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罗宣言为何带给台湾悲惨的命运?二二八事件从何发生?蒋介石何以错失解决台湾问题的良机?台湾关系法真能保卫台海安全?台湾如何推行民主化?《濒临危急存亡的台湾》能帮助读者了解历史、洞悉真相,获得独立思考的能力。
本书原名《濒临存亡危机的台湾:中国若併吞台湾,日本将成为属国》,汉译本撷取了与台湾关系较密切的四篇论述,包括今年2月与前总统李登辉的一篇访谈。本书对于造成台湾现今处境的来龙去脉有浅明的陈述与精辟的见解,最重要的,作者提出了警讯:日美两国均希望台湾维持独立的现状,但却不自觉其对台政策是在促进中国併吞台湾。
这不仅是台湾的危机,更是亚太地区的和平将受威胁的世界危机。为促使日美两国改变现在的对台政策,为了台湾法理上独立自主国家的地位,我们务须极尽所有的努力。
作者简介
宗像隆幸(MUNAKATA Takayuki)
1936年生于日本鹿儿岛市。大学时期结识赴日本的台湾留学生,了解到二次世界大战后,占领台湾的中国蒋介石政权以恐怖政治统治台湾人的事实。1960年,在日台湾人留学生开始发起台湾独立运动,翌年宗像隆幸参加该运动,并协助从事月刊《台湾青年》的编辑等工作。至今仍不改此志。
*着书
1987年《俄国革命的神话?全体主义体制是如何诞生的》东京.自由社
1988年《台湾独立运动的思想与战略——为自由而战》台湾.南冠出版社
1990年《新台湾》(合着)东京?弘文社
1996年《台湾独立运动私记——35年之梦》东京.文艺春秋社
1996年《台湾独立运动私记——35年之梦》台湾.前卫出版社
汉文版序
前 言
李登辉前总统採访录
??台湾若被併吞,中国将支配东亚,美台日必须协力守护台湾海崃的和平
台湾为何不正面敲开国际社会的大门?
??外国人不可思议的台湾政治
1.参加国际社会是主权独立国家的权利
2.如当时蒋介石有所决断,台湾将不致孤立,台湾问题也早已解决
3.自己选择在国际孤立的台湾
4.现在是最好的机会
5.中国无法阻止台湾参加国际社会
制定台湾宪法就能确立主权国家与民主主义,让台湾加入国际社会
1.外交政策的失败导致台湾遭国际社会孤立
2.韩战使得情势丕变
3.中美的接触使情况再度呈现激盪
4. 联合国亦承认台湾的国际法地位未定
5.在中华民国宪法之下,无法确立国家主权及民主主义
6.台湾关系法亦鼓励废除中华民国体制
7.中国的野心与现实性
8.不屈服于中国威胁与美国压力的台湾人
9.祈祷台湾制宪成功
濒临危急存亡的台湾
??中国若併吞台湾,日本将成为属国
1. 序言
2. 带给台湾悲惨命运的开罗宣言
3. 蒋介石军佔领台湾是台湾悲剧的开始
4. 2?28事件
5. 白色恐怖
6. 韩战与美国的「围堵中国」政策
7. 没有铁窗的监狱
8. 台湾独立运动
9. 错失解决台湾问题的良机
10. 联合国亦承认台湾的国际法地位未定
11. 上海公报早已失去效力
12. 美中建交与台湾关系法
13. 克服重重政治迫害,突破国民党一党独裁
14. 台湾的民主化
15. 毛泽东的建国精神与台湾
16. 美国与支那帝国的建国精神完全回异
17. 濒临危急存亡的台湾
后 记
汉文版序
本书为二○○六年八月东京自由社出版的《濒临存亡危机的台湾:中国若併吞台湾,日本将成为属国》的汉文译本,台湾不需要的论述则予以删除。这本书在日本出版的目的,如同在「前言」里所述及,即对于日美两国希望台湾维持独立的现状,日美两国却都不自觉现在的对台湾政策是在促进中国併吞台湾,对此发出警讯。九月二十六日,日本新政府出航,以安部首相为首的亲台派官僚很多。他们希望台湾维持现在自由、民主的独立国家的现状,并且大都认识台湾与日本是运命共同体。若安部政权察觉现在的对台湾政策是错误的话,日本政府或许会对美国政府要求其改变对台湾的政策。如得以成形,美国也会重新检讨现在的对台湾政策。为促使日美两国改变现在的对台湾政策,我们务须极尽所有的努力。
但是,掌握台湾的命运的是台湾国民。台湾人若不投票给国民党,国民党就无法取得政权,台湾也就不可能被中国併吞。相信大多数台湾国民不希望台湾被中国併吞。既然如此为什么有那么多人会投票给以「统一」为目标的国民党呢。台湾民主化以后只不过十几年,在此以前台湾人近半世纪在独裁政权白色恐怖统治下辗转呻吟,似乎已经忘记了吗。中国共产党的赤色恐怖远比蒋政权的白色恐怖来得强烈,一旦台湾被中国併吞,要回复独立与自由,民主主义的可能性可说微乎其微。但愿所有的台湾人有这种认识。 前言
台湾的陈水扁政权,现在已形同冻体。二、三年来,执政党的民主进步党被眨急速趋于腐败。去年总统府副秘书长被揭开贪污的真相,陈水扁总统夫人有关股票交易问题被质疑,今年(二○○六年)五月,陈总统的女婿因股票内线交易的嫌疑被?押。五月三十一日发表内政的政策决定权与阁僚人事权等下放给行政院长,如此还无法收拾,要求陈总统辞职的舆论居高不下。
加上选举制度从中选举区制改变为小选举区制,明年底立法院选举一般预料国民党将会压到性的胜利,继二○○八年的总统选举,国民党将夺回政权的可能性颇高。若国民党取得政权,台湾可能急速倾斜中国。去年四月,国民党的连战主席已经访问中国,会见胡锦涛国家主席达成几项共识。即,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反对台湾独立,缔结和平协定,中台间的通信、通航、通商的自由化与扩大经济协力等。
邓小平时代以来,中国对台湾一贯的要求就是依据「一国两制」将台湾併吞。香港的情况是基于英国与中国的协定而与中国合併。但是,台湾的情况则不须要与中国协定。遵守「一个中国」的原则,即指遵守中华民国宪法而言,而依据中华民国宪法,则台湾属于中华民国的一部分。依据一九七一年联合国大会的决议,中华民国被联合国驱逐,代之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联合国成为安保理常任理事国。但是,规定中华民国为安保理常任理事国的联合国宪章第二十三条却未曾修改而残存着。联合国宪章写着中华民国,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任安保理常任理事国,正意味着中华民国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消灭,中华民国的一切?利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了。
国民党若取得政权,中国将获得国民党的协力,可能推行实质上的併吞台湾。为达此目的,中国得将其工作人员自由送入台湾就够了。现在就有二、三十万人的中国人时常滞留在台湾,据说其中包含有四、五万名的工作人员。例如,国民党独裁时代的台湾,所有的媒体都在国民党支配下,因此现在也有80﹪以上的媒体被国民党系统的有力者所支配,其中有中国资本与工作人员渗透于中强化其影响力。台湾的经济界与政界似乎也被中国的工作人员渗透不少。像这种特务工作是中国共产党最拿手的技艺,若能自由送进工作人员,也许在短暂的几年之间,他们就能够在台湾社会发挥强大的影响力。到了这样的状况下,中国将使用台湾的军事基地,要拒绝中国军实质上驻留台湾也造成困难。
基于去年胡锦涛与连战的共同意志,今年四月,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的协力,在北京举行大规模的经济贸易论坛,共一七○人出席参加,其中包括九○名来自台湾的企业领袖,且由胡锦涛主席特别设晚宴款待。又继去年也举行胡锦涛.连战会谈。对这样状况感到危机感的李登辉先生发表了以下的声明,「国民党为夺取政权,已成为中国併吞台湾的共犯,依国共两党连手操作经济的结果可能造成『台湾主权的安乐死』」台湾若被中国併吞会发生什么状况当然,最惨痛的是二千三百万台湾人民,台湾人四十几年来遭受蒋介石、蒋经国的白色恐怖统治,李登辉总统时代终于成为自由社会的台湾,今后或许将会遭受更强烈的赤色恐怖统治。
痛苦的不仅是台湾人,因为东亚情势的平衡力量将有所改变。一九九二年中国片面将南支那海的大部分规定为其领海。日本生命线的主要航线要通过中国主张为领海的南支那海的正中间。日本经过这主要航线与面临南支那海的东南亚诸国交易,而且通过麻六甲海崃与印度及中东诸国,甚至与欧洲、非洲连结在一起。无论对日本或且对许多东南亚诸国来说,南支那海的主要航线都可以说是生命线。现在这主要航线能够自由通行是依靠美军的守护。但是,台湾若被中国统治,美国将不可能守护南支那海。由日本通过南支那海的主要航线有台湾与菲律宾之间的巴斯海崃与台湾海崃两处,但是巴斯海崃与台湾海崃的台湾半侧是在美军力的背景下由台湾军在守护,所以美海军与日本海上自卫队得以自由通行南支那海。但是,若台湾被中国统治,两海崃都将处于中国的支配下。最近出版的『中国併吞日本』,着作者平松茂雄氏谓「台湾问题不止于台湾的消长问题,而是赌注日本自存的问题」,这是基于冷静的现实分析,绝不是夸张的表现。
台湾若处于中国的统治下,生命线被中国绑架的日本,不管如何,或许不得不接受中国的要求,那是意味日本成为中国的属国。这样一来,中国巨大的人口与军事力量加上日本的经济、技术力量的情形下,美国将面临比过去与苏联对立时更强大的威胁。
美国人与日本人都不希望产生这样的情况。但是,台湾被迫走入这样痛苦的立场,其责任在于美国与日本。李登辉总统时代的国民党是依靠李总统坚强的领导力始得压倒跟蒋介石一起从中国来台的有力者之横行,再靠李登辉派国民党员与民进党的协力才使台湾的民主化得以推行。但是,由于美国的压力与国民党内部的反对,使李登辉政权无法废除中华民国宪法而制定台湾宪法。台湾人对民进党政权最大的期待无非是制定台湾宪法,明确地使台湾在法理上也与中国不同的独立国家。
但是,美国对二○○○年的总统选举当选的陈水扁加以很大的压力。即要求陈水扁总统不得违背「反对片面改变台湾海崃的现状,遵守一个中国的原则,不支持台湾独立,中国与台湾的问题必须双方以对话和平解决」的美国政策。因此陈水扁总统不得已在就任演讲中不得不承诺「只要中国对台湾没有行使武力的意图」为前提,「我在任内不宣佈独立,不改变国名」等。之后,美国无独有偶地对民进党政权施压。中国不断增强海空军力与瞄准台湾的飞弹,并继续恫吓台湾若不接受统一不惜行使武力。在这样的状况下,陈总统认为中国意图对台湾行使武力已经明确,断定就任演讲的承诺已经失效,所以决定二○○四年三月的总统选举同时举行对中国要求撤去瞄准台湾的飞弹等的公民投票,并承诺若当选连任要在任期中制定新宪法。之后不久,二○○三年十二月九日,美国总统布希与访美的中国总理温家宝会谈后在共同记者会上批判陈总统谓「反对想改变现状的台湾领导者最近的言行」。日本政府也追随布希的发言,向台湾总统府申诉「陈总统欲举行公民投票与制定新宪法的发言,徒引起中国紧张的结果,堪为忧虑」。
国民党为中心的在野一如以往,动员媒体大肆宣传,陈水扁与民进党的主张是有引发战争的危险政策,美国与日本也都在反对。因此使陈总统的连任陷入危机,在民进党拚命地挽回劣势的努力下,陈总统以些微之差击败国民党的候选人连战而当选连任。但是,受美国强力的施压,陈总统在就任演讲中不得不重新确认的四年前的承诺。美国提供台湾防卫武器,承诺以台湾关系法协助防卫台湾,使台湾几乎不可能无视美国的意志。而且因为在立法院在野党一直佔多数,所以在野党反对的法案都无法通过。又二○○四年十二月的立法院选举,意外让在野党取得过半数的席位,使民进党困于无力感,士气一蹶不振。
另一方面,国民党朝向夺回政权,士气高昂。国民党的政策是「遵守一个中国的原则,反对台湾独立,与中国共产党对话,和平解决台湾的问题」所以这正好是美国所要求的事。美国对国民党与民进党的因应有明显的对照。今年三月,国民党的马英九新主席访美时,被安排在华盛顿与数人美政府高官会面。然而五月陈总统访问中南美诸国时,希望过境纽约或旧金山却被美国政府拒绝。美国政府所支持是国民党而非民进党,这就是明确的信号。
看到这种状况的台湾人,虽然不信用中国人,却也怀疑是否非接受「一国两制」不可,这种悲观论逐渐扩大。美国与日本都还不自觉自己在绑住自己的脖子呢。 发表本书的目的是基于日本与台湾是运命共同体的认识,不止台湾,同时日本也面临存亡的危机,盼望日本能够对促使美国变更中国.台湾政策方面多下功夫。
二○○六年六月六日 宗像隆幸
我发现作者在处理历史的宏大叙事与微观细节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在描绘大的历史事件时,他能够把握住全局,清晰地梳理出事件的来龙去脉和发展趋势。但同时,他又善于捕捉那些隐藏在历史洪流中的个体命运和生活片段。这些微观的细节,像是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珍珠,虽然看似微不足道,却能折射出整个时代的风貌和人性的光辉。例如,书中对某个特定时期人们的饮食习惯、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的描写,都非常生动细致。这些生活化的细节,让历史变得鲜活起来,让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社会文化氛围。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述人们在艰难时期如何寻找乐趣和慰藉的段落。这些段落,虽然发生在苦难的背景下,却充满了生命的顽强和积极的力量。这种写法,让读者在了解历史的沉重感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人性的美好和坚韧。这本书就像是一部电影,既有宏大的战争场面和政治博弈,也有温情脉脉的生活写照,两者结合得恰到好处。
评分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政治博弈时的冷静和客观。他能够清晰地梳理出各方势力的立场、动机以及他们的策略,并且不带个人偏见地呈现出来。这使得读者能够对当时的政治格局有一个非常清晰的认识,理解为什么事情会朝着某个方向发展。书中对于权力斗争的描写,不是简单的善恶二元对立,而是展现了在那个特殊时期,各种力量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复杂博弈。作者的文字非常有画面感,即使是在描述一些抽象的政治概念时,也能通过具体的案例和人物的行动来加以阐释,让读者能够感同身受。例如,在描述某次重要的谈判时,作者详细地记录了谈判前夕各方的情绪、谈判过程中的唇枪舌剑,以及谈判结束后各方的反应。这些细节的描绘,让读者仿佛置身于谈判现场,能够深刻体会到当时空气中弥漫的紧张气氛和暗流涌动的政治角力。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某一方描绘成“正义”或者“邪恶”,而是试图去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逻辑和动机,这是一种非常成熟和深刻的历史观。
评分我不得不说,这本书在人物塑造方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没有把历史人物简单地脸谱化,而是通过大量的史料和细节,将他们还原成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思想的个体。我能感受到他们身上的矛盾,他们的挣扎,他们的理想,以及他们在时代洪流中的无奈与抗争。比如,书中对某个关键领导人的描绘,既展现了他卓越的政治智慧和魄力,也揭示了他内心的孤独和决策时的艰难。这种立体的刻画,让读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历史人物的行为逻辑,也更能体会到历史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面性。我不止一次地在阅读中,对书中某些人物的命运感到扼腕叹息,对另一些人物的坚持感到由衷的敬佩。作者仿佛是一位高明的导演,将一个个历史人物的故事串联起来,构成了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诗。我也注意到,作者在引用史料的时候非常严谨,并且会注明出处,这增加了这本书的可信度和学术价值。同时,作者的文字又充满感染力,他能够用一种非常生动和富有情感的方式,将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在读者面前。这种将学术严谨与文学感染力完美结合的写作方式,是我在这本书中最大的收获之一。
评分阅读的初体验,总会有一丝忐忑,担心是否会过于艰涩,或者与自己的认知有太大出入。但这本书,从第一章开始,就以一种出人意料的流畅和引人入胜的方式展开。作者的叙事非常有技巧,他没有直接抛出大量的史料和数据,而是从一些生动的生活场景入手,将读者带入到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我仿佛能听到街头巷尾的议论声,感受到人们脸上的焦虑与希望,甚至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着的淡淡的硝烟味。这种沉浸式的写作风格,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让历史仿佛不再是遥远的故事,而是触手可及的现实。我尤其欣赏作者对细节的捕捉,比如对当时人们穿着打扮的描写,对食物的描述,对日常生活习惯的刻画,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却能瞬间将读者拉回那个时代,让他们对当时的社会形态有更直观的认识。同时,作者的语言也相当有力量,他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将复杂的历史事件赋予形象化的解读。我读到一些关于权力斗争的段落时,感觉就像是在看一场精心编排的舞台剧,每个角色都在自己的位置上,上演着一幕幕扣人心弦的戏码。而当读到普通民众的命运时,又不禁让人心生同情,感受到历史洪流中个体生命的渺小与坚韧。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不仅仅是在讲述“发生了什么”,更在于它在讲述“为什么会发生”以及“发生时人们是怎样的感受”。
评分我不得不承认,这本书的内容是极其深刻且发人深省的。作者以一种极其冷静和客观的笔触,描绘了在一个特定时期,一个地区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和复杂局面。他并没有回避那些艰难的抉择和痛苦的牺牲,而是以一种非常坦诚的态度,展现了历史进程中必然存在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我在这本书中看到了,在一个看似平静的表面之下,往往潜藏着汹涌的暗流和激烈的博弈。作者对于国际政治格局和地缘战略的分析,也相当到位,让我对当今世界的一些地缘政治现象有了更深的理解。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探讨“存亡”这一主题时所展现出的深度。他并没有将这个问题简单地归结于外部因素,而是深入分析了内部的政治、经济、社会结构以及民众的意识形态是如何共同作用,影响着一个地方的命运。这本书让我深刻地意识到,历史从来都不是简单的线性发展,而是充满了曲折和反复,而每一个时代的思考和选择,都将对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历史的理解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也对我们所处的时代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结构设计得非常精巧,作者似乎有意为之,让不同的时间线索、人物视角以及事件描述相互交织,但又保持着清晰的逻辑。我注意到,作者在推进叙事的时候,经常会采用“回溯”或者“跳跃”的手法,但这并不混乱,反而能够将不同层面的信息有机地整合起来,让读者能够从更全面的角度理解历史。比如,在讲述某个重大事件时,他可能会先从一个亲历者的回忆入手,然后迅速切换到官方的档案记录,再接着分析当时的国际形势,最后再回到人物的内心独白。这种多维度的呈现方式,极大地丰富了阅读的层次感。而且,作者的语言驾驭能力非常强,他能够巧妙地运用不同的句式和词汇,来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意义。有时是冷静客观的陈述,有时是充满激情的呼唤,有时又是充满哲思的提问。这种多变的语言风格,让整本书的阅读体验充满了新鲜感,不会让人感到枯燥乏味。读这本书,就像是在解开一个精妙的谜题,每一次的阅读,都能发现新的线索和更深的含义。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就像是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在我的眼前。作者在处理历史事件的逻辑性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他能够清晰地梳理出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让读者能够顺畅地理解历史发展的脉络。我发现,作者并没有刻意地去回避一些敏感或者争议性的话题,而是以一种相对客观和理性的态度去呈现,这让我觉得非常难得。在阅读过程中,我经常会停下来,反复思考作者提出的观点,并且与我已有的历史知识进行对照。有些观点让我茅塞顿开,有些则让我陷入更深的思考。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分析一些关键转折点时的深度。他不会仅仅停留在事件的表面,而是会深入挖掘背后的原因,探讨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因素是如何相互作用,最终导致了局势的变化。这种深入的分析,让读者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历史的复杂性,避免了简单化的标签化。在描写战争场景的时候,作者也非常克制,没有过分渲染血腥暴力,而是更多地侧重于战争对社会和人民生活带来的影响,以及人们在战争中的心理变化。这种写法,反而更能触动人心,让人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对和平的渴望。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历史从来都不是静止的,它充满了变数和可能性,而每一个决策,每一个选择,都可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深远的影响。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它讲述了过去的事件,更在于它引发了我们对当下和未来的深刻思考。作者在结尾部分,并没有急于给出一个结论,而是留下了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引导读者自己去探索和思考。这让我觉得,作者是一位真正的智者,他知道历史的意义在于启迪,而不在于定论。我反复咀嚼着书中的一些段落,试图从中找到连接当下社会现实的线索。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地方的命运,是如何受到地缘政治、国际关系、内部治理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它让我认识到,和平与发展并非理所当然,而是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代价去争取和维护的。在阅读过程中,我经常会和身边的人交流我的感受,大家也都被这本书所引发的思考所触动。我们讨论着书中的一些观点,尝试着将历史的教训运用到理解当今世界格局中。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视角,去审视我们所处的时代,以及我们应该如何面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挑战。它教会我,不能简单地看待问题,而要学会从更宏观、更长远的视角去分析和判断。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过程,对我来说,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它让我看到,在历史的重大关口,个体如何被时代的洪流裹挟,又如何在其中努力寻找自己的定位。我能感受到作者对那些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普通人的敬意,以及对那些为了理想而奋斗不息的人们的赞美。这本书并不是一本充满了悲情色彩的书,相反,它充满了韧性和希望。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作者也总是能找到一丝曙光,展现出人类面对困境时的勇气和智慧。我记得有几个章节,详细描述了在极端困难条件下,人们如何克服重重阻碍,重建家园,恢复生产。这些描写,充满了人性的光辉,让人热泪盈眶。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多变,时而慷慨激昂,时而深沉内敛,时而又充满哲理。他能够根据不同的内容和情感,调整自己的语调,使得整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丰富。我很少会因为一本书而产生如此强烈的情感共鸣,这本书做到了。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情感的触动和精神的升华。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引人深思,一种深沉而坚定的色调,隐约可见的岛屿轮廓,仿佛在诉说着一段不平凡的历史。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首先被它厚实的纸张和精美的装帧所吸引,这本身就预示着这是一部值得认真对待的作品。拿到手中的分量感,总能带来一种踏实感,仿佛即将开启一段深刻的旅程。我平日里喜欢阅读历史类的书籍,尤其是那些能够触及时代脉搏,反映国家命运的作品。这本书的书名,单单是“濒临危急存亡”这几个字,就足以勾起我强烈的好奇心。它不像那些陈述事实的枯燥历史,而是带着一种强烈的紧迫感和戏剧性,让人不由自主地想去探究,究竟是什么样的历史洪流,将一个地方推到了如此关乎存亡的境地?是外部的压力,还是内部的动荡?抑或是两者兼而有之?这种悬念感,让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开第一页,去了解作者是如何描绘这段跌宕起伏的历程的。作者在序言中,用一种非常诚恳的语气,道出了自己写作的初衷,提到了一些自己亲身经历的片段,以及对这段历史的深刻反思。这让读者立刻感受到一种亲切感,仿佛作者不是高高在上的叙述者,而是与我们一同经历,一同思考的伙伴。这种情感上的连接,是很多纯粹的学术著作难以达到的。我期待着,在这本书中,能看到对历史事件的细致梳理,对关键人物的深入剖析,以及对时代背景的全面展现。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从作者的笔下,读出这段历史带给人们的思考,以及它在当下依然存在的深远影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