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書寫校園的書:乍看這是一個小眾的、自我中心的實驗創作計畫——由一群政大人動手打造政大的樣貌,但真正的意圖其實是讓每個讀者開始關注自己的生活、觀察自己的校園、創作自己的人生。
這是一本集體創作的書:對這個世代來說,創作是一種深化想法、賦予事物意義的手段。本書動員瞭百餘位政大學生師友,經由文字和影像錶達對自己、對大學和對世界的感受,呈現齣當代青年文化多樣、去中心化和具備主體性的樣貌。
這是一本實踐美學的書:美學不是現象,不是風潮,而是自己動手設計、發明跟創作。過去一年,這群政大學生師友自動自發地開瞭一堂零學分美學課,集閤誌同道閤的夥伴,在做中學美,在美學中做,並且鼓起勇氣透過齣版展現過程和成果。
作者簡介
陳文玲。天秤座,太陽在颱北,月亮在花蓮。
喜歡教書,在政大開一些實驗性創意課,例如「夢與創造力」、「基礎創意寫作」、「夢想與實踐」;也喜歡旅行,這些年來,越往外走,就越往自己裏麵去;途中的光綫、溫度、氣味和顔色一點一點流進來,經過時間蒸餾,變成音樂、文字和影像流齣去,例如〈這些日子以來〉(點將唱片)、〈當客人離開的時候〉(飛碟唱片)、《多桑與紅玫瑰》(大塊文化)《找阿寶?玩創意》(心靈工坊)和《越旅行越裏麵》(心靈工坊)。
勘誤錶
陳文玲∕政大廣告係教授?政大創新與創造力中心研究員
我不得不承認,這件事從頭錯到尾。
首先,地下創作怎麼可能發生在政大呢?
政大沒有美術係、設計係,沒有藝術學院,在一般人心目中,是一個重理論、重學術,疑似專門培育政治人纔與EMBA的學校。還有,雖然位於颱北,在社運和學運的脈絡裏,政大經常被視作邊陲不重鎮,距離風暴核心不遠也不近。盡管這些年來許多政大的社團、學係、學程和學院意圖靠近美學與創意,希望培養一群「喜歡想」跟「動手做」的學生,但大概沒什麼人知道,政大的學風比從前自由,老師們經常交換各種「怎麼想」和「怎麼做」的可能,但大概也沒什麼人相信。
兩年前,政大精品開始在書城裏設櫃。主修企管雙主修廣告的林函潔代錶幾個同學來找我,彷彿把我當作設計公司負責人,生氣地質問:「為什麼政大精品不能交給學生設計?為什麼大學的紀念品隻能把校徽印在T恤、帽子、雨傘跟馬剋杯上,這麼做,每個大學不都一樣嗎?政大的特色在哪裏?」我無言以對,隻好答應擔任指導老師,讓他們在廣告係第十六屆畢業展裏創作瞭一套「政大驚品」,這組作品的完成度普通,可行度也是,但的確展現瞭政大的特色(部分作品收錄為本書第12件不可不乾的事)——尤其是政大學生彪悍的作風。
幾個月之後,原班人馬又齣現在我的電子信箱裏。這次發聲的叫做褚伊哲,新聞係畢業,正要退伍,還沒找到工作卻先丟瞭女友。大概是心情不好,他寫信給我:「明年是政大八十週年校慶。我在政大待瞭四年,對這個地方還是說不齣個所以然來,能不能做點什麼,例如列舉在政大不可不乾的事情,當作學生創作的地下版校慶特刊?」當時我很忙,但讀到「創作」、「地下」和「不可不乾」這些字眼時,隱約感覺自己毫無招架之力,不知道這次麻煩惹大瞭。
林函潔召集,褚伊哲執行,我聲援兼押陣,第一輪,團隊就我們三個。既然是集體創作,免不瞭招兵買馬,於是找來不同時期跟我一起工作過的學生,也在課堂上廣發英雄帖,第二輪,團隊約莫十來人。我們辦瞭一個學期的讀書會,每兩週見一麵,一旦對某件不可不乾之事有瞭共識,就分頭觀察、採訪跟記錄,然後創作。我們也帶著這個實驗創作計畫往行政大樓、研究大樓跟校史館移動,嚮職員、老師跟校友溫情喊話,希望開發更多不可不看見的觀點。曆史係鄧心勝中途加入,透過網路跟廣播,在校園裏公開募集點子,嚮所有政大人提齣不可不參與的邀請。半年之後,雪球越滾越大,創作團隊人數直逼三十。
不過,大學生怎麼可能自動自發呢?
大概是卡債、轟趴的新聞看太多,朋友喜歡調侃我:「怎麼樣,現在的大學生很難教吧?」我多半含糊地迴答:「嗯。」
大學生的確不好教,不過,原因跟一般人猜想的不一樣。
這群二十歲上下的年輕人,晚上不睡覺,早上不起床,作業隨便寫,閱讀看不完,上課時還猛打瞌睡,滿臉不在乎的模樣,但是這種大學生其實很好教,他們的問題隻是還沒找到知識跟自己的關連罷瞭,老師的工作也很單純(但有時得花點時間跟心思),就是耐心地導引每個學生用自己的步調找到知識與生命的連結,一旦有過一個有感的學習經驗,他們就會啓動內在那顆神奇的自動學習按鍵。難教的,反而是這群嘗過學習滋味的學生,他們花樣百齣,每天纏著彼此纏著老師纏著學校纏著社會做這個試那個,譬如拖我下水寫這本書的,個個都是百分百的問題學生。
然而,並非每個問題學生都是憤怒青年,這種刻闆印象無疑過份簡化瞭大學的樣貌。這個團隊裏有人KUSO,有人溫暖,有人嚴肅,有人脫綫,有人寡言,有人多事……我們「地下」的目的不在對抗「地上」,因為我們不覺得主流有什麼瞭不起,非得靠著對抗纔能確認自己的座標、證明自己的存在,我們的共通點其實是喜歡創作。
我重讀《破週報》試刊號的〈香蕉宣言〉:「我們自稱是『孽世代(generation next)』,因為我們『操心也危,慮患也深』,思路求通達,但我們絕對不是大傢所談的新新人類『X世代(generation X)』,因為我們不是虛無主義的一群混男混女。我們追求我們稱之為『非主流的』、『地下的』、『另類的』、『波西米亞的』青年文化。……我們要唱自己的歌,要卡車搖滾,要情慾自主,要遊牧創作。」在楊弦和金韻奬的那個年代,青年唱瞭自己的歌,從墾丁一路吶喊到鬆山菸場,青年在卡車上下搖滾,世紀末社會運動現場裏外,青年夢想並實踐著情慾自主,現在,終於輪到遊牧創作上場瞭。
有彆於紀錄、報導、運動或者抱怨,創作這件事,對這個世代來說,是另外一種深化想法並且賦予事物意義的手段。我們創作的目的之一是經由文字和影像錶達個人對於自己、對於大學和對於世界的真實感受,之二則是藉此呈現當代青年文化多樣、去中心化和具備主體性的樣貌。
一位心理醫生在Gomori的傢庭雕塑工作坊裏抱怨颱灣的教育:「在我成長的過程裏,老師隻在乎鍾走得準不準,卻不在乎鍾是方的還是圓的。」開始的時候,這個創作團隊是一群方的、圓的和不規則的鍾,一起工作瞭近一年之後,我們仍然維持著自己的方、圓和不規則,隻不過每座鍾都多瞭兩個黑眼圈。
可是,不成熟的創作究竟有什麼價值呢?
不久之前,《三十雜誌》以「美學作為一種能力」為主題,發現「不知不覺間,強調美感風格、溫柔感性的美學經濟,已經輕柔卻強悍地打敗鋼鐵紀律般的製造業經濟」,編輯提齣一些數據,「根據104人力銀行外包網分析,2005年美術設計類新增案件較前一年同期成長25%,産品設計類、工業設計類成長36%」,結論是「心經濟來臨,『美力學』已是工作者的必修學分。」
美學越來越重要,風潮如是說。但是如果我們隻是把梳妝颱上的香奈兒No.5換成浴室裏的肯園No.23,櫥櫃裏的LV換成客廳裏的瑞典傢具,美學就跟「樂活」、「慢活」、「壯遊」一樣,不過是這個時代一個漂亮的商業口號而已。
美學的意義,不應該隻是在「這裏」消費(甚至消耗)「那裏」的北歐精品,而應該深入思考「那裏」的設計理念,然後依據「這裏」的特性試著發明與創新。簡單地說,我覺得美學不是現象,不是風潮,不是時代,而是運動;換言之,美學不是用來感受的,而是用來實踐的。
從這個角度來看,過去這一年,這群政大學生自發地開瞭一堂零學分美學課。他們多數在解嚴前後齣生,見證瞭政權輪替,身處全球化的浪潮裏,試圖集閤一群誌同道閤的夥伴,在做中學美,在美學中做。
創作團隊很認真,也很用心,但我們知道這樣還不夠。北歐精品在遠方招手,我們拼瞭命也隻能做齣現在的成績,這些參差的創作距離美學還很遠,隻能勉強說結果靠自己很近,所以這個迴閤美的不是結果,而是過程,我們鼓起勇氣展現的,正是這個麯摺但必要的between。
但為什麼要以政大為題?又怎麼會是這八十件事呢?
學生跟我去齣版社開會,編輯、美術和行銷不停地嘆氣,「我們很願意幫忙啊,可是,這個題目……實在太小眾瞭。」
創作團隊討論過這個睏境,那是今天春天,距離截稿約莫還有兩個月的時候。
有人問(廣告係畢業,任職於齣版業):「到底策略是什麼?這本書想說什麼?賣給誰?怎麼賣?」有人答(廣告係畢業,在紐約唸攝影):「為什麼一定要有策略?市場很重要嗎?結果很重要嗎?」有人接嘴(企研所學生,剛從歐洲交換迴來):「其實市場可以分做兩群,一群是願意讀的人,一群是願意買的人。」我問大傢,「你們願意買這本書嗎?」負責攝影的學生不解地說,「難道每個人不會拿到一本免費的書嗎?」我又問,「那你們願意讀這本書嗎?」現場一片瀋寂。我們在靜默中宣布散會,隔瞭一週,文章和圖像的品質顯著進步,於是我繼續透過e-mail放狠話,「為瞭減輕齣版社的負擔,我們應該認購三百本,也就是說,每個人至少要認購十本。」再見麵時,作品的可讀性又提高許多,不過,題材還是繞著政大打轉,我們不肯離開這座象牙塔。
因為這本來就是一個小眾的、自我中心的實驗創作計畫。這麼說不是因為太天真,隻是決定不世故。我一直記得張作驥導演跟廣電係大四學生說,「做畢業製作,不要隻想著那些經世濟民、又高又遠的題目,如果你不能用十分鍾的影像說清楚自己的媽媽,又如何能夠說清楚其他的事情呢?」這個團隊創作的初衷,就是不要等彆人告訴我們或者為我們做決定,我們要自己動手打造政大的樣貌。
當然,校園裏正發生許多事,不是這八十件或者那八十件就可以定義的。換做另外一個團隊,可能會寫齣完全不同的一本書,看見一個完全不同的政大。我畢業於輔大資管係,這些年來,經常因為走在政大校園裏不必忙著跟大學時代的師長打招呼而偷笑,但自從被捲進這個實驗創作計畫,突然有點懊惱自己沒有在政大過20歲生日。對我來說,一個模糊的認同,就是這本書的價值。
或許有個政大學生看瞭書以後上G闆痛罵,或許有個老師看瞭書以後比較體諒打瞌睡的學生,或許有位研究助理看瞭書以後不再覺得自己跟這個學校毫無連結,或許有個媽媽看瞭書以後恍然大悟原來學費就是這樣浪費掉瞭,或許有個高中生看瞭書以後立誌過一個更有意義的大學生活,或許每個大學生都會開始想哪些是我的學校不可不乾的事。對每個人來說,這本書會有不同的價值。
不管怎麼說,一開始就不應該答應褚伊哲。
這些日子以來,我上課時心不在焉,兩個月沒運動,逛書店扭到腳,過完年後就再沒見過住在林口養生文化村的爸爸,還兩次在路上跟他車輕微擦撞。
但是,教書廿年來,我一直牢牢記住《化名奧林匹亞》裏的一句話:「學校可以是澆熄慾望的理想場所,也可以是做夢的理想場所。」如果沒有跟學生一起做這個創作夢,就更大錯特錯瞭。
最後,本書目錄列齣瞭八十件不可不乾的事,但偷偷在內文裏暗嵌瞭第八十一件,留給讀者自己揭開迷團。為此,我代錶全體創作團隊認錯。
在政大,美食絕對是不可或缺的一環。我還記得,每天早上在校門口排隊買的煎餅果子,還有午餐時在山上食堂遇到的各種特色小吃,下課後和朋友們一起去周邊巷子裏的隱藏小店,品嘗那些令人難忘的味道。政大的美食,不僅僅是滿足口腹之欲,更是我們青春記憶裏,那些關於分享,關於相聚,關於輕鬆時刻的溫暖注腳。很多時候,大傢圍坐在一起,邊吃邊聊,話題從學習到生活,從八卦到理想,那種無拘無束的氛圍,是隻有在政大纔能體會到的。這本書,如果能收錄一些政大周邊的美食攻略,或者校園裏那些充滿迴憶的食堂菜品,那我一定會迫不及待地翻閱。我希望它能喚起大傢對於那些熟悉味道的懷念,以及那些伴隨著美食産生的,屬於政大的青春故事。
评分政大給我最深刻的印象之一,便是它所倡導的公民意識和人文關懷。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不僅僅被教授書本知識,更被鼓勵去關注社會,去思考如何為社會做齣貢獻。我還記得,在參與一次校園內的誌願服務活動時,我深刻體會到瞭付齣的快樂和責任感,也讓我更加關注社會上的弱勢群體。政大一直以來都非常重視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培養,鼓勵學生走齣校園,瞭解社會,用自己的知識和能力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這本書,如果能收錄一些關於政大在培養學生公民意識和人文關懷方麵的實踐,或者那些在政大校園裏發生的,體現人文關懷的感人故事,那我一定會非常感動。
评分政大的社團活動,一直是我青春裏最閃耀的一頁。還記得剛入學時,社團博覽會的熱鬧景象,各種各樣的社團琳琅滿目,讓人眼花繚亂。我當時加入瞭一個話劇社,從排練到演齣,那段時間的經曆,讓我學會瞭團隊閤作,學會瞭如何麵對壓力,也讓我發掘瞭自己內心深處的熱情。每一次的演齣成功,都給我們帶來巨大的成就感,那些一起為瞭一個目標努力的日子,是我們友誼最堅實的基石。這本書,如果能細緻地描繪齣政大豐富多彩的社團生活,那些充滿創意和活力的社團活動,那些在社團中結下的深厚情誼,我一定會愛不釋手。我希望它能展現社團活動對於學生成長的重要性,那些讓學生在課餘時間能夠揮灑青春、找到歸屬感的平颱。
评分政大,對我來說,就像是那些年青春裏一個閃亮又有些朦朧的夢。畢業這麼久瞭,每次再迴到指南路,聞到樟樹的香氣,總會勾起一股莫名的鄉愁。那時候,我們一起熬夜趕報告,一起在山上散步談心,一起為瞭社團活動忙得不可開交。政大給我的,不隻是一張文憑,更是關於成長、關於友誼、關於找到自己方嚮的寶貴經曆。我常常想,如果當時能有一本這樣的書,能把那些關於政大生活的美好點滴都串聯起來,那該有多好啊!想象一下,在某個下雨的午後,捧著這本書,重溫那些熟悉的場景,那些曾經一起奮鬥過的夥伴,那些在政大校園裏留下過的歡聲笑語,該是多麼溫暖的一件事。我特彆懷念以前在山上讀書的日子,空氣總是那麼清新,日落的時候,遠處的颱北盆地燈火闌珊,讓人覺得一切都充滿希望。有時候,看著學弟學妹們在社團博覽會上充滿活力的樣子,也會迴想起自己當年也是那樣,帶著一點點青澀和無限的憧憬,闖蕩在這個充滿未知但也充滿可能性的校園裏。這本書,如果能讓我再次找迴那種悸動,那種在政大纔能體會到的獨特氛圍,那它就絕對是我書架上不可或缺的一員。我希望它能捕捉到政大那種人文氣息與學術氛圍交織的獨特氣質,那種充滿活力又帶點詩意的校園生活。
评分政大,對我來說,不僅僅是一所大學,更是一個讓我能夠找到自己、認識自己、並且不斷成長的平颱。在政大的日子裏,我經曆瞭很多挑戰,也收獲瞭很多成長。我學會瞭如何獨立思考,如何承擔責任,如何與人閤作,如何堅持自己的夢想。政大為我提供瞭一個廣闊的天地,讓我能夠自由地探索自己的興趣,發掘自己的潛力。我還記得,剛入學時,我還有些迷茫和不安,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我越來越找到自己在政大中的定位,也越來越明確自己未來的方嚮。這本書,如果能記錄下政大如何幫助學生實現自我成長,或者那些激勵人心的成長故事,那我一定會非常珍惜。我希望它能成為一本能夠陪伴政大學子,幫助他們在這個充滿機遇和挑戰的校園裏,找到屬於自己的閃光點,並且不斷超越自我的指南。
评分政大的曆史底蘊,對我這個社會新鮮人來說,一直是一種既熟悉又陌生的存在。我在大學期間,雖然不是曆史係的學生,但常常會在圖書館裏翻閱一些關於政大的史料,或者聽學長學姐們講起那些老校長的故事,還有那些在政大發生過的,影響深遠的事件。政大,總給人一種沉靜而又充滿力量的感覺,仿佛每一個角落都訴說著過往的輝煌,也孕育著未來的希望。我特彆喜歡校園裏那些古老的建築,它們見證瞭時代的變遷,也承載瞭無數代政大學子的夢想。有時候,我會想象自己穿越迴幾十年前,看看那時候的政大是什麼樣子,聽聽那時候的學子們在課堂上討論些什麼,又在操場上揮灑著怎樣的汗水。這本書,如果能將這些曆史的碎片,用一種生動有趣的方式展現齣來,讓我們可以更深入地瞭解政大的過去,感受它一路走來的不容易,那真是太棒瞭。我希望它不隻是枯燥的史實堆砌,而是能將那些曆史人物和事件,變成一個個鮮活的故事,讓我們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夠産生共鳴,能夠感受到政大精神的傳承。
评分政大的校園風光,在我心中一直占據著特殊的位置。那漫步在樟樹林間的寜靜,偶遇一隻在草地上曬太陽的貓咪,或是登上觀山樓遠眺颱北的繁華景象,都是我心中美好的畫麵。每個季節,政大都有它獨特的美,春天花開爛漫,夏天綠意盎然,鞦天落葉金黃,鼕天寒風蕭瑟。我常常覺得,政大的校園就像一個獨立的王國,有自己的節奏,有自己的故事,也有自己的詩意。這本書,如果能用精美的圖文,記錄下政大不同角落的美景,那些隱藏在校園深處的,不為人知的風景,那我一定會非常喜歡。我希望它能展現政大校園那種既有曆史厚重感又不失清新活力的獨特韻味。
评分政大的交友圈,對我來說,是人生中一筆寶貴的財富。在政大的日子裏,我認識瞭來自不同地方、有著不同背景的朋友。我們一起學習,一起玩樂,一起分享生活中的喜怒哀樂。很多時候,遇到睏難的時候,總有朋友們伸齣援手,給予我鼓勵和支持。那些在政大建立起來的深厚友誼,至今依然是我人生中重要的力量源泉。我還記得,畢業後,大傢雖然各奔東西,但我們依然保持著聯係,時不時地聚在一起,聊聊近況,迴憶當年。這本書,如果能分享一些關於如何在政大結交誌同道閤的朋友,或者那些關於友情的美好故事,那我一定會非常喜歡。我希望它能展現政大校園裏那種積極嚮上、互幫互助的氛圍,讓大傢都能在這裏找到屬於自己的朋友圈。
评分我一直覺得,政大之所以吸引我,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它開放自由的學術氛圍。那時候,我們不隻是被動地接受知識,更多的是被鼓勵去思考,去質疑,去探索。課堂上,老師們常常會拋齣一些引人深思的問題,引發我們激烈的討論,那種思想碰撞的火花,至今想來仍讓我覺得興奮。我記得有一次,在一堂關於政治哲學的課上,老師引導我們辯論一個非常尖銳的社會議題,雖然最後沒有統一的結論,但那個過程讓我明白瞭,什麼是真正的獨立思考,什麼是批判性思維。這本書,如果能記錄下政大那些充滿智慧的課堂瞬間,那些啓發人心的教學方式,或者那些對學生産生深遠影響的學術講座,那我一定會非常感興趣。我希望它能展現政大在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方麵所做的努力,那些讓學生敢於發聲,敢於挑戰權威的精神。
评分政大的活動,總是那麼多元且充滿活力。從大型的校慶晚會,到各種各樣的講座、展覽、錶演,總有讓人耳目一新的體驗。我還記得,有一次學校舉辦瞭一個關於環保的創意市集,我們社團也參與其中,大傢發揮自己的創意,製作各種環保産品,那種參與感和成就感,讓我覺得非常有意義。政大總能給我們提供各種各樣的平颱,讓我們去嘗試,去創新,去展現自己的纔能。這本書,如果能盤點政大那些經典且不容錯過的活動,或者那些曾經在政大留下深刻印記的盛事,那我一定會非常期待。我希望它能展現政大作為一個充滿活力的學習社區,是如何通過豐富的活動來豐富學生的生活,激發學生的創造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