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邱振瑞曾任前卫出版社总编辑,为日本文学爱好者,更是国内日文翻译界响叮当的人物──从轰动台湾的日剧<阿信>剧本,到近期日本芥川赏作家宫本辉系列作品、直木赏作家山崎丰子新作<女系家族>,全都出自他精心推敲、完美转介的译笔。
<菩萨有难>是作者的第一本小说集,书中收录十几年来发表在报纸副刊或文学杂志上的十篇作品,表达出作者的生活体验以及对日常生活、社会的观察;从另个角度来说,这本书可说是作者生命历程的纪录。
邱振瑞曾说:「宫本辉的文字本身就有画面,很适合拍成电影。」
如今,他在酝酿多年的短篇小说集结作品中,也给大家同样的视觉与心灵感动──在阅读每一篇故事的同时,宛若欣赏一出你我曾经共有、只是暂时遗忘的生命记忆。
书中寓言式的故事情节,时而逗人发笑,时而让人泪挂两腮;但我们总能在他朴实的文字里,体验到最真挚良善的情感涌动。
作者简介
邱振瑞
从小立志当小说家,曾任出版社总编辑,现以翻译日本小说为志业。译着有宫本辉《流转之海》、《地上之星》、《血脉之火》、《天河夜曲》;山崎丰子《女系家族》(麦田出版);松本清张《点与线》、《砂之器》、《黑色记事本》(独步文化)等书。
辑1 情伤
.袜子
.幸福列车
.人在东京
辑2 良心
.菩萨有难
.葬礼
.那些土地都是我的
.狗笼
辑3 倾听
.声音
.遗作
.吻
自序
《菩萨有难》是我的第一本小说集。这本小说份量不算大只有十篇,它是我这十几年来,随着游走四方陆陆续续写成的,有的发表在报纸副刊,有的发表在文学杂志上。
当初我写作的念头很单纯,只是想表达我的生活体验以及对日常生活、社会的观察。从另个角度来说,这本书的出版可说是我生命历程的纪录。
打从投入文学创作开始,我始终有个愿望,同时也算是个人偏见。我认为,写小说不但是艰鉅的挑战,也最能反映一个作家的功底。简单地说,要为成一名广义上的作家并不困难,但要成为卓越的小说家就没那么容易了。其具备的条件、功力和天赋应该更多,光靠有限的才气绝对无法撑持太久。这或许就是很多年轻作家倏然涌现,又乍然陨落,成名小说家又后继无力的原因吧。
此外,有个现象也值得观察。
不仅在台湾,包括日本文学界在内,文评家三不五时就大肆宣称说,文学已经死亡(主要是针对纯文学而言),这类感喟又洩气的语言。不过,我不禁想反问,他们除了感叹之外,有没有反映出更深刻的意含?有没有为小说指引出更光明的路途?所谓的纯文学作品,就比大众小说来得高尚或立意更深吗?不能激发读者共鸣或感动的作品,真的就是读者有眼无珠,无法窥见文学的堂奥吗?对此论调,我非常质疑,也深不以为然。
直到现在,我始终认为优秀的小说家,其作品不拘长短必定是好看又有深度,具有这种实力,尽管现在阅读人口急遽减少,还是能建构出自己的读者群。日本国民派作家松本清张和山崎丰子其作品历久不衰就是最佳的证明。
记得有次跟一个日本剧作家朋友闲聊,席间他告诉我:一篇或一部小说若没能在三、五页之内吸引读者往下看,就算是失败的作品。他这句话是针对竞争激烈的日本文坛而言,但我觉得这个要求同样适用在台湾作家身上。扩大而言,写出难看又滞销的书,等同于为出版社增加库存,同时也对不起众多死去的树木,因为它们的牺牲全无意义。我总是抱持这种态度自愓,希望这本书没有辜负大众的期待,也对得起无声的树灵。
最后,有关本书的出版,我要特别感谢辜振丰老师的推荐以及副总编辑若文的玉成和细心编辑,这本书才得以面世,再次表示谢意。
邱振瑞 二○○六年十月二十四日
《菩萨有难》在主题的探讨上,也给了我很多思考。它并没有直接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通过故事和人物的遭遇,引导读者去思考关于人生、关于选择、关于命运的一些根本性问题。 我特别喜欢作者在书中对人性复杂性的挖掘。书中没有绝对的好人或坏人,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和阴暗面,这种真实的人性描绘,让我觉得非常深刻。故事传递出的某种情感,触动了我内心最柔软的部分,让我对生活有了新的理解。读完之后,感觉心灵得到了某种程度的洗涤。
评分《菩萨有难》这本小说,我一口气读完了,真的好久没有这么沉浸在一本书里了。故事背景设定在台湾一个充满历史韵味的老城区,我从小就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所以读起来特别有亲切感。作者对当地的风土人情、市井小调的描绘简直是活灵活现,像是在脑海里播放了一部老电影。尤其是那些老一辈人的生活方式、对话的语气,都充满了浓浓的台湾味,让人回味无穷。 我特别喜欢书里对人物情感的细腻刻画。主角的内心挣扎、纠结,以及和其他角色的互动,都处理得非常真实。有时候会觉得他们就像身边的朋友一样,他们的喜怒哀乐都牵动着我的心。书里没有那种戏剧化的夸张情节,更多的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但正是这些平凡的细节,构成了深刻的情感张力。我尤其对某个配角的遭遇感到非常心疼,他的选择,他的无奈,让我忍不住思考,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又会如何面对类似的困境?
评分这本《菩萨有难》的叙事节奏掌握得相当不错。一开始可能会觉得有些缓慢,但随着情节的展开,你会发现作者是在慢慢地铺陈,一点一点地构建起一个庞大的故事网络。这种“慢热型”的叙事方式,反而让我更能深入地去体会角色的成长和故事的深度。很多情节的转折,并不是突然出现的,而是水到渠成,让你在感到意外的同时,又觉得合情合理。 我注意到作者在描写人物心理活动时,运用了大量的内心独白,这种手法非常有代入感。透过主角的视角,我仿佛也跟着一起经历了一段心路历程。书中的一些对话也很有意思,看似平常的闲聊,却常常暗藏玄机,揭示了人物的性格和隐藏的心思。我读到某些片段时,甚至会停下来,反复咀嚼作者的字句,思考其中蕴含的深意。
评分这部作品的结构安排也相当巧妙。作者在叙事线索的处理上,展现了很强的掌控力,将多条看似独立的线索,最终汇聚成一条清晰的主线。这种“多线叙事”的手法,让故事更加丰满,也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 我喜欢作者在不同章节之间进行的巧妙切换,这种切换并没有打乱阅读的节奏,反而让故事更加引人入胜。有时候,一个小的细节在前面铺垫,在后面才揭示出它的重要性,这种“伏笔”的处理,让整个故事充满了惊喜。读完之后,回想起来,会发现很多之前忽略的细节,原来都隐藏着深意。
评分《菩萨有难》的语言风格独树一帜,带着一种淡淡的文艺气息,但又不失生活化的质感。作者的遣词造句很有考究,常常能用很精炼的文字描绘出复杂的场景或情感。我尤其欣赏那些充满画面感的描写,读的时候,脑海中会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仿佛身临其境。 书中的一些比喻和意象也很有特色,它们不是简单的修饰,而是与故事的主题紧密相连,为整个故事增添了不少哲学意味。我不太喜欢那种堆砌华丽辞藻的书,但这本书的文字,恰到好处地展现了作者的功力,既有艺术性,又不让人觉得晦涩难懂。整体感觉就是,文字很有力量,能够直击人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