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了解中国文化,不一定要读万卷书,却可以从日常生活中的一事一物着手。豆腐是在什么时候发明的?现代人常用的名片,是由中国人先用吗?伞是由中国人还是古埃及人发明的?3000年前,中国人已懂吃鱼生?还有,我们日常书写的书信、用的枕头、搽的胭脂、吃饭用的筷子等等,都各有来历与典故。
「饭后茶余谈文化」系列的作者们,以好奇探险与认真探究的态度,一一解开中国文化中一事一物之谜。
本书介绍、骨笛、石磐、琵琶、相声、戏曲、木偶、漫画、剪纸、斗蟋蟀、钓鱼、风筝、足球、相扑等的源流和发展过程。
作者简介
郭伯南
1933年生,河北省任丘市人。1961年毕业于河北北京师原文学系,主攻中国文化史。《人民文学》杂志社编审。主要着作有彩图版《中华文明史》、《中外文明简表》、《华夏风物探源》等,外文版主要着作有《中华历史小丛书》﹙英﹚、《中国文化史入门》﹙日﹚、《中国书法艺术入门》﹙英、法、德﹚。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视野被大大拓宽了。作者在书中,巧妙地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融汇贯通,比如,他会从经济学的角度去分析某个文化现象的产生原因,又会从心理学的角度去解读人们的行为模式。这种跨学科的视角,让我对许多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对“传统”与“创新”之间关系的探讨。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两者对立起来,而是指出,真正的创新,往往是建立在对传统的深刻理解之上的。他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比如一些现代艺术作品,是如何从古老的技法和意象中汲取灵感的,让我对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而且,书中对一些新兴的文化形式,比如网络文化、流行文化,也进行了非常有见地的分析,没有简单的排斥或赞美,而是用一种客观、理性的态度去审视它们对我们社会的影响。这本书,让我觉得,文化从来不是静止的,而是在不断地发展和演变之中,而我们,也是其中的一部分。
评分这本书的作者显然是一个非常有故事的人,他把自己的经历融入到了对文化的探讨中。我读到了一些关于他年轻时在异国他乡的见闻,那些独特的风土人情,以及他如何在这个过程中,重新审视和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有几段描写,比如他在一个陌生的集市上,偶然听到的歌谣,或者是在某个古老寺庙里,感受到的庄严与静谧,都写得极其生动,仿佛我当时就置身于那个场景之中。他并没有刻意去拔高自己的经历,而是用一种非常真诚的笔触,记录下了那些触动他的瞬间。通过这些个人化的叙事,他对文化的理解也显得更加真实和接地气。他并没有试图去定义什么是“正统”的文化,而是鼓励读者去发现和体验属于自己的“文化”。这种开放的态度,让我觉得非常舒服。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思考作者所提出的观点,并将其与我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文化读物,不如说是一次心灵的对话,一次关于自我和世界的探索。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意思,素雅的色彩搭配,点缀着几幅古典的水墨画,给人一种沉静而又雅致的感觉。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就被这种宁静的气息所吸引,仿佛能闻到一股淡淡的茶香,和着墨香,在指尖流淌。翻开书页,扉页上的题字更是别致,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寥寥几笔,却意境深远。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隐藏在生活细节中的智慧和美学。这本书的标题“饭后茶余谈文化─赏心乐事”,就精准地概括了我对这类题材的期待。我希望它能像一位温和的长者,在轻松的闲谈中,娓娓道来那些被时光沉淀下来的文化精髓。我不求它有多么高深的理论,也不希望它充斥着枯燥的学术术语,我更看重的是那种能够触动心灵、引发思考的“赏心乐事”。就像品一杯好茶,或者欣赏一幅名画,它带来的不仅仅是感官上的愉悦,更是精神上的满足和升华。这本书,我期待它能成为我闲暇时光里的一位良伴,在喧嚣的世界里,找到一处宁静的角落,细细品味那些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之美。
评分我最近读到一本让人耳目一新的书,它的内容涉猎非常广泛,从古代的哲学思想,到近代的社会变迁,再到当代的一些文化现象,几乎无所不包。作者以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将这些看似独立但又相互关联的元素串联起来,形成了一幅宏大的文化画卷。我特别喜欢其中对一些历史事件的解读,往往能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切入,颠覆了我以往的认知。比如,对于某个朝代的兴衰,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归结于政治斗争或经济因素,而是深入挖掘了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审美情趣甚至日常生活的点滴细节,从而揭示出更深层次的原因。这种解读方式,让我感觉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和事件堆砌,而是鲜活的生命体,充满了人性的光辉与挣扎。而且,书中对不同文化之间的比较分析也十分精彩,能够让我们看到人类文明发展的共性与差异,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世界的多样性。这本书的文字功底也相当扎实,语言流畅,逻辑清晰,读起来一点也不费力,反而让人沉浸其中,欲罢不能。
评分我一直认为,真正的文化,是能够融入生活,滋养心灵的。而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没有高高在上地宣扬某种文化理念,而是将文化的触角伸向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记得其中有一章,讲的是关于“器物之美”的。作者从一件普通的瓷器,一把古老的扇子,聊到了它们背后所蕴含的设计哲学、工艺传承,甚至当时的社会审美。读完之后,我才发现,原来我们身边看似平凡的物品,都承载着如此丰富的文化信息。这种“化繁为简,以小见大”的写作方式,让我觉得非常受用。它教会我如何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如何去欣赏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细节。这本书的结构也很巧妙,没有固定的章节划分,更像是作者在与读者进行一场轻松的聊天,时而谈古,时而论今,时而又会跳到一些生活化的场景。这种随性的风格,反而让我感觉更加亲切,仿佛真的和作者一起,坐在茶几旁,慢悠悠地聊着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