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子偕行:连方瑀自选辑

与子偕行:连方瑀自选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收录了连方瑀孺慕亲情的感人回忆、夫妻深情的温馨往事、异国旅行的感触……,在有情天地里,慧黠的女主人穿梭其间,用清新流畅的笔触,为每个人凝结永恆的记忆--

  十八岁的方瑀在选前与选上中国小姐之间的心路转折;美丽的中国小姐在美国初会翩翩公子,如何对他一见倾心;挺着大肚子的外交官夫人如何随机应变,既要临时变出一场午宴大餐,还得维持美丽风姿;新手爸爸连战照顾小baby,却不小心把手表放在尿布中弄丢的糗事;爱看电视的连胜武,如何在父亲进门前冲进书房做念书状;连方瑀如何心不甘情不愿陪老公去俄罗斯旅行,却发现许多印象深刻的异国「惊艳」;连胜武与小妹妹连咏心的两小无猜,崇拜胜武的咏心如何童言童语说要像小哥一样得近视眼……

  种种平凡事,在连方瑀笔下真诚又动人。字里行间,过去的时光跃然纸上。

作者简介

连方瑀

  1945年出生于四川重庆。台湾大学植病系学士,美国康乃狄克大学生化硕士。父亲方声恆先生,为知名物理学家,先后任教于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及台湾大学二十余年。母亲汪积贤女士,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来台后任教于强恕中学二十余年,造育英才无数。

  1962年,参加第三届中国小姐选拔,荣膺后冠。1965年9月与国民党主席连战结婚,育有二男二女。曾任教于东吴大学中文系,教授现代文学。着有《欧游杂记》、《伊莲集》、《亲情》、《爱苗生我家》、《半世纪的相逢》。 现为「连雅堂文教基金会」及「连震东文教基金会」董事长。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代序】

生活因写作而充实◎林文月

【家人的话】

秋水文章不染尘◎连战
文学的美妙之处◎连惠心
带给读者全新体验◎连胜文
母亲的叮咛◎连胜武
优雅的行文风格◎连咏心

【自序】

悠悠往事并不如烟

【恋家】

与子偕行
地老天荒兄妹情
学海涯边人
亲子小白球
谢谢你!生命
一种春风两般情
有情世界
展翅高飞

【天涯】

旅萨散记
萨国之宴
可堪回首忆萨国
俄罗斯之行
感子故意长
再访锦绣河山

【青春】

如梦令──记第三届中国小姐选拔
《红楼梦》演出记趣
暑假、暑假
双十年华
寻梦者
天涯共此时

【孺慕】

亲恩
悽悽去亲爱
一生一养一世情
文物台南是我乡

图书序言

自序
悠悠往事并不如烟

  我必须承认,写作是我的最爱。所以在今年元月,天下文化出版社的编辑盼望我能从以往已在报章杂志发表及尚未发表的作品中,挑一些我喜欢的,出一本「自选辑」时,我真的很高兴,但是也很惶恐。我的写作范围大多都是绕着周遭我熟悉的人、事,尤其以家人为多,我从年轻时一路走来,都算平顺,没有什么戏剧化或很复杂曲折的经历。因此,我的作品可以呈现一种温馨,但绝没有缠绵悱恻或婉转曲折的戏剧效果,我手写我心,心里装的都是对家人及亲朋好友的爱。够不够深刻?我不知道。

  我把已经出版的四本书重新看过,我的第一本书《欧游杂记》是在我二十五岁时出版,虽然生涩,却不乏年轻人的努力,一直看下去,悠悠往事并不如烟,虽然远思渺难收,但是回头,在灿烂的阳光下,每一个故事、每一个人,却是那样鲜明,他们勾起了我无限的回忆,不尽长江滚滚流啊!有的回忆使我非常快乐,而有的却使我无限后悔,我想,如果那些后悔的事放在今天,我的处理一定会圆融许多,或许它们根本不会发生。我的幼稚,曾经深深刺伤了最爱我的亲人朋友,包括我的母亲、姨母……,现在他们都不在了。我常常想,他们以他们的方式来疼惜我、以我为荣,我怎么就不知道这是爱呢!爱就是包容,经过这么多年,我慢慢成长,才了悟到这一切。然而,曾被我刺伤的人呢?虽已天人永隔,但在我心上,却无法,也无意回避。

  「自选辑」里有不少游记,战哥和我都喜欢旅游,以往战哥在政府任职,不容易和我出门旅游,但我每年暑假都会带四个孩子,一个一个国家去游览,一方面让他们增长见识,另一方面,让他们更能体会手足情深。孩子们只要小学毕业,就可以成为我们这个「家庭旅行团」的成员,我严格地执行这个规定,因为孩子太小出门,既不懂得欣赏,将来长大也记不住,更何况小娃娃会增加旅途的劳累。因此,书里有不少游记。可惜的是,好些篇游记因为家里装修,没有妥善保管,竟找不到了,好比和战哥去乌克兰访问,刊登在《联合报》新闻版,还有我和战哥去爱尔兰访问,不记得刊登在《联合报》或《中国时报》的新闻版,这些作品都是产生在战哥服务在行政院的时候,弥足珍贵,但找不到就是找不到。

  奈何二○○○年及二○○四年,战哥为了台湾人民的福祉而参选,但对手用恶劣的手段,过程中的奇招异术,真是「罄竹难书」,使战哥未能如愿。我不知道这该是悲还是喜。悲的是台湾自此走向衰退腐化之途,乱象百生;喜的是,这几年给战哥新的机会,在两岸建立了和平的平台。以前,我们对大陆都不了解,但经过几次访问参观游览后,我们如茅塞顿开,那一片无垠的美丽江山,那蓬勃的建设,那和善热情的朋友,那同文同种澎湃的同胞情,在在铺天盖地地笼罩着我们,因此,每次从大陆访问游览回来,都会情不自禁地写一些大陆行的见闻。这是半世纪来我从未碰触过的园地,这些篇章,也收在集子里。

  出书,总是让人高兴的事,这篇「自序」,是在从纽西兰飞回台湾的班机上写的。这回去纽澳度假过年,最开心的是家里又多了位美丽温柔的成员。战哥退休后,更可以海阔天空,真是「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出一本小书给自己一个纪念,不过细数半生事,不觉半生已付东流。

代序
林文月-台大中文系名誉教授

  一九四五年,中日战争结束,居住在上海日本租界的台湾人民,忽由战败国的日本人转变为战胜国的中国人。前此,以日本公民身份任职于日本公司的父亲,处境尴尬,家里且受到当地流氓骚扰,遂决心离开居住多年的上海,举家迁返台湾。

  翌春,由于舅父与姨夫已先行返台,舅母带着表弟从西安来沪,姨母也带着两个表妹自南京抵达,暂居父亲曾为出租使用的一排小洋房内。七幢小洋房在我家大房子的后面巷内,所以亲戚朝夕相处,颇为热闹。我家兄弟姊妹众多,但姨母只有两个女儿,而舅母则仅得一子。那是我们表兄弟姊妹的首度会面。三家的孩子来自不同背景,各说着不同的方言,但彷彿总有沟通的方法。尽管仓促要结束在中国大陆多年来的生活而迁移台湾,大人们的世界想必是诸多顾虑犹豫的吧。但是由于战争的变化而一时失学的孩子们,却有使不完的精力和探不尽的好奇,乃至于从未有过的新鲜感。我家习惯以排行相称,弟妹们称我三姊,新会面的表弟妹也自自然然随着称唿我「三姊」,至今未改。我称两个表妹「晓莺」和「晓雯」,也至今依然;唯独当时跟着长辈喊表弟的小名「阿战」,其后因大家年纪大而不得不改口,由于他单字名,便连名带姓直唿「连战」,似乎也是自自然然的事情了。

  一九四六年二月春寒料峭时节,三家人共乘一船,自黄浦江出海南下回台湾。当时大陆与台湾之间尚未有客轮,我们所乘的是父亲的上海朋友大陆行老板张先生的货船。我还记得我们三家共十余人挤在一间较大的舱房,四壁堆满火柴。大概那是运火柴来台湾卖的货船,也许另有其他货物,则非我们孩童所能过问的范围了。

  那艘货船不大,沿着海岸线停停驶驶,共行二週日才到基隆港。中途曾遇大风,在舟山群岛停泊,大人和小孩全都被迫上岸,观看了一场完全看不懂的地方野台戏,也是我至今未忘的。

  船在基隆码头靠岸。对于我们那些出生在大陆的三家孩童而言,回到陌生的故乡,一切都是新奇,甚而饶富异国情调的。我们先短期借住在舅舅的家,然后各自开始了在台湾的新生活。姨夫在台中糖厂工作,姨母带着表妹们南下,其后除非刻意安排,比较不易经常相见。但我家和舅父家都在台北,母亲十分疼爱她的弟弟,所以每每雇请三轮车去探望。她最喜欢由我作陪去,所以我也最常见到舅父母和表弟。

  相对于我在上海读日本小学重新开始用国语读的困境,表弟倒是可以不间断地沿用已然熟悉的国语顺利上学。至于乡音台湾话,则各自从生活中自然习得。令我甚感讶异的是,表弟在当时多数台湾人仍习惯性说日语的环境里,竟然快速学会了日本话,这个能力他至今具备着。

  舅父的家,我仍时常陪母亲去探望的,但是当年的孩童已渐长大,各自有不同的读书环境,所以遇见表弟的机会亦相形减少。而他出国留学后,更是多年未见,有一些消息,倒也从舅父母口中获悉。

  再次看到表弟时,已是他学成返乡,任教于台湾大学,住在基隆路的归国学人宿舍时。他身旁多了一位美丽的伴侣方瑀,甚至还有一个可爱的女儿心宝。

  其实,第一次看见方瑀是在更多年以前,当时我也已在台大教书。有人指着校园步道上一个婷婷青春的身影说:「她就是中国小姐方瑀。」那时她就读于农学院植物病虫害系。

  想不到若干年之后,在基隆路的家,表弟对我说:「三姊,我跟妳介绍,这是我太太方瑀。」于是,自自然然地,她称我「三姊」,我唿她「方瑀」。由于我们都住在台大附近,也都是为人妻为人母的身份,所以可谈的共同话题不少,方瑀视我如长姊,而我也彷彿多了一个亲妹妹。读农科的方瑀却喜欢文学,相夫教子家务之余,她多读古今文学书籍,也每常提笔缀文。这种共同的嗜好与关心,遂令我们又添增一些可资深谈商量的方向。

  偶尔,有一些女性作家的聚会,我会邀请她参与。那种场合里,方瑀心情愉悦,表情自在而专注,看得出文学写作是她真正偏爱和重视的世界。她认真地写,认真倾听他人的经验和意见,也认真地生活。

  与表弟结褵以来,他们养育四儿女,舅父过世以后,迎接年事已高的舅母共住。三代同堂的家庭,幸福热闹可以想像,其间大概也有些不是为外人道的费神担心吧?而这一切的喜乐和忧虑,方瑀也都认真面对;不但认真面对,且将其点滴忧喜纳入笔下成文。她写亲人、朋友以及日常生活所接触到的事与物,情思诚挚,充满爱与关怀,文章则自自然然,毫不矫揉造作,故而读其文若见其人,倍觉亲切温馨。

  自从表弟离开教职出任公务以来,方瑀原先较单纯的生活也有所改变了。除照拂长辈子女之外,她每每需要紧陪在担任要职执行重任的夫婿身边。他们牵着手走遍国内外,达成许多重要艰鉅的任务。牵手,代表的是爱与呵护,亦为多年婚姻所证验的相互间的依託和支持。是连战牵着方瑀的手,也是方瑀牵着连战的手。而在千山万水天涯海角相伴走过的旅途中,方瑀的视野开旷,文兴愈浓,喜爱文学的她,于繁忙的官式访问、紧凑行程间,偷闲记述景物见闻和种种感思,亦时或印证诗文。那些文章,有的在客乡旅邸的灯下书成,有的在大洋凌空的机位小案上写就,于是,行万里路也成就了方瑀亲情温馨以外的另一种文章风貌。

  写文章,其实无所谓题材小大,只要是作者真挚的感情思想,自然流露呈现,便为可贵。所以宇宙全人类的关怀,固然值得入文,日常生活的细微感谓,也同样可供记叙。方瑀自年少时便雅好为文,她断续撰写,已出版四册,如今将由天下文化出版社汇集选篇并加添新作,印制自选辑,隔海遥嘱我写序。我平常没有为人写书序的习惯,一旦提笔,竟然细说从头了。

两年前,我曾应某杂志写过「小语」:
「我用文字记下生活,
事过境迁,重读当时所记,
惊觉如果没有那些文字,
我的生活几乎是空白的。」

  我想把这几句话送给方瑀。我们的生活因为写作而变得十分充实。

──二○○七年春日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