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云:「真理即是把某物看成真的,而不是某物是真的」,彻底的扰乱了我们对理解和阅读的基本看法。若真如此,诠释真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原则上诠释学之于汉语神学可分为两方面来思考:「汉语的神学诠释学」和「汉语的《圣经》诠释学」;对汉语神学而言,诠释学究竟打开了怎样的视域?
怎样的视域可以作为和与学界从神学诠释学与《圣经》诠释学那里获取某种人文学的思想资源,进而深化或丰富汉语思想的传统?
作者简介
曾庆豹
台湾大学哲学博士,中原大学宗教研究所副教授,着有《现代哲学:理论与批判》,与温明丽合编,台北,师大书苑,1999.05、《权力的批判与批判的权力:哈伯玛斯与傅柯对现代性言说的争论》,台湾大学哲学研究所博士论文,1997、《哲海拾贝》,台北,宇宙光,1995.03等专书。
這本書的書名《詮釋學與漢語神學》,乍聽之下,就讓我這個長年浸淫在學術殿堂的讀者,心中湧起一股既好奇又期待的情感。我一直對「詮釋學」這個概念在不同文化土壤中的落地生根深感興趣,尤其是在華人文化圈,這門源自西方學術傳統的思潮,如何與我們本土深厚的思想底蘊產生共鳴,甚至激盪出新的火花,這是我不斷追尋的。而「漢語神學」更是觸及了信仰與在地性的核心問題,如何讓抽象的神學概念,透過漢語的語彙、意涵,以及對中華文化脈絡的理解,得以更深刻、更貼切地被詮釋與闡述,這絕對是個極具挑戰性但也充滿潛力的研究領域。我預期這本書將會深入探討這兩者之間複雜而精妙的連結,或許會從文本解讀、歷史脈絡、文化符號等多元角度,揭示詮釋學的視角如何為漢語神學研究開闢新的道路,又或者,漢語神學的獨特性如何反哺詮釋學,使其在跨文化的研究中展現更豐富的面向。我非常期待能在此書中,看到學術理論與現實關懷的完美結合,引領我進入一個前所未有的思想境界,也希望能藉此釐清許多我在閱讀經典時曾感困惑的難題,獲得新的啟發。
评分收到這本《詮釋學與漢語神學》時,我的第一個念頭是:「終於有一本能真正觸及核心的書了!」多年來,在神學的學術圈裡,我們常常面臨一個兩難:是嚴格遵循西方既有的神學體系,還是試圖將其「在地化」?而「在地化」的過程,又該如何拿捏分寸?是簡單地翻譯概念,還是真正地進行概念的「重塑」?我認為,詮釋學提供了極其重要的理論框架。它告訴我們,任何理解都離不開特定的歷史、文化、語言背景,因此,對文本的「忠實」解讀,本身就是一個動態的、情境化的過程。而「漢語神學」的提出,正是一個將這種詮釋學精神落實到漢語語境中的具體實踐。我期望這本書能夠為我們提供一套系統性的方法論,教導我們如何運用詮釋學的工具,去解讀那些源自異文化的經典,並將其轉化為適合我們理解與實踐的「漢語神學」語言。我特別關注書中是否能提出具體的分析案例,展示詮釋學如何實際運用於漢語神學的建構,例如,如何詮釋某些聖經詞彙在漢語文化中的新意涵,或者如何理解傳統中國思想中的某些概念與神學思想的可能交織點。
评分仔細端詳《詮釋學與漢語神學》的書名,我腦海中浮現的是一種「融合」的景象。在學術研究中,特別是在跨文化的學術交流中,如何找到不同思想體系之間的「共同語言」,並在此基礎上進行深入的對話,一直是我所追求的。詮釋學,作為一種處理文本與理解的學問,本身就帶有強烈的跨文化潛質。它提醒我們,理解永遠是「對話」的產物,是基於雙方的「視域」的碰撞與融合。而「漢語神學」,恰恰是在這個「對話」的過程中,尋找自身的主體性。我預期這本書將會深入探討,如何運用詮釋學的理論,去解讀那些源自不同文化傳統的神學經典,並在此基礎上,建構一種既能保有普世價值,又能展現漢語文化獨特性的神學。我特別好奇,書中是否會探討「恩典」、「救贖」、「道成肉身」等核心神學概念,在漢語文化中的詮釋可能性。我希望能夠在這本書中,看到一種「在地化」的深度,而非僅僅是表面的「移植」。它應該能夠引導我們,如何在理解西方神學的同時,也反思我們自身文化中的思想資源,並將兩者有機地結合,形成一種更為豐富、更具生命力的「漢語神學」。
评分對於《詮釋學與漢語神學》這本書,我抱持著一種「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心情。為何這麼說呢?因為「詮釋學」本身就是一個極為複雜且充滿爭議的學科,不同的詮釋學家有著截然不同的觀點,從施萊爾馬赫的「理解」到伽達默爾的「視域融合」,再到李凱爾的「解釋」,每一個學派都建立在深厚的哲學基礎之上。而「漢語神學」,這是一個更為年輕,但同樣充滿潛力的領域。它試圖在以西方文化為主流的神學研究中,開闢一條屬於華人世界的道路。因此,我非常好奇,作者將如何巧妙地將這兩者結合起來?是否會選擇某一個特定的詮釋學傳統,並以此為基礎來建構漢語神學?又或者,會從漢語神學的實踐中,提煉出獨特的詮釋學視角?我最擔心的是,這本書會不會淪為對西方詮釋學理論的照搬,而未能真正深入探討漢語文化語境下的神學詮釋問題。我希望看到的是一種雙向的互動,而非單向的應用。例如,書中能否探討漢語的「象形」、「會意」等文字特性,如何影響我們對神學概念的理解,或者,儒家、道家、佛家等思想傳統,在漢語神學的詮釋過程中扮演怎樣的角色。
评分拿到《詮釋學與漢語神學》這本書,我腦海中第一個浮現的是「文化轉化」這個詞。在過去的幾十年裡,我們看到許多西方學術思想,包括神學,被引進到華人社會。然而,很多時候,這種引進只是停留在字面上的翻譯,未能觸及文化的核心。我認為,詮釋學正是提供了一個強有力的工具,來進行更深層次的文化轉化。它強調理解的「再生產」,也就是說,我們在理解一個文本或概念時,其實是在將其置於我們自身的「視域」中進行重新建構。而「漢語神學」,如果能真正發揮其在地性優勢,就應該是一個充滿活力、能夠與當代華人社會對話的神學。我期望這本書能夠為我們提供具體的實踐指南,例如,如何將西方經典神學中的某些關鍵概念,用更貼近華人思維方式的語言來表達,或者,如何從中國傳統的倫理觀、宇宙觀中,尋找與神學相通的元素。我特別想知道,書中是否會討論到「禮」、「道」、「天命」等概念,在漢語神學的語境下,可能與西方神學的哪些概念產生有趣的對話。我希望這本書能幫助我們建立一種真正屬於自己的、有根有據的漢語神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