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洛维夫人》是现代小说的里程碑。
作者维吉尼亚.吴尔芙以清丽精巧的意识流手法,结合女性感官特有的阴柔笔触,捕捉漫游缥缈声影和内心剎那的灵动,呈现出细腻繁复的吉光片羽。
《戴洛维夫人》一书,描绘戴洛维夫人从清晨为准备举行一场宴会而外出买花,到宴会行将结束。在这一天之中,作者以克莱丽莎自己泉涌的思绪、其他人物的思维的滑移以及全知观点的铺陈,让读者借由被割裂的片段意象中,去重拾作者企图表达的概念及情节。这部小说以两个部分构成:一是时间呈现定格,读者被引导去沉思空间中种种不同但却是在同一时间内发生的事件,所以有时作者引导读者站在伦敦的一条街上窥视着很多人的意识;一是空间凝结,在一个人的意识中上下移动,呈现人物一生中的各个片段。
译者简介
史兰亭
国立台湾大学外国语文学系,语言学研究所。曾获大马旅台同学会文学奖新诗组佳作;台湾大学马来西亚同学会文学奖新诗组佳作。着作有改编剧本《小王子》,<祝君早安>及<童话之死>等。
导论
游移于边界的灵魂
2002年电影《时时刻刻》的上映,再次唤起社会大众对维吉尼亚吴尔芙(1882-1941)及其小说《达洛威夫人》的关注与好奇。诞生于性别角色划分严谨的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维吉尼亚正如其在〈自己的房间〉(“A Room of One’s Own” 1929)一文中所虚构的「茱迪斯莎士比亚」一般,因为生为女性,无法和兄长一同接受正统的学校教育。然父亲藏书丰富的图书室和家中因文艺访客频繁所薰染起的文艺气氛,直接地挑起维吉尼亚强烈的求知慾望和对文学的热情。1904年维吉尼亚与手足共组「布鲁斯柏里艺文圈」(Bloomsbury Group),吸引无数哲学、美学、艺术、以及文学界的同好,创造一个众生喧哗的异言堂。集团中满是才华洋溢的青年知识份子,思想先进且创新、言论大胆地挑战旧有的制度和价值观念。1912年维吉尼亚与集团中的李奥纳多吴尔芙(Leonardo Woolf)完婚,夫妻并于1917年成立出版社,凭两人独特的眼光,出版许多在日后大放异彩、影响深远的作家之作品,如艾略特(T. S. Eliot)、佛洛依德(Freud)、佛斯特(E. M. Forster)及曼斯菲尔(Katherine Mansfield)。
吴尔芙敏感纤细的观察力和对传统写作僵化的疑虑,在「布鲁斯柏里艺文圈」和当代文人雅士的密集接触之后,迅速地转化为她对心理学及意识流创作技巧的高度兴趣。在其〈现代小说〉(“Modern Fiction” 1925)一文中,吴尔芙指出传统小说线性的叙事方式以及精密的佈局,无法真切地刻画人类流动的意识及网状的生命连结,亦无法捕捉人心剎那之间的感动、顿悟,和复杂的内心活动。从这个角度看来,她认为威尔斯(H. G. Wells)、贝内特(Arnold Bennett)、与盖斯沃其(John Galsworthy)的作品趋向物质化(materialistic)﹔因为过度着重外在事物的具体呈现,使他们忽略了笔下角色对环境的认知与反应。相比之下,乔伊斯(James Joyce)的小说显得性灵化(spiritual),亦更贴近生命的本质。吴尔芙文中并表示﹕「生命并非一组对称排列的车灯,而是一圈光晕、一种半透明的罩子,环绕着我们,从意识出始至其终结。」理想的小说不应着重在情节的铺张或角色性格描绘,而是在俯拾即是的意象之中、在持续流动的意识之中、在自由游移于不同时空的灵魂之中。
吴尔芙的第一部小说《出航》(The Voyage Out 1915)纪录少女瑞秋探索自我的旅程﹔主题创新,但叙事手法仍趋保守。第二部长篇小说《夜与日》(Night and Day 1919)依旧沿袭传统全知全能叙述方式呈现故事情节。但自第三本小说《雅各的房间》(Jacob’s Room 1922)开始,吴尔芙注入大量的反传统手法,借由交错不同的叙事角度、不同角色的内在独白、以及跳跃式的意识流动,从松散的、片段的、与夹杂空隙的结构中,描绘主人翁雅各的一生。历时两年写作,在1925年正式出版的《戴洛维夫人》中,吴尔芙的意识流技巧臻于成熟﹕没有情节、章节的故事,充斥着不同人物的瞬间感觉、自由联想、直接或间接的内心独白、和流洩涌现的多重意象。表面是记述伦敦国会议员之妻,戴洛维夫人,1923年六月在伦敦的某一天,但其中却织汇上百个形形色色的角色﹔各主题看似无关却又不规则地相互联结,从戴洛维夫人的宴会到女性次等地位、一次世界大战战前与战后的英国社会、异性恋霸权中的同性情慾、及理智与疯狂的权力对峙﹔时间跳跃数十年﹔空间亦随各角色之意识而流转四处。正如吴尔芙在日记中所言﹕「我在这本小说所要表达的东西太多了,从生到死、从理智到疯狂﹔我要批判当今的社会制度,并揭露它的整个运作方式。」
整部小说精采地展现了吴尔芙的「隧道理论」(tunneling process)。作者摒弃传统小说对人物的经营,致力挖掘不同角色背后不为人知的洞穴,并打通各洞穴、串联起错综复杂却四通八达的隧道,交叠现在与过去的双重时空、交织外在事件与内在意识,并巧妙地借由松动、转换主体与客体的位置,联系不同角色的经验于同一时空之中。例如,故事初始时公务车的引擎爆破声吸引了戴洛维夫人和众人的注意,叙述焦点由戴洛维夫人流转到在场行人的意识里,同时也顺势牵引出另一条叙述主线,将同为观众的塞普提姆斯带入故事。又,在彼得华尔施稍早短暂拜访戴洛维夫人的一幕,意识在曾为情人的两角之间轮转﹔两人时为主体,时为客体,互为主体亦互为客体,唯有仔细的读者方能细细拼凑出最接近真相的全貌。像是结合当代的立体派及印象派画风一般,小说中单一事件不再呈现单一平面事实,反由不同观者的不同角度共构多面向的立体事实﹔同一时间里,观者是自我主体,也是其他观者眼中的客体,多层次的意识将人与人之间的复杂网路脉络表露无疑。
原名为《时时刻刻》,《戴洛维夫人》透露除了英国国会塔顶的大本钟 (The Big Ben) 所代表的「物理时间」在支配人的外在生活,尚有「心理时间」流动于人的内在意识和潜意识之中。大本钟按时响起,钟声时时刻刻地提醒人们遵循强固的规律与现存体制。大本钟所划定的时间并非真实所在,因为真实乃存在于主观意识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时间所产生的认知上。然而,大本钟所设定的标准,象征社会中所有不容质疑的权威和保守势力——亦即小说中威廉布拉得邵爵士所言之「神圣的均衡」——毫不留情地划定界线,或有形、或无形,在不同的地方掌控着生存在团体中的每一个个体,箝制每个人的思想与行为,没有任何越界脱轨的空间。退伍军人塞普提姆斯即是权威之下的牺牲者之一。战争的残酷与好友的战亡,让塞普提姆斯成为徘徊在理智边界的「疯子」,其幻想、幻听、与幻觉的征兆,加上狂言狂语的行为,再再挑战既定的社会习俗与秩序。他热爱生命,但「阳光多么炙热」,亦即权威的力量太大,让战后心理受创的塞普提姆斯无法以权威所限定的社会符码和他人进行所谓的「理性」沟通。也因此在保守人士如威廉爵士的眼中,塞普提姆斯是个异类,是具有威胁性的他者(Other),必须送进疗养院进行休养,直到他重新循规蹈矩地进入「均衡」的殿堂中。在跃入死亡前,塞普提姆斯大喊﹕「我会把它交给你﹗」实际上,塞普提姆斯并未屈服权威。肉体的殒灭讽刺地解放了长期被强权压榨的灵魂。他交出去的只是躯壳,而死亡也是唯一的方式可以让他在保有自由心灵的同时,对强权压迫发出无声却严正的抗议。他的死亡代表一种反抗,但同时也是彼得华尔施所说的,代表「文明的其中一项胜利」。
塞普提姆斯的死讯,不啻为正在举办晚宴的克莱丽莎戴洛维带来不小的震撼。戴洛维夫人和塞普提姆斯乍看之下是两个毫不相关的个体,不论在年龄、性别、或社会阶级,皆有不同﹔但后者的死亡却触动了前者心灵一角,促其顿悟生与死、强权与弱势、正常与失常、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微妙关系。对克莱丽莎来说,塞普提姆斯充其量是个刚结束自己生命的小人物,但她却深刻且近乎精准地将陌生年轻人的死亡,与威廉爵士所代表的权威画上等号。年轻时的克莱丽莎也曾对生命充满热情与活力,也曾和同性友人莎莉之间产生暧昧情愫,但父权社会对于传统女人角色的期待,渐渐地阉割了克莱丽莎的女性自主意识,将她塑成一个符合标准的「家庭天使」(Angel in the House),温柔、纯净、并且忠实扮演父权所安排的角色。社会经验告诉她女人是永远的「他者」,如同「狂人」。唯有选择异性恋婚姻,选择为人妻、为人母的角色,她才能在奉父权体制为圭臬的社会,以附属品的身分安然存在,像面镜子永远反射男性的完整主体。塞普提姆斯就像是克莱丽莎的另外一个自我,而这个因后天社会化而退居幕后的隐性自我,渴望使用父权规范之外的的语言,期盼能有一天卸下多重的社会面具,为「自己」而活,以真实的自我面对大众。但在社会尚未准备好收纳「不同的声音」与「不同的女性形象」的同时,克莱丽莎选择一条和塞普提姆斯不一样的路。她知道唯有进入体制内的婚姻制度、暂时藏身在「戴洛维夫人」的社会角色背后,走入人群且使用体制内的沟通符号,她才有机会得以模煳、甚或消弭彊界的划分。一方面她为塞普提姆斯的死亡感到欣慰,终究这个善感的年轻人「不再害怕太阳的炙热」,不需要再受现实桎梏綑绑。另一方面,她也知道「她必须回到人群中」,必须邀请那些「邪恶」、却掌控社会秩序的权威人士,以议员夫人的身分交际应酬。但是,纵使舞台上众人看到的是「戴洛维夫人」,克莱丽莎并没有从世界上消失,她随时可顿入阁楼那属于她自己的小房间,面对她自己。
相较于塞普提姆斯的钟于自我,克莱丽莎採取一种妥协、折衷的方式,以双面生活迎合社会的期望并护卫自己的本性。某个程度看来,或许克莱丽莎正如同在彼得的内心独白中所言,是个虚假、太过关心阶级与社会的世俗人。然不能否认的是,不论是外在喧嚣的宴会或是既定的权威符码,都没有全然淹没克莱丽莎原有的声音或扼杀她隐遁的灵魂。反观同为上流阶级的布拉得绍夫人,在「十五年前她就已经沉沦了…她的意识走入他的(布拉得邵爵士)…她的屈服是快速的。」自始至终,我们不曾听闻布拉得绍夫人的本名,因为「她」已经不再存在了。存在的,是一副没有灵魂的躯壳,永远宣示对父权体制的忠实。大本钟的沉重钟声将外在时间组织、规格化,有人全然抵抗(如塞普提姆斯),有人全然接收(如布拉得绍夫人),但克莱丽莎戴洛维选择中界地带(liminal zone),跟着物理时间走,却也让流动的自我主观意识驰骋于不同的内在时空之中。同样地,虽然在「神圣的均衡」压迫之下,肉体死亡是一种心灵解脱,但唯有肉体在群体中活着,个体才有可能改变旧的制度、重划疆界、进而创造新的世界。世界不可能为个人而转动,因此,游移于外在事件与内在意识的灵魂不仅要学习与自己的孤寂相处,也该学习使用、解构、进而建构群体的共通符码。
除了克莱丽莎与塞普提姆斯之外,小说中从多重的流动叙事声音,亦牵带出其他许多值得讨论的角色,就有待读者去细细品味了。
张礼文
(文化大学英文系助理教授)
2006年12月25日
最近刚看完《戴洛维夫人》,这本书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它不是那种读完就能立刻放下,然后继续之前的生活的书。相反,它会让你在合上书的那一刻,依旧沉浸在书中的世界里,久久不能自拔。 这本书最让我着迷的地方,在于它对人性的洞察。作者能够非常敏锐地捕捉到人物内心深处的情感变化,那些在表面平静之下的暗流涌动。我感觉书中的每一个角色,都活灵活现,有血有肉,她们的喜怒哀乐,她们的挣扎与彷徨,都那么真实,那么 relatable。这本书也让我对“时间”这个概念有了新的认识。它不是简单的流逝,而是充满了回忆、情感和意义。作者用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将过去、现在和未来交织在一起,展现了人生的多维度。读这本书,我仿佛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生活,也更加懂得如何去面对未来的挑战。
评分《戴洛维夫人》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一个宁静的午后,独自一人坐在窗边,手中捧着一杯热茶,慢慢地品味生活。它没有轰轰烈烈的爱情,也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但却有着一种沉静而深刻的力量。 我最欣赏的是书中人物内心的独白。作者非常擅长通过细腻的笔触,将人物内心的情感世界展露无遗。那些不为人知的秘密,那些深埋心底的渴望,那些对过往的追悔,都通过文字一点点地浮现出来。我感觉作者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心理医生,能够精准地捕捉到人性的最细微之处。这本书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而是一个由无数个细小的瞬间组成的集合。每一个瞬间都充满了意义,都值得我们去细细体会。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内心变得更加平静,也更加懂得如何去爱自己,爱身边的人。
评分《戴洛维夫人》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走进了另一个时空,去体验一段完全不同的人生。它的文字并不华丽,但却充满了力量,能够直击人心。 我特别喜欢作者对生活细节的描绘。那些平凡的场景,在作者的笔下,却变得充满了诗意。我感觉自己就像是亲身经历了书中人物的生活,感受着她们的喜怒哀乐。这本书也让我对“成长”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充满了曲折和反复。书中的人物,在人生的道路上,也在不断地学习和成长。她们的经历,让我觉得非常受到鼓舞。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内心变得更加坚韧,也更加懂得如何去拥抱生活中的不确定性。它让我相信,即使面对困难,我们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评分说实话,第一次拿到《戴洛维夫人》这本书,我并没有抱太大的期待。我平时看的书类型比较杂,但总的来说,偏爱一些情节紧凑、节奏明快的作品。所以,当看到这本书的篇幅和那种细腻的笔触时,我甚至有些担心自己会不会读不下去。然而,事实证明我的顾虑是多余的。这本书虽然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却有着一种难以言喻的魅力,一种能让你沉浸其中的力量。 我特别喜欢作者对细节的刻画。无论是人物的动作、神态,还是环境的描写,都力求精准到位,仿佛能让你身临其境。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时间流逝的描绘,那种淡淡的忧伤和对过往的追忆,写得非常动人。书中的人物,虽然生活在不同的时空,但她们身上所体现出的那种对生活的热爱,对幸福的追求,以及在面对困难时的坚韧,都深深地打动了我。我经常在想,生活中的我们,是不是也和她们一样,在平凡的日子里,努力地寻找着属于自己的那份光彩。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生活,让我更加珍惜当下,也让我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评分《戴洛维夫人》这本书,我之前在书展上看到过,封面设计得很有质感,那种淡淡的水墨色调,配上一个模糊的老照片,就有一种莫名的吸引力。当时犹豫了一下,没立刻入手,想着之后找机会再看看。最近整理书架,才想起这本书,找出来翻了几页,嗯,确实是很有味道的书。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那种细腻的情感描绘,特别是对女性内心世界的探索。书中人物的思绪,就像是潺潺流水,时而平静,时而激荡,但都非常有层次感。我感觉作者特别擅长捕捉那些转瞬即逝的情绪,那些不为人知的渴望和遗憾,都通过文字一点一点地渗透出来。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常常会不自觉地将自己代入进去,体会那种复杂的心情,那种在生活琐碎中寻觅意义的挣扎。它不像市面上很多畅销书那样,情节跌宕起伏,而是更注重内心的平静和对自我认知的过程。我觉得,这本书就像一杯陈年的普洱,初尝可能有些寡淡,但越品越有滋味,越能感受到其中的醇厚和回甘。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深厚,字里行间充满了智慧和对人性的洞察,让人在阅读中不断反思,不断成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