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思妥也夫斯基所留下的旷世杰作,不但对西方世界多数思想家及作家都具有深远影响力,并也使自己成为世界文学史上数一数二的经典大师!
曾荣获2003年英国BBC大阅读TOP100的俄国文学经典<罪与罚>,新译本洗湅出新灵魂!
在十九世纪中叶的俄国社会,贫富不均的情况相当严重,知识并不等于财富。穷苦的大学生拉斯克尼科夫在饥寒交迫的情况下,谋杀了当铺的老太婆,之后拉斯克尼科夫却饱受罪恶感的摧残,因而怀疑起上帝与人的关系,最后他遇到一名靠卖身养活家庭的女孩--苏妮雅,她带领拉斯克尼科夫重新走上光明大道,但不是因为上帝或是教义,而是受到苏妮雅伟大的精神感召,再次证明:上帝之爱不但能以各种意象呈现,更是无边无际!
作者简介
杜思妥也夫斯基(Fyodor Dostoyevsky)
杜思妥也夫斯基,俄国最戏剧化的黑暗小说家,作品以描写俄国百姓绝望的心态以及人神问题为主。
他的第一部短篇小说<穷人>,被誉为全俄首创的社会类型小说,之后因被控反对沙皇尼克劳斯一世遭逮捕,长达十二年的苦窑体验缩短了他的写作生涯,对其写作风格影响深远,也初步勾勒出了他日后许多伟大作品的雏形。
他的<死屋手记>曾获屠格涅夫大力赞扬,并被托尔斯泰评为「最优秀作品」。其余杰作如<被欺凌与被侮辱的>、<冬天?的夏天印象>、<地下室手记>等都是有口皆碑的巨作。
而<罪与罚>、<白痴>与<附魔者>,以及耗尽他毕生心力的力作<卡拉马助夫兄弟们>,更让他名列全世界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
杜思妥也夫斯基所留下的旷世杰作,不但对西方世界多数思想家及作家都具有深远影响力,并也使自己成为世界文学史上数一数二的经典大师!
<导读>贫富无间,神魔混血的巨作 陈建志
重读<罪与罚>,我却想到看台湾的纪录片<无米乐>时,那种热泪盈眶的经验,以及后来「白米炸弹」的真实事件。
贫穷的稻农辛苦耕种,有米无米,都得苦中作乐,却无法抵挡WTO将要叩关台湾的压力,他们最亲的土地都要废耕,进入更悽惨的境地。后来出现了一个在米袋中装炸药的怪客,炸药足够吓人,却不会炸伤人,用来抗议WTO的不公。这旋即被捕的怪客就被称为良心犯。
从某方面看,<罪与罚>的男主角拉斯克尼科夫也是一个良心犯。他是个穷到不得不辍学的大学生,由于生活与其他压力,竟杀死了放高利贷压榨他人的老太婆,抢了她的财物。此后大学生就遭到良心的折磨:他认为杀「恶人」是合理的,但内心不断交战辩论,却总也无法解决恐怖的痛苦。
他向也是来自贫困背景的卖淫少女苏妮雅告白,谁知隔墙有耳,被贵族坏胚听到,又导致更戏剧化的紧张情节,连他的妹妹都被卷入危机。然而到最后,大学生还是受到自己的心理压力与苏妮雅的感召,到警察局自首。
由于主动投案,过去又有良善的行为,他只被判八年苦役,流放西伯利亚,苏妮雅一往情深陪他前去,在冰天雪地相依为命,让他渐渐悟到一种基督精神,看见生命的希望。 从表面上看,这是一本谈「钱」的小说,探讨穷人处境,社会写实的意味浓厚。目前台湾,甚至全球的贫富差距都越来越严重,大学生贷款唸书的比率高得惊人,偏偏助学贷款等方案又不足以解决问题。在美国,有三分之二的学生要打工赚钱。此时来读以大学生为主角的<罪与罚>,才更是憷目惊心。
我的一位大学学生说:「以前农奴还知道去攻打庄园主人、大地主,可是现在的穷人都不知道要攻打谁了。」是啊,现在街头上人人衣装光鲜,谁贫谁富谁知道?只是数据显示全球的财富只掌握在20%的人口,这问题又该如何解决?
这也是杜思妥也夫斯基(一八二一?一八八一)一直在问的问题。事实上,杜氏本人就来自穷困家庭,二十五岁时以中篇小说<穷人>惊艳俄国文坛,赞美他「对贫穷和苦难有一种极为深厚热切的同情。」后来他就为了抗议贫富不均、「民众的解放事业」,在某聚会中朗读了一篇抨击沙皇的文件,差点被抓去枪毙。
有些论者认为杜氏在描写本书结尾时,太一厢情愿,好像拖了一条光明的尾巴,但其实不然,因为他那次虽没被枪毙,却活罪难逃,被流放西伯利亚苦刑四年,又外加五年兵役。身心折磨十多年之后,一八六七年<罪与罚>才出版。因此杜氏这本书,是以亲身血泪写成的。
但本书当然不只如此而已。杜氏的个性很特别,天性中彷彿一直有神与魔的纠缠,在不得解脱之间,磨出极为深刻的哲思。像<罪与罚>这样看似单纯的犯罪事件,就被他写成巨册,多重观点有如一颗钻石的多切面闪烁,既有探讨贫富不均的社会写实笔法,又有洞察罪与净化的宗教眼光。此外又还有犯罪心理学、接近尼采的超人哲学、狂人剖析(他后来患了癫痫),更有直抵灵魂的幽深挖掘。杜氏自言:「他们说我是心理学家,这是不正确的。我只是更高意义的写实主义者;也就是说,我把人灵魂中一切深沈的事物描绘出来。」
在十九世纪的俄国,杜思妥也夫斯基、托尔斯泰、屠格涅夫并称三大巨匠,形成俄国小说史上的最高峰。托尔斯泰以大部头的<战争与和平>闻名,杜氏也不遑多让,在代表作<罪与罚>之后,还有重量级的<白痴>、<附魔者>,直到最后一部巨着<卡拉马助夫兄弟们>,令人惊叹他创作量的丰盛喷薄。
大评家哈洛卜伦(Harold Bloom)写<西方正典>,在俄国文学中只选了托尔斯泰。如果说托尔斯泰是具有恢弘史观,强调宗教、道德与美学的神,则杜氏是个神魔混血儿,时时陷入天人交战,带有不可控制的邪气,最后却又在重重阴影中透露良善微光。托尔斯泰视战争为生命的基本法则,不爱也不恨,杜氏却转外在战争为个人的内心之战,钻入极为私密的领域去探索,近乎怪异的去描写人被扭曲的自卑、自溺、疯狂与压抑,而又将这一切抱在怀中,混沌杂乱的消化,直到终于昇华。
托尔斯泰和屠格涅夫都是富家子弟,也许比较容易有天生的光明精神。只有杜氏出身贫困,十八岁时父亲被农奴杀死,从小就经验与另两位大师相当不同的人生之路,因此气质更显突出。他不但有癫痫症,还是个老是赌输的上瘾赌徒,个性狂热极端,或许这也是他下笔滔滔不绝,如脱缰野马的原因。
<罪与罚>虽是大部头书,其实并不难读,人物不多,情节、基本结构就如上述的那样简单。既然情节不复杂,篇幅就都放在人性与哲思的复杂上了。当然,像善良的大学生却干下杀人案,卖淫少女其实是纯洁天使,这样的人物矛盾刻画在现在并不稀奇。以现代眼光来看,比较珍贵的还是他的那一点魔性。
在本书的结尾,男主角做了一个异梦,梦见了几种具有智慧的怪异病菌从亚洲传到欧洲,侵袭人体,新的流行病让人们全都发了疯,人人都自认为是正义真理的化身,却彼此争吵仇恨,导致大规模的毁灭,只有少数的「神选者」得以逃开……这个噩梦在当时是新颖的描写,也是个预言。而在现代看来,也还是一个不断被科幻电影、小说重复的寓言。杜氏在最好的时候,就能达到这种神魔交融的奇异境界。<罪与罚>正是贫富无间、善恶变幻,痛苦与昇华的明证。
(本文作者为作家、淡江大学英文系助理教授)
最近又重读了《罪与罚》,这次是带着成熟的心境。不得不说,Dostoevsky 对人物心理的刻画简直是鬼斧神工。Raskolnikov 的内心斗争,那种撕裂感,读来让人心惊肉跳。他一开始坚信自己是“超人”,可以凌驾于道德之上,但当他真正杀了人之后,那种恐惧、懊悔、孤独感瞬间将他吞噬。你看着他一步步走向疯狂,又看到他偶尔闪现的人性光辉,整个过程跌宕起伏,让人欲罢不能。尤其是在审讯室里,那个Porfiry Petrovich,简直是心理博弈的大师,他不动声色地一点点瓦解 Raskolnikov 的心理防线,太精彩了!我印象最深刻的是 Raskolnikov 在被捕后的内心独白,他那种不服输的倔强,但又无法摆脱内心的煎熬,那种绝望感,让人感同身受。这本书之所以经典,就在于它直击人性的最深处,探讨了罪恶、惩罚、信仰、救赎这些永恒的命题,而且是通过一个充满张力的故事展现出来,让人在阅读中不断反思。
评分啊, Dostoevsky 的《罪与罚》!这本书我读了好几遍,每次都有新感受。第一次读的时候,我还是个学生,对社会还懵懵懂懂,只觉得 Raskolnikov 这个年轻人好矛盾,又聪明又颓废,为了自己的“理论”杀人,但又被良心折磨得死去活来。书里对圣彼得堡的描写也特别真实,阴暗潮湿的巷子,拥挤不堪的房间,仿佛能闻到那股子霉味和人肉味。我特别喜欢读到 Raskolnikov 在街头游荡,在思绪万千中与形形色色的人擦肩而过。那些小人物,比如那个喝醉酒的官员,或者那个被欺负的妓女 Sonya,他们身上折射出那个时代底层人民的挣扎和无奈。而 Sonya,她简直就是黑暗中的一道光,那种纯粹的信仰和无私的爱,真的能治愈人心。我常常在想,如果 Raskolnikov 没有遇到 Sonya,他会不会彻底堕落?这本书不是单纯的犯罪故事,它更像是在探讨人性的深渊和救赎的可能性,每次读完都让我对生命有更深的思考。
评分《罪与罚》是一本让人看了会“痛”很久的书。Dostoevsky 的笔下,圣彼得堡不再只是一个城市,而是一个充满压抑、污秽和绝望的象征。Raskolnikov 的内心世界,更是像一片被阴影笼罩的沼泽,他的每一次思绪,每一次行动,都充满了矛盾和挣扎。他自以为是“超人”,可以凌驾于凡俗道德之上,但当他跨过那条界线,他所面对的,是比任何外部惩罚都更可怕的内心煎熬。我常常在想,如果不是 Sonya 出现,他会不会真的就此沉沦?Sonya 的存在,是一种近乎神性的光芒,她用最纯粹的爱和信仰,去感化一个被罪恶侵蚀的灵魂。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复杂和脆弱,也让我看到了在最黑暗的时刻,希望的可能性。每次读完,都有一种洗礼的感觉,仿佛被剥离了层层伪装,看到了最真实的自己。
评分《罪与罚》对我来说,不只是一本小说,更像是一场关于道德与存在的哲学辩论。Dostoevsky 并没有简单地把 Raskolnikov 描绘成一个十恶不赦的坏人,而是深入挖掘了他行为背后的动机和内心挣扎。他的“超人理论”,虽然荒谬,却也反映了那个时代一些知识分子的困惑和对社会秩序的质疑。我特别欣赏书中对 Raskolnikov 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他的偏执、他的恐惧、他的自我辩解,以及偶尔闪现的良知,都刻画得入木三分。每一次阅读,我都会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他,有时同情,有时愤怒,有时又感到一种莫名的悲哀。而 Sonya 的出现,则为这个压抑的故事注入了一丝希望。她的坚韧、她的善良、她的牺牲精神,成为了 Raskolnikov 走向救赎的桥梁。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即使在最黑暗的深渊,人性的光辉也依然存在。它提醒我们,真正的惩罚往往来自内心的煎熬,而真正的救赎,则需要勇气和爱。
评分读《罪与罚》就像是在一个迷宫里探索,每一次转弯都可能遇到意想不到的风景。Dostoevsky 的笔触细腻而深刻,他不仅仅是在讲一个犯罪故事,更是在剖析一个时代的灵魂。Raskolnikov 这个人物,太复杂了,他既有超乎常人的智慧,又有常人无法理解的疯狂。他的“理论”,在看似理智的逻辑下,隐藏着对人性的漠视和对权威的挑战。我尤其喜欢书中对社会底层人物的描绘,那些贫困、绝望、却又顽强活着的人们,他们的存在,无形中构成了 Raskolnikov 心理压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 Sonya,那个看似柔弱的女孩,却拥有着强大的精神力量,她的爱和牺牲,是 Raskolnikov 灵魂救赎的关键。这本书让我看到,罪恶的种子可以瞬间滋生,但救赎的道路同样充满艰辛。每一次重读,都能发现新的细节,新的启示,让人不禁感叹 Dostoevsky 对人性的洞察力之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