诠释学与汉语神学

诠释学与汉语神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诠释学
  • 汉语神学
  • 神学研究
  • 文化神学
  • 中国神学
  • 诠释学理论
  • 宗教研究
  • 文化研究
  • 哲学
  • 基督教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尼采云:「真理即是把某物看成真的,而不是某物是真的」,彻底的扰乱了我们对理解和阅读的基本看法。若真如此,诠释真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原则上诠释学之于汉语神学可分为两方面来思考:「汉语的神学诠释学」和「汉语的《圣经》诠释学」;对汉语神学而言,诠释学究竟打开了怎样的视域?

  怎样的视域可以作为和与学界从神学诠释学与《圣经》诠释学那里获取某种人文学的思想资源,进而深化或丰富汉语思想的传统?

作者简介

曾庆豹

  台湾大学哲学博士,中原大学宗教研究所副教授,着有《现代哲学:理论与批判》,与温明丽合编,台北,师大书苑,1999.05、《权力的批判与批判的权力:哈伯玛斯与傅柯对现代性言说的争论》,台湾大学哲学研究所博士论文,1997、《哲海拾贝》,台北,宇宙光,1995.03等专书。

《阐释的维度:文本、历史与现代性》 内容提要: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阐释学(Hermeneutics)作为一种跨学科方法论的核心议题、历史演变及其在当代思想图景中的复杂张力。全书系统梳理了从古典修辞学到现代现象学阐释学的发展脉络,重点剖析了文本意义的生成机制、理解的结构性条件以及阐释者在“视域融合”中的主体性角色。我们不仅考察了施莱尔马赫(Schleiermacher)的主观主义转向和狄尔泰(Dilthey)对人文学科(Geisteswissenschaften)的哲学奠基,更着力于海德格尔(Heidegger)的“存在论转向”如何将阐释学提升至一种关乎“在世存在”的根本问题,以及伽达默尔(Gadamer)如何通过“真理与方法”的论述,确立了理解的无限可能性与历史性约束。此外,本书还辨析了阐释学与批判理论、后结构主义之间的对话与冲突,尤其关注了权力和意识形态如何渗透进文本的接收过程。通过对不同理论范式的细致比较与批判性反思,本书力图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精深且富有洞察力的阐释学知识框架,以应对复杂文本与多元文化现象的挑战。 第一章:阐释学的起源与古典基础 本章追溯阐释学的谱系,将其置于西方知识传统的广阔背景之下。我们从古代修辞学的实践功能出发,考察荷马史诗的权威性解读以及早期圣经释经学的必要性。阐释的初始动机,往往源于文本的异质性——即时空上的隔阂与语言的模糊性——要求建立一套可靠的“进入机制”。我们将重点分析经文注释学在不同宗教传统中如何发展出层次化的解读原则,例如字面意义(literal sense)、寓意(allegorical sense)和道德意义(moral sense)。这种早期对“多重意义”的探寻,为后世对文本深度与隐秘性的挖掘奠定了方法论上的基础。 第二章:从浪漫主义到人文学科的哲学奠基 进入现代,阐释学的焦点从“文本的意义是什么”转向“我们如何理解”。这一转向在德国浪漫主义与启蒙运动的遗产中孕育。施莱尔马赫的阐释学成为关键的转折点,他提出“理解即重构作者的心理状态”的观点,试图通过“语法解释”与“心理解释”的对立统一,实现对文本的完全重现。本章将详细梳理这一主观主义倾向的潜力与局限。 随后,我们转向狄尔泰,他试图为人文学科划清与自然科学的界限。狄尔泰倡导的“体验理解”(Erlebnisverstehen)强调,人类的理解并非基于因果解释,而是通过“再体验”或“再现”他人生命体验的内在结构来把握意义。我们将讨论他如何试图将阐释学提升为一种普遍的、科学的人类认识论基础,并分析其对历史学、文学研究的深远影响。 第三章:现象学转向与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突破 阐释学在二十世纪遭遇了重大的哲学“爆炸”——海德格尔的存在论阐释学。本书认为,海德格尔的关键贡献在于,他拒绝将理解视为一种认识论方法或心理活动,而是将其揭示为“此在”(Dasein)自身的根本存在方式。理解不是我们“做”的事情,而是我们“是”什么。 本章将细致解读《存在与时间》中关于“前理解”(pre-understanding)、“视域”(horizon)和“解释性结构”(hermeneutical structure)的论述。我们将探讨“前见”(fore-structure)如何预先设定了我们进入文本的可能路径,以及“前见修正”(fore-structure revision)在真正理解发生时的动态过程。这种转向的意义在于,文本的意义不再是独立于读者的固定实体,而是与“此在”的敞开性(disclosure)交织在一起的动态事件。 第四章:伽达默尔的真理观念与对话伦理 基于海德格尔的洞见,伽达默尔在其巨著《真理与方法》中,将阐释学发展成为一种关于人类理解的普遍现象学。本书着重分析伽达默尔如何系统地批判了启蒙运动的“科学真理观”对人文学科的束缚,并重新确立了“效力历史”(Wirkungsgeschichte)的重要性。 我们深入探讨了几个核心概念: 1. 视域融合(Fusion of Horizons): 阐释并非回到作者的本意,而是作者的文本视域与阐释者的历史视域在对话中达成的一种新的、扩展的理解地平。 2. 前见的作用: 伽达默尔肯定了前见,认为它们是理解的先决条件,而非偏见。关键在于“前见的有效性”的批判性检验。 3. 语言的中介性: 语言被视为理解发生的唯一场所,一切理解都是语言性的。 本章将展示伽达默尔如何将阐释学从一种方法论提升为一种开放的、持续的对话实践,强调了在理解过程中,文本对阐释者提出的“质询”的优先性。 第五章:阐释学的批判与边界 阐释学的普适性主张必然会引发反对与修正。本书的后半部分致力于探讨阐释学理论在面对权力结构、意识形态批判以及后现代挑战时的紧张关系。 我们将考察以下几个关键领域: 阐释学与批判理论的张力: 雅斯贝尔斯(Jaspers)等人试图将阐释学限制在人文学科内部,而法兰克福学派(如阿多诺和哈贝马斯)则质疑,如果一切理解都被历史性所限定,我们如何能进行意识形态批判?哈贝马斯试图通过“沟通行动理论”来修正伽达默尔对权力的忽视,强调理性批判的可能性。 符号学与后结构主义的挑战: 德里达(Derrida)的“延异”(différance)理论和结构主义对“作者死亡”的宣告,对传统阐释学中寻求稳定意义的努力构成了根本性的颠覆。我们探讨了“文本的无限指涉性”如何挑战了伽达默尔所主张的“终极视域”。 应用领域的反思: 本章也将简要触及阐释学在法律解释学(Law Hermeneutics)和宗教文本解读(特别是神学领域中的“本体论承诺”)中所面临的实践困境与理论争论,审视阐释学如何平衡客观性和主观性,如何在“封闭性”与“开放性”之间寻求张力。 结论:理解的永恒任务 本书总结阐释学作为一种思维模式的持续价值。它提醒我们,理解不是一种可以一劳永逸完成的任务,而是一种永恒的生成过程。在当今信息爆炸、意义碎片化的时代,阐释学提供了一个必要的工具箱,帮助我们审慎地接近他者的经验、历史的重量以及文本的复杂结构,从而更负责任地定位我们自身在世界中的位置。 --- 本书特色: 体系完整:涵盖从古典到当代,从方法论到存在论的核心理论发展。 深入细致:对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的关键术语进行详尽的哲学剖析,而非简单的概念介绍。 批判性:不仅梳理理论,更着重分析不同理论范式之间的冲突与张力。 学术深度:语言严谨,论证扎实,适合对哲学、人文学科方法论有深入探究需求的读者。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詮釋學與漢語神學》,乍聽之下,就讓我這個長年浸淫在學術殿堂的讀者,心中湧起一股既好奇又期待的情感。我一直對「詮釋學」這個概念在不同文化土壤中的落地生根深感興趣,尤其是在華人文化圈,這門源自西方學術傳統的思潮,如何與我們本土深厚的思想底蘊產生共鳴,甚至激盪出新的火花,這是我不斷追尋的。而「漢語神學」更是觸及了信仰與在地性的核心問題,如何讓抽象的神學概念,透過漢語的語彙、意涵,以及對中華文化脈絡的理解,得以更深刻、更貼切地被詮釋與闡述,這絕對是個極具挑戰性但也充滿潛力的研究領域。我預期這本書將會深入探討這兩者之間複雜而精妙的連結,或許會從文本解讀、歷史脈絡、文化符號等多元角度,揭示詮釋學的視角如何為漢語神學研究開闢新的道路,又或者,漢語神學的獨特性如何反哺詮釋學,使其在跨文化的研究中展現更豐富的面向。我非常期待能在此書中,看到學術理論與現實關懷的完美結合,引領我進入一個前所未有的思想境界,也希望能藉此釐清許多我在閱讀經典時曾感困惑的難題,獲得新的啟發。

评分

收到這本《詮釋學與漢語神學》時,我的第一個念頭是:「終於有一本能真正觸及核心的書了!」多年來,在神學的學術圈裡,我們常常面臨一個兩難:是嚴格遵循西方既有的神學體系,還是試圖將其「在地化」?而「在地化」的過程,又該如何拿捏分寸?是簡單地翻譯概念,還是真正地進行概念的「重塑」?我認為,詮釋學提供了極其重要的理論框架。它告訴我們,任何理解都離不開特定的歷史、文化、語言背景,因此,對文本的「忠實」解讀,本身就是一個動態的、情境化的過程。而「漢語神學」的提出,正是一個將這種詮釋學精神落實到漢語語境中的具體實踐。我期望這本書能夠為我們提供一套系統性的方法論,教導我們如何運用詮釋學的工具,去解讀那些源自異文化的經典,並將其轉化為適合我們理解與實踐的「漢語神學」語言。我特別關注書中是否能提出具體的分析案例,展示詮釋學如何實際運用於漢語神學的建構,例如,如何詮釋某些聖經詞彙在漢語文化中的新意涵,或者如何理解傳統中國思想中的某些概念與神學思想的可能交織點。

评分

仔細端詳《詮釋學與漢語神學》的書名,我腦海中浮現的是一種「融合」的景象。在學術研究中,特別是在跨文化的學術交流中,如何找到不同思想體系之間的「共同語言」,並在此基礎上進行深入的對話,一直是我所追求的。詮釋學,作為一種處理文本與理解的學問,本身就帶有強烈的跨文化潛質。它提醒我們,理解永遠是「對話」的產物,是基於雙方的「視域」的碰撞與融合。而「漢語神學」,恰恰是在這個「對話」的過程中,尋找自身的主體性。我預期這本書將會深入探討,如何運用詮釋學的理論,去解讀那些源自不同文化傳統的神學經典,並在此基礎上,建構一種既能保有普世價值,又能展現漢語文化獨特性的神學。我特別好奇,書中是否會探討「恩典」、「救贖」、「道成肉身」等核心神學概念,在漢語文化中的詮釋可能性。我希望能夠在這本書中,看到一種「在地化」的深度,而非僅僅是表面的「移植」。它應該能夠引導我們,如何在理解西方神學的同時,也反思我們自身文化中的思想資源,並將兩者有機地結合,形成一種更為豐富、更具生命力的「漢語神學」。

评分

對於《詮釋學與漢語神學》這本書,我抱持著一種「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心情。為何這麼說呢?因為「詮釋學」本身就是一個極為複雜且充滿爭議的學科,不同的詮釋學家有著截然不同的觀點,從施萊爾馬赫的「理解」到伽達默爾的「視域融合」,再到李凱爾的「解釋」,每一個學派都建立在深厚的哲學基礎之上。而「漢語神學」,這是一個更為年輕,但同樣充滿潛力的領域。它試圖在以西方文化為主流的神學研究中,開闢一條屬於華人世界的道路。因此,我非常好奇,作者將如何巧妙地將這兩者結合起來?是否會選擇某一個特定的詮釋學傳統,並以此為基礎來建構漢語神學?又或者,會從漢語神學的實踐中,提煉出獨特的詮釋學視角?我最擔心的是,這本書會不會淪為對西方詮釋學理論的照搬,而未能真正深入探討漢語文化語境下的神學詮釋問題。我希望看到的是一種雙向的互動,而非單向的應用。例如,書中能否探討漢語的「象形」、「會意」等文字特性,如何影響我們對神學概念的理解,或者,儒家、道家、佛家等思想傳統,在漢語神學的詮釋過程中扮演怎樣的角色。

评分

拿到《詮釋學與漢語神學》這本書,我腦海中第一個浮現的是「文化轉化」這個詞。在過去的幾十年裡,我們看到許多西方學術思想,包括神學,被引進到華人社會。然而,很多時候,這種引進只是停留在字面上的翻譯,未能觸及文化的核心。我認為,詮釋學正是提供了一個強有力的工具,來進行更深層次的文化轉化。它強調理解的「再生產」,也就是說,我們在理解一個文本或概念時,其實是在將其置於我們自身的「視域」中進行重新建構。而「漢語神學」,如果能真正發揮其在地性優勢,就應該是一個充滿活力、能夠與當代華人社會對話的神學。我期望這本書能夠為我們提供具體的實踐指南,例如,如何將西方經典神學中的某些關鍵概念,用更貼近華人思維方式的語言來表達,或者,如何從中國傳統的倫理觀、宇宙觀中,尋找與神學相通的元素。我特別想知道,書中是否會討論到「禮」、「道」、「天命」等概念,在漢語神學的語境下,可能與西方神學的哪些概念產生有趣的對話。我希望這本書能幫助我們建立一種真正屬於自己的、有根有據的漢語神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