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史

中国艺术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中国艺术史
  • 艺术史
  • 中国艺术
  • 美术史
  • 绘画
  • 雕塑
  • 建筑
  • 书法
  • 陶瓷
  • 工艺美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中国艺术史》由中央美术学院薄松年教授精心编撰而成,内容包罗万象,网罗之广与其他相关艺术史书有很大的不同。本书以事件为主,特别是解释中国艺术史上重要作品的历史、艺术地位。文字简洁有力,不在学说理论的争论上拘泥。薄教授教学数五十载,从他的教学经验与和社会大众讲解艺术的经验,完成这本以图为主,贯通古今,囊括深度及通俗的艺术史大书。

  《中国艺术史》以大事纪的方式,时间为轴,从上古新石器时代的岩画到九Ο年代中华艺术中的重点事件,辅以数百余幅精美图片配合而成。内容不只涵盖了传统艺术史中道统表现及文人画风,其他以前较少与正艺术史共置的民间艺术与器物也被收纳入本书,门类之多,堪称现有图集中少有的表现,勾画出中国美术发展的轨迹,显示出中国美术的创造和成就。

  每一面为一个事件或主题,主文为重要性及在艺术史上的位置,小框则为画家生平及相关专有名词知识,也包括美术技巧及工艺风格的详细说明。

  • 五千年前,中华文化的表征,龙的形象已经出现在今内蒙古境内,却一直到1971才被人发现,称为「中华第一龙」。

  • 风流南唐李后主竟也怀疑宰相韩熙载漠视朝政,派顾闳中以画记载而成《韩熙载夜宴图》,殊不知宰相是因为内斗无力而悲观放纵,是新闻图像纪录的始祖之一,却令人沉思再三。

  • 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也是罕见的限展品,北宋《谿山行旅图》、《万壑松风图》,呈现的不只是宋朝书画的极致,也是画风与政治的巧妙映现。

  • 艺术如何呈现文革后的伤痕和反省,为当代艺术奠定的完整基础?

      对映于《世界艺术史》的《中国艺术史》,从与西方艺术如出一辙的岩石壁画开始,呈现了母性崇拜。人物画的精巧远在数千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就已如同当时的哲学思想般发达。

      当中华文化经过多次改朝换代,接受各种外来文化洗礼,往往有高超的具时代性的艺术成就。从震惊世界的蜀三星堆文化,到中古时期集多种文化累积的石窟佛教文化,在在体现中国艺术流传至今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也因为如此硕大的宝藏,多数人为之却步,加上宋朝以降文人画高标准的断定方式,造成艺术精英化的迷思。

      薄松年教授多年对于中国艺术的研究和民俗工艺艺术的钻研,本书才得以补足大部分中国艺术史书无法涵盖的丰富全貌。以艺术史上大事及重要作品为轴的呈现方式,也增加本书的实用性和可读性,绝对有助于对中国艺术史宏观式的认识。

    本书特色

      1、立体的编写方式,即介绍某一个艺术事件时,从其发生的背景、主要内容、作者创作意图、美学及史学价值等进行阐述,使读者对该事件有一个全面的、整体的认识。

      2、「以点及面」的?述,即在对主题事件进行详细剖析的同时,引入链结式的相关知识,如:同一流派的其他艺术家、同一题材的其他作品,尽可能地拓宽了阅读视野。

      3、图片数量非常可观,达500幅之多,重要的艺术作品,不但呈以全貌,还着重放大局部以便细观。

      一万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岩石上刻下了美的印记,宛如神灵的创造。

      几个打井的农民无意中发现沉睡地下两千年的秦始皇兵马俑,揭开了“世界第八大奇迹”。

      五羲之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它的收藏经历就像则传奇故事。

      屋宇房舍、商家店铺、士农工商、 贩夫走卒,《清明上河图》中一睹大宋东京汴梁的繁华。

      元四家、江南四大才子、清初四画僧、扬州八怪……千古人物竞风流。

      1917年,55岁的齐白石定居北京。他的作品在市场上以低于一般画家一半的价格出售都无人问津。这促使他对自己的艺术进行反思,形成了一生画艺中极富戏剧性的转折。

      1980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第二届全国青年美术展览,2米高的《父亲》引起轰动。因为灾样大的尺寸通常是用来描绘革命领袖人物的,而这幅肖像的主人公却是平凡的农民。

    作者简介

    薄松年

      1932年生,美术史论家、学者,河北保定人,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另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年画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编委,炎黄艺术馆艺术委员会副主任。1950年在河北雄县从事农村基层文化工作,1952年调入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深造,1955年毕业留校,担任中国美术史教学工作,曾得到着名美术史家王逊教授的指导。多年来致力于中国绘画史及民间美术的研究,曾获文化部及中国美术家协会颁发的中国年画研究奖。1990年8月至1991年10月应美国加州伯克莱大学邀请赴美研究及讲学。主要出版着作有《中国美术通史》(隋唐及宋辽金两卷,获国家优秀图书奖)、《中国绘画简史》、《中国年画史》、《中国美术全集‧山西卷》、《吉祥图案与家庭诸神》、《中国年画史》、《中国门神画》、《中国灶君神》、《南宋四家》、《郭熙》、《赵佶》、《马远》、《黄公望》、《中国美术史教程》等专着。

  • 《西方文艺复兴的辉煌:艺术、思想与社会变迁》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十四世纪至十六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波澜壮阔的文化图景与社会变革。我们将目光聚焦于意大利北部为中心的艺术创新、哲学思潮的复兴以及人文主义精神的兴起,如何共同塑造了现代西方文明的基石。这不是一部简单的艺术作品罗列,而是对一个伟大时代精神内核的系统性挖掘。 第一部分:文艺复兴的土壤与萌芽 (The Genesis: Soil and Seed) 本章首先考察了促使文艺复兴在佛罗伦萨、威尼斯、罗马等地蓬勃发展的历史、经济与社会条件。中世纪晚期商业贸易的繁荣、城市共和国的政治结构、以及对古典文化遗产的重新发现,为艺术与思想的解放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我们探讨了“人”的价值如何在神权主导的社会中逐渐被提升,以及早期学者如彼特拉克(Petrarch)如何通过对古典文献的整理与翻译,拉开了“人文主义”运动的序幕。重点分析了美第奇家族等赞助人阶层在推动艺术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他们不仅是财富的拥有者,更是文化风向的引导者。 第二部分:视觉的革命:绘画、雕塑与建筑的革新 (The Visual Revolution: Painting, Sculpture, and Architecture) 文艺复兴时期最引人注目的成就集中在视觉艺术领域。本部分详细阐述了艺术家们在技术与观念上的突破。 A. 透视法的确立与空间构建: 乔托(Giotto)的早期尝试为后来的突破奠定了基础,而布鲁内莱斯基(Brunelleschi)在建筑上对线性透视的科学应用,以及马萨乔(Masaccio)在绘画中对空间深度的精确把握,彻底改变了中世纪扁平、象征性的视觉表达方式。我们将分析这套新的视觉语言如何更真实、更具理性地表现世界。 B. 人体解剖学的回归与理想化: 艺术家们重新将目光投向人体本身,学习古希腊罗马的雕塑传统,并结合实际的解剖学研究。多纳泰罗(Donatello)的《大卫》如何标志着独立裸体雕塑的复兴,以及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在西斯廷天顶画中对人类力量与精神高度的极致颂扬,都将作为案例深入探讨。我们还将比较早期文艺复兴(Quattrocento)的写实追求与盛期文艺复兴(Cinquecento)的“崇高之美”(Terribilità)之间的微妙差异。 C. 建筑的理性与和谐: 建筑师们不再满足于哥特式风格的垂直向上,而是回归到古罗马的比例、对称与和谐原则。布鲁内莱斯基的佛罗伦萨大教堂穹顶,以及阿尔伯蒂(Alberti)的理论著作,展示了建筑如何成为数学、哲学与美学的统一体现。 第三部分:盛期之巅与风格的多元化 (The High Renaissance Apex and Stylistic Diversification) 十五世纪末至十六世纪初,艺术成就达到顶峰,以达·芬奇、拉斐尔和米开朗基罗“三杰”为代表。 A. 达·芬奇:科学与艺术的融合: 分析达·芬奇如何运用烟雾法(Sfumato)营造神秘氛围,以及他对手稿中对自然、工程和人体无尽的探索,展示了文艺复兴人“博学多才”的典范形象。 B. 拉斐尔:完美的和谐: 考察拉斐尔在梵蒂冈画室的作品,如《雅典学院》,如何通过精确的构图、宁静的色彩和完美的人物布局,实现了古典理想与基督教主题的圆融结合。 C. 风格的转向与曼涅里主义的兴起: 随着社会政治的动荡(如意大利战争),艺术开始偏离盛期的和谐与平衡。曼涅里主义(Mannerism)作为一种对古典理想的“反应”,表现出拉长的人物、不稳定的构图和人工化的色彩,标志着一个新阶段的开始。 第四部分:人文主义的哲学思辨与文学成就 (Humanist Philosophy and Literary Achievements) 文艺复兴不仅仅是视觉的盛宴,更是思想的解放。本部分探讨了人文主义思想如何渗透到各个领域。 A. 柏拉图学院与新柏拉图主义: 考察在科西莫·美第奇支持下建立的柏拉图学院,以及菲奇诺(Ficino)如何尝试调和基督教神学与柏拉图哲学,构建出一种更注重个体精神升华的宇宙观。 B. 政治思想的世俗化: 马基雅维利(Machiavelli)的《君主论》是文艺复兴对政治现实主义的标志性贡献。我们将分析他如何将政治学从道德约束中解放出来,关注权力的实际运作逻辑,这极大地影响了现代政治思想的发展。 C. 文学语言的奠基: 探讨彼特拉克开创的抒情诗传统,薄伽丘(Boccaccio)的《十日谈》对世俗生活的描绘,以及更晚期,如伊拉斯谟(Erasmus)在北欧对古典学与宗教改革的推动作用。 第五部分:超越意大利:北方法国的精致与细节 (Beyond Italy: The Refinement of the North) 虽然意大利是中心,但文艺复兴的精神在阿尔卑斯山以北也产生了独特的变异。本章对比分析了尼德兰艺术的特点。以扬·凡·艾克(Jan van Eyck)为代表的早期尼德兰画家,他们对油画媒介的掌握达到了令人发指的精细程度,专注于对日常物品和光影的微观观察,展现出一种更具象征性和宗教虔诚的现实主义风格。同时,我们也考察了丢勒(Albrecht Dürer)如何将意大利的人文主义理想与北方的版画技术和对自然细节的执着相结合,创造出独特的北方文艺复兴面貌。 结语:文艺复兴的遗产 本书最后总结了文艺复兴对西方文化不可磨灭的影响:它重塑了艺术家的身份(从工匠到天才),奠定了现代科学探究的基础,并确立了以人为中心的价值体系。文艺复兴不仅是对过去的“再生”,更是对未来世界的深刻预言。它教会了我们批判性思维、对完美的永恒追求,以及人类创造力的无限可能。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前8000- 岩画
    前5000-前3000 仰绍文化和马家窑文化彩陶
    前5000-前3000 原始社会时期的雕塑性作品
    前3000 玉龙与琮王
    前1600-前1046 司母戊鼎
    前1600-前1046 商代青铜器中的动物形象
    前770-前221 三星堆青铜人像
    前475-前221 春秋时期楚国的绘画
    前433 曾侯乙墓的美术珍品
    前221-前210 秦始皇陵兵马俑坑雕塑群
    前168 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帛画
    前117 霍去病墓石雕
    前113 长信宫灯
    前206-8 古滇国青铜器

    147 武氏祠画像石
    186 雷台东汉墓铜车马

    4世纪 顾恺之《洛神赋图》
    353 王羲之《兰亭序》

    5世纪 《七贤图》
    386-534 敦煌北朝本生故事画
    460 云冈石窟
    495-503 龙门石窟北魏造像和造像铭
    420-589 魏晋南北朝寺庙造像
    570 北齐娄睿墓壁画
    581-618 展子虔《游春图》
    627-673 阎立本《历代帝王图》

    7世纪 昭陵和干陵的陵墓雕刻
    672-675 龙门石窟奉先寺造像
    721-756 敦煌莫高窟佛教壁画《净土变相》

    8世纪 敦煌莫高窟
    103窟唐代壁画《维摩诘经变相》
    8世纪 唐代的山水画
    8世纪 韩干画马
    8世纪 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
    766-805 周昉的仕女画
    8世纪 唐代造像及绘画中的菩萨形象
    8世纪 颜真卿的书法
    618-907 唐代的三彩俑
    618-907 唐代金银器和铜镜制造工艺

    10世纪 荆浩《匡庐图》
    10世纪 黄筌《珍禽图》
    10世纪 董源的山水画
    10世纪 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中国艺术史》真是打开了我对中国悠久艺术传统认知的新窗口!我一直对中国古典绘画和书法充满好奇,但总觉得那些描绘山水、人物的作品背后似乎隐藏着太多我无法触及的深意。翻开这本书,我被它宏大的叙事结构深深吸引。从史前时期的原始壁画,到商周青铜器的神秘纹饰,再到汉唐盛世的辉煌雕塑与壁画,作者如同一位循循善诱的向导,将我一步步带入那个波澜壮阔的艺术长河。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各个朝代艺术风格演变的细致梳理,它不仅仅是罗列作品,更是深入剖析了不同历史时期社会、政治、哲学思想对艺术创作的深刻影响。例如,在讲述唐代艺术时,书中不仅仅描绘了唐三彩的丰腴与绚丽,还解析了那个开放包容的时代背景如何孕育出如此大气磅礴的艺术风格,以及佛教艺术如何与本土文化交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佛教造像艺术。而宋代艺术的内敛与雅致,在书中也被描绘得淋漓尽致,尤其是对宋代山水画“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艺术理念的阐释,让我对古人的生活美学有了更深的理解。读这本书,仿佛在与古人对话,感受他们用色彩、线条和造型所传达的情感与智慧。

    评分

    老实说,我一开始对《中国艺术史》这本书并没有太高的期待,以为它会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著作。但事实证明,我错了!这本书以一种极其生动有趣的方式,将原本可能严肃的艺术史变得引人入胜。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平易近人,没有过多晦涩的术语,而是善于运用比喻和生动的描绘,让读者能够轻松理解复杂的艺术概念。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文人画”的解读。它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描绘绘画技法上,而是深入探讨了文人画所蕴含的“士人精神”——那种追求超脱、寄情山水的艺术情怀。通过对元代四大家、明清吴门画派等代表人物的介绍,我看到了他们如何在乱世中保持独立的人格,如何在笔墨丹青中抒发胸臆。这种将艺术与人生、与时代背景紧密结合的叙述方式,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艺术史,更是一部关于中国传统文人心灵史的读物。它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中“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评分

    这本书《中国艺术史》给我的感受,是一种穿越时空的震撼和对中华文明的敬畏。它让我看到,中国艺术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历史的洪流不断演变,吸收融合,吐故纳新。书中对“中国建筑艺术”的论述,尤其让我印象深刻。它不仅仅介绍了故宫、长城等宏伟的建筑奇迹,还深入探讨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哲学理念,比如“天人合一”的观念如何体现在建筑的布局和设计中,以及“阴阳五行”等思想如何影响建筑的色彩和装饰。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江南民居和北方四合院的对比分析,让我体会到不同地域文化和自然环境如何塑造了各具特色的建筑风格。同时,本书也并没有回避艺术史中的一些争议和复杂性,例如对不同学派的观点进行呈现,让读者能够更全面地理解艺术史的研究现状。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内容详实、视角独到、引人入胜的中国艺术史著作,它极大地丰富了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也激发了我进一步探索艺术世界的浓厚兴趣。

    评分

    阅读《中国艺术史》的过程,与其说是在学习,不如说是一场沉浸式的时空漫游。这本书的编排非常巧妙,它并没有简单地按照时间顺序堆砌信息,而是通过主题性的章节,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艺术形式有机地联系起来。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中国园林艺术”的那部分。在我的想象中,园林只是一个休闲放松的地方,但这本书却揭示了它背后深厚的哲学思想和宇宙观。它详细介绍了叠石、理水、栽植、建筑等要素是如何被巧妙地组合,以模拟自然的山水意境,创造出“咫尺之内再造乾坤”的艺术空间。书中对苏州园林的经典案例分析,让我仿佛置身于曲径通幽、移步换景的园林之中,感受那份含蓄而富有诗意的东方美学。此外,书中关于陶瓷艺术的章节也让我大开眼界。从新石器时代的朴拙彩陶,到宋代的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的精美绝伦,再到明清时期景德镇的青花瓷和彩瓷,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陶瓷工艺的漫长发展和不断创新。每一件瓷器,不仅仅是器物,更是凝结了匠人心血的艺术品,承载着不同时代的审美趣味和技术成就。

    评分

    《中国艺术史》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地方在于,它不仅仅关注了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绘画、书法、雕塑等“大项”,还对很多看似“小众”的艺术形式给予了同样的关注和篇幅。比如,书中关于“中国织绣艺术”的章节,就让我看到了丝绸之路上的辉煌与神秘。从汉代的龙纹锦,到唐代的宝相花纹样,再到明清的苏绣、湘绣,作者详细介绍了不同时期织绣工艺的发展和纹样的演变,以及它们所承载的社会意义和审美价值。我之前从未想过,一块精心制作的织物,也能蕴含如此丰富的历史信息和艺术内涵。还有,书中对“中国漆器艺术”的介绍也让我大开眼界。那些精美绝伦的剔红、剔彩漆器,其繁复的工艺和精湛的技艺,令人叹为观止。作者将这些漆器置于当时的社会经济和技术水平下进行解读,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工匠的智慧和创造力。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中国艺术的魅力是如此多元和深邃,值得我们去发掘和欣赏的还有很多。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