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蔣勛老師「美的沉思」節目榮獲2005年廣播金鍾奬「最佳藝術文化節目主持人奬」
本有聲書是蔣勛老師在IC之音主持的「美的沉思」節目原音重現。在「美的沉思」節目中,蔣勛老師引領著IC之音的聽眾探索藝術、文化、生活之美,開啓瞭許多人的「美的知覺」,獲得超乎期待的熱烈迴響,不僅竹科企業頻頻邀請蔣老師對員工演講,本節目更因此獲得2005年廣播金鍾奬「最佳藝術文化節目主持人奬」。
蔣勛/主講,7張CD,每張2集,每套總長度450分鍾
1.創世紀
2.石破天驚:舊石器時代
3.形狀的發現與工具利用
4.新石器時代與土陶製作
5.安土敦乎仁
6.河流與文明
7.埃及金字塔:對抗死亡
8.美索不達米亞文明
9.黃河半坡、仰韶、馬傢窯文化
10.長江流域良渚文化,濛古紅山文化
11.上古人像造型比較:埃及、印度、中國、希臘
12.青銅時代:夏二裏頭文化
13.文字時代的來臨:曆史曙光
14.美是心靈的覺醒
齣版序
美的曙光
文∕蔣勛
人類屬於靈長類動物,他的特徵就是靠雙腿直立。
或許我們很少思考,為什麼絕大部分動物都是脊椎橫嚮的。我們傢裏豢養的貓、狗,農傢的牛、馬,動物園裏的獅子、大象,都是四肢承擔身體的重量。有時候馬戲團用威脅利誘的方法,使大象、熊、老虎站立起來,贏得觀眾歡呼,但是沒有多久,牠們還是恢復四肢行走。
隻有人類,堅持脊椎直立,堅持用兩條腿行走。
為什麼?
人類的前肢進化成瞭創造萬物的──手。
站在大地上,剛剛站立起來的人類,搖搖擺擺,嚮前跨步,他的手開始接觸石頭、樹枝、果實、泥土、水、一朵盛放的花、一片鞦天輕輕飄落的枯葉……
他開始用手去認識外在豐富的世界,一塊岩石的體積,一塊岩石的形狀,一塊岩石的重量,一塊岩石的質感,他把岩石拋擲齣去,感覺岩石和空間的關係,感覺岩石飛齣去的速度,感覺岩石墜落下來撞擊大地的力量。
在長達數百萬年的石器時代,人類的手不斷認識岩石,思維岩石的一切可能,創造齣各種石器的造型,石斧、石鐮、石刀、石鏃、石茅。他們因此認識瞭圓形的「規」,方形的「矩」,認識瞭鋒利的「尖」「刃」。
他們的手,戰勝瞭地球上所有的動物,他們開始瞭美的創造。
他們站立在大地上,遙望著遙遠的地平綫,看到大地上一輪圓圓的太陽升起,他們記憶著這天地間發齣盛大曙光的時刻,他們的手,拿起一隻樹枝,再地上畫瞭一條綫,代錶大地,又在橫綫上劃一個大大的圓,中間點一點,代錶太陽。這就是漢字裏的「旦」,一條綫,上麵一個日,是黎明,是每一天的日齣,是人類最早歌頌禮贊曙光之美的圖像。
我想像著初民在黃河邊,在尼羅河邊,在幼發拉底河邊,在恆河岸邊,開始瞭他們美麗的生活,開始瞭他們美的沉思。
對於我來說,這不僅僅是一套有聲書,更是一本“心靈的旅行手冊”。蔣勛老師用他的聲音,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美的世界的大門。他挑戰瞭我對“美”的固有認知,讓我明白美並非遙不可及,它就存在於我們生活的方方麵麵。從一幅古老的壁畫,到一麯悠揚的樂章,再到生活中一個不經意的眼神,都可能蘊含著深刻的美學意義。他的講解激發瞭我對生活的熱情,讓我更加願意去探索、去感受,去擁抱生活中的每一個細微的美好瞬間。
评分這是一次與大師對話的絕佳機會。蔣勛老師的聲音,如同一股清泉,滋潤著我乾涸的心靈。他對於美的獨到見解,以及將復雜問題簡單化的能力,都令人嘆為觀止。我特彆欣賞他將哲學、曆史、文學與藝術巧妙地融閤在一起,形成瞭一種獨特的思考方式。聽他談論,不僅僅是在獲取知識,更是在學習一種如何去觀察、去思考、去感受世界的方法。這套有聲書,讓我對“美”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也讓我對生活充滿瞭更多的熱愛與敬畏。
评分每一次打開這套有聲書,都是一次心靈的洗滌。蔣勛老師的聲音有一種治愈的力量,他談論的不僅僅是視覺上的美,更是情感上的共鳴。從他口中流淌齣的,是對生活細微之處的敏感,是對人性深處的理解。他會引導你去觀察身邊的花草樹木,去感受光影的變化,去體會一首詩、一麯音樂所帶來的觸動。這種“沉思”並非冥思苦想,而是一種溫柔的、充滿好奇的探索,它鼓勵我們放慢腳步,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點滴美好,去發現隱藏在平凡中的不凡。
评分這套有聲書最讓我著迷的一點,在於它所營造的沉浸式體驗。即使閉著眼睛,蔣勛老師的講解也能在我腦海中勾勒齣一幅幅畫麵。他仿佛是一位循循善誘的導遊,帶著我穿越時空,去探索不同時代、不同文化的藝術寶藏。他的敘述邏輯清晰,層次分明,但又不失隨性與自由。他會穿插一些個人的感悟和經曆,讓整個講解過程更加生動有趣,充滿人情味。聽著聽著,我仿佛也跟著他一起,在藝術的長河中暢遊,感受著人類文明的瑰麗與深邃。
评分聽著蔣勛老師低沉而富有磁性的聲音,仿佛置身於一個充滿藝術與哲思的殿堂。這套有聲書,雖然沒有實體書的觸感,卻以其獨特的魅力,將美的概念娓娓道來,深入人心。他不僅僅是在解讀藝術品,更是在分享一種對生命、對世界的深刻洞察。我尤其喜歡他談論古典藝術的部分,那些沉澱瞭韆年智慧的雕塑、繪畫,在他的講述下,仿佛重新煥發瞭生機。他沒有使用艱澀難懂的學術語言,而是用最貼近生活的比喻,將抽象的美感具象化,讓我這樣一個對藝術史並非專業背景的聽眾,也能感受到其中的韻味。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