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学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它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正如在我们的内心有着深切的渴望,想认识上帝、更深地爱祂,这就是驱使我们进入神学思考的动力。透过整全地思考上帝的启示,我们明白了圣经真理在当下的意义,进而为个人与时代的困境找到出路;借着这样的神学反省与实践,我们灵里得到滋养,得以活出信仰的真正价值。所以,对基督徒而言,要信仰扎根、要向当代传递永恆的真理,神学思考是至为关键的一件事。
从事神学教育多年的萧保罗牧师,是重要的华人神学工作者与牧者,他深深体会神学的重要与迫切;这本以福音派信仰立场为基础的神学导论,就是他十余年教学心得的初步呈现,期盼循序渐进地引导我们,进入神学思考、神学研究的领域。他从神学的本质出发,进而论及神学思考的方法,勾勒出一条可供依循的神学研究之路,具体示范了福音派神学的方法论建构过程。
在介绍方法论的同时,本书也深入探究当代神学必须考量的历史文化处境,如「后现代」、「全球化」、「处境相关化」等议题,并引介福音派神学的最新发展来尝试面对。因此诸如:「命题性逻辑的超越」、「神学的全球化」、「着重神学的智慧」、「以人论作为神学出发点」、「语言行动理论在神学上的应用」这些崭新的神学观点与视野,也可在书中一览无遗。换言之,本书不仅邀请我们进入神学思考的领域,也带我们亲炙福音派神学的蜕变与进展。
因此,无论是神学思考的新鲜人,抑或是牧者、教师、神学工作者,都当能从书中获益,开启更广阔的眼界。诚如中原大学宗教所陆敬忠教授所言,「慕道友与平信徒需多以理智来阅读之,教牧与专业神学人士则或许从智慧来欣赏之,但无论如何,当是一本需用『心』来倾听的文本。」
作者简介
萧保罗博士
萧博士从1997年至今任教于美国纽约奈役大学(Nyack College)之宣道神学院(Alliance Theological Seminary),为该校的系统神学教授。在香港建道神学院毕业后(1975),到宣道会加拿大神学院修读道学硕士(M.Div 1978),美国明尼苏达州伯特利神学院修读神学硕士(Th.M 1979),主修系统神学,后在美国芝加哥三一神学院取得其哲学博士学位(Ph.D, 1993),主修系统神学。曾在宣道会加拿大神学院(Canadian Theological Seminary)任教(1995-1997),并荣获该校之「杰出校友奖」。
曾任加拿大温尼泊(Winnipeg)市华人宣道会之主任牧师(1979-1985),后举家往台湾宣教事奉,任教于台湾宣道神学院,并曾任该院院长(1985-89; 1993-95)。
与萧师母育有两位女儿。大女儿颖敏从宾州大学(U Penn)毕业以后,在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完成教育硕士,现在费城任中学老师。
小女儿颖欣毕业于宾州大学,现在纽约市任小学老师。
萧牧师除了在神学院任教以外,还帮忙教会牧养服事,在美国曾任三间教会的顾问牧师:纽约磐石华人宣道会(1998-2000),纽泽西洲主恩堂(2002-2004),纽泽西洲宣恩堂(2006至今)。他也是美国福音派神学协会会员,曾在该会年会中发表论文,所发表的论文亦刊登于学术期刊中。他同时也是「世界福音派联盟」(World Evangelical Association)旗下「神学委员会」(Theological Commission)?一组专门研究「处境关联神学」(contextualization)的组员。译作有《薛华的心灵世界》(雅歌),近作《神学的视野:建构福音派神学方法论》(校园)。
阅读《神学的视野:建构福音派神学方法论》的过程,是一次充满智慧的旅程,也是一次深刻的自我反思。我一直认为,信仰的成熟,离不开对真理的持续追求和对自身理解的不断深化。然而,在过去的学习中,我常常感到一种“碎片化”的困扰——知识点零散,缺乏一个能够贯穿始终的整体框架。这本书就像一个精密的导航系统,它为我指明了神学研究的航向,并提供了详细的地图。作者并没有直接给出“你应该相信什么”,而是引导我们思考“你应当如何去认识和理解你所相信的”。从圣经解释的艺术,到神学概念的辨析,再到神学研究的伦理约束,每一个章节都环环相扣,构成了一个完整而有力的论证体系。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强调神学研究的“视野”不仅仅是知识的广度,更是内在的深度和对终极真理的渴慕。在台湾,我们身处一个充满各种声音和挑战的环境,如何在高举圣经权威的同时,又能以开放的心态回应时代的议题,这本书提供了宝贵的思路。它教会我,真正的福音派神学,既要坚定不移,又要灵活变通,既要有历史的厚重感,也要有面向未来的前瞻性。
评分《神学的视野:建构福音派神学方法论》这本书,就像是在我属灵的道路上注入了一股清泉,滋润了我干渴的心灵,也照亮了我前行的方向。我一直深信,信仰并非仅仅停留在情感的体验,或是对教义的机械背诵,它更需要理性与智慧的深度参与。然而,在华人教会的实践中,我们常常面临一个困境:一方面,我们渴望有更扎实的神学根基;另一方面,却苦于缺乏能够引领我们系统性学习和研究的资源。这本书的出现,恰恰解决了这个燃眉之急。作者以其深厚的学识和对教会的深切关怀,为我们搭建了一个学习神学方法论的坚实平台。他深入浅出地剖析了福音派神学独特的形成过程和内在逻辑,从圣经的权威性如何被理解,到信仰教义如何在实践中被阐释,每一个论述都鞭辟入里,发人深省。让我尤其感到振奋的是,书中对“方法论”的强调,这是一种“授人以渔”的智慧,它教会我们如何在面对复杂的信仰问题时,找到正确的思考框架,如何运用有效的工具去解读真理。这对于在台湾这样一个快速变迁、思潮涌动的社会中,坚守并传扬福音的信徒来说,意义非凡。
评分读完《神学的视野:建构福音派神学方法论》这本书,我内心充满了震撼和启发。作为一个长期在台湾教会中服事,也同时在神学院进修的信徒,我一直对如何更扎实、更有系统地理解和阐释信仰有着深深的渴求。过去的许多神学书籍,虽然内容精深,但往往聚焦于某个特定议题,或是提供一套既定的教义总结,却很少能深入探讨“如何做神学”的根本问题。这本书恰恰填补了这一空白。作者以清晰的思路、严谨的论证,带领我们一步步解构福音派神学方法论的基石。从圣经解释的原则、神圣启示的理解,到神学研究的伦理与实践,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了细致的剖析。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将神学方法论视为一套僵化的规则,而是强调其动态性和生命力,呼吁神学研究要与时代脉搏同频,与教会的实际需要相结合。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接受了一次系统性的神学思维训练,不仅提升了我对神学研究的理论认知,更重要的是,它赋予了我一种敢于思考、勇于探索的信心。这本书无疑是所有渴望深化信仰理解,以及想要更有效地在华人教会中进行神学教育的牧者、信徒和学生们的宝贵资源。它不是一本让你直接找到答案的书,而是教会你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并且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更深地认识那位启示者——上帝。
评分坦白说,在翻阅《神学的视野:建构福音派神学方法论》之前,我曾对“神学方法论”这个概念感到一丝畏惧,觉得它过于学院化、抽象,与我日常的属灵生活和教会事奉似乎有些距离。然而,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的笔触是如此的平易近人,却又不失严谨。他将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神学概念,用生动贴切的比喻和清晰的逻辑梳理出来,让我这个非神学专业出身的读者也能轻松跟随。书中对“视野”这个词的运用非常巧妙,它不仅仅指代一种观察角度,更包含了一种深远的洞察力和批判性思维。作者强调,福音派神学并非铁板一块,而是需要在不同的时代背景、文化语境下,不断地进行反思与建构。尤其令我着迷的是,书中探讨了许多在台湾教会常被忽略的议题,例如如何处理本土文化与普世真理的关系,如何在多元价值的冲击下坚守信仰的根基等等。这不仅仅是一本理论著作,更像是一次与作者的深度对话,鼓励我走出舒适区,用更宽广的视野去拥抱神学研究的挑战。这本书也让我更加理解,神学不是冰冷的知识堆砌,而是充满生命力的信仰探索,它需要我们怀揣敬畏之心,同时也要有敢于质疑和创新的勇气。
评分《神学的视野:建构福音派神学方法论》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如何做神学”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更爱神、更认识神”的书。在台湾教会的服事经历中,我常常思考,如何才能将抽象的信仰真理,转化为生动、鲜活的生命体验,并有效地传递给下一代?这本书提供的答案,并非简单的教义背诵,而是对神学方法的深度探索。作者以其卓越的洞察力,揭示了福音派神学方法论的精髓,它不是僵化的教条,而是一种活泼、动态的生命过程。从对圣经的敬畏与解读,到神学研究的严谨性与批判性,再到神学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每一个层面都充满了智慧的光辉。让我尤其感动的是,作者强调了神学研究的“谦卑”和“敬畏”的态度,提醒我们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始终要铭记上帝的主权和人自身的有限。这本书也帮助我理解,在多元文化的台湾社会,福音派神学如何能够既保持其独特性,又能有效地与不同背景的人群建立联系,进行有意义的对话。它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让我看到了神学研究的广阔前景,也激励我以更成熟、更负责任的态度,去探索信仰的奥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