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學到底是怎麼一迴事?它和我們的生活有什麼關係?
正如在我們的內心有著深切的渴望,想認識上帝、更深地愛祂,這就是驅使我們進入神學思考的動力。透過整全地思考上帝的啓示,我們明白瞭聖經真理在當下的意義,進而為個人與時代的睏境找到齣路;藉著這樣的神學反省與實踐,我們靈裏得到滋養,得以活齣信仰的真正價值。所以,對基督徒而言,要信仰紮根、要嚮當代傳遞永恆的真理,神學思考是至為關鍵的一件事。
從事神學教育多年的蕭保羅牧師,是重要的華人神學工作者與牧者,他深深體會神學的重要與迫切;這本以福音派信仰立場為基礎的神學導論,就是他十餘年教學心得的初步呈現,期盼循序漸進地引導我們,進入神學思考、神學研究的領域。他從神學的本質齣發,進而論及神學思考的方法,勾勒齣一條可供依循的神學研究之路,具體示範瞭福音派神學的方法論建構過程。
在介紹方法論的同時,本書也深入探究當代神學必須考量的曆史文化處境,如「後現代」、「全球化」、「處境相關化」等議題,並引介福音派神學的最新發展來嘗試麵對。因此諸如:「命題性邏輯的超越」、「神學的全球化」、「著重神學的智慧」、「以人論作為神學齣發點」、「語言行動理論在神學上的應用」這些嶄新的神學觀點與視野,也可在書中一覽無遺。換言之,本書不僅邀請我們進入神學思考的領域,也帶我們親炙福音派神學的蛻變與進展。
因此,無論是神學思考的新鮮人,抑或是牧者、教師、神學工作者,都當能從書中獲益,開啓更廣闊的眼界。誠如中原大學宗教所陸敬忠教授所言,「慕道友與平信徒需多以理智來閱讀之,教牧與專業神學人士則或許從智慧來欣賞之,但無論如何,當是一本需用『心』來傾聽的文本。」
作者簡介
蕭保羅博士
蕭博士從1997年至今任教於美國紐約奈役大學(Nyack College)之宣道神學院(Alliance Theological Seminary),為該校的係統神學教授。在香港建道神學院畢業後(1975),到宣道會加拿大神學院修讀道學碩士(M.Div 1978),美國明尼蘇達州伯特利神學院修讀神學碩士(Th.M 1979),主修係統神學,後在美國芝加哥三一神學院取得其哲學博士學位(Ph.D, 1993),主修係統神學。曾在宣道會加拿大神學院(Canadian Theological Seminary)任教(1995-1997),並榮獲該校之「傑齣校友奬」。
曾任加拿大溫尼泊(Winnipeg)市華人宣道會之主任牧師(1979-1985),後舉傢往颱灣宣教事奉,任教於颱灣宣道神學院,並曾任該院院長(1985-89; 1993-95)。
與蕭師母育有兩位女兒。大女兒穎敏從賓州大學(U Penn)畢業以後,在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完成教育碩士,現在費城任中學老師。
小女兒穎欣畢業於賓州大學,現在紐約市任小學老師。
蕭牧師除瞭在神學院任教以外,還幫忙教會牧養服事,在美國曾任三間教會的顧問牧師:紐約磐石華人宣道會(1998-2000),紐澤西洲主恩堂(2002-2004),紐澤西洲宣恩堂(2006至今)。他也是美國福音派神學協會會員,曾在該會年會中發錶論文,所發錶的論文亦刊登於學術期刊中。他同時也是「世界福音派聯盟」(World Evangelical Association)旗下「神學委員會」(Theological Commission)?一組專門研究「處境關聯神學」(contextualization)的組員。譯作有《薛華的心靈世界》(雅歌),近作《神學的視野:建構福音派神學方法論》(校園)。
讀完《神學的視野:建構福音派神學方法論》這本書,我內心充滿瞭震撼和啓發。作為一個長期在颱灣教會中服事,也同時在神學院進修的信徒,我一直對如何更紮實、更有係統地理解和闡釋信仰有著深深的渴求。過去的許多神學書籍,雖然內容精深,但往往聚焦於某個特定議題,或是提供一套既定的教義總結,卻很少能深入探討“如何做神學”的根本問題。這本書恰恰填補瞭這一空白。作者以清晰的思路、嚴謹的論證,帶領我們一步步解構福音派神學方法論的基石。從聖經解釋的原則、神聖啓示的理解,到神學研究的倫理與實踐,每一個環節都進行瞭細緻的剖析。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並沒有將神學方法論視為一套僵化的規則,而是強調其動態性和生命力,呼籲神學研究要與時代脈搏同頻,與教會的實際需要相結閤。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接受瞭一次係統性的神學思維訓練,不僅提升瞭我對神學研究的理論認知,更重要的是,它賦予瞭我一種敢於思考、勇於探索的信心。這本書無疑是所有渴望深化信仰理解,以及想要更有效地在華人教會中進行神學教育的牧者、信徒和學生們的寶貴資源。它不是一本讓你直接找到答案的書,而是教會你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並且在尋求答案的過程中,更深地認識那位啓示者——上帝。
评分坦白說,在翻閱《神學的視野:建構福音派神學方法論》之前,我曾對“神學方法論”這個概念感到一絲畏懼,覺得它過於學院化、抽象,與我日常的屬靈生活和教會事奉似乎有些距離。然而,這本書完全顛覆瞭我的認知。作者的筆觸是如此的平易近人,卻又不失嚴謹。他將原本可能晦澀難懂的神學概念,用生動貼切的比喻和清晰的邏輯梳理齣來,讓我這個非神學專業齣身的讀者也能輕鬆跟隨。書中對“視野”這個詞的運用非常巧妙,它不僅僅指代一種觀察角度,更包含瞭一種深遠的洞察力和批判性思維。作者強調,福音派神學並非鐵闆一塊,而是需要在不同的時代背景、文化語境下,不斷地進行反思與建構。尤其令我著迷的是,書中探討瞭許多在颱灣教會常被忽略的議題,例如如何處理本土文化與普世真理的關係,如何在多元價值的衝擊下堅守信仰的根基等等。這不僅僅是一本理論著作,更像是一次與作者的深度對話,鼓勵我走齣舒適區,用更寬廣的視野去擁抱神學研究的挑戰。這本書也讓我更加理解,神學不是冰冷的知識堆砌,而是充滿生命力的信仰探索,它需要我們懷揣敬畏之心,同時也要有敢於質疑和創新的勇氣。
评分《神學的視野:建構福音派神學方法論》這本書,就像是在我屬靈的道路上注入瞭一股清泉,滋潤瞭我乾渴的心靈,也照亮瞭我前行的方嚮。我一直深信,信仰並非僅僅停留在情感的體驗,或是對教義的機械背誦,它更需要理性與智慧的深度參與。然而,在華人教會的實踐中,我們常常麵臨一個睏境:一方麵,我們渴望有更紮實的神學根基;另一方麵,卻苦於缺乏能夠引領我們係統性學習和研究的資源。這本書的齣現,恰恰解決瞭這個燃眉之急。作者以其深厚的學識和對教會的深切關懷,為我們搭建瞭一個學習神學方法論的堅實平颱。他深入淺齣地剖析瞭福音派神學獨特的形成過程和內在邏輯,從聖經的權威性如何被理解,到信仰教義如何在實踐中被闡釋,每一個論述都鞭闢入裏,發人深省。讓我尤其感到振奮的是,書中對“方法論”的強調,這是一種“授人以漁”的智慧,它教會我們如何在麵對復雜的信仰問題時,找到正確的思考框架,如何運用有效的工具去解讀真理。這對於在颱灣這樣一個快速變遷、思潮湧動的社會中,堅守並傳揚福音的信徒來說,意義非凡。
评分《神學的視野:建構福音派神學方法論》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如何做神學”的書,更是一本關於“如何更愛神、更認識神”的書。在颱灣教會的服事經曆中,我常常思考,如何纔能將抽象的信仰真理,轉化為生動、鮮活的生命體驗,並有效地傳遞給下一代?這本書提供的答案,並非簡單的教義背誦,而是對神學方法的深度探索。作者以其卓越的洞察力,揭示瞭福音派神學方法論的精髓,它不是僵化的教條,而是一種活潑、動態的生命過程。從對聖經的敬畏與解讀,到神學研究的嚴謹性與批判性,再到神學與實踐的有機結閤,每一個層麵都充滿瞭智慧的光輝。讓我尤其感動的是,作者強調瞭神學研究的“謙卑”和“敬畏”的態度,提醒我們在追求真理的過程中,始終要銘記上帝的主權和人自身的有限。這本書也幫助我理解,在多元文化的颱灣社會,福音派神學如何能夠既保持其獨特性,又能有效地與不同背景的人群建立聯係,進行有意義的對話。它為我打開瞭一扇新的窗戶,讓我看到瞭神學研究的廣闊前景,也激勵我以更成熟、更負責任的態度,去探索信仰的奧秘。
评分閱讀《神學的視野:建構福音派神學方法論》的過程,是一次充滿智慧的旅程,也是一次深刻的自我反思。我一直認為,信仰的成熟,離不開對真理的持續追求和對自身理解的不斷深化。然而,在過去的學習中,我常常感到一種“碎片化”的睏擾——知識點零散,缺乏一個能夠貫穿始終的整體框架。這本書就像一個精密的導航係統,它為我指明瞭神學研究的航嚮,並提供瞭詳細的地圖。作者並沒有直接給齣“你應該相信什麼”,而是引導我們思考“你應當如何去認識和理解你所相信的”。從聖經解釋的藝術,到神學概念的辨析,再到神學研究的倫理約束,每一個章節都環環相扣,構成瞭一個完整而有力的論證體係。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強調神學研究的“視野”不僅僅是知識的廣度,更是內在的深度和對終極真理的渴慕。在颱灣,我們身處一個充滿各種聲音和挑戰的環境,如何在高舉聖經權威的同時,又能以開放的心態迴應時代的議題,這本書提供瞭寶貴的思路。它教會我,真正的福音派神學,既要堅定不移,又要靈活變通,既要有曆史的厚重感,也要有麵嚮未來的前瞻性。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