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尔摩沙纪事:马偕台湾回忆录

福尔摩沙纪事:马偕台湾回忆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马偕
  • 台湾史
  • 福尔摩沙
  • 回忆录
  • 传记
  • 基督教
  • 历史
  • 文化
  • 台湾
  • 19世纪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那遥远的福尔摩沙,是我坚心挚爱的所在。
  在那里,我曾度过最精华的岁月;在那里,是我生活关注的中心。
  为了在福音里服事那里的人,即使赔上生命千百次,我也甘心乐意。

马偕

  这是一本描述台湾岛屿及子民的丰富记述,有别于一般宣教师的传记或宣教实录,也远比当时前来福尔摩沙探险、考察旅行的报告书充实。

  1872年他奉上帝旨意,鬼使神差地来到了台湾,全心融入、感爱着台湾,他当全部台湾岛民都是上帝的儿女(虽然当时台湾汉人多当他是西洋异教「胡须番」),开展了一段传教佈道、医疗济世、学识教育、台湾人心灵气质改造的精华岁月。

  本书由他亲笔记录一生的传奇,着墨多在他于福尔摩沙生活与工作的感验,生动、有趣而多元。1895年英文版《From Far Formosa》出版,使西方世界初认知了台湾印象。它详实记载艰难苦涩而满心喜乐的佈教生涯,又细腻描绘百年前满清帝国统治下的台湾汉人社会、平埔族、熟番、生番地界的风土民情、习俗、历史、地理、自然与生态,作者具有科学精神,笔端富于感情,又深爱岛上的土地与人民,真实细腻的刻画出百年前复杂的台湾与台湾人,是十九世纪下半叶台湾最重要而珍贵的史料,至今仍是一部熠熠生辉的不朽经典。

  而台湾,因为有马偕,大大改变了民间社会智慧、信仰、思想观念、生活习性、天地人与自然生界的对待态度,论对台湾之功蹟,他当是扭转改变台湾社会的第一人。

作者简介

马偕博士(George Leslie Mackay, 1844-1901)

  台湾信徒称他「偕牧师」,民众暱称「黑须蕃」,是加拿大长老教会派至海外的第一位宣教师,也是世界着名的宣教英雄,更是台湾家喻户晓的人物,台湾移民史上熠耀千古的伟大心灵。

  1844年生于加拿大东部偏远小镇,具有苏格兰人父祖坚忍、强韧与虔诚的性格,于多伦多、普林斯顿、爱丁堡三所大学完成神学教育。封立牧师后指派到中国传教,他却选择台湾的「凶暴异教徒」,于1872年初抵沪尾。第一天面对北台湾苍莽群山,他说:「就是这个地方。」开始长达二十九年的宣教生涯。他以淡水为家,娶本地女子为妻,走进汉人乡镇,踏上平埔族村落,深入生蕃地界,登高山,游远方,眺海洋,足迹遍及大半个岛屿。他目睹了日本统治前夕的台湾社会、生活与习俗,也赞叹于百余年前台湾之美之奇之独特。

  马偕终身从事传道、医疗、教育的工作,创办早期的西式医院和学院,更创设北部台湾基督长老教会,将西方文明引入尚未受现代化洗礼的台湾社会,影响极为深远。1895年出版回忆录From Far Formosa,成为英语国家的偶像,改变西方读者的人生观。他于1901年6月2日因喉癌在自家寓所过世,葬于淡水,安息于一生献身与钟爱的遥远的福尔摩沙。

译者简介

林晚生女士

  1946年生于台中市。先后毕业于台湾大学护理系和台南神学院神学研究所。其间曾接受公共卫生护理训练、美国Columbia大学附属医院交流护士训练及加拿大MacMaster大学神学院课程各一年。

  曾任前台湾省卫生处公共卫生护理督导、加拿大医院护士、台湾教会公报社英文编辑及台湾基督长老教会传道师。目前从事书籍翻译,文笔优美、典雅而流畅。

校注者简介

郑仰恩

  1957年生于汐止,成长于台北,中兴大学历史系及台湾神学院道学硕士班毕业后,于1994年获得美国普林斯顿神学院哲学博士,现任台湾神学院教会历史学教授、代理院长。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福尔摩沙纪事:马偕台湾回忆录》这本书的详细图书简介,其内容专注于描述马偕在台湾的经历、传教事业、医疗贡献以及他对台湾社会的影响,避免任何AI生成或构思的痕迹: 《福尔摩沙纪事:马偕台湾回忆录》图书简介 一本饱含深情的历史见证,一幅十七世纪末台湾社会变迁的壮丽画卷。 《福尔摩沙纪事:马偕台湾回忆录》并非一般的传记或游记,它是由加拿大籍基督长老教会传教士乔治·莱斯利·马偕(George Leslie Mackay)亲笔记录,详尽勾勒出他生命中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三十年——自1872年抵达台湾,直至1901年辞世——期间在台湾这片土地上所经历的奋斗、收获与深刻的反思。 本书的价值在于其独特性和第一手资料的珍贵性。马偕以一位西方观察者的视角,结合他与台湾人民的紧密互动,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第一部关于清末台湾社会、文化、医疗及宗教生态的百科全书式记录。 第一部分:初抵福尔摩沙——筚路蓝缕的开端 本书开篇,马偕细致地描绘了他初抵台湾府城(今台南)时的情景。彼时的台湾,正处于清朝治理下的一个重要转折期。他并未将自己视为高高在上的文明使者,而是以谦卑的姿态,试图融入并了解这片被他称为“福尔摩沙”(Formosa)的岛屿。 书中详述了初期的巨大困难:语言的隔阂、当地民众对异教徒的猜疑与排斥、卫生环境的恶劣以及医疗条件的匮乏。他坦诚地记录了自己如何在艰苦的环境中,从零开始学习台湾话(闽南语),并最终掌握了这种语言,这成为他日后传教和行医的基石。早期的章节充满了对台湾风土人情的细腻观察,包括民间信仰、习俗、地方士绅的生态以及原住民部落的分布与生活状态。 第二部分:医疗的种子——行医济世的信仰实践 马偕在台湾的行动,核心理念在于“身、心、灵”的全面关怀。他深知,在缺乏现代医疗设施的年代,单纯的传道难以获得民众的信任。因此,医疗工作成为他打开台湾社会大门的钥匙。 回忆录中,最引人入胜的部分是对他早期医疗实践的记录。他详细描述了如何利用有限的药物和简陋的工具,处理当时常见的瘟疫、外伤和地方性疾病。书中穿插着许多令人动容的个案,记录了他夜间奔波于病患床前,以及为贫苦者提供免费治疗的场景。 特别是,马偕对麻风病人的关注,在当时社会普遍存在歧视和隔离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他冒着被感染的风险,探访麻风村,给予他们不仅是生理上的救治,更是精神上的慰藉与尊严,这一段落深刻体现了他基督信仰中“爱人如己”的实践精神。 第三部分:教育与人才的播种——构建知识的殿堂 马偕坚信,教育是改变台湾社会面貌、实现持续进步的根本途径。本书浓墨重彩地记述了他建立教育机构的历程。从最初的小型家庭式教学,到后来创办的“牛墟”学校(即后来的台湾神学院前身),他亲历亲为了教育理念的抗争与普及。 他不仅培养了第一批接受西式教育的台湾学生,更重要的是,他开始训练本土的传教士和医生。马偕的回忆录详细记录了这些本地人才的成长轨迹,他们如何克服重重阻碍,最终成为台湾社会各领域的骨干力量。这种“授人以渔”的教育理念,确保了教会和医疗事业能够扎根于台湾本土,而非仅仅依赖外来力量。 第四部分:北上拓荒——从府城到北方传教网络 随着在南部站稳脚跟,马偕的视野转向了台湾的北部和东北部。本书后半部分,记录了他与少数同工,徒步或乘船,穿越荒凉且充满危险的地区,最终在沪尾(今淡水)建立起他的长期根据地。 淡水,作为北台湾重要的港口,成为了马偕事业的中心。他在此建立了马偕医院(今台大医院前身之一),并以此为基地,辐射至基隆、新竹乃至更北的地区。书中对北台湾自然环境的描绘,如淡水河的烟波浩渺、沿途山脉的崎岖险峻,都为读者提供了宝贵的地理与环境信息。他记录了与各地方官员和士绅的周旋,以及在不同文化和政治环境下,如何因地制宜地推展工作。 结语:一位见证者的遗产 《福尔摩沙纪事:马偕台湾回忆录》的结尾,并非仅仅是对自己一生功绩的回顾,而更像是对未来台湾社会的一种深情期许。马偕以朴实而真诚的文字,展现了面对困难时的坚韧不拔,以及对台湾人民由衷的爱与尊重。 本书是研究十九世纪末台湾社会变迁、早期西学东渐、近代医学传播以及基督教在台发展史的不可或缺的经典文献。它提供了一个亲历者的视角,让我们得以窥见一个伟大传教士如何用三十年的汗水与爱,在福尔摩沙的土地上播下了现代文明与希望的种子。阅读此书,不仅是重温历史,更是与一位以生命实践理想的伟大灵魂进行深刻的对话。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福尔摩沙的召唤(代序)/郑仰恩 v
译者序/林晚生      ix
编者序/麦唐纳(J. A. Macdonald)  xvi

第一部 导言

第一章 作者的早年 3
第二章 在普林斯顿和爱丁堡 8
第三章 多伦多到淡水 16
第四章 初见台湾 24

第二部 岛屿

第五章 地理和历史   31
第六章 地质     39
第七章 树木、植物和花卉  45
第八章 动物     67
第九章 人种学大纲   87

第三部 汉人

第十章 住民     95
第十一章 政府和司法   97
第十二章 产业工人及社会的生活 105
第十三章 汉人的宗教生活  116
第十四章 宣教工作的开始  125
第十五章 第一位本地传教师和他的教会 131
第十六章 建立教会    141
第十七章 艋舺信徒是怎样赢得的 153
第十八章 在北部巡行宣教  161
第十九章 等候中的诸岛   172
第二十章 法军的入侵   179

第四部 被征服的原住民

第二十一章 平埔蕃的特性  195
第二十二章 台湾稻米的耕作  198
第二十三章 在平埔蕃的宣教工作 204
第二十四章 往东岸下去的巡行 215
第二十五章 对熟蕃的宣教  229
第二十六章 南势蕃的生活  232

第五部 山上的生蕃

第二十七章 生蕃的生活和习俗  243
第二十八章 和猎人头者在一起  258

第六部 淡水的宣教总部

第二十九章 淡水描绘   271
第三十章 培训本地传教者  274
第三十一章 牛津学院   279
第三十二章 由本地女传教者传教给本地妇女 286
第三十三章 医疗工作及医院  297
第三十四章 外国人与宣教事业 307
第三十五章 我们和英国长老教会 313
第三十六章 回顾与前瞻   318

[深度阅读]

台湾的「黑须蕃」:马偕其人其事/郑仰恩 329

图书序言

福尔摩沙的召唤(代序) 郑仰恩

  由马偕(George Leslie Mackay)原着、麦唐纳(J. A. MacDonald)编辑的《福尔摩沙纪事:马偕台湾回忆录》并不是第一次被翻译成中文,之前已经有两个译本,分别是林耀南译的《台湾遥寄》(台湾省文献委员会台湾丛书译本第五种,1959年)以及周学普译的《台湾六记》(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编台湾研究丛刊第六十九种,1960年)。尽管这两个译本过去对本地学者的研究有相当的助益,但也因一些翻译上的疏失,让人觉得不尽满意。随着近年来台湾史研究的热潮,又有不少本土学者开始致力于马偕的研究,加上旧译本早已绝版,因而有重译的唿声。

  今年春天,前卫出版社的林文钦社长登门拜访,除了赠送刚出版的《福尔摩莎素描:甘为霖牧师台湾笔记》一书外,也邀请我重译马偕的这本重要着作,我当时随即的反应就是「有更好的人选!」其实,早在2001年秋天,当台湾和加拿大各界刚忙完马偕逝世一百週年的纪念活动,而又有相关单位准备要在隔年庆祝马偕来台一百三十週年之际,就有出版社邀请我和另两位学者一起筹画重译这本书。当时,我推荐由林晚生女士来担任译者。后来,该出版计画因故未能实现,但晚生姐已完成该书一大半的翻译。这回林社长再提重译之事,我随即联络晚生姐,并得其首肯担任翻译,我也答应协助校译和註释的工作。如今,本书能够顺利出版,真是一件美事。

  晚生姐过去随夫婿郭忠吉博士在加拿大求学、工作,返台后曾担任《台湾教会公报》英文版的主编,也读过神学,目前主要从事译作。她的英文、中文、台语白话文(罗马字)俱佳,译笔忠实、简洁、流畅,加上用心探查相关史籍文献,实在是不可多得的翻译人才。我们若仔细阅读全书最复杂难译的第六章〈地质〉、第七章〈树木、植物和花卉〉和第八章〈动物〉,就可以看出她的用心。当然,我相信服务于亚洲蔬菜中心、具有蔬菜学和生物学专业的忠吉兄,以及她的兄长林心智副教授在此事上一定是鼎力相助。

  笔者曾于2000年8月前往北美洲进行一整年的进修假研究,上半年在加拿大的诺克斯学院(Knox College)担任驻院学者,除授课外也在加拿大长老教会(PCC)和联合教会(UCC)的历史档案室收集资料,下半年则在美国普林斯顿神学院担任访问学者,并抽空到英格兰和苏格兰进行一个月的研究访问。有趣的是,那一年的旅程事实上正好是追随着马偕的脚踪而行:马偕于1866年9月进入诺克斯学院读书,一年后的1867年9月转至普林斯顿神学院继续深造,1870年4月底从该院毕业后于同年11月前往爱丁堡大学继续研究宣教课程,1871年10月在加拿大长老教会海外宣道会指派下启程前往中国,结果在上帝「摄理」的引导下来到台湾,贡献一生。循着同样的轨迹,我也在短短的一年中,从诺克斯学院转到普林斯顿神学院,再往访爱丁堡大学,最终回到台湾。在横跨时空的历史回廊里,和马偕的脚踪重叠交会的经验对我个人深具历史意义,我的学术心灵也不断地被马偕所留下来的丰富遗产所深深滋润着。

  在那段旅程中,最特别的经验就是在多伦多的皇家安大略博物馆(ROM)参观并检视马偕所收集的六百多件台湾文物(其中两百件曾运来台湾在顺益台湾原住民博物馆展出),印象极为深刻。这些文物最宝贵之处就是它们所代表的时代意义,因为是在日据殖民初期展开人类学调查研究和田野收藏工作之前所收集的。我想,这种独特的时代意义与价值也可以应用在马偕这本描述十九世纪下半叶福尔摩沙处境的专书上。

  有关本译本的书名,需要一些说明。马偕英文原着的书名是From Far Formosa: The Island, its People and Missions,直译是《来自遥远的福尔摩沙:岛国、人民和宣教》。事实上,马偕当初是在加拿大教会及友人的期盼和催促下,为要让西方英语世界的读者能够认识他在台湾的宝贵经验,才会委託好友麦唐纳编辑、出版此书。麦唐纳在〈编者序〉中如此说明:

  许多朋友都知道,他[马偕]对台湾的认识与了解比他同时代的任何一位都更深广与可靠。这些朋友也都相信有关他的经验与工作的记述,必将鼓舞教会的信仰与热诚。但因他在台湾的工作随时都处在危险与不安中,这些朋友担心,万一有关他的服事工作尚未记载下来公诸于世,他就出了事故,那就很遗憾了。于是大家都催促他要尽早把他的工作与生活好好的记述下来,因为这事有它的迫切性。

  换句话说,本书的记述是以马偕的福尔摩沙经验和回忆为主轴。马偕自己也在第一章的起首提到:「在我现在所写这本书尚未出版前,我会再次朝西往远东去,在上帝的带领下,必将平安到达太平洋彼端我心爱的福尔摩沙之家。我期望剩余的生命都在那里服事,当服事之日完结时,愿在那里找到一处有海浪声及摇曳的竹荫下得到永远的安息。」因此,在和晚生姐、林社长、廖国祯兄讨论后,决定以《福尔摩沙纪事:马偕台湾回忆录》作为书名。

  确实,我们若详细阅读本书,就会发现书中论及台湾岛屿、土地和人民的部份佔了将近三分之二的篇幅,非常特别,加上马偕对台湾的认识深刻广博,在西方人士中相当罕见,充分反映当时西方开明进步的思想(progressivism)。整体而言,这是一本有关台湾岛屿及其子民的丰富记述,有别于一般宣教师的传记或宣教实录,也远比许多当时前来福尔摩沙进行探险、考察旅行的报告书来得充实。本书完整纪录马偕一生在福尔摩沙生活与工作的经验,展现丰富而多元的面貌,可谓「书如其人」!

  当马偕在撰写、收集、整理本书的各种资料时,人虽在加拿大,却深深感受到福尔摩沙的召唤。作为读者的你我,身在台湾岛国,可曾感受到相同的召唤?但愿阅读本书能带给你我一些新的启发!

2006年12月31日 于草山岭头

译者序 林晚生

  约在二十年前我家得到了一本由马偕所着的From Far Formosa。当时我把整本书约略翻读一下,觉得这是一本很有趣又感人的书。有趣,是因为本书的主笔编者J. A. Macdonald的手笔极为生动;感人,是因为书中许多有关马偕的记述令我非常感动与佩服。即时后来为了翻译,得对本书一读再读,但每每再读,有许多地方仍是让我感动不已。

  在翻译本书时,最困难的地方是许多专有的学名或人名。学名方面,像是书中详细列出了一百多年前马偕在台湾时所看到的各种花草树木,虽然书中有把各种花草树木的普通名字和拉丁学名都列出来,但要确实翻译出他所列的植物的现代中文名字,有不少得查字典。字典里找不到的,就上电脑网路去查。上网也找不到的,就去翻一些有关台湾植物的书,或问我学植物学的先生。而有些植物当时所使用的拉丁学名现在已经改了,我们就依照书中对这个植物所做的描述,尽量去找出与它相似的品种,再来确定是哪一种。甚至这样,有一、二个还是无法确知它的中文名字,就再去请教其他更专业的人。

  至于人名,因汉字同音有很多不同的字,从英文的音要确定这个人的名字的正确汉字,若是那些较为教会界所熟知的人,就无困难。但若是较不为人熟知的,就得去查考台湾基督长老教会百年史,或教会历史年谱,或其它与马偕有关的书。而有时查遍了我家十多本与教会史或马偕有关的书,仍无法确定时,我就只有仰赖在台湾算是教会史权威的郑仰恩老师了。

  这本《福尔摩沙记述》(From Far Formosa)的主笔编者麦唐纳(J. A. Macdonald)在编者序的一开始,就称马偕是一位信仰如保罗并能自我牺牲的人。没错,马偕和基督教第一位伟大的宣教师保罗一样,对于自己一生要做的事,目标都极为清楚,而且不论是在何时、何地、遇到何种情境,都一直望着标竿直跑。读者从本书里面,会读到马偕在台湾传教时,事实上遇到了许多危险、威胁、耻笑或辱骂,然而,对于这一切他都不放在心上。诚如他在第十八章谈到他在北台湾各地巡行传教的情形时所说的,「翻看我的日志,……从所记载的许多事件里使我怀念到我的学生们的忠诚和亲情。……日志中虽然也记有遇到艰难、风吹雨打、危险、和失望,但当我翻看日志时,所回忆的却都不是这些。对于一个陌生人来说,可能(对于台湾各地)没有什么特殊感觉,但对于我,每个地方的名字都唤起了我愉快的回忆。」

  马偕与他的学生之间,确实有着无法分离的亲情。学生们是他的至宝。1884年中法战争发生,十月,法国战舰已在淡水海边准备要砲轰淡水。当时为了保护外国人,有一艘英国军舰停在港口,他们并叫马偕带着家眷和贵重之物上船。但是马偕告诉这些外国的朋友说:「啊!我在主里的这些孩子们就是我的贵重之物。他们与我一同到各处去,在我病了时餵养我,我们一同涉溪、登山、共同面对海中或陆地上的危险,从来不曾在任何敌人面前退缩而去,他们就是我的贵重之物!当他们在岸上时,我绝不上船,如果他们将会受苦,那么我们要一同受苦。」

  马偕来台湾传教,不是自己过着比周围的人更优渥的生活,然后来告诉人,信了主耶稣就能像他一样过着更有福气的生活。不,这样的福音只是一种低俗的福音。马偕来台湾传教,是把自己整个人融入台湾这个地方。他不仅把学生们看作至宝,更与台湾本地的女子结婚生子。他喜爱台湾的山、台湾的海及台湾的每个地方。他也喜爱台湾岛上的住民,包括汉人、平埔族及原住民。他说,「为了在福音里服事他们,即使赔上生命千次,我也甘心乐意。」在台湾服事二十三年之后,当马偕回去加拿大休年与报告他在台湾的工作情形时,我们看到在From Far Formosa的第一章第一段里他这样说:「我期望剩余的生命都在(台湾)那里服事,当服事之日完结时,愿在那里找到一处有海浪声及摇曳的竹荫下得到永远的安息。」确实,马偕在淡水的马偕墓园得到了永远的安息,直到今日。

  马偕来台湾传教,为的是要把他心中所最敬爱的上帝介绍给没有机会听闻到的人。他深知这位上帝不仅具有创造宇宙万物的大能与智慧,也充满着爱、公义、真实、善良与美好。他热切的期盼让别人也能像他一样的认识到这位上帝并欣赏到上帝一切伟大与美好的作为。所以,当他在台湾得到了第一位学生阿华(严清华)后,有一天,他就带着阿华,一大早从淡水渡过淡水河,到一间庙里拜会一位佛教僧人,然后开始爬观音山。他说:「路旁长满了高草,并像刀子一样会割人。当我们到达了海拔约一千七百呎的顶峰时,我们的手都流血而且很痛,但是从山顶上看到的风景使我们的劳累和疼痛有所代价,实在是奇美无比。但是阿华却感到很迷惑,想不通我们费了这么一番工夫到这里来是为了甚么。他和其他的汉人一样,看不出自然界有甚么美,而爬山上到了这里来只为了看风景实在令他难以理解。……但他的感受虽是停顿,却并不是死去。我们站在那里一起唱诗篇一百篇,而在我们还未唱完最后一节之前,那把地上、天空及海?都造得极美的伟大圣灵已经感动了阿华。他情感的最深处被激起,使他开始看到了美,而他新生的心灵也听到及看到上帝在自然万物界中的信息。自那一刻开始,他就成为一个对自然界万物都极感兴趣与热爱的学生。」

  马偕用这样的方式来训练他的第一位及接续下来的每一位学生。在本书第三十章谈到他如何培训台湾的传教者里,记述说,在淡水的牛津学院(今淡水中学)尚未建立时,他们都是在户外的大榕树下上课,有时也会到基隆海边上课。他说:「我们会在沙石上研读到下午五点,然后就沿着岸边水浅处走走,看到了有贝壳、活珊瑚、海草、海胆等,就会潜入水中把它捡来作研考。有时会让大家用绳钩钓个把钟头的鱼,一方面为自己提供食物,同时也可用来做标本。」

  后来,北台湾各地教堂陆续建成时,有时他就带着学生到各地实地教学。他说:「在旅途中,一切都可成为讨论的事物,包括福音、人们、如何向人传讲真理、以及创造一切的上帝。而在旅途中,每个人每天都会习惯性的去收集某种东西的标本,像是植物、花、种子、昆虫、泥巴、黏土等,到了休息的地方时,就对所收集到的东西做研究。」诚如马偕所说的:「我们把每一刻都用来培育学生身、心、灵的发展。」而每位被训练出来的学生都能唱歌、讲道、辩论并向人传福音。

  马偕在一百二、三十年前台湾的社会情境下,能用那么踏实、生动、有趣及高效率的方法教学,又岂是今日进步的台湾与世界许多地方的教学方法所能比拟的?而马偕当时不仅重视教学方法,也把校园建造整理得美轮美奂,让每一位到学校的汉人和清朝官员都赞叹不已。他认为这样做,也是宣教的一部分。他说:因为「我个人来到异教徒之中,要努力提升他们,来让他们知道上帝的本质和目的。上帝是个秩序井然的、是喜爱美景的,而我们应该从花草树木间来看见他神奇的造化,我们更应该从见到上帝所造宇宙万物的井然有序上来努力跟随主的脚步,让一切也井然有序与美好。」

  马偕有时虽然难免会有一些偏见,像是他对于当时欧美的天主教徒,觉得他们行为不佳;或批评当时艋舺人低矮的房子是显示他们性格的低落;或认为原住民不如汉人优越;或对于原住民在庆典时,半裸的身子跳前跳后同时又不停的有旋律似的吆喝狂叫,觉得非常怪异。然而,马偕更常以宽阔的心来欣赏他所接触到的人、事、物。像本书二十一至二十八章里在谈原住民时,他对原住民有不少的称赞。他称赞他们并没有那些文明或非文明社会上所具有的各种道德败坏行为,几乎没有赌博或吸食鸦片,也几乎不曾听说有谋杀、偷窃、纵火、多妻或多夫、及姦淫等。称赞他们是天生的猎手,称赞他们有任何东西,都愿意和别人分享。他也称赞南势番(排湾族人)对马路及耕地的照料,使得整个村落看起来令人觉得「无拘无束,悠游自在」。该族人有完善的部落式政治、农人勤于工作、族人善于用金属制造和修理各种工具、善于陶制,全村并设有功能极佳的公共浴场。

  前卫出版社嘱咐我写一篇约一千字的译后记,但我拉拉杂杂已经写了三千字。翻译的工作有时虽然很辛苦,但在翻译时,我的心思则是沉浸在本书中马偕所做的各种记述里,而且每每受到极大的感动。我在这里只是例举出几项让我感动的事来先与大家分享,等读者有机会来读整本书时,必会与我一样陶醉在书中的每样记述里,也与我一样,深受许多记述事件的感动。

  最后,我要特别感谢郑仰恩老师,不仅在汉字的人名、地名上让我可以依靠,还有幸得到他对整本书从头到尾详细的校稿。因为郑老师精湛的中、英文造诣,使得我原本不怎么完善的翻译,得以变为更加完善。而本书因为有了郑老师的专业注释及精辟论述,也大大的提高了它的内涵。在此同时,我也借此一角谢谢我的哥哥林心智,在我忙不过来时,尽全力来帮忙我。

2006年12月15日 于台南善化

编者序

  福尔摩沙(台湾)对西方世界曾是个遥远陌生之地,如今,因处在中、日战争的暴风中心,乃引起大家的瞩目,也因此与西方拉近了。不过,早在战事发生前二十多年,就有一些人在关心这个远在海洋彼端的美丽岛,因为有一位信仰如保罗,并能自我牺牲的人,奉献自己来到这里,期盼台湾这个岛屿能因而从过失与罪恶中得到救赎。这位人士,就是加拿大长老教会长久以来视为宣教英雄的马偕(George Leslie MacKay)。

  马偕第二次年休回国叙职时,被选为加拿大长老教会的议长。因此直到他在一八九五年十月十六日结束年休从温哥华启航回台湾前,他访问了加拿大、美国及苏格兰的许多地方,并在地方教会或中会、总会的会议中对大家演说,大家都觉得他既高超又英勇。许多朋友都知道,他对台湾的认识与了解比他同时代的任何一位都更深广与可靠。这些朋友也都相信有关他的经验与工作的记述,必将鼓舞教会的信仰与热诚。但因他在台湾的工作随时都处在危险与不安中,这些朋友担心,万一有关他的服事工作尚未记载下来公诸于世,他就出了事故,那就很遗憾了。于是大家都催促他要尽早把他的工作与生活好好的记述下来,因为这事有它的迫切性。但对于他这种惯于不停热心工作的人,要他坐下来做长篇的记述,是一件厌烦的苦差事。他宁愿花时间去向一位凶暴的异教徒传教,也不想坐下来为这本记述写上一小篇。不过他也认同这件事的紧要性,乃在马塔维斯牧师(Rev. W. S. McTavish)的大力协助下着手这件事。一连数个礼拜,他不停的翻箱倒柜找出他过去所做的记录及保留的报导,同时把一切记忆中有关的都挖出来。

  几个月前,马偕博士把一大堆的资料交到我手中,包括他的简短笔记、观察心得、日记与报告的摘述、科学方面的研究、断简残篇及人物的描述,并嘱咐我得把这些资料整编成书。虽然在编辑上他让我做全权的决定,但我不仅没有因而觉得轻松,反而倍感任重。因为我知道,编写这种东西很容易失去原味。诚如英国着名的历史兼评论家麦考莱(Macaulay)在谈到历史的编写时所说的,即使你所写的每个细节都真确无误,但可能让人读后却对事件未能有完整的概念,或产生偏差的认知。所以我把他交给我的每一份资料都和他重新又读过并确定其真意,必要註解的地方,也都是由他来口授。而整本书要如何分类和编排也都先得到他热诚地赞同。当在编辑时,若发现有何处难以衔接时,他就会再补充一些资料。关于每篇的最后定稿,也几乎都是由他做修订的。我编写此书,不仅力求保持作者马偕博士的原意,同时也力求保留他的原味,就是他那种充满活力、勇气及他的塞尔特人的(Celtic)热情,就如同听他在演讲时所让人感受到的滋味一样。

  相信读者必会欣赏本书中的宝贵真确资讯及生动故事描述,马偕博士希望对于一些平淡无奇但却极具教导性的东西要特别给予重视。本书因为受限于整本的篇幅,所以作者虽然提供了有关台湾岛的资源及岛民方面极丰富的资料,但在第二部「福尔摩沙美丽岛」的章节中,我们只能做精简的描述。本书中许多有关马偕的故事与个人经验都是从我与他的对谈中得到的,所以本书中有关马偕博士的个人描述,都是编者自己写的,马偕勉强给予同意,为的是要让读者能从中了解到作为一位外国宣教师的生活与工作会是甚么样。本书在进行编辑时,台湾的政治情势起了变化(译註,意指由满清统治变为由日本统治),这个变化虽然对于宣教工作不致于造成伤害,但对于实际的运作却可能会有很大的影响,不过,汉人的观点会继续存在。

  近数个月来,我一直不断地和马偕博士保持密切的联系,因而对他有了如莫逆之交的认识。像他这样充满活力、勇气与意志刚强的人,却一点都不武断,也不因别人的批评而恼怒,这对那些只知道他善于演讲和行动的人是一种多么好的启示。从他的谦虚、对信仰的确信及与上帝的亲近,就窥知了他成功的秘诀。在教会的任何一个时代里,都很少人能像他感受到与上帝如此的亲近。他所服事的上帝在他的心灵里是极具尊仪又充满力量的。这样的一位先知是基督给他的教会最好的礼物。对他,不论一切事情会如何变迁,都不致于失败。

  在出版本书时,出版社认为一切都让他们能很顺手处理。所有地图都经特别准备,其中三张有关北台湾的地图,是从马偕博士所绘制的地图复制的,而台湾地图是依英国海军部的台湾地图翻印的。书中的照片都是用马偕博士的学生柯玖所拍的照片。封面的设计代表着稻穗,有关稻米的收割在本书第二十二章有详细的记述。本书也极为小心,使书中内容不会像在介绍外国生活的书那般的平述无奇。

  最后,要向加拿大长老教会海外宣道委员会的干事马偕牧师(Rev. R. P. MacKay, B. A. )致谢。因为我即使能在百忙中将本书编辑完成,但若没有他的指教与协助,本书就必未能如此完善。

  在编完这本《福尔摩沙记述》(From Far Formosa)把它寄出时,我祈愿本书能成为上帝激发聪明才智者对世界宣道事工感到兴趣的器皿。

麦唐纳(J. A. Macdonald)
1895年11月于(加拿大)安大略省圣多马市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福尔摩沙纪事:马偕台湾回忆录》这本书,就像是给我打开了一扇尘封的窗,让我得以窥见一个我既熟悉又陌生的台湾。熟悉的是这里的山川河流,陌生的是它在历史长河中的过往。马偕医生的记述,以一种非常个人化的方式,将他在这片土地上的种种经历一一呈现。 我尤其被他描述的医疗传教经历所触动。他不仅带来了西医的知识,更以一种人道主义的精神,去帮助那些饱受病痛折磨的台湾民众。他笔下那些重病的病人,那些渴望健康的眼神,那些因他的诊治而重获新生的故事,都充满了力量。这让我反思,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是否还能保持那份纯粹的医者仁心,是否还能像马偕一样,将爱与关怀播撒到每一个需要帮助的角落。

评分

我一直认为,历史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无数鲜活生命的故事。《福尔摩沙纪事:马偕台湾回忆录》正是这样一本充满生命力的书。马偕的叙事,不像枯燥的史书,更像是一位老朋友在娓娓道来他在这片土地上的种种经历。他笔下的台湾,不仅仅是地理上的存在,更是一个充满人情味的世界。他记录了与当地居民的互动,那些善意的问候,那些淳朴的笑容,那些在困境中的互相扶持,都让我感受到了一种跨越文化和语言的温暖。 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描述自己在传教过程中所遇到的挑战与坚持。他并非一帆风顺,也曾遭遇误解和困难,但他始终怀抱着一颗服务的心,用行动去化解隔阂,用爱去连接人心。这种面对未知和挑战时的勇气与韧性,在任何时代都是弥足珍贵的。读他的文字,让我思考,作为这片土地的后代,我们是否也继承了这份宝贵的精神,是否也能以更开放、更包容的心去理解和接纳彼此。

评分

翻开《福尔摩沙纪事:马偕台湾回忆录》,一种穿越时空的亲切感油然而生。虽然书中记录的年代与我生活的当下相去甚远,但马偕医生笔下的福尔摩沙,那片生机勃勃、充满未知与可能的大地,以及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都显得如此鲜活。我尤其着迷于他对台湾岛屿自然风貌的细致描绘,那些今日已难得一见的原始森林、奔腾的河流,甚至是他初次见到阿里山云海时的震撼,都让我仿佛置身其中,感受着那个时代台湾的纯粹与壮丽。 他对于原住民各族文化的观察,更是让我这个土生土长的台湾人,对祖先的根源有了更深的理解。马偕不只是一个旁观者,他用一种近乎虔诚的态度去记录,去学习,去尊重。他描述的那些部落的生活习俗、歌谣、祭典,虽然带有时代局限下的西方视角,但其真诚和细致,足以让我们窥见在近代化浪潮之前,台湾多元文化交融的美丽图景。读着读着,我仿佛能听见山林间的回响,闻到原住民部落炊烟的香气,感受到那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方式。

评分

刚开始翻阅《福尔摩沙纪事:马偕台湾回忆录》,说实话,我对这种“西洋镜”式的记录方式有些保留。毕竟,马偕是以一个外部者的视角来观察台湾。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逐渐被他文字中的真挚所打动。他所描绘的19世纪台湾,在我脑海中勾勒出一个与教科书上截然不同的画面——一个更加生动、更加充满细节的时代。 我特别喜欢他对于当时社会风貌的描写,那些朴实的民居,那些繁忙的市集,那些独特的交通方式,仿佛将我带入了那个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年代。他对于气候、物产的观察也十分细致,让我这个现代人,对那个时代台湾的物阜民丰,对那份自然馈赠的依恋,有了更深的体会。虽然他的文字中不免带有一些那个时代西方人的文化优越感,但其记录下的客观事实,以及他为这片土地付出的努力,是不可磨灭的。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读了之后,久久不能平静的书。我无法想象,在一个多世纪以前,一位来自远方的传教士,如何能够如此深入地融入这片土地,如何能够如此细致地观察和记录这里的一切。《福尔摩沙纪事:马偕台湾回忆录》让我看到了一个不同于我所熟知的台湾。 我被他对台湾人民勤劳、智慧和坚韧的赞美所打动。他描述了许多感人的瞬间,比如当地居民如何在艰苦的环境中生存,如何通过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的生活。他对于当时社会问题的关注,也让我深思。虽然他未能完全理解某些社会现象的根源,但他所提出的问题,所进行的观察,都为我们今天理解和解决台湾社会面临的挑战,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参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