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届台北陶艺奖成就奖得主宋龙飞之历年陶艺评论选集
20篇的陶艺纪事,记叙20年的台湾当代陶艺发展
台北陶艺奖成就奖设置的宗旨,在表扬长年致力于陶艺创作之教育、推广、研究、发明、创造、美学、艺术性等方面取得卓越成就,为台湾陶艺发展作出宝贵贡献者。
本届成就奖得主宋龙飞先生(1936年出生),1960年毕业于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早年追随中央研究院院士凌纯声博士习民族学,并担任凌博士研究助理。1967年从台湾大学考古系宋文薰教授习考古,先后参与发掘台东鲤鱼山、卑南史前文化遗址等。1969年底转任台北故宫博物院,历任器物处、科技室、出版组组长及研究员,并担任故宫文物月刊创刊主编,于2002 年退休。
宋先生对推动台湾现代陶艺一直不遗余力,力倡「从传统中创新」,1976年起以方叔、志匡、龙运来等笔名,发表文章数百篇,散见于报刊杂志。1982年4月开始于《艺术家》杂志推出「志上陶艺展」专栏,并担任主笔,连载长达二十余年,获「台湾当代美术通鑑」评为1982 年最重量级的作者,是推动台湾现代陶
艺发展的重要关键人物之一。
本书是宋龙飞的陶艺文章选集,收入宋龙飞于各报章杂志中发表、评论当代陶艺与陶艺家的二十篇文章,选文前另附上两篇专文,以作为宋龙飞陶艺评论之暂时註脚。
序文
县长序
局长序
馆长序
五北陶记事
评审名单
得奖名单
专文
武夷山「传说」 / 杨文霓
传统与创新── 一个时代的创作议题 / 温淑姿
宋龙飞文集精选
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
表现造形韵律美的陈实涵
重振陶瓷母邦声誉的刘良佑
大匠不斲──谈林洸沂的交趾烧
开拓陶艺远景的曾明男
波澜动远空──记马浩陶艺创作
陶艺大家谈
台湾陶艺界的播种者──林葆家
张继陶的迷彩世界
为秋韵陶展补韵──遥想游晓昊陶展
从这一高峰到那一高峰的连宝猜
蔡荣祐十四年精品展
后新古典主义的杨文霓
从创新的文化传统视角──看李幸龙的陶艺表现
小而美.精而巧──王惠民的陶艺品
燃烧东台湾第一把火的李永明
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陈佐导
勋业频看镜,行藏独倚楼──记邱焕堂教授的志业
评审感言──成就奖吴让农
台湾陶艺界的瑰宝──王修功
莺歌陶瓷博物馆馆长序∕ 游冉琪
艺术创作是艺术家经年累月不断试炼的成果,竞赛目的是为这些心血结晶,建构一个展演舞台,文化产业才能不断发掘出新创意,并建立永续发展的立基。本馆建馆六年以来陆续承办与创立的竞赛,包括1999年成立的「台北陶艺奖」(双年举办)、2001年「台湾陶瓷金质奖」(双年举办)、2006年「陶瓷新品评鑑展」(每年举办),以及2004年「台湾国际陶艺双年展」。此四项专业陶瓷竞赛,分别着重于陶艺创作、生活陶艺设计、陶瓷产品设计,以及国际陶艺创作的鼓励与推广,完成陶博馆建构台湾陶瓷文化内涵与胸怀国际的初步使命。
「台北陶艺奖」自2001年起设有成就奖、创作奖、主题设计奖三组,以引领并提昇台湾现代陶艺发展为长期目标。从肯定对台湾陶艺发展有贡献的陶艺家或学者,以及鼓励创新风格、技术,且能适切传达新观点或造形的作品,以此累积并建构台湾现代陶艺发展的历程与风格特色。我们期待「台北陶艺奖」作为国内现代陶艺工作者进军国际的预赛场域,在自己的国度中累积进军国际舞台的实力,将台湾陶艺的特色带入世界的视野之中。
本届成就奖由资深艺评家宋龙飞先生获奖,以肯定他对陶艺发展的贡献;在创作奖方面,我们看到了更多新秀的出现,也看到陶艺家在创作上更大的企图心;「主题设计奖」则承继第四届「陶与声音」的主题,有了充分的酝酿时间,陶艺家激盪出更多巧思与创意,每一件作品都令人惊喜。本届竞赛的成果可说是丰盈满溢,值得细细品味。
奖项的设立寓在提供相互观摩的平台,本届顺利地举办除了要感谢评审委员及本馆同仁的协助外,陶艺家们辛勤不辍的创作及付出,更是充实台湾陶瓷文化的最大关键,冀望「台北陶艺奖」能持续为台湾陶艺开创更开阔的视野。
内文摘录
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文
宋龙飞
多数的人退休以后,都有自己的生涯规划,我何尝未有这种想法,我觉得人生在世,前二十年在求学,后 四十年把宝贵的青春给了工作,剩下的二十年应该留给自己做一些保养、调息的事情,也是应该的。机器 用旧了还要进厂维修、保养,更何况是人呢?本来要不要休息、要不要保养是一件很自然的事,但对我来 说却是何其的辛苦?!何其的困难?!原因无它,因为自己太「好」面子了,口中永远说不出一个「不」字,所以退休至今,反而比退休之前更加辛苦,更加操劳。许多朋友觉得过去不好意思求我帮忙的人,现在都开了金口,认为我退休了是我「空闲」的时代来临,但他们何曾想过我的「生涯规划」。我内人常说我对朋友永远不会说「No」,所以我就这样一天一天地仍累着自己。
我原本是学画的,在学校的时候,我的老师廖继春先生曾对孙多慈老师说:「这学生个性太强了,他的画一笔也改不下去。」孙老师也同意他的见解。所以我在学校读书的时候,我的画是没有受到任何一位老师的指点,但廖继春老师给我的油画成绩,却使我非常地满意与自豪,使我梦想日后也能成为一位画家。
1959 年美国新闻处来学校「选才」,挑选了十位颇具表现的青年艺术家,到南海路美国新闻处画廊展览一个月,旨在鼓励这群年轻人,我毫不逊色地也名列其中,但画展闭幕后,我像得了一场大病,怎么都不愿再提笔画下去,我想当一个画家实在太辛苦了,要日以继夜地在画室中拼死拼活地干活,而且未来仍是一个未知数?所以我在好友面前宣布,从此不再作「画家梦」!我的老友吴耀忠笑着对我说:「老宋还是画家,只是一个没有作品的画家。」他说得多幽默!多坦荡!四、五十年来,我顶着一个没有作品画家的头衔,孤独地在艺术的「三界」中打滚。
1963年我进入中央研究院工作,在那里我接触到的人、事、物与在校所学迥然不同,真可说是上穷碧落,下黄泉,在田野、在古物堆中,寻找蛛丝马迹。因之,民族学、考古人类学以及平时乏人问津的类书、方志、地理沿革志都成了平日查阅、研习的材料。我生平遇到两位好老师、好师长,让我一辈子难忘。第一位是中央研究院院士民族学研究所创办人凌纯声博士,他鼓励我写文章,其实我自幼就怕写文章。但凌先生却语重心长地说:「研究民族学的人只要忠实地、诚恳地将你所见闻到的事物,记录下来就行了,文字无需求其词藻的华美,我们毕竟不是文学家呀!」凌先生的这一番话,影响了我一生。一个很怕写文章的人,竟也写了四、五百篇文字,而且也靠这些文字获得了不少奖励。第二位是故前故宫博物院院长秦孝仪先生,他是一位把工作当作事业来干的人,他找我主编故宫文物月刊时,他说:「你要把这份工作,当作事业去干,不要嫌苦,自然会找到其中的乐趣。」打从我主编故宫文物月刊起始到放手交给别人,从没有一天他说过满意,尽管社会好评,但他也从不说满意。有一天他叫我到他办公室,他说你不要尽听别人的赞美之词,要多听批评你的话,赞美你的话听多了,会迷失自己,不知进取而不知改进。多听一些批评的诤言,这样才能找出缺点,知所进退,才有进步的机会。后来我才悟出了这个「不满意」的启示,我在《800字小语》书中写到:「当你的上司对你的工作表示不满意时,那仅仅是轻微的警告!如果他对你的作为,发出不满意的表示时,那是向你提出严重的警告,假若能因此激发你的良知,下定『全力以赴』的决心,那是你施展抱负、展现理想、迈向成功最好的机会。」这两位长官说的话语,使我受用一辈子,至今难以忘怀。更无巧不巧地使我闯进了现代陶艺的园地,当了二十余年的园丁,我常笑人「把副业当作正业干」,其实自己又何尝不是呢!这是最近
我才发现的一项事实。
2006 年底突然接到陶博馆游馆长打来一通电话,恭喜我说:「陶艺成就奖得主,就是你!」我才恍然悟出我也是把副业当正业干的人,台湾陶艺界有今天这般欣欣向荣的局面,是全体陶艺界努力的成果,我只不过是尽了一份穿针引线的力量,期待陶艺界有力人士向下深耕,培养人才。我的鼓吹只不过是个引子,陶艺家的响应才是最重要的关键。如今陶艺几乎蔚为全民运动,从幼稚园、国小、国中、高中、大学、研究所、到安养院、监狱。陶艺展览、研习课程普遍获得各大企业的赞助,以及政府有关单位,如文建会、教育部、美术馆、博物馆、文化中心等单位的关怀,加以艺廊、收藏家大批的涌现,使得陶艺未来的发展呈现一片大好远景。宋.王微《叙画》说:「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 如此构成的「神」、「思」,便是指我从事陶艺这种工作,是基于自然的一部份,亦即是由「物」而达于「我」的一种方式。这次得奖不是初次,只证明一件事,那就是「汗水无白流」。
《第五届台北陶艺奖 成就奖 宋龙飞》这本书,光听书名就让人肃然起敬。宋龙飞老师,他的名字对我来说,代表着一种对艺术的执着和对完美的追求。我曾经在某个陶艺杂志上看到过他的一篇访谈,当时就被他对于作品的严谨态度和深刻的思考所折服。他不仅仅是在制作陶艺品,他更像是在雕琢思想,在用泥土塑造灵魂。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完整的宋龙飞。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剖析他作品背后的意境和象征意义。他的作品,总给人一种宁静致远的感觉,仿佛置身于一片远离尘嚣的净土。这本书会不会揭示他创作这种心境的来源?他又是如何通过陶艺作品来表达他对生命、对自然的感悟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引导我进入一个更深层次的艺术解读空间,让我不仅仅是欣赏他的作品,更能理解他创作的初衷和艺术的精髓。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次与伟大心灵的对话,一次对艺术真谛的探寻。
评分拿到《第五届台北陶艺奖 成就奖 宋龙飞》这本书,我第一个念头就是:终于等到你了!宋龙飞老师,他的名字在台湾陶艺界,绝对是响当当的。我一直很关注台北陶艺奖的动态,每一次的颁奖都能看到很多令人惊喜的作品。而宋龙飞老师能够获得“成就奖”,这绝对是对他艺术生涯的高度认可。我之前看过一些关于他的报道和作品介绍,但总觉得意犹未尽。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一场及时的甘霖,让我能够更系统、更深入地了解这位艺术家的创作世界。我特别好奇,书里会不会详细介绍他使用的那些独特的釉料配方,或者是一些他独创的塑形技巧?我个人对陶艺的制作工艺非常感兴趣,希望这本书能够给我带来一些技术上的启发。而且,作为一名台湾读者,我很想知道,宋龙飞老师的作品是如何将台湾本土的审美情趣和国际的陶艺理念相结合的?这本书的价值,对我来说,在于它能够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让我得以领略宋龙飞老师精湛的技艺和非凡的艺术造诣。
评分哇,看到《第五届台北陶艺奖 成就奖 宋龙飞》这本书的封面,就勾起了好多回忆!宋龙飞老师的名字,对我们这些玩陶土、爱看展的人来说,一点都不陌生。台北陶艺奖,那可是台湾陶艺界的一个盛事,每年都吸引着无数的目光,也为很多有才华的艺术家提供了展示的舞台。而“成就奖”,更是对艺术家一生贡献的一种肯定,听起来就觉得意义非凡。我一直对宋龙飞老师的作品很着迷,那种独特的质感、线条和釉色,总能带给我一种沉静而又充满力量的感觉。我总是忍不住想象,他到底是怎么做到的?是无数次的尝试、失败,再到最终的突破?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就像是一扇窗,让我有机会窥探到这位艺术家背后不为人知的创作历程和心路历程。我特别期待能从书中了解他早期的创作理念,以及他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成就。这本书的出现,对我来说,不仅仅是关于一位艺术家的介绍,更像是对我自身艺术追求的一种激励和启发。我希望能从中汲取养分,让自己的创作也能够更上一层楼。
评分读到《第五届台北陶艺奖 成就奖 宋龙飞》这本书,我的心情真的是无比激动!宋龙飞老师,他可不只是一个单纯的陶艺家,在我看来,他更像是一位文化传承的守护者,一位将台湾这片土地的记忆和情感融入泥土的大师。我记得以前去过几次他举办的展览,每次都被他作品中那种浓浓的人文关怀所打动。他的作品,不只是艺术品,更像是在诉说一个个故事,有关于生活、有关于历史、有关于我们这片土地上的点点滴滴。这次这本书出版,我非常好奇,它会如何展现宋龙飞老师的创作哲思?他作品中的乡土情怀是如何孕育出来的?是不是与他在台湾的生活经历息息相关?我一直觉得,真正的艺术,一定是根植于生活的,而宋龙飞老师的作品,恰恰做到了这一点。我特别想知道,书里会不会收录一些他早期未曾公开展出的作品,或者是一些关于他创作灵感的来源?这本书的价值,对我来说,不仅仅是艺术欣赏,更是一种对台湾在地文化和艺术家精神的深度挖掘和解读。
评分收到《第五届台北陶艺奖 成就奖 宋龙飞》这本书,我感觉就像收到了一份沉甸甸的礼物!宋龙飞老师,他的名字已经成为了台湾陶艺界的一个传奇。我一直以来都非常关注他的创作,总觉得他的作品有一种独特的生命力,仿佛每一件都承载着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艺术的敬畏。这本书,我最期待的,是它能够带我走进宋龙飞老师的艺术工作室,去感受他创作时的氛围,去了解他选择材料、构思造型的每一个细节。我常常在想,他那些极具个性的作品,是如何在无数次的反复试验中诞生的?书中会不会有他早期的草图、模型,甚至是失败的作品,来展现他创作过程中的艰辛与不易?作为一名台湾的陶艺爱好者,我非常想知道,宋龙飞老师的作品是如何在国际舞台上获得认可的?他又是如何保持自己的艺术风格,同时又能紧跟时代潮流的?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是一本艺术鉴赏的书籍,更是一部关于梦想、关于坚持、关于艺术人生奋斗史的记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