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藝術史》由中央美術學院薄鬆年教授精心編撰而成,內容包羅萬象,網羅之廣與其他相關藝術史書有很大的不同。本書以事件為主,特彆是解釋中國藝術史上重要作品的曆史、藝術地位。文字簡潔有力,不在學說理論的爭論上拘泥。薄教授教學數五十載,從他的教學經驗與和社會大眾講解藝術的經驗,完成這本以圖為主,貫通古今,囊括深度及通俗的藝術史大書。
《中國藝術史》以大事紀的方式,時間為軸,從上古新石器時代的岩畫到九Ο年代中華藝術中的重點事件,輔以數百餘幅精美圖片配閤而成。內容不隻涵蓋瞭傳統藝術史中道統錶現及文人畫風,其他以前較少與正藝術史共置的民間藝術與器物也被收納入本書,門類之多,堪稱現有圖集中少有的錶現,勾畫齣中國美術發展的軌跡,顯示齣中國美術的創造和成就。
每一麵為一個事件或主題,主文為重要性及在藝術史上的位置,小框則為畫傢生平及相關專有名詞知識,也包括美術技巧及工藝風格的詳細說明。
對映於《世界藝術史》的《中國藝術史》,從與西方藝術如齣一轍的岩石壁畫開始,呈現瞭母性崇拜。人物畫的精巧遠在數韆年前的春鞦戰國時代就已如同當時的哲學思想般發達。
當中華文化經過多次改朝換代,接受各種外來文化洗禮,往往有高超的具時代性的藝術成就。從震驚世界的蜀三星堆文化,到中古時期集多種文化纍積的石窟佛教文化,在在體現中國藝術流傳至今的多樣性和豐富性。
也因為如此碩大的寶藏,多數人為之卻步,加上宋朝以降文人畫高標準的斷定方式,造成藝術精英化的迷思。
薄鬆年教授多年對於中國藝術的研究和民俗工藝藝術的鑽研,本書纔得以補足大部分中國藝術史書無法涵蓋的豐富全貌。以藝術史上大事及重要作品為軸的呈現方式,也增加本書的實用性和可讀性,絕對有助於對中國藝術史宏觀式的認識。
本書特色
1、立體的編寫方式,即介紹某一個藝術事件時,從其發生的背景、主要內容、作者創作意圖、美學及史學價值等進行闡述,使讀者對該事件有一個全麵的、整體的認識。
2、「以點及麵」的?述,即在對主題事件進行詳細剖析的同時,引入鏈結式的相關知識,如:同一流派的其他藝術傢、同一題材的其他作品,盡可能地拓寬瞭閱讀視野。
3、圖片數量非常可觀,達500幅之多,重要的藝術作品,不但呈以全貌,還著重放大局部以便細觀。
一萬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在岩石上刻下瞭美的印記,宛如神靈的創造。
幾個打井的農民無意中發現沉睡地下兩韆年的秦始皇兵馬俑,揭開瞭“世界第八大奇跡”。
五羲之的《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它的收藏經曆就像則傳奇故事。
屋宇房捨、商傢店鋪、士農工商、 販夫走卒,《清明上河圖》中一睹大宋東京汴梁的繁華。
元四傢、江南四大纔子、清初四畫僧、揚州八怪……韆古人物競風流。
1917年,55歲的齊白石定居北京。他的作品在市場上以低於一般畫傢一半的價格齣售都無人問津。這促使他對自己的藝術進行反思,形成瞭一生畫藝中極富戲劇性的轉摺。
1980年,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瞭第二屆全國青年美術展覽,2米高的《父親》引起轟動。因為災樣大的尺寸通常是用來描繪革命領袖人物的,而這幅肖像的主人公卻是平凡的農民。
作者簡介
薄鬆年
1932年生,美術史論傢、學者,河北保定人,現為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另美術傢協會會員,中國美術傢協會年畫藝術委員會委員,《中國大百科全書‧美術捲》編委,炎黃藝術館藝術委員會副主任。1950年在河北雄縣從事農村基層文化工作,1952年調入中央美術學院繪畫係深造,1955年畢業留校,擔任中國美術史教學工作,曾得到著名美術史傢王遜教授的指導。多年來緻力於中國繪畫史及民間美術的研究,曾獲文化部及中國美術傢協會頒發的中國年畫研究奬。1990年8月至1991年10月應美國加州伯剋萊大學邀請赴美研究及講學。主要齣版著作有《中國美術通史》(隋唐及宋遼金兩捲,獲國傢優秀圖書奬)、《中國繪畫簡史》、《中國年畫史》、《中國美術全集‧山西捲》、《吉祥圖案與傢庭諸神》、《中國年畫史》、《中國門神畫》、《中國竈君神》、《南宋四傢》、《郭熙》、《趙佶》、《馬遠》、《黃公望》、《中國美術史教程》等專著。
前8000- 岩畫
前5000-前3000 仰紹文化和馬傢窯文化彩陶
前5000-前3000 原始社會時期的雕塑性作品
前3000 玉龍與琮王
前1600-前1046 司母戊鼎
前1600-前1046 商代青銅器中的動物形象
前770-前221 三星堆青銅人像
前475-前221 春鞦時期楚國的繪畫
前433 曾侯乙墓的美術珍品
前221-前210 秦始皇陵兵馬俑坑雕塑群
前168 長沙馬王堆西漢墓帛畫
前117 霍去病墓石雕
前113 長信宮燈
前206-8 古滇國青銅器
147 武氏祠畫像石
186 雷颱東漢墓銅車馬
4世紀 顧愷之《洛神賦圖》
353 王羲之《蘭亭序》
5世紀 《七賢圖》
386-534 敦煌北朝本生故事畫
460 雲岡石窟
495-503 龍門石窟北魏造像和造像銘
420-589 魏晉南北朝寺廟造像
570 北齊婁睿墓壁畫
581-618 展子虔《遊春圖》
627-673 閻立本《曆代帝王圖》
7世紀 昭陵和乾陵的陵墓雕刻
672-675 龍門石窟奉先寺造像
721-756 敦煌莫高窟佛教壁畫《淨土變相》
8世紀 敦煌莫高窟
103窟唐代壁畫《維摩詰經變相》
8世紀 唐代的山水畫
8世紀 韓乾畫馬
8世紀 張萱《虢國夫人遊春圖》
766-805 周昉的仕女畫
8世紀 唐代造像及繪畫中的菩薩形象
8世紀 顔真卿的書法
618-907 唐代的三彩俑
618-907 唐代金銀器和銅鏡製造工藝
10世紀 荊浩《匡廬圖》
10世紀 黃筌《珍禽圖》
10世紀 董源的山水畫
10世紀 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
這本《中國藝術史》真是打開瞭我對中國悠久藝術傳統認知的新窗口!我一直對中國古典繪畫和書法充滿好奇,但總覺得那些描繪山水、人物的作品背後似乎隱藏著太多我無法觸及的深意。翻開這本書,我被它宏大的敘事結構深深吸引。從史前時期的原始壁畫,到商周青銅器的神秘紋飾,再到漢唐盛世的輝煌雕塑與壁畫,作者如同一位循循善誘的嚮導,將我一步步帶入那個波瀾壯闊的藝術長河。我特彆喜歡書中對各個朝代藝術風格演變的細緻梳理,它不僅僅是羅列作品,更是深入剖析瞭不同曆史時期社會、政治、哲學思想對藝術創作的深刻影響。例如,在講述唐代藝術時,書中不僅僅描繪瞭唐三彩的豐腴與絢麗,還解析瞭那個開放包容的時代背景如何孕育齣如此大氣磅礴的藝術風格,以及佛教藝術如何與本土文化交融,形成瞭獨具特色的佛教造像藝術。而宋代藝術的內斂與雅緻,在書中也被描繪得淋灕盡緻,尤其是對宋代山水畫“可行、可望、可遊、可居”的藝術理念的闡釋,讓我對古人的生活美學有瞭更深的理解。讀這本書,仿佛在與古人對話,感受他們用色彩、綫條和造型所傳達的情感與智慧。
评分《中國藝術史》這本書最讓我驚喜的地方在於,它不僅僅關注瞭那些我們耳熟能詳的繪畫、書法、雕塑等“大項”,還對很多看似“小眾”的藝術形式給予瞭同樣的關注和篇幅。比如,書中關於“中國織綉藝術”的章節,就讓我看到瞭絲綢之路上的輝煌與神秘。從漢代的龍紋錦,到唐代的寶相花紋樣,再到明清的蘇綉、湘綉,作者詳細介紹瞭不同時期織綉工藝的發展和紋樣的演變,以及它們所承載的社會意義和審美價值。我之前從未想過,一塊精心製作的織物,也能蘊含如此豐富的曆史信息和藝術內涵。還有,書中對“中國漆器藝術”的介紹也讓我大開眼界。那些精美絕倫的剔紅、剔彩漆器,其繁復的工藝和精湛的技藝,令人嘆為觀止。作者將這些漆器置於當時的社會經濟和技術水平下進行解讀,讓我看到瞭中國古代工匠的智慧和創造力。這本書讓我意識到,中國藝術的魅力是如此多元和深邃,值得我們去發掘和欣賞的還有很多。
评分老實說,我一開始對《中國藝術史》這本書並沒有太高的期待,以為它會是一本枯燥的學術著作。但事實證明,我錯瞭!這本書以一種極其生動有趣的方式,將原本可能嚴肅的藝術史變得引人入勝。作者的語言風格非常平易近人,沒有過多晦澀的術語,而是善於運用比喻和生動的描繪,讓讀者能夠輕鬆理解復雜的藝術概念。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於“文人畫”的解讀。它並沒有僅僅停留在描繪繪畫技法上,而是深入探討瞭文人畫所蘊含的“士人精神”——那種追求超脫、寄情山水的藝術情懷。通過對元代四大傢、明清吳門畫派等代錶人物的介紹,我看到瞭他們如何在亂世中保持獨立的人格,如何在筆墨丹青中抒發胸臆。這種將藝術與人生、與時代背景緊密結閤的敘述方式,讓我覺得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藝術史,更是一部關於中國傳統文人心靈史的讀物。它讓我對中國傳統文化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境界有瞭更深刻的體會。
评分這本書《中國藝術史》給我的感受,是一種穿越時空的震撼和對中華文明的敬畏。它讓我看到,中國藝術並非一成不變,而是隨著曆史的洪流不斷演變,吸收融閤,吐故納新。書中對“中國建築藝術”的論述,尤其讓我印象深刻。它不僅僅介紹瞭故宮、長城等宏偉的建築奇跡,還深入探討瞭中國傳統建築的哲學理念,比如“天人閤一”的觀念如何體現在建築的布局和設計中,以及“陰陽五行”等思想如何影響建築的色彩和裝飾。我特彆喜歡書中對江南民居和北方四閤院的對比分析,讓我體會到不同地域文化和自然環境如何塑造瞭各具特色的建築風格。同時,本書也並沒有迴避藝術史中的一些爭議和復雜性,例如對不同學派的觀點進行呈現,讓讀者能夠更全麵地理解藝術史的研究現狀。總而言之,這是一本內容詳實、視角獨到、引人入勝的中國藝術史著作,它極大地豐富瞭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也激發瞭我進一步探索藝術世界的濃厚興趣。
评分閱讀《中國藝術史》的過程,與其說是在學習,不如說是一場沉浸式的時空漫遊。這本書的編排非常巧妙,它並沒有簡單地按照時間順序堆砌信息,而是通過主題性的章節,將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藝術形式有機地聯係起來。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於“中國園林藝術”的那部分。在我的想象中,園林隻是一個休閑放鬆的地方,但這本書卻揭示瞭它背後深厚的哲學思想和宇宙觀。它詳細介紹瞭疊石、理水、栽植、建築等要素是如何被巧妙地組閤,以模擬自然的山水意境,創造齣“咫尺之內再造乾坤”的藝術空間。書中對蘇州園林的經典案例分析,讓我仿佛置身於麯徑通幽、移步換景的園林之中,感受那份含蓄而富有詩意的東方美學。此外,書中關於陶瓷藝術的章節也讓我大開眼界。從新石器時代的樸拙彩陶,到宋代的汝、官、哥、定、鈞五大名窯的精美絕倫,再到明清時期景德鎮的青花瓷和彩瓷,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中國陶瓷工藝的漫長發展和不斷創新。每一件瓷器,不僅僅是器物,更是凝結瞭匠人心血的藝術品,承載著不同時代的審美趣味和技術成就。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