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德格尔巨大的身影底下,布尔特曼被人误认为是他的门生。或者,比起海德格尔,布尔特曼因为成名得比较晚,且限制于《圣经》神学界,「存在主义神学」自然被说成是海德格尔「存在主义哲学」的产物。然而人们却很少关心海德格尔是如何吸收了新教神学的养分,其中最关键的人物当然是布尔特曼,且彼此间发展出一段非比寻常的思想性友谊。说到底,他们之间的相互性的影响是存在的,他们都有共同的旨趣,两人都是创造型的思想家,各自在自己的学科中展开了在思想立场上相当一致的结果。
在保守思想的影响下,过往汉语教会界对「存在主义神学/哲学」不免怀有疑虑以至敌意。本书作者麦奎利对海氏与布氏思想的理解和把握,以及就二人观点之评估,都无不反映出作者的深刻、细致、从容与准确。
译者简介
成穷
原名成先聪,一九四八年出生于成都西郊,四川大学哲学系教授,伦理教研室主任。主要从事美学、宗教学、伦理学及存在主义哲学的教学与研究。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最先吸引我的是它的书名。 《存在主义神学─海德格尔与布尔特曼之比较》 ,这个组合听起来就很有分量,也很有挑战性。我一直对哲学和神学交叉的领域很感兴趣,尤其是在探讨人生的意义、存在的价值这些根本性问题时,这两门学科往往会给出不同的,但又常常能互相启发的视角。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那种对“在世”的深刻剖析,对“焦虑”、“死亡”这些生命终极境况的直面,总是让人感到既压抑又清醒。而布尔特曼,他的神学,特别是关于“历史性”和“历史事件”的解读,以及他试图在现代语境下重新理解基督教信仰的努力,也让我觉得既有启发性又带有几分现实的紧迫感。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将海德格尔的“此在”哲学与布尔特曼的“恩典”神学进行比较的。是否会探讨海德格尔的“决断”与布尔特曼的“信靠”之间的关联?又或者,布尔特曼的“历史性”如何回应海德格尔对“时间性”的理解?这本书给我一种感觉,它不仅仅是在做学术上的梳理,更是在试图解答我们当代人所面临的一些精神困惑,它像是一盏灯,照亮了我们对自身存在和信仰的思考路径,让我对书中的内容充满了期待。
评分我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看到这本书的,当时我正在寻找一些能够拓展我神学视野的书籍。海德格尔的名字我早就听说过,他在哲学界的地位无需多言,但他的思想总是让人觉得有些晦涩难懂。而布尔特曼,作为20世纪重要的神学家,他的“去神话化”神学观点一直是我研究的重点之一。所以,当这本书的标题出现时,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将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与布尔特曼的神学理论进行比较和对话的。我想,这一定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作者对两位思想家都有深入的理解,并且能够找到它们之间潜在的联系和张力。我猜想,书中可能会探讨海德格尔的“可能性”概念如何影响布尔特曼对“恩典”的理解,或者布尔特曼的“信仰”如何为海德格尔的“操心”提供一个更深层的维度。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平台,让我们能够在一个更广阔的视角下理解现代人的信仰困境和精神追寻。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在这两位思想巨匠之间搭建起一座桥梁,并且从中提炼出有价值的洞见,让我这个读者能够透过文字,感受到思想的碰撞和智慧的光芒。
评分我对手中这本 《存在主义神学─海德格尔与布尔特曼之比较》 的期待,主要源于我对现代哲学与神学交汇点的浓厚兴趣。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以其对人类“在世”状态的深刻洞察,特别是对“焦虑”、“死亡”和“时间性”的哲学解构,一直是我思考自身存在的重要思想资源。我常常从他的理论中找到对人生困境的共鸣,并从中汲取面对现实的勇气。另一方面,布尔特曼作为20世纪神学界的巨擘,他试图在现代科学理性主导的时代,为基督教信仰寻找新的出路,其“去神话化”的解经方法和对“恩典”与“信靠”的独特阐释,也一直是我神学阅读的重点。这本书能够将这两位重量级人物进行比较,这本身就极具吸引力。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在海德格尔的“此在”与布尔特曼的“上帝之言”之间建立联系的。是否会探讨海德格尔的“向死而生”如何呼应布尔特曼的“绝望中的盼望”?又或者,布尔特曼的“历史性”如何为海德格尔的“偶然性”提供神学上的回应?这本书给我一种感觉,它不仅仅是在进行学术上的梳理,更是在尝试回答我们这个时代关于存在与信仰的根本性问题,它如同一个思想的熔炉,将哲学与神学中的关键概念进行碰撞与融合,令人期待。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意思,素雅的颜色搭配上沉稳的字体,第一眼就给人一种深入思考的感觉,很符合“存在主义神学”这个主题。我一直对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很着迷,特别是他关于“此在”和“在世”的论述,总觉得里面蕴藏着某种深刻的生命体验。而布尔特曼,虽然是神学家,但他解构神话的勇气和对信仰的独特理解,也同样让我印象深刻。这本书能将这两位思想巨擘放在一起比较,光是这个构想就足以吸引我。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梳理海德格尔的哲学概念,并将其与布尔特曼的神学思考相结合的。毕竟,哲学和神学是两个不同的领域,要找到它们之间的真正交集,需要很深的洞察力。我尤其期待书中对“死亡”、“焦虑”和“信仰”这些核心概念在两位思想家那里是如何被阐释和关联的。我猜想,作者可能会从海德格尔的“向死而生”引申到布尔特曼的“绝望中的盼望”,或者从海德格尔的“日常性”出发,探讨布尔特曼如何通过“解化”来重塑信仰的现实意义。这本书给我一种预感,它不只是单纯的学术论述,更可能是一次关于生命意义和信仰本质的深刻探索,光是想到这些就让人跃跃欲试。
评分我一直在寻找一些能够帮助我更深刻理解信仰与现代性之间关系的著作,而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提供了这样一个绝佳的机会。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以其对人类生存状态的细致入微的描绘,总能触及我内心最深处的思考。他对于“本真性”、“非本真性”的区分,以及对“先行于死亡”的强调,都让我对生命的有限性和意义有了更深的体悟。而布尔特曼,作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神学家之一,他试图在高度理性化的现代社会中,重新确立基督教信仰的意义,其“去神话化”的进路,以及对“恩典”和“信靠”的独特阐释,一直让我觉得既有挑战性,又充满了吸引力。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海德格尔的哲学分析,特别是他对“此在”的理解,与布尔特曼的神学概念进行对话的。例如,布尔特曼的“恩典”是否能够帮助海德格尔的“此在”找到一种超越性的可能?又或者,海德格尔的“决断”是否为布尔特曼的“信靠”提供了哲学上的土壤?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像是一次思想的冒险,它邀请读者一同深入存在主义的哲学殿堂,探寻神学思想的深邃奥秘,这让我充满了阅读的渴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