁」
图4-3:东汉政治的循环公式图.
图4-4:东汉画像石
图4-5:北朝文武官人俑群像
图4-6:八王封国与军镇形势略图
图4-7:五胡诸国与东晋国祚对照图解.
图4-8:南北朝政治解组过程
图4-9:诸葛亮在国外
图5-1:第二帝国政权解组过程概图. 7
图5-2:大唐天下秩序结构图.. 2
图5-3:高昌故城遗址. 4
图5-4:布达拉宫文成公主塑像.
图5-5:清藏铁路试车
图5-6:唐律残片
图5-7:唐写本郑玄注论语残页
图5-8:五代十国国祚比较表
图5-9:杭州宋城.
图5-10:宋辽金夏蒙元纠缠终始略图
图5-11:岳飞像
图5-12:中国历史上儒道消长关系图.
图5-13:王安石像.
图5-14:岳麓书院.
图5-15:白鹿洞书院
图5-16:亲民党团访岳麓书院
图5-17:理学源流.
图5-18:朱熹像
图5-19:陆九渊像
图5-20:程颐像
图5-21:程颢像
图6-1:郑和下西洋想像图.
图6-2:中国宗教发展的轨迹
图6-3:洛阳关林朝圣关圣帝
图6-4:蒙古佛教徒瞻仰释迦如来
图6-5:妈祖回湄州祖庙船队
图6-6:中国的清真寺
图6-7:道教鼻祖张天师.
图6-8:王守仁像
图6-9:孙中山像
图6-10:严复像
图7-1:巴金百岁看板
图7-2:林徽音、泰戈尔和徐志摩
图7-3:台北孔庙释奠典礼
图7-4:中国国民党的传承
图7-5:孙中山民生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关系.
图7-6:毛泽东像
图7-7:神舟六号安返内蒙
图7-8:中国山东曲阜的祭孔大典
图7-9:两岸经贸关系图
图8-1:美国黑白平等的「可能」与「不可能」示意图
图8-2:搭起两岸沟通桥樑:加速思想融合
图8-3:亚洲各国抗议日本军国主义复活..
图8-4:务实的政治改革者:蒋经国
图8-5:务实的政治改革者:邓小平.
图8-6:向中国统一迈进一步:胡锦涛和连战.
图8-7:创造历史的人.
表目录
表1-1:中国政治思想分期概况说明表解
表2-1:五帝年代表.
表2-2:禹即位和夏国祚表
表2-3:周朝中央政府组织表
表2-4:周朝公职人员考核昇等法规.
表2-5:周朝的官僚体系表解
表2-6:周公分封的「同姓」和「异姓」诸侯
表2-7:择列姬姓十八国地址表.
表2-8:宗法制度的国君与宗祖传承法
表2-9:封建阶级表.
表3-1:春秋战国时代政治变迁造成的影响示意
表3-2:东周列国兼併表.
表3-3:先秦六家学说宗派简表
表3-4:先秦诸子所在时代先后约表.
表4-1:秦中央地方五级制.
表4-2:汉初群王封建演变表.
表4-3:汉代中央官制简表.
表4-4:两汉五经博士简表..
表4-5:东汉覆亡过程表解.
表4-6:晋武帝初封二十七王简表
表4-7:八王分封表.
表4-8:五胡十六国
表4-9:五胡十六国分合表...
表4-10:两晋南北朝中央官制的三省组织
表4-11:两晋南北朝地方官制简表
表5-1:唐代都护府
表5-2:唐代十节度使.
表5-3:唐代四裔情况略表.
表5-4:安史之乱的因果关系和影响分析表.
表5-5:唐代中央官制简表
表表5-6:五代十国疆域简表..
表表5-7:文天祥金榜.
表表5-8:唐考试加试老子前后变更表
表表5-9:王安石变法与反变法人物对照表
表表5-10:两宋理学诸家派系简表.
表表6-1:明代中央政治组织表.
表表6-2:中国民间信仰诸神背景表
表表6-3:中国佛教三期道统的传承
表表7-1:民主政治的理论和现象因果关系
表表7-2:良政体和恶政体的区分.
表表7-3:三民主义思想、理论及实践体系
表表7-4:五权宪法组织体系
表表7-5:94年修宪内容与各政党立场..
表表8-1:日本人为完成历史使命所发动三次大型侵华战争
表表8-2:政治思想(制度)可能导向的内涵
这是一次令人振奋的阅读体验,仿佛在翻阅一本尘封的古籍,却又处处闪烁着现代智慧的光芒。作者对于中国政治思想的解读,如同在漆黑的夜晚点亮了无数盏明灯,照亮了那些我曾经模糊不清、甚至视而不见的方向。《中国政治思想新诠》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打破了许多惯常的、甚至是刻板的理解,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审视了那些被认为是“陈旧”的政治理念。书中对“天下观”、“中庸之道”等概念的深入挖掘,让我看到了它们在现代语境下依然具有的强大生命力,以及它们如何能够为当下的社会治理和国际关系提供宝贵的启示。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论述过程中所展现出的非凡的史料驾驭能力,那些浩如烟海的文献,在他手中变得生动而有条理,每一个论点都建立在坚实的史实基础之上,又经过作者的巧妙提炼和升华,形成独到而深刻的见解。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因为作者的一些新颖观点而豁然开朗,仿佛之前被困扰已久的问题突然找到了答案。同时,书中对于不同思想流派之间的细微差别和深刻联系的梳理,也让我对中国政治思想的复杂性和丰富性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它不再是零散的片段,而是一张精心编织的网,每一根丝线都紧密相连,共同支撑起整个思想的殿堂。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所揭示的知识,更在于它激发思考的能力,它鼓励我们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去重新审视和理解那些与我们息息相关的政治理念。
评分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中国政治思想的研究领域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中国政治思想新诠》以其独到的视角、深刻的洞察和严谨的考证,重新解读了那些被我们熟悉却又可能被误读的政治理念。我过去曾以为,中国政治思想不过是一些“为统治服务”的工具,缺乏独立的价值判断。然而,作者在书中对“政治伦理”、“理想人格”以及“社会责任”等方面的深入剖析,让我看到了中国政治思想中对个体价值、社会公正以及人类福祉的深刻关怀。我尤其被书中对“中庸之道”在政治实践中的应用进行了细致的解读,它不仅仅是一种抽象的哲学原则,更是一种追求平衡、避免极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政治智慧。同时,作者也深入探讨了中国政治思想中那些关于“危机管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思考,这些思想在当今全球面临诸多挑战的时代,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我感觉作者就像是一位技艺精湛的雕塑家,将那些粗糙的石头,精心打磨成了一件件充满智慧和美感的艺术品。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是一次思想的启迪,它鼓励我们跳出思维定式,用一种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理解和传承中国政治思想的宝贵遗产。
评分这本书就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用他睿智的目光,为我们讲述了中国政治思想的绵延故事。我曾一度认为,这些古老的思想已经失去了现实意义,只剩下冰冷的文字和历史的印记。然而,《中国政治思想新诠》彻底粉碎了我的这种认知。作者以一种近乎考古学家的严谨和艺术家般的激情,将那些被时间磨蚀的文字重新打磨,使其焕发出夺目的光彩。书中对“君权神授”、“天命观”等概念的重新审视,不再是简单的批判和否定,而是深入挖掘其产生的历史土壤和现实功能,让我们看到了它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合理性,以及它们如何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的政治结构和文化观念。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制衡”、“监察”等政治制度的思想进行了深入的阐述,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政治并非如一些简单标签所描述的那般专制和缺乏理性,而是存在着复杂而精妙的权力运行机制。这种 nuanced 的解读,打破了我以往的刻板印象,让我对中国政治思想的复杂性和精深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作者在引述史料时,并非照搬照抄,而是进行了创造性的转述和阐释,使得原本枯燥的历史文献变得生动有趣,充满了思想的张力。我感觉自己仿佛亲身参与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思想对话,与那些伟大的思想家们一起,探讨政治的本质,追求理想的社会。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提供知识,更在于它能够激发我们对于自身文化和历史的深入反思,让我们重新认识我们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评分这本书简直颠覆了我对中国政治思想的认知,读完之后,感觉自己像是从一个被层层迷雾笼罩的山谷,终于登上了高处,俯瞰了整个政治思想的宏观图景。在此之前,我一直以为中国政治思想不过是些古老而僵化的条条框框,充斥着帝王将相的权谋和一些空洞的道德说教。然而,《中国政治思想新诠》却如同一位技艺精湛的匠人,将那些被遗忘的、被误读的、甚至是被刻意掩盖的珍珠,一一从尘封的过去中挖掘出来,赋予它们全新的生命与光彩。书中对许多耳熟能详的政治概念,如“民本”、“仁政”、“大同”等,都进行了深刻而细腻的剖析,不再仅仅停留在字面意思的解读,而是深入探究其历史演变、思想渊源、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呈现出的复杂面向。我尤为惊讶于作者如何能够清晰地勾勒出不同学派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及它们如何在时代的浪潮中相互激辩、相互融合,最终共同塑造了中国政治思想的独特脉络。这种抽丝剥茧般的分析,让我看到了中国政治思想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一个充满活力、不断演进的有机体。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并没有回避那些存在争议的部分,而是以一种开放、包容的态度,呈现了各种不同的解读和理解,鼓励读者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判断。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深刻的洞察力,使得《中国政治思想新诠》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像是一场与历史先贤的对话,一场关于文明根基的深度探索。我强烈推荐所有对中国历史、政治、哲学感兴趣的朋友阅读此书,它一定会为你打开一扇通往更广阔天地的大门。
评分《中国政治思想新诠》是一部令人耳目一新的著作,它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重新定义了我对中国政治思想的理解。我过去一直认为,中国政治思想的核心就是“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以及如何维持社会秩序。然而,这本书却为我揭示了更广阔的维度。作者着重探讨了中国政治思想中那些关于“人”的深刻思考,比如“人是什么”、“人如何与社会互动”、“人的价值和潜能”等等。书中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系统阐述,让我看到了中国政治思想并非仅仅关注宏观的政治架构,更重视个体道德修养和家庭伦理对政治的基石作用。这种由内而外的政治哲学,与西方强调由外而内的政治制度建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让我看到了中国政治思想独特的魅力和价值。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礼”在政治中的作用的深入分析,它不仅仅是行为规范,更是维护社会和谐、调节人际关系、甚至制约权力的一种重要手段。这种对“礼”的重视,体现了中国政治思想的独特智慧,即在强调秩序的同时,也注重个体的情感和尊严。阅读此书,我感觉自己就像是一个初次踏入一座宏伟宫殿的访客,之前只看到了宫殿的外部轮廓,而这本书则带领我深入其中,领略了宫殿内部精美的雕刻、辉煌的壁画,以及隐藏在每一个细节中的深刻寓意。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帮助我们理解中国政治思想的“根”,以及它如何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和民族性格。
评分《中国政治思想新诠》是一本让我醍醐灌顶的书籍。我过去对于中国政治思想的认识,就像是透过一扇模糊的窗户,只能看到零星的景象。然而,这本书就像是把那扇窗户擦得一尘不染,让我得以清晰地看到中国政治思想的全貌。作者在书中对“国家”概念的演变、对“治理”的多元理解,以及对“理想社会”的各种设想,都进行了细致而深入的探讨。我特别被书中对“道”、“德”、“仁”、“义”、“礼”、“智”、“信”等传统美德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的阐释所吸引。这些看似抽象的概念,在作者的笔下,都变得具体而鲜活,它们不再是空洞的道德口号,而是构筑政治秩序、维系社会和谐的重要思想基石。书中对于“权力”的来源、运行和制约的论述,也让我对中国古代政治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我感觉作者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考古学家,发掘出了埋藏在地下的珍贵文物,并为我们一一讲解它们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向我们展示了中国政治思想的过去,更重要的是,它为我们理解中国政治思想的现在和未来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评分这是一次令人难忘的知识之旅,《中国政治思想新诠》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野。我一直以为,中国政治思想无非是关于“皇权”和“臣属”的论述,以及一些关于“忠诚”和“孝道”的道德说教。然而,这本书却以一种颠覆性的方式,向我展示了中国政治思想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作者在书中对“法家”、“道家”、“儒家”等不同思想流派的精妙比较和深刻辨析,让我看到了它们之间既相互对立又相互借鉴的辩证关系。我尤为惊叹于作者如何能够将看似遥远的古代思想,与当今的社会现象和社会治理紧密地联系起来。书中对于“权谋”和“政治智慧”的剖析,不再仅仅停留在历史故事层面,而是挖掘出了其中蕴含的普适性原则和策略,对于理解当下政治博弈具有极强的启发意义。同时,作者也强调了中国政治思想中那些关于“民生”、“教化”和“社会公正”的深刻关怀,打破了“重统治、轻民生”的刻板印象。我感觉作者就像一位才华横溢的画家,用他丰富的色彩和细腻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中国政治思想史诗。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极具特色,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感染力,读起来引人入胜,回味无穷。我强烈推荐此书给所有渴望深入了解中国政治思想精髓的读者,它一定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评分这是一次令人兴奋的思想冒险,我感觉自己跟随《中国政治思想新诠》的作者,在浩瀚的中国政治思想海洋中进行了一次深度潜航。我曾经以为,中国政治思想就是“君权至上”和“等级森严”,是一种压抑个性的僵化体系。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在书中对“民本”思想的深刻挖掘,以及对“官员选拔”、“监察制度”等方面的细致分析,让我看到了中国政治思想中蕴含的对公平、公正和效率的追求。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变法图强”、“富国强兵”等思想的论述所吸引,这些思想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历代政治家在面对时代挑战时所做出的深刻反思和积极探索。作者并没有回避中国政治思想中的黑暗面,而是以一种客观的态度,展现了其复杂性和多面性,既有光辉的一面,也有其局限性。这种平衡的视角,使得这本书更具可信度和说服力。我感觉作者就像是一位技艺精湛的建筑师,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精妙绝伦的政治思想蓝图,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古代政治的智慧和创造力。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我们对于中国政治思想的深入思考,让我们看到了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潜在价值。
评分《中国政治思想新诠》为我带来了一场思维的盛宴。我过去对中国政治思想的理解,就像是坐在一个静止的画面前,只能看到静态的景象。然而,这本书却让那些古老的思想活了起来,展现了它们在历史长河中的动态发展和深刻演变。作者在书中对“朝代更迭”与“政治思想演进”的关系,对“社会变革”与“思想创新”的相互作用,都进行了深刻的阐述。我特别被书中对“君臣关系”的多元解读所吸引,不再是简单的“主仆”关系,而是探讨了其中蕴含的权力制约、相互责任以及共同治理的复杂互动。同时,作者也强调了中国政治思想中那些关于“教育”、“文化”和“社会凝聚力”的重视,让我看到了其对稳定和发展的深层考量。我感觉作者就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船长,带领我在这片充满智慧的海洋中航行,指引我发现那些隐藏的岛屿和宝藏。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让我们了解了中国政治思想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它让我们理解了中国政治思想的“逻辑”和“精神”,以及它们如何能够为我们理解当下中国社会的特质提供关键的钥匙。
评分读完《中国政治思想新诠》,我的脑海中久久不能平静。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书”的书,更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礼。作者用一种极其细腻和富有洞察力的方式,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中国政治思想图景。我过去对于中国政治思想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西方政治理论的影响,总觉得在“自由”、“民主”、“人权”等普世价值之外,中国政治思想似乎显得单薄和不足。然而,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作者通过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中那些被忽视的、被边缘化的重要概念进行重新发掘和解读,比如“治大国若烹小鲜”、“德治”、“礼治”等等,揭示了其中蕴含的深刻智慧和独特的价值。我尤其被书中对于“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辩证分析所吸引,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前者视为落后,而是深入分析了其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并探讨了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这种平衡的视角,避免了片面化和极端化,让我看到了中国政治思想的韧性和适应性。书中对于“权”、“力”、“道”等概念的精辟阐释,也为理解中国政治的运行逻辑提供了全新的思路。我感觉作者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领我穿越了中国政治思想的迷宫,指出了那些隐藏在角落里的宝藏,并一一为我讲解它们的来龙去脉和深刻内涵。这本书的出版,无疑是对中国政治思想研究领域的一大贡献,它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它激活了我们对于自身文明的自豪感和对未来发展的信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