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同台湾的前提是认识中国
遵从民主的前提是尊重选择
中国和台湾,泛蓝和泛绿,到底在争什么?
表面上看是要中国,还是要台湾;做中国人还是做台湾人。但从根本上来说,它是一个价值选择:是尊重人的选择权利,还是维护建立在血缘、种族、国家概念之上的群体主义意识形态。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大中华民族主义情绪不仅会在中国持续升温,也会在台湾那些自认中国人的心中增加影响力,进而阻碍台湾走向法理独立国家的步伐。泛蓝、泛绿,下一步谁将主导台湾?本书论述了为什么在此历史关头,台湾人民的每一步选择都命运攸关。
作者简介
曹长青
1982 年毕业于黑龙江大学中文系。早期从事诗歌创作和诗歌理论研究,后进入新闻界,曾任《深圳青年报》副总编辑,该报八○年代中期因大胆敢言被中国政府关闭。
1988 年赴美后,曾在哥伦比亚大学东亚所和夏威夷东西方中心进行新闻研究,后专职写作,为多家报刊专栏作家和电视电台评论员;现居纽约。
主要着作有:《理性的歧途:东西方知识分子的困境》、《美国价值》、《独立的价值》、《中国大陆知识分子论西藏》(主编)、《诗的技巧》(合着)、《中国现代主义诗群大观》(合着)。
自序 3
第一篇
台湾的地位与前途
台湾到底属于谁? 16
台湾前途在于「去中国化」 21
东西德统一的沉痛教训 26
台湾与以色列的相似之处 37
蒙特内哥罗独立的启示 43
《1776》与台湾前途 46
第二篇
总统大选与左右之争
绿营士气是○八年大选的关键 56
绿营选民应对本土政权多一份宽容 60
别把台湾放慢火中煮 66
早该废弃「民国纪元」 69
台湾要不要自尊 72
台湾人应拒绝唱专制的国歌 76
孙中山不是「国父」 81
不能往死人身上移植器官 84
台湾的冻蒜VS.中国的清算 89
在台湾,到底谁是左派,谁是右派? 93
第三篇
泛蓝要「倒」什么
泛蓝要「倒」台湾的民主体制 102
泛蓝要「倒」多数人的政治选择权 108
倒扁运动与中国文革的四大相似 114
「反贪腐」与「超越蓝绿」的骗局 120
从五个角度看国务机要费案 123
第四篇
台湾民主的艰难
外省人为何不愿做台湾人? 130
虽然愤怒,但绝不用拳头 134
谁「丢了外省人的脸」? 137
谁是「杂种中国人」? 140
第五篇
绣花枕头马英九
在台湾的泛蓝贵族 144
马英九水平低到令人吃惊 149
「泛蓝共主」应上中国幼稚园 158
共产党不是熊猫 161
马英九哪配当总统 164
王建民向马英九投出「滚地球」 169
第六篇
台湾的恶势力
国民党的「专制后遗症」 178
国共第三次合作是小丑闹剧 183
中国时报与人民日报 190
统派报纸堕落成宦官报 194
国民党与黑社会 199
第七篇
给北京跳「脱衣舞」
对绅士撒野,对恶霸下跪 208
随北京起舞的泛蓝立委 211
李敖在中国跳「脱衣舞」 214
施明德还用「自焚」吗? 220
真小丑,假殉道 223
第八篇
认清专制中国
三个链条捆死了中国 228
被病魔缠身的中国 235
非法器官移植的大国 238
中国市场是无底洞 252
恐惧上帝的中共 255
海啸与共产灾难 259
文革式思维仍威胁台湾 268
天安门运动为何失败 271
第九篇
文明将战胜野蛮
不许「进口」毛泽东 280
重新论断毛泽东 285
对「叫兽」不要抱幻想 292
中美媒体不同在哪里? 298
总统女婿教育中国人 311
《断背山》的反道德 314
民主价值终将席卷中国 323
自序﹕台湾民主道路的独特性
在媒体信息十分发达的今天,人们普遍会有一种感觉,对哪?的情形都不太陌生,都「基本了解」。但在信息最自由、最发达的美国居住了也快二十年的我,却越来越痛感,各个国家之间、民族之间、文化之间的巨大陌生和隔阂远没有因信息的发达,网络的神奇而消失,反而由于距离的缩短、交流的容易而更增加了某种敌视,而这种敌视又强化了隔阂。这有点像在人群拥挤、物理距离很近的大城市,人和人之间的亲热度远不如人烟稀少、交通不便的小城镇。但我绝不因此而反对现代科技,反而是现代科技发展的热烈推崇者。目前这种情形,只是科技发展的副作用之一,人类有能力随着这种发展而逐步调整自己。
之所以提到现代化的隔阂,是为了谈一下我在「认识台湾」这个过程中的感受。本来我也和许多「信息灵通」的中国文化人一样,自认为对台湾问题一点都不陌生,关注台湾,主要是想看看中国的影子,看看中国民主道路的前奏曲是怎么唱的。但近年来多次走访台湾,在从北到南的各个大小城市,和数不清的台湾人交谈之后,才强烈地感觉到,我原来对台湾的了解和真正的台湾还是有相当距离的,从媒体上得到的信息,远不能反映真实的台湾。台湾的民主之路,对中国走向民主有一定的借鉴之处,但更有它的独特性。
这种独特性主要表现在,台湾人民的反独裁专制是与反种族压迫并驾齐驱的,而且密不可分。从台湾走过的道路与中国今天的现状来看,由于缺乏个体主义价值(individualism ,「个人主义」的译法不够准确)的中华文化所带来的普遍奴性,导致华人反抗独裁专制的能量够不成推翻专制的力量。在台湾的中国人?也有很多反国民党独裁者,其中着名的如殷海光、雷震、胡适等。他们的言论和反抗行为起到了一定传播自由主义价值的作用,但这种作用是有限的,不足以促成推翻专制的能量。
由于国民党到台湾以后,除了进行了一场给台湾人民留下深刻创伤的二二八屠杀之外,更施行了一系列种族殖民性质的政策,于是国民党在台湾的独裁统治,从一开始就与种族压迫连在了一起。蒋介石带到台湾的党政军要员及五十万军队,那些被称为「外省人」的佔领者,从此主导了台湾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以及司法、教育和媒体。即使那些军人家属,也集中住在「眷村」,有专门配给。外省人在台湾成为贵族,台湾人则沦为二等公民。在首届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的二十一名高层人员中,只有一名是台湾人,三百一十六名中层人员,台籍只有十七人。
台湾人不仅被排斥在统治阶层之外,连说母语都受歧视,甚至被惩罚,因国民党统治阶层要推行「国语」。今天很多中国人对台湾人讲台语很反感,但如果深入地了解他们的经历,就会对他们今天的反弹多一分理解。许多台湾人都给我讲过他们当年因说台语而被罚款、罚挂牌子的经历。当年日本人统治台湾、统治中国东三省,也要求说日语,但也绝没到说母语被惩罚的地步。
国民党不仅在统治阶层和司法、媒体、教育等上层建筑领域都主要使用「外省人」,甚至为了笼络人心,巩固其统治,制定了一个法律,凡「军公教」(军人、公职人员、教师)人员退休金可有百分之十八的优惠存款利率(其他人则按市面利率)。这种利率,比买股票投资的平均回报率都高很多。由于「十八趴」的高利率,军公教人员退休后的收入可以达到比退休前还多,甚至多至百分之一百四十。由于「军公教」主要是外省人,等于是人为地制造了一个「特权阶层」。这种「特权」由于国民党在立法院佔多数,至今没有取消。
这种「外省人」对台湾人的歧视,至今在台湾仍到处可以感觉到,尤其在媒体上的反映更是明显和嚣张。所以,台湾人民反抗国民党专制的运动,从一开始就带上了反抗种族压迫的特色;而且由于有种族压迫,反而更强化了反独裁的力量。换句话说,由于种族压迫而凝聚的反抗力量,超过了由于专制压迫而凝聚的力量。在台湾人的反抗中,你甚至可以看到类似南非的情形;而由于台湾人在血缘、肤色上和中国人完全相同,根本就是同一种族,你却施行种族歧视,这比黑人受白人歧视更不能容忍,怨恨更深,于是反抗的意志和力量就更强。
近年走向民主、走向独立的许多国家,像立陶宛三国、蒙特内哥罗、乌克兰、东蒂汶等,都有与台湾类似的情形,也就是反独裁与反种族压迫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或者说,反种族压迫极大地强化了反独裁的力量。
蒋经国最后被迫让步,从施行培养台湾本土精英的「催台青」政策,到重用台湾人做副总统,到解除党禁、报禁,更多是由于难以承受种族压迫所导致的台湾人民的反弹。他解除了党禁报禁之后,台湾走向民主之势就一发不可收。
本来由于大家都是同肤色、同长相,国民党独裁垮台后,「外省人」的主子地位消失后,台湾的种族问题就应迅速消失了。但恰恰台湾又来了一个与其他国家独裁政党倒台不同的和平演变,导致专制了半个多世纪的国民党不仅没垮台,没遭清算,反而摇身一变,成为一个可以参选的民主政党,更甚的是,国民党居然可以把独裁时代的国库变成了党库,于是巨大的党产,不仅在相当程度上帮助了国民党保持其在台湾的势力,更使其保持住了在媒体的主导地位,于是种族问题不仅没有解决,反而由于双方公开针锋相对而更加清晰化了。
而在台湾刚刚走上民主之路,正起步迈向一个独立的正常国家之际,中国经济又开始崛起,于是经济纽带又把这两个本来迎头敌对的国家紧密地连在了一起。而此时的国民党,为了保住其在台湾的主子地位,不惜与宿敌联手,借助一个大独裁的政治与经济实力,来对抗台湾人民。国民党靠向中国、「联共」这一步,就更强化了「中国人」与「台湾人」的对立。于是台湾虽然走向了民主,但其几十年来抗争的种族问题并没有解决,而中国这个独裁国家的插手,极大地增加了台湾问题的复杂性,和其内部民主机制运转的艰难性。
因此,只要中共在,它就会动用一切统战手段,试图瓦解台湾的民主,阻止台湾人民的选择,导致蓝绿的继续对抗、「在台中国人」与台湾人的继续冲突,国家认同问题的持续矛盾。
同样,如果中共迅速倒台,国民党也就立刻失去靠山和支柱,它会马上洗心革面,变成台湾国民党或另外一个什么名字的政党,会立竿见影地迅速转向台湾本土,老老实实地做台湾人,再不提自己是中国人。为什么?并不是他们一夜之间就会扔掉贵族包袱,抛弃大中国情怀,而是选民压迫,只有就范这唯一的选择。
所以台湾今后何去何从,中国还是非常关键的一个因素。专制中国是台湾深化民主的巨大障碍,同时也是刺激台湾人民继续努力奋斗的推动力。
曹长青
我很少读到能让我如此沉浸其中的书籍,《台湾的抉择》无疑是其中之一。从第一页开始,我便被作者引人入胜的叙事风格所吸引。它没有枯燥的理论说教,也没有生硬的政治口号,而是通过生动的故事和鲜活的人物,将一段段历史娓娓道来。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不同社会群体在历史变迁中的心态刻画,那种希望与恐惧并存,迷茫与坚持同在的状态,被描绘得淋漓尽致。它让我看到了,每一次“抉择”背后,都蕴含着无数普通人的生活故事和情感纠葛。作者在细节上的把握尤为出色,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场景,却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含义,能够引发读者无限的联想。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台湾社会内部不同力量的互动描绘,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塑造了历史的走向。这本书让我对台湾的认识,不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政治新闻,而是深入到了社会肌理之中,感受到了那种复杂而又充满生命力的搏动。它让我重新思考了“选择”的意义,以及这些选择如何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一个地方的命运。
评分作为一个对历史研究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提供新颖视角和深刻见解的作品。《台湾的抉择》恰恰满足了我的这一需求。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并非简单地罗列历史事件,而是将“抉择”作为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通过对一系列关键性“抉择”的剖析,展现了台湾近代历史的复杂性和多面性。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作者在描述某些政治博弈时,并没有简单地将一方描述为正义,另一方描述为邪恶,而是深入探讨了不同立场背后的逻辑和考量。这种客观而审慎的态度,让我对历史事件的理解更加 nuanced(细致入微)。书中对当时社会思潮和民情的研究,也让我受益匪浅。它让我看到,历史的走向,往往是多种力量交织博弈的结果,并非由某个人或某个群体单方面决定。我尤其欣赏作者在书中引用的大量第一手资料和访谈,这使得整个叙事充满了真实感和说服力。这本书不仅让我对台湾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更让我对“抉择”的本质和力量有了更深刻的体悟。
评分坦白说,一开始拿到《台湾的抉择》这本书,我的内心是有些许期待,也夹杂着一丝担忧。这类主题的书籍,很容易流于空泛的理论探讨,或是被意识形态的偏见所裹挟,最终沦为一篇篇“政治正确”的宣言。然而,当我深入阅读后,我的这种担忧被彻底打消了。作者展现出了一种罕见的冷静和客观,他并没有急于给出一个非黑即白的结论,而是通过层层递进的叙事,引导读者自行思考。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对不同时期台湾社会内部力量的分析,那些曾经相互博弈、制衡甚至对抗的群体,都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它不只是讲述国民党、民进党之间的较量,更是深入到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层面,描绘出那些推动或阻碍“抉择”的各种因素。我尤其欣赏作者对当时社会思潮变迁的细致描摹,无论是本土意识的觉醒,还是对外部世界新思潮的吸纳,这些都在书中得到了细腻而多维度的展现。它让我看到了台湾社会内部的复杂性,以及“抉择”并非单一的政治行为,而是社会整体脉络下的一个必然或不必然的产物。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观察平台,让读者能够跳出狭隘的视角,去理解那个时代台湾人民所面临的困境与机遇。它没有提供“标准答案”,却教会了我们如何去提问,如何去审视,这才是更有意义的。
评分我一直认为,真正好的历史叙事,不应该只是冰冷的数据和事件的堆砌,而更应该是一种情感的传递和认知的启迪。《台湾的抉择》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出色。我最喜欢它对那些在历史关键时刻做出选择的人物,他们的内心挣扎和纠结的描绘。这些人物并非完美无瑕的英雄,也不是罪大恶极的反派,他们是有血有肉的个体,在巨大的时代洪流中,他们也在努力寻找自己的方向,做出当时他们认为最正确的决定。这种真实感,让我对他们产生了深深的同情和理解,也让我对历史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书中的某些章节,让我读得潸然泪下,也让我掩卷沉思。它不仅仅是在讲述台湾的历史,更是在讲述人类在面对重大抉择时,所共有的那种脆弱、勇气和希望。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叙事中加入的一些细节,比如某位人物在做出重大决定前,独自一人在夜色中徘徊的身影,或者是在会议室里,那些不为人知的低语和眼神交流。这些细节,将宏大的历史事件拉回到了个体生命的维度,让读者能够感同身受。这本书让我重新思考了“抉择”的意义,它并非总是痛苦的,有时也是一种成长的契机,一种对未来的勇敢尝试。
评分阅读《台湾的抉择》是一次令人振奋的思想之旅。我原本以为这本书会聚焦于某个单一的政治事件,但事实证明,它所探讨的“抉择”范畴远比我想象的要宽广得多。作者以一种极其宏观的视角,将台湾在特定历史时期所面临的内政、外交、经济、文化等各个层面的挑战,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对不同意识形态在台湾社会内部的碰撞和融合的描绘,这些不同的声音,相互激荡,共同塑造了台湾的独特发展轨迹。它让我看到了一个充满活力、但也充满矛盾和张力的社会。作者并没有回避那些敏感而复杂的问题,而是以一种深入浅出的方式,将它们剖析得淋漓尽致。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不同学者、政治家、甚至是普通民众的观点进行梳理和呈现,这种多元化的视角,使得整个叙事更加丰满和立体。它让我意识到,“抉择”从来都不是少数人坐在高谈阔论就能决定的,而是社会各阶层、各群体共同作用下的结果。这本书让我对台湾的理解,从简单的“一个地区”上升到了“一个复杂而动态的社会有机体”,这是一种全新的认知体验。
评分我不得不说,《台湾的抉择》是一本让我爱不释手的作品。我一直觉得,历史的魅力在于它能够跨越时空,让我们与过去的人们产生共鸣,并从中汲取智慧。《台湾的抉择》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出色。它没有选择高高在上的批判姿态,而是以一种平视的视角,去展现那些在历史关头做出艰难选择的人们。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人物情感的细致刻画,那些在压力下的犹豫、在冲突中的挣扎、在坚持中的信念,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它让我看到了,历史并非是铁板一块的,而是由无数个鲜活的生命,用他们的选择,一点一滴地塑造而成。作者在叙事中融入了大量的生活细节,比如某个街角的风景,一段家常的对话,这些都让历史变得更加触手可及,也让我更容易产生代入感。我尤其对书中对当时社会文化氛围的描绘感到印象深刻,那种既有传统束缚,又有改革呼声的时代背景,被刻画得非常到位。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述台湾的过去,更是在讲述人类在面对未知与挑战时,所展现出的韧性与智慧。
评分我一直认为,真正好的历史解读,应该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而不是简单地提供答案。《台湾的抉择》无疑做到了这一点。这本书以一种极其引人入胜的方式,将读者带入到台湾近代历史的各个关键时刻,让我们一同去审视那些“抉择”的背景、过程和影响。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叙事中展现出的那种对复杂性的尊重。它并没有试图将历史简单化,而是承认了其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张力和不确定性。书中对不同政治派别、社会群体以及个体命运的描绘,都充满了层次感和深度。它让我看到了,每一个“抉择”的背后,都可能有着多种不同的解读和动机。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某个历史事件的分析,作者通过对比不同史料和观点,展现了同一事件在不同视角下的不同面貌。这种审慎的研究方法,使得整本书的论述都充满了说服力。它不仅仅是在讲述台湾的故事,更是在提醒我们,在理解任何历史事件时,都应该保持一种开放和批判性的思维。
评分这本书,从书名《台湾的抉择》开始,就充满了悬念和历史的厚重感。作为一个长期关注区域政治动态的读者,我一直好奇这本书到底会从哪个角度切入,它会如何描绘那个充满争议和选择的台湾?翻开第一页,我便被一种沉浸式的叙事所吸引。作者并没有选择宏大叙事,而是将视角聚焦于一些在历史洪流中看似微不足道的个体,通过他们的经历,折射出时代的变迁和个人命运的跌宕起伏。我尤其喜欢其中对某位基层社区领袖的刻画,他并非政治舞台上的核心人物,却在日常的点滴中,用自己的方式影响着周围的人,维系着社区的凝聚力,也间接传递着某种价值观。这种“小人物的大时代”的叙事手法,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史料堆砌,而是鲜活的、有温度的生命故事。书中对那个时期台湾社会氛围的描绘也相当到位,那种既有期待又充满不安的心情,在字里行间被生动地勾勒出来。读的时候,我仿佛能听到街头巷尾的议论声,感受到人们内心的挣扎与选择。作者在细节的捕捉上功力深厚,即使是对一些政治事件的描述,也往往从普通人的视角出发,呈现出事件的实际影响,而非仅仅是高层的决策过程。这是一种非常聪明的叙事策略,让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也更能理解那些“抉择”背后所蕴含的复杂人性。这本书不是简单地告诉你“发生了什么”,而是试图让你“感受到了什么”,这才是它最成功的地方。我期待着接下来的章节,看看作者会如何展开更多的人物故事,以及这些故事最终将汇聚成怎样的宏大图景。
评分这本书,是我近期阅读中,最令我感到震撼的一部。《台湾的抉择》,顾名思义,它聚焦于那些决定台湾命运的关键时刻,以及在这些时刻,人们所做出的各种选择。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并没有将这些“抉择”描绘成简单的政治游戏,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社会、文化和经济背景之下进行审视。书中对不同社会群体在历史变迁中的命运变迁的描绘,尤为动人。我看到了农民的辛劳,工人的汗水,知识分子的思索,以及他们在时代的洪流中,如何努力地去寻找自己的生存之道,以及他们所做出的那些,看似微小却又意义深远的“抉择”。我尤其对书中对某个特定时期,社会上弥漫的某种情绪的描绘,感到印象深刻,那种既有对未来的憧憬,又有对过去的眷恋,以及在两者之间摇摆不定的复杂心情,被作者刻画得淋漓尽致。它让我体会到,历史的进程,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充满了各种挑战和试探,而“抉择”,正是应对这些挑战的必然方式。
评分这本书,确实让我打开了眼界。《台湾的抉择》不仅仅是一本历史书,更像是一部关于人类选择与命运的史诗。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地方的过去,才能更好地把握它的现在和未来。而这本书,恰恰提供了这样一个深刻的洞察。我特别喜欢作者对历史进程的细腻描绘,他并没有将历史简单地视为线性发展的过程,而是强调了其中无数个节点性的“抉择”如何改变了历史的走向。书中对一些关键历史人物的刻画,也远超出了我以往的阅读经验。他们不再是教科书里扁平化的形象,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挣扎的普通人,在命运的十字路口,他们也曾迷茫、犹豫,最终却做出了影响深远的决定。我尤其对其中一段关于某位政治人物在关键时刻,如何平衡个人情感与公共利益的描写,感到非常震撼。它让我看到了政治决策背后的人性光辉与阴影,也让我对“抉择”这两个字有了更深的敬畏。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台湾的,它更是关于每一个在历史大潮中努力前行的人们的故事,它提醒着我们,每一次选择,都在塑造着我们自己,也在塑造着我们所处的世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