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并被许多大评论家认为是巴尔札克作品中「最出色的画作之一」!
《小气财奴葛兰岱》为巴尔札克的《人间喜剧》系列其中一支,它就像一道甜美的轻食佳餚,风情恬淡却百感交集、余味缭绕。
于一八三三年出版,内容充分揉合了法国十九世纪的人文气息,鞭辟入里地显展现中世纪女子的落寞情怀以及大时代的社会金钱观。
平铺直叙的文字笔法、简单明确的人物支线,故事环绕在一位性格鲜明强烈的老人身上,正如巴尔札克本人所述:「这是一出没有毒药,没有尖刀,没有流血的平凡悲剧。」
不同于古典希腊悲剧的磅礡与煽情,此部作品以精巧细腻的文藻酝酿出深远的隽永情怀。
作者简介
巴尔札克(Honore de Balzac)
巴尔札克(一七九九─一八五○年)生于法国都兰,放弃内心对文学巨大强烈的兴趣,奉父命进入律师事务所攻读法学,但年轻的他仍旧无法忘情文学,经历家庭革命之后辞去法律职务,投注毕生精力于创作的世界中。
但现实总是战胜理想,这道理运用在许多划时代大作家身上也是屡试不爽。巴尔札克在处女作评价不尽理想的情况下,重拾他的商业技巧及生意头脑,他一生中体验了破产、倒闭、负债,生活上的历练将他的作品淬练得更加成熟。
之后的《舒昂党人》使他初露头角,直至《小气财奴葛兰岱》,巴尔札克已经是享誉欧洲的大作家,法国文评家别林斯基曾惊叹他小说中的众多人物、个性竟绝不雷同。法国小说家左拉也指出,在巴尔札克那些生动而逼真的主角形象面前,古希腊罗马的人物变得苍白无力、浑身颤抖,中古时代的人物更像玩具兵一样倒伏在地!由此可见巴尔札克写作能力的创意喷薄以及幻化万千。
译者简介
林舒莹。
台湾省宜兰县人。中国文化大学法文系毕业,比利时鲁汶大学大众传播系硕士,以及欧洲研究所硕士。译作有《我还活着-潜水钟之爱》《第一口啤酒的滋味》(水晶);《爱丝的一千零一夜》、《老鼠先生《高老头》(高宝)。
※政治大学外语中心教授 阮若缺 导读
拜金主义下的牺牲者:欧琴妮?葛兰岱
对巴尔札克而言,一八三三年是关键的一年,作者在此时出版《小气财奴葛兰岱》(原名:欧琴妮?葛兰岱)并非偶然,这是继四册「私生活场景」(Sc?nes de la vie priv?e)如《高老头》、《三十岁的女人》后,另一系列书「外省生活场景」(Sc?nes de la vie de province)的开始,与巴黎生活形成强烈对比,为其写作生涯重要的转折点;同时,这也是他感情生活的决定性时刻。在本书题词中,巴尔札克是献给一位叫玛丽亚的美女,这位女士确有其人,且作者也是以她来塑造欧琴妮?葛兰岱的轮廓,但若更深一层的剖析,才发现本书其实是献给热恋对象韩丝喜伯爵夫人的,意指不论天荒地老,巴尔札克会像欧琴妮般痴心,等待美人奔向自己的怀抱。
此外,巴尔札克也将其跌跌撞撞的个人生活,结合了法国大革命后纷扰的局势,而完成此书。他就曾在《人间喜剧》的导言中说过:「……我不过是历史学家的书记而已,在列出善恶德行的清单,蒐集激情的故事,描绘各种性格,选择社会上的主要事件,结合若干相同个性之特点并归类的同时,我或许能写出一部被史学家遗忘的历史,即风俗史。」
本书最精彩的部分,就是作者用漫画式夸张的手法塑造了一个既贪婪又吝啬的老葛兰岱形象,他的一言一行,都表现了嗜财如命的特性;亲情、友情对他来说都是些无聊的东西,但他却晓得如何利用它们,就像他明白如何抓住时机买空、卖空、屯积居奇一般。
首先,我们都看出老葛兰岱苛刻成性,早上分配面包与食物,晚间分配蜡烛给妻子和女儿,凡和开销有关的事,他都要插手。再者,巴尔札克以大篇幅描述老兰岱为了赶走姪子查理,故意装出口吃的样子(见P166?179),以使人相信他是个负责的兄长,其实他欲从中牟利的情景,实令人匪夷所思。后来,老葛兰岱看到查理留下来的金小匣时,眼睛为之一亮,原先盛怒的表情立刻堆满了笑容,口中直夸女儿有慧眼,双手企图抢夺首饰盒,并拿出刀子要将金制的徽饰撬下来,这一幕更露骨的呈现他唯「金」是图的本性。
而作者极尽讽刺之能事,更证明了「人之将亡,其言也善」对老葛兰岱的不适用;在葛老头的身上,我们见不着一丁点的人性余辉:重病时,他床头是铺满金子的;当收租和进帐日子来临时,他僵直的身子便活了起来,他叫女儿把钱装在袋子里叠起来,锁在密室里。临终前,他要求将金子拿到面前,傻傻地盯着金路易,还说「它让我暖和」。当神父来做法事时,他看到十字架、烛台及银制的圣水缸时,眼珠子竟活了起来。当教士把镀金的耶稣像拿近他的嘴唇边,让他亲吻基督时,葛老头做了一个很大的手势,想要抓住的竟是金子,而这最后的使劲儿,就成了致命的一击,真是「人为财死」的最佳写照。另外,造成鲜明对比的是,女儿滴在他冰冷手上的热泪,他则视而不见,最后的嘱咐语竟是「好好照顾一切,妳知道我那边的东西(钱财)!」
此外,巴尔札克并透过老葛兰岱的独生女──欧琴妮的心路历程及女性的悲剧形象,控诉了拜金主义对社会的毒害,当父亲希望女儿在克于秀家族与格拉森家族择一而嫁时,欧琴妮未正面顶撞,只是试图做一些使大家族不悦的事,而这一切都让她暗暗高兴。当风度翩翩的巴黎堂哥查理出现在女主角的面前时,那两家人简直就是乡巴佬,早就被比下去了。在父权淫威下成长的欧琴妮,为了替堂哥准备一顿较丰盛的早餐,首度察觉自己开始「背叛」小气的父亲,并有罪恶感,但她已二十三岁,「决定顺着自己的天性,不违背自己的感情与感受」。连高个儿娜侬,也因查理而与她所敬重的主子老葛兰岱起争执……何况葛老头对家破人亡的姪儿,自是百般嫌弃,还说风凉话:「这年轻人没啥好的,他关心死者比关心钱还多。」从此刻起,欧琴妮更感受到父亲的残忍无情,她还为了父亲要查问金子的事,首次不惜与他争辩;这些事件似乎令我们看到一丝女性意识的抬头,至少欧琴妮不像葛兰岱夫人般软弱,事实却不尽然,欧琴妮仍是被情所困,她仅是从这个父权牢笼跳入另一个桃色深渊而不自知,却终不后悔。
巴尔札克在作品里就多次提醒女人註定要以悲剧收场的原因:
1.「女人的错误几乎都来自对善的信仰或自认是对的。」(P192)这点与十八世纪沙德的看法不谋而合。
2.「在大部分情况下,女人比男人有更多痛苦的理由,而且比他们更受苦。男人有他的力量及权力:他们做事、前进、干活、思想、拥抱未来,并可从中得到安慰。查理也是如此。但女人却是停滞不前,带着无法挣脱的忧伤面面相觑,跌落在男人为她们挖掘的痛苦深渊里,常常是带着希望与泪水来满足他们。欧琴妮也是这样,她的命运就此开始。感觉、爱情、痛苦、奉献,永远是女人的宿命。……」(P227)作者在此阐明当代男人因处理感情和处世态度的不同,造成女性比较为情所苦的现象,但并未提出解决之道。
3.对欧琴妮而言,「她的初恋及唯一的爱,就是忧伤的起源。」(P287)难道巴尔札克的意思是,只要女主角无爱无恋无慾,也就无所谓伤心可言?!
4.「索缪尔的房子,那间没有阳光、没有热气、绿树成荫、悲伤的屋子就是她生活的写照。」(P321)欧琴妮因为爱情,而体认到自我的存在,最后也由于爱情,回到她那阴冷的角落。
其实,欧琴琴并没有从这段心灵折磨中得到教训,跳脱出男性宰制的天地,只知躲在娜侬的保护下,哭泣地说:「只剩我们俩了……」、「只有妳爱我。」但只要男方答应让她保有肉体的圣洁,她愿随俗结婚,甚至守寡后,仍有再婚的念头……。说穿了,她的生命就一直浪费在无尽的守候中,也无意与社会制度挑战,是个十足的活死人。
再者,巴尔札克仍沿袭了十七、八世纪书信体小说的手法,将部分情节,借鱼雁往返巧妙地交待,例如欧琴妮阅读查理写给女友维妮和友人艾枫斯的信。原本查理对欧琴妮一家,甚至整个索缪尔家族而言,是个「闯入者」(intrus),如今欧琴妮踏入查理房间,反而也成了「闯入者」,这一进一出的「窥探」颇具情色意味。又最后查理从印度衣锦荣归,七年来没只字片语的人,动起笔来,必是无事不登三宝殿。信首称谓是「亲爱的堂妹」(P229),而非「吾爱欧琴妮」;信中的内容可说是废话连篇,重点只在信尾:「您可以用快马帮我的小匣子寄到伊勒汉──贝腾德?奥比翁宅邸。」(P303)此刻的查理已迫不及待地再度用小匣子当定情物,送给新欢奥比翁小姐了。七年来,借着爱、宗教、对未来的信仰活下去的欧琴妮,在看了格拉森先生写给他夫人的信后,才更加了解查理的为人;爱虽破灭了,但她对他仍是愚忠。这些年来,她唯一学会的,就是明白金钱的妙用,不过,当她週遭的男人都是可以用金钱来收买时,这世上也就没有什么是珍贵的了。
阮若缺
政治大学欧文学程教授
对于《小气财奴葛兰岱》这个书名,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这绝对不是那种走温情路线的书。你想啊,“财奴”这两个字,就带着一股子压抑、束缚,甚至有点病态的味道。我常觉得,那种过度追求财富,把金钱当作人生唯一目标的人,内心深处其实是匮乏的。葛兰岱这个名字,听起来就不是那种会慷慨大方、乐善好施的人。我很好奇,他的“小气”是不是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是不是为了省钱,可以牺牲掉很多更重要的东西,比如情感、人际关系,甚至尊严?这本书会不会是一出关于人性深渊的寓言?它会不会揭示出,当一个人被金钱的欲望吞噬后,会变成什么样子?是变成了麻木不仁的机器,还是一个内心充满恐惧和不安的灵魂?我预感,这本书里的葛兰岱,可能是一个悲剧人物,他的“小气”背后,隐藏着更深层次的孤独和无助。我希望作者能深入挖掘这个角色的内心世界,让我们看到一个被物质牢笼困住的灵魂,以及这种生活方式对他造成的不可逆转的伤害。
评分《小气财奴葛兰岱》这个名字,乍听之下,就让人有点想笑,又有点忍不住好奇。我们台湾人嘛,多少都接触过一些“省吃俭用”的长辈,但“财奴”这个词,感觉比“小气”更进了一层。它好像带有一种被金钱控制的宿命感,而不是单纯的节俭。我脑海里浮现出一个画面,一个可能非常富有,但生活过得无比精打细算,甚至有点可笑的人。葛兰岱这个名字,听起来有点洋派,但结合“小气财奴”,又多了一种接地气的质感,让人觉得这个角色可能就生活在我们身边,只是我们不知道他的真实面目。我特别想知道,他为什么会成为一个“财奴”?是因为对失去的恐惧,还是对占有的极度渴望?他的“小气”会不会引发一系列啼笑皆非的故事,或者,揭示出隐藏在极度节俭背后的,更深层次的人性弱点?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展现出,一个人如何被金钱的欲望所吞噬,以及这种生活方式对他的人生究竟意味着什么。
评分《小气财奴葛兰岱》,这书名一出,我就联想到很多经典的老电影和小说里那些刻薄又富有的角色。你知道的,就是那种坐拥金山银山,却过着比穷光蛋还节俭日子的人。我挺好奇,这个葛兰岱是不是就像我们生活中偶尔会听到的那种,明明很有钱,却连一杯咖啡都舍不得请人喝的邻居?但“财奴”这个词又有点不同,它好像暗示着一种被财富奴役的状态,而不是主动的选择。是不是他根本无法摆脱这种对金钱的痴迷,甚至到了病态的程度?我期待这本书能带来一些黑色幽默,让我一边为葛兰岱的“小气”行为忍俊不禁,一边又为他感到一丝同情。也许,他所谓的“财奴”身份,只是一种外在的表现,内在的他可能有着不为人知的苦衷,或者,他正用这种极端的方式,来弥补内心的某种缺失。我很好奇,作者会如何描绘他的生活细节,那些微不足道的花费,那些精打细算的账本,那些为了省钱而做出的令人匪夷所思的决定。
评分这书名《小气财奴葛兰岱》光听起来就很有趣,立刻勾起了我的好奇心。你知道吗,我们台湾人嘛,多少都有点“实用主义”的影子,对于“小气”这件事,大家通常是又褒又贬,说它抠门,但又暗地里佩服人家会算计,会守财。所以,当“小气”跟“财奴”这两个词摆在一起,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一个画面:一个精打细算、锱铢必较,可能还有点孤寒的老头,但是他一定是个有钱人!葛兰岱这个名字听起来有点欧式的味道,但又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贵族感,反而有点接地气,让我觉得这个角色可能藏着什么故事。我特别好奇,这个“小气财奴”他到底是怎么成为财奴的?是天生如此,还是有什么特别的经历让他变得这么吝啬?他的小气体现在哪些方面?是吃饭不舍得点菜,还是买东西都要货比三家比到最后一家?或者更夸张,连灯都不舍得开?这些细节才是最吸引人的,也最能看出作者的功力。我期待这本书能描绘出一个鲜活立体的人物,让我们看到这个“小气财奴”在面对各种生活琐事时的种种反应,或许还有一些出人意料的幽默之处。
评分听到《小气财奴葛兰岱》这个书名,我第一印象就是,这可能是一部关于“抠门”的极致描绘。但“财奴”这个词,又让我觉得事情没那么简单。它不仅仅是“小气”,更像是一种被财富绑架,无法自拔的状态。在台湾,我们讲究“爱物惜物”,也讲究“勤俭持家”,但“财奴”听起来就有点走火入魔了。我好奇,这个葛兰岱究竟是怎么走到这一步的?是不是从一开始就是一个把钱看得比一切都重的人?还是有什么事件,让他从一个普通人变成了“财奴”?我想象中的葛兰岱,可能是一个在物质上极其富有,但在精神上却无比贫瘠的角色。他可能拥有整个世界,却活在最狭小的角落里。我期待作者能用犀利的笔触,揭示出这种极端生活方式背后的人性困境,以及“财富”本身是否真的能带来幸福。这本书会不会让我反思,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东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