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67年《未央歌》在颱灣齣版以來,鹿橋的作品一直深受讀者喜愛。究竟作為他創作背後的人文思考為何?
作者首次以散文的筆觸,與歲月、與文學、與讀者談心,不論是旅居美國聖路易的市隱生活,或是延陵乙園的泉石逸趣,我們都能觀察到,對於人與自然的嚮往、及生活中美感的捕捉,都是他在創作上主要的情思。
作者簡介
鹿橋
本名吳訥孫 ,1919年生於北京,2002年於美國波士頓逝世。在天津南開中學求學時代多次或偕伴或獨自作長途徒步旅行,以認識都市以外之大中華。1942年畢業於昆明西南聯閤大學留校為助教一年,考取自費留美。1945年入耶魯大學研究院,1954年得博士學位專修美術史。
曆年任教於美國舊金山州立大學、耶魯大學。1984年自密蘇裏州華盛頓大學以麻林可德、優異校座教授榮休。
學術論文多以英文齣版,或譯成德、意、日文。中文文學著作有《未央歌》、《人子》、《懺情書》、《市廛居》等。名列美國名人錄、世界名人錄(Marquis,Who's who in America/Who's who in the World), 1997年並獲美國中西區華人學術研討會特彆頒贈「傑齣學人奬」。
鹿橋夫婦於聖鹿
邑的「讀易齋」
《鹿橋全集》齣版緣起
前言
戊午舊序
市廛居
市隱記情
「一個土豆,兩個土豆」
可憐的鷂鷹
路邊買一枝粉紅玫瑰
圍桌閑話
唯美主義與美育
市隱與客居
「怎奈終年客途?!」
美國的女主人
從頭說起
靜閟的鄉間
乙園泉石
三類接觸
在歌聲?「協」調
伏案之餘
圓餅小店
農傢情操
「物盡其用」的三種態度
徽州饅頭劍橋魚
市隱記情外一章
利涉大川
利涉大川
四海為傢
他鄉與故土
「客星容易落江湖」
落江湖,落江湖!
海客談瀛洲
鄉音、官話、國語
來學與往教
人生代代無窮已
曆史沒有「假如」,未來有無限「可能」
束發受教
天安門外的凶吉
解放北京
二十一世紀的國都
人物憶往
憶《未央歌》裏的大宴:少年李達海
委屈、冤枉,追慰一代纔女張愛玲
前言
三十多年來,就像是這書中〈圍桌閑話〉那樣,我的讀者們每在報紙、雜誌上看見我的文字,所得的感覺竟如在神話中看見我們廚房的桌子變大、變長,慢慢升空,伸延齣去,一聲不響地,到瞭他們麵前,將他們也攬入這「閑話」中,與熱鬧?瞭。
「市廛居」所談是一九七八到一九七九年的事。「利涉大川」十四篇未竟稿,陸續在一九九二年刊齣。兩篇悼亡、憶舊,最晚。〈憶未央歌?的大宴-少年李達海〉是一九九四。悼念「一代纔女、張愛玲」一九九五。
不是我長期的讀者們,自然不明白「鷂鷹」何以「可憐」;更不會在〈一個土豆,兩個土豆〉篇尾有又看見「小童」的歡喜。
但是我們歡迎你也到我們桌上來。《市廛居》為你打開這個門。這書中的言論,少則三、五年,久則二十年齣頭,所盼望及所憂慮的,常令人迴頭細想:覺得竟是「臆則屢中」。
環境無情地被破壞、生活素質之低落、物資之橫遭浪費,而終瞭發現犧牲的是自己。也許在那一剎那窺見瞭「情」。憐惜自己的一點情。
因此也憐惜彆的生命、人的生命、災難中無告的老弱的生命。因為心中有情,眼睛也看見瞭是非。本來隻看見他人的錯誤,現在也看見瞭自己的罪過。
然後,對於「物」也有情瞭。
《市廛居》中,飛機頭等艙客未喫完的牛扒,就成瞭物資、價錢、倫理生活中的一個命題。有意誌上的勇氣,纔敢「小氣」,而達到「大方」。
我與慕蓮現在在颱北。三天前從洛杉磯飛來的路上,機上的晚餐十分豐盛。慕蓮盤中一整塊大鮭魚完全喫不下。就如「市廛居」?「物盡其用」幾次的思量,我們想也像那次不能喫完的美味牛扒,可以容我們用袋子裝瞭帶到旅館,夜晚工作時餓瞭喫。但是這次規矩不同,這傢航空公司不供給紙袋、並且不許帶走。我們心上想念那些一年又一年迴遊減少的鮭魚。
這次來颱灣是曆史博物館召我來在高雄的一個學術研討會上講演。在此以外我是來「看」、來「聽」;盡可能不要變成「被看」、「被聽」的一趟旅行。
但是這些年來,颱灣生活之糜廢,物資以錢值來定去留。人也隨之被分彆為任用或裁除,愛養或揚棄瞭。我不免又要寫,又要把我們的桌子寫到四麵八方讀者的眼前瞭。
一九九八年,十一月三十日於颱北福華大飯店
戊午年序
今年夏天慕蓮與我到麻省劍橋去度假,住瞭差不多一個月。路上開車閑話,笑著說:「我們成瞭遊牧民族!」孩子們因為暑假都要工作,不能迴傢。勉強迴到傢來,往往又要匆匆迴去。今年我們索性找孩子去,看看他們的生活情形,聽聽他們的工作怎樣,給他們喫幾頓有營養、不慌張的飯!於是,慕蓮打點起做菜的配料,連未喫完的米都帶著,我收拾起桌上堆積的筆記、舊稿,裝上瞭車又嚮東開。
往年隻要有時間我們也常迴東岸度夏,一傢人在康州(「麻省」就是「省」,「康州」就是「州」。因為說起來這樣好聽、順耳。)且溪、延陵乙園,團聚。當年造這個園子,小孩兒們都一齊動手,迴傢就如迴到孕育的地宮,正好將息,接受新生。暑假後再各迴到學校去。今年去東岸卻不去且溪,而直奔劍橋來。我們這遊牧人不是「逐水草」生活,是「逐子女而居」。
到劍橋既是為瞭與孩子們團聚,就如同在傢一樣:各人做各人的事,不是旅行觀光,也不是齣門作客。劍橋是我常來找材料、做研究的地方,但是這次手邊原是要在傢中書房做的事,來瞭就決定不打擾當地朋友,隻當是沒有離開自己的傢。
因為這個緣故,初到的幾天,工作之餘,頗有市隱之樂,就起始寫「市隱記情」。後來寫作計畫有瞭改變,一放下這題目就不能再繼續,但是為它記的草稿倒常常寫,也積瞭不少。現在又已迴到聖鹿邑來,上課已三星期瞭,纔又重整理一下,準備與讀者朋友見麵。原帶去劍橋的舊筆記反而又要等將來纔能再整理瞭。
在鹿邑傢中自然不是「隱居」,可是這一股心情潛力仍在。續作的筆記又已不少,決定接著寫下去,並把題目改為「市廛居」,以彆於延陵乙園中的山林旨趣。
近年來常常覺得自己很笨拙,不能應付世事。寫的文字本來就是自己收存的多,發錶的少。後來即使願意發錶也因為不善於周鏇「常」不能讓好意的齣版傢及編者原宥我不多寄稿的苦衷。
就在這種情形下,我本來就難得時間寫的信,也因之更遲延迴覆不瞭。有時一日幾次會驀地想起一封幾年來懸念在心上的讀者來信,卻寫不齣迴信去。大概也是因為不善於給未識麵的人通訊的緣故。
因為想的多瞭,迴信的本旨常常在談話、講演及日記?流露齣來。起始「市隱記情」的時候,心上便已有以這些文字當作與讀者朋友私語的意念。這些文字也因此變成瞭公開的書信。
雖然如此說,《市廛居》到底不是公開的信,不是去邀人來讀,不是大聲疾呼,要大傢注意的那種文字。我請讀者中感到親切的,靜靜地讀。感到不閤口味的請隨手放在一邊,也許將來還有迴顧一下的緣分。目前先接受我的歉疚。
我們今日的世界事事都緊促得太厲害。時間常常警告我們自省。這一組文字也是我自省的一份紀錄。
在緊張的情況下,草率的行動比鎮定的自省容易得多。我因此採取一種慢而竭力不散漫的筆調,當作打坐靜思似的自修。這?先誠懇的聲明:不但我這些思路不是結論而隻是過程,因為我從未發錶過散文,連這文字也是半試驗性的。也請讀者鑒諒。
那麼我就用〈市隱記情〉作為這本書的一篇介紹性的序文。
一九七八年九月二十六日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