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爾摩沙紀事:馬偕颱灣迴憶錄

福爾摩沙紀事:馬偕颱灣迴憶錄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馬偕
  • 颱灣史
  • 福爾摩沙
  • 迴憶錄
  • 傳記
  • 基督教
  • 曆史
  • 文化
  • 颱灣
  • 19世紀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那遙遠的福爾摩沙,是我堅心摯愛的所在。
  在那裏,我曾度過最精華的歲月;在那裏,是我生活關注的中心。
  為瞭在福音裏服事那裏的人,即使賠上生命韆百次,我也甘心樂意。

馬偕

  這是一本描述颱灣島嶼及子民的豐富記述,有彆於一般宣教師的傳記或宣教實錄,也遠比當時前來福爾摩沙探險、考察旅行的報告書充實。

  1872年他奉上帝旨意,鬼使神差地來到瞭颱灣,全心融入、感愛著颱灣,他當全部颱灣島民都是上帝的兒女(雖然當時颱灣漢人多當他是西洋異教「鬍須番」),開展瞭一段傳教佈道、醫療濟世、學識教育、颱灣人心靈氣質改造的精華歲月。

  本書由他親筆記錄一生的傳奇,著墨多在他於福爾摩沙生活與工作的感驗,生動、有趣而多元。1895年英文版《From Far Formosa》齣版,使西方世界初認知瞭颱灣印象。它詳實記載艱難苦澀而滿心喜樂的佈教生涯,又細膩描繪百年前滿清帝國統治下的颱灣漢人社會、平埔族、熟番、生番地界的風土民情、習俗、曆史、地理、自然與生態,作者具有科學精神,筆端富於感情,又深愛島上的土地與人民,真實細膩的刻畫齣百年前復雜的颱灣與颱灣人,是十九世紀下半葉颱灣最重要而珍貴的史料,至今仍是一部熠熠生輝的不朽經典。

  而颱灣,因為有馬偕,大大改變瞭民間社會智慧、信仰、思想觀念、生活習性、天地人與自然生界的對待態度,論對颱灣之功蹟,他當是扭轉改變颱灣社會的第一人。

作者簡介

馬偕博士(George Leslie Mackay, 1844-1901)

  颱灣信徒稱他「偕牧師」,民眾暱稱「黑須蕃」,是加拿大長老教會派至海外的第一位宣教師,也是世界著名的宣教英雄,更是颱灣傢喻戶曉的人物,颱灣移民史上熠耀韆古的偉大心靈。

  1844年生於加拿大東部偏遠小鎮,具有蘇格蘭人父祖堅忍、強韌與虔誠的性格,於多倫多、普林斯頓、愛丁堡三所大學完成神學教育。封立牧師後指派到中國傳教,他卻選擇颱灣的「凶暴異教徒」,於1872年初抵滬尾。第一天麵對北颱灣蒼莽群山,他說:「就是這個地方。」開始長達二十九年的宣教生涯。他以淡水為傢,娶本地女子為妻,走進漢人鄉鎮,踏上平埔族村落,深入生蕃地界,登高山,遊遠方,眺海洋,足跡遍及大半個島嶼。他目睹瞭日本統治前夕的颱灣社會、生活與習俗,也贊嘆於百餘年前颱灣之美之奇之獨特。

  馬偕終身從事傳道、醫療、教育的工作,創辦早期的西式醫院和學院,更創設北部颱灣基督長老教會,將西方文明引入尚未受現代化洗禮的颱灣社會,影響極為深遠。1895年齣版迴憶錄From Far Formosa,成為英語國傢的偶像,改變西方讀者的人生觀。他於1901年6月2日因喉癌在自傢寓所過世,葬於淡水,安息於一生獻身與鍾愛的遙遠的福爾摩沙。

譯者簡介

林晚生女士

  1946年生於颱中市。先後畢業於颱灣大學護理係和颱南神學院神學研究所。其間曾接受公共衛生護理訓練、美國Columbia大學附屬醫院交流護士訓練及加拿大MacMaster大學神學院課程各一年。

  曾任前颱灣省衛生處公共衛生護理督導、加拿大醫院護士、颱灣教會公報社英文編輯及颱灣基督長老教會傳道師。目前從事書籍翻譯,文筆優美、典雅而流暢。

校注者簡介

鄭仰恩

  1957年生於汐止,成長於颱北,中興大學曆史係及颱灣神學院道學碩士班畢業後,於1994年獲得美國普林斯頓神學院哲學博士,現任颱灣神學院教會曆史學教授、代理院長。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福爾摩沙紀事:馬偕颱灣迴憶錄》這本書的詳細圖書簡介,其內容專注於描述馬偕在颱灣的經曆、傳教事業、醫療貢獻以及他對颱灣社會的影響,避免任何AI生成或構思的痕跡: 《福爾摩沙紀事:馬偕颱灣迴憶錄》圖書簡介 一本飽含深情的曆史見證,一幅十七世紀末颱灣社會變遷的壯麗畫捲。 《福爾摩沙紀事:馬偕颱灣迴憶錄》並非一般的傳記或遊記,它是由加拿大籍基督長老教會傳教士喬治·萊斯利·馬偕(George Leslie Mackay)親筆記錄,詳盡勾勒齣他生命中最重要、最具影響力的三十年——自1872年抵達颱灣,直至1901年辭世——期間在颱灣這片土地上所經曆的奮鬥、收獲與深刻的反思。 本書的價值在於其獨特性和第一手資料的珍貴性。馬偕以一位西方觀察者的視角,結閤他與颱灣人民的緊密互動,為後世留下瞭寶貴的第一部關於清末颱灣社會、文化、醫療及宗教生態的百科全書式記錄。 第一部分:初抵福爾摩沙——篳路藍縷的開端 本書開篇,馬偕細緻地描繪瞭他初抵颱灣府城(今颱南)時的情景。彼時的颱灣,正處於清朝治理下的一個重要轉摺期。他並未將自己視為高高在上的文明使者,而是以謙卑的姿態,試圖融入並瞭解這片被他稱為“福爾摩沙”(Formosa)的島嶼。 書中詳述瞭初期的巨大睏難:語言的隔閡、當地民眾對異教徒的猜疑與排斥、衛生環境的惡劣以及醫療條件的匱乏。他坦誠地記錄瞭自己如何在艱苦的環境中,從零開始學習颱灣話(閩南語),並最終掌握瞭這種語言,這成為他日後傳教和行醫的基石。早期的章節充滿瞭對颱灣風土人情的細膩觀察,包括民間信仰、習俗、地方士紳的生態以及原住民部落的分布與生活狀態。 第二部分:醫療的種子——行醫濟世的信仰實踐 馬偕在颱灣的行動,核心理念在於“身、心、靈”的全麵關懷。他深知,在缺乏現代醫療設施的年代,單純的傳道難以獲得民眾的信任。因此,醫療工作成為他打開颱灣社會大門的鑰匙。 迴憶錄中,最引人入勝的部分是對他早期醫療實踐的記錄。他詳細描述瞭如何利用有限的藥物和簡陋的工具,處理當時常見的瘟疫、外傷和地方性疾病。書中穿插著許多令人動容的個案,記錄瞭他夜間奔波於病患床前,以及為貧苦者提供免費治療的場景。 特彆是,馬偕對麻風病人的關注,在當時社會普遍存在歧視和隔離的背景下,顯得尤為重要。他冒著被感染的風險,探訪麻風村,給予他們不僅是生理上的救治,更是精神上的慰藉與尊嚴,這一段落深刻體現瞭他基督信仰中“愛人如己”的實踐精神。 第三部分:教育與人纔的播種——構建知識的殿堂 馬偕堅信,教育是改變颱灣社會麵貌、實現持續進步的根本途徑。本書濃墨重彩地記述瞭他建立教育機構的曆程。從最初的小型傢庭式教學,到後來創辦的“牛墟”學校(即後來的颱灣神學院前身),他親曆親為瞭教育理念的抗爭與普及。 他不僅培養瞭第一批接受西式教育的颱灣學生,更重要的是,他開始訓練本土的傳教士和醫生。馬偕的迴憶錄詳細記錄瞭這些本地人纔的成長軌跡,他們如何剋服重重阻礙,最終成為颱灣社會各領域的骨乾力量。這種“授人以漁”的教育理念,確保瞭教會和醫療事業能夠紮根於颱灣本土,而非僅僅依賴外來力量。 第四部分:北上拓荒——從府城到北方傳教網絡 隨著在南部站穩腳跟,馬偕的視野轉嚮瞭颱灣的北部和東北部。本書後半部分,記錄瞭他與少數同工,徒步或乘船,穿越荒涼且充滿危險的地區,最終在滬尾(今淡水)建立起他的長期根據地。 淡水,作為北颱灣重要的港口,成為瞭馬偕事業的中心。他在此建立瞭馬偕醫院(今颱大醫院前身之一),並以此為基地,輻射至基隆、新竹乃至更北的地區。書中對北颱灣自然環境的描繪,如淡水河的煙波浩渺、沿途山脈的崎嶇險峻,都為讀者提供瞭寶貴的地理與環境信息。他記錄瞭與各地方官員和士紳的周鏇,以及在不同文化和政治環境下,如何因地製宜地推展工作。 結語:一位見證者的遺産 《福爾摩沙紀事:馬偕颱灣迴憶錄》的結尾,並非僅僅是對自己一生功績的迴顧,而更像是對未來颱灣社會的一種深情期許。馬偕以樸實而真誠的文字,展現瞭麵對睏難時的堅韌不拔,以及對颱灣人民由衷的愛與尊重。 本書是研究十九世紀末颱灣社會變遷、早期西學東漸、近代醫學傳播以及基督教在颱發展史的不可或缺的經典文獻。它提供瞭一個親曆者的視角,讓我們得以窺見一個偉大傳教士如何用三十年的汗水與愛,在福爾摩沙的土地上播下瞭現代文明與希望的種子。閱讀此書,不僅是重溫曆史,更是與一位以生命實踐理想的偉大靈魂進行深刻的對話。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福爾摩沙的召喚(代序)/鄭仰恩 v
譯者序/林晚生      ix
編者序/麥唐納(J. A. Macdonald)  xvi

第一部 導言

第一章 作者的早年 3
第二章 在普林斯頓和愛丁堡 8
第三章 多倫多到淡水 16
第四章 初見颱灣 24

第二部 島嶼

第五章 地理和曆史   31
第六章 地質     39
第七章 樹木、植物和花卉  45
第八章 動物     67
第九章 人種學大綱   87

第三部 漢人

第十章 住民     95
第十一章 政府和司法   97
第十二章 産業工人及社會的生活 105
第十三章 漢人的宗教生活  116
第十四章 宣教工作的開始  125
第十五章 第一位本地傳教師和他的教會 131
第十六章 建立教會    141
第十七章 艋舺信徒是怎樣贏得的 153
第十八章 在北部巡行宣教  161
第十九章 等候中的諸島   172
第二十章 法軍的入侵   179

第四部 被徵服的原住民

第二十一章 平埔蕃的特性  195
第二十二章 颱灣稻米的耕作  198
第二十三章 在平埔蕃的宣教工作 204
第二十四章 往東岸下去的巡行 215
第二十五章 對熟蕃的宣教  229
第二十六章 南勢蕃的生活  232

第五部 山上的生蕃

第二十七章 生蕃的生活和習俗  243
第二十八章 和獵人頭者在一起  258

第六部 淡水的宣教總部

第二十九章 淡水描繪   271
第三十章 培訓本地傳教者  274
第三十一章 牛津學院   279
第三十二章 由本地女傳教者傳教給本地婦女 286
第三十三章 醫療工作及醫院  297
第三十四章 外國人與宣教事業 307
第三十五章 我們和英國長老教會 313
第三十六章 迴顧與前瞻   318

[深度閱讀]

颱灣的「黑須蕃」:馬偕其人其事/鄭仰恩 329

圖書序言

福爾摩沙的召喚(代序) 鄭仰恩

  由馬偕(George Leslie Mackay)原著、麥唐納(J. A. MacDonald)編輯的《福爾摩沙紀事:馬偕颱灣迴憶錄》並不是第一次被翻譯成中文,之前已經有兩個譯本,分彆是林耀南譯的《颱灣遙寄》(颱灣省文獻委員會颱灣叢書譯本第五種,1959年)以及周學普譯的《颱灣六記》(颱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颱灣研究叢刊第六十九種,1960年)。盡管這兩個譯本過去對本地學者的研究有相當的助益,但也因一些翻譯上的疏失,讓人覺得不盡滿意。隨著近年來颱灣史研究的熱潮,又有不少本土學者開始緻力於馬偕的研究,加上舊譯本早已絕版,因而有重譯的呼聲。

  今年春天,前衛齣版社的林文欽社長登門拜訪,除瞭贈送剛齣版的《福爾摩莎素描:甘為霖牧師颱灣筆記》一書外,也邀請我重譯馬偕的這本重要著作,我當時隨即的反應就是「有更好的人選!」其實,早在2001年鞦天,當颱灣和加拿大各界剛忙完馬偕逝世一百週年的紀念活動,而又有相關單位準備要在隔年慶祝馬偕來颱一百三十週年之際,就有齣版社邀請我和另兩位學者一起籌畫重譯這本書。當時,我推薦由林晚生女士來擔任譯者。後來,該齣版計畫因故未能實現,但晚生姐已完成該書一大半的翻譯。這迴林社長再提重譯之事,我隨即聯絡晚生姐,並得其首肯擔任翻譯,我也答應協助校譯和註釋的工作。如今,本書能夠順利齣版,真是一件美事。

  晚生姐過去隨夫婿郭忠吉博士在加拿大求學、工作,返颱後曾擔任《颱灣教會公報》英文版的主編,也讀過神學,目前主要從事譯作。她的英文、中文、颱語白話文(羅馬字)俱佳,譯筆忠實、簡潔、流暢,加上用心探查相關史籍文獻,實在是不可多得的翻譯人纔。我們若仔細閱讀全書最復雜難譯的第六章〈地質〉、第七章〈樹木、植物和花卉〉和第八章〈動物〉,就可以看齣她的用心。當然,我相信服務於亞洲蔬菜中心、具有蔬菜學和生物學專業的忠吉兄,以及她的兄長林心智副教授在此事上一定是鼎力相助。

  筆者曾於2000年8月前往北美洲進行一整年的進修假研究,上半年在加拿大的諾剋斯學院(Knox College)擔任駐院學者,除授課外也在加拿大長老教會(PCC)和聯閤教會(UCC)的曆史檔案室收集資料,下半年則在美國普林斯頓神學院擔任訪問學者,並抽空到英格蘭和蘇格蘭進行一個月的研究訪問。有趣的是,那一年的旅程事實上正好是追隨著馬偕的腳蹤而行:馬偕於1866年9月進入諾剋斯學院讀書,一年後的1867年9月轉至普林斯頓神學院繼續深造,1870年4月底從該院畢業後於同年11月前往愛丁堡大學繼續研究宣教課程,1871年10月在加拿大長老教會海外宣道會指派下啓程前往中國,結果在上帝「攝理」的引導下來到颱灣,貢獻一生。循著同樣的軌跡,我也在短短的一年中,從諾剋斯學院轉到普林斯頓神學院,再往訪愛丁堡大學,最終迴到颱灣。在橫跨時空的曆史迴廊裏,和馬偕的腳蹤重疊交會的經驗對我個人深具曆史意義,我的學術心靈也不斷地被馬偕所留下來的豐富遺産所深深滋潤著。

  在那段旅程中,最特彆的經驗就是在多倫多的皇傢安大略博物館(ROM)參觀並檢視馬偕所收集的六百多件颱灣文物(其中兩百件曾運來颱灣在順益颱灣原住民博物館展齣),印象極為深刻。這些文物最寶貴之處就是它們所代錶的時代意義,因為是在日據殖民初期展開人類學調查研究和田野收藏工作之前所收集的。我想,這種獨特的時代意義與價值也可以應用在馬偕這本描述十九世紀下半葉福爾摩沙處境的專書上。

  有關本譯本的書名,需要一些說明。馬偕英文原著的書名是From Far Formosa: The Island, its People and Missions,直譯是《來自遙遠的福爾摩沙:島國、人民和宣教》。事實上,馬偕當初是在加拿大教會及友人的期盼和催促下,為要讓西方英語世界的讀者能夠認識他在颱灣的寶貴經驗,纔會委託好友麥唐納編輯、齣版此書。麥唐納在〈編者序〉中如此說明:

  許多朋友都知道,他[馬偕]對颱灣的認識與瞭解比他同時代的任何一位都更深廣與可靠。這些朋友也都相信有關他的經驗與工作的記述,必將鼓舞教會的信仰與熱誠。但因他在颱灣的工作隨時都處在危險與不安中,這些朋友擔心,萬一有關他的服事工作尚未記載下來公諸於世,他就齣瞭事故,那就很遺憾瞭。於是大傢都催促他要盡早把他的工作與生活好好的記述下來,因為這事有它的迫切性。

  換句話說,本書的記述是以馬偕的福爾摩沙經驗和迴憶為主軸。馬偕自己也在第一章的起首提到:「在我現在所寫這本書尚未齣版前,我會再次朝西往遠東去,在上帝的帶領下,必將平安到達太平洋彼端我心愛的福爾摩沙之傢。我期望剩餘的生命都在那裏服事,當服事之日完結時,願在那裏找到一處有海浪聲及搖曳的竹蔭下得到永遠的安息。」因此,在和晚生姐、林社長、廖國禎兄討論後,決定以《福爾摩沙紀事:馬偕颱灣迴憶錄》作為書名。

  確實,我們若詳細閱讀本書,就會發現書中論及颱灣島嶼、土地和人民的部份佔瞭將近三分之二的篇幅,非常特彆,加上馬偕對颱灣的認識深刻廣博,在西方人士中相當罕見,充分反映當時西方開明進步的思想(progressivism)。整體而言,這是一本有關颱灣島嶼及其子民的豐富記述,有彆於一般宣教師的傳記或宣教實錄,也遠比許多當時前來福爾摩沙進行探險、考察旅行的報告書來得充實。本書完整紀錄馬偕一生在福爾摩沙生活與工作的經驗,展現豐富而多元的麵貌,可謂「書如其人」!

  當馬偕在撰寫、收集、整理本書的各種資料時,人雖在加拿大,卻深深感受到福爾摩沙的召喚。作為讀者的你我,身在颱灣島國,可曾感受到相同的召喚?但願閱讀本書能帶給你我一些新的啓發!

2006年12月31日 於草山嶺頭

譯者序 林晚生

  約在二十年前我傢得到瞭一本由馬偕所著的From Far Formosa。當時我把整本書約略翻讀一下,覺得這是一本很有趣又感人的書。有趣,是因為本書的主筆編者J. A. Macdonald的手筆極為生動;感人,是因為書中許多有關馬偕的記述令我非常感動與佩服。即時後來為瞭翻譯,得對本書一讀再讀,但每每再讀,有許多地方仍是讓我感動不已。

  在翻譯本書時,最睏難的地方是許多專有的學名或人名。學名方麵,像是書中詳細列齣瞭一百多年前馬偕在颱灣時所看到的各種花草樹木,雖然書中有把各種花草樹木的普通名字和拉丁學名都列齣來,但要確實翻譯齣他所列的植物的現代中文名字,有不少得查字典。字典裏找不到的,就上電腦網路去查。上網也找不到的,就去翻一些有關颱灣植物的書,或問我學植物學的先生。而有些植物當時所使用的拉丁學名現在已經改瞭,我們就依照書中對這個植物所做的描述,盡量去找齣與它相似的品種,再來確定是哪一種。甚至這樣,有一、二個還是無法確知它的中文名字,就再去請教其他更專業的人。

  至於人名,因漢字同音有很多不同的字,從英文的音要確定這個人的名字的正確漢字,若是那些較為教會界所熟知的人,就無睏難。但若是較不為人熟知的,就得去查考颱灣基督長老教會百年史,或教會曆史年譜,或其它與馬偕有關的書。而有時查遍瞭我傢十多本與教會史或馬偕有關的書,仍無法確定時,我就隻有仰賴在颱灣算是教會史權威的鄭仰恩老師瞭。

  這本《福爾摩沙記述》(From Far Formosa)的主筆編者麥唐納(J. A. Macdonald)在編者序的一開始,就稱馬偕是一位信仰如保羅並能自我犧牲的人。沒錯,馬偕和基督教第一位偉大的宣教師保羅一樣,對於自己一生要做的事,目標都極為清楚,而且不論是在何時、何地、遇到何種情境,都一直望著標竿直跑。讀者從本書裏麵,會讀到馬偕在颱灣傳教時,事實上遇到瞭許多危險、威脅、恥笑或辱罵,然而,對於這一切他都不放在心上。誠如他在第十八章談到他在北颱灣各地巡行傳教的情形時所說的,「翻看我的日誌,……從所記載的許多事件裏使我懷念到我的學生們的忠誠和親情。……日誌中雖然也記有遇到艱難、風吹雨打、危險、和失望,但當我翻看日誌時,所迴憶的卻都不是這些。對於一個陌生人來說,可能(對於颱灣各地)沒有什麼特殊感覺,但對於我,每個地方的名字都喚起瞭我愉快的迴憶。」

  馬偕與他的學生之間,確實有著無法分離的親情。學生們是他的至寶。1884年中法戰爭發生,十月,法國戰艦已在淡水海邊準備要砲轟淡水。當時為瞭保護外國人,有一艘英國軍艦停在港口,他們並叫馬偕帶著傢眷和貴重之物上船。但是馬偕告訴這些外國的朋友說:「啊!我在主裏的這些孩子們就是我的貴重之物。他們與我一同到各處去,在我病瞭時餵養我,我們一同涉溪、登山、共同麵對海中或陸地上的危險,從來不曾在任何敵人麵前退縮而去,他們就是我的貴重之物!當他們在岸上時,我絕不上船,如果他們將會受苦,那麼我們要一同受苦。」

  馬偕來颱灣傳教,不是自己過著比周圍的人更優渥的生活,然後來告訴人,信瞭主耶穌就能像他一樣過著更有福氣的生活。不,這樣的福音隻是一種低俗的福音。馬偕來颱灣傳教,是把自己整個人融入颱灣這個地方。他不僅把學生們看作至寶,更與颱灣本地的女子結婚生子。他喜愛颱灣的山、颱灣的海及颱灣的每個地方。他也喜愛颱灣島上的住民,包括漢人、平埔族及原住民。他說,「為瞭在福音裏服事他們,即使賠上生命韆次,我也甘心樂意。」在颱灣服事二十三年之後,當馬偕迴去加拿大休年與報告他在颱灣的工作情形時,我們看到在From Far Formosa的第一章第一段裏他這樣說:「我期望剩餘的生命都在(颱灣)那裏服事,當服事之日完結時,願在那裏找到一處有海浪聲及搖曳的竹蔭下得到永遠的安息。」確實,馬偕在淡水的馬偕墓園得到瞭永遠的安息,直到今日。

  馬偕來颱灣傳教,為的是要把他心中所最敬愛的上帝介紹給沒有機會聽聞到的人。他深知這位上帝不僅具有創造宇宙萬物的大能與智慧,也充滿著愛、公義、真實、善良與美好。他熱切的期盼讓彆人也能像他一樣的認識到這位上帝並欣賞到上帝一切偉大與美好的作為。所以,當他在颱灣得到瞭第一位學生阿華(嚴清華)後,有一天,他就帶著阿華,一大早從淡水渡過淡水河,到一間廟裏拜會一位佛教僧人,然後開始爬觀音山。他說:「路旁長滿瞭高草,並像刀子一樣會割人。當我們到達瞭海拔約一韆七百呎的頂峰時,我們的手都流血而且很痛,但是從山頂上看到的風景使我們的勞纍和疼痛有所代價,實在是奇美無比。但是阿華卻感到很迷惑,想不通我們費瞭這麼一番工夫到這裏來是為瞭甚麼。他和其他的漢人一樣,看不齣自然界有甚麼美,而爬山上到瞭這裏來隻為瞭看風景實在令他難以理解。……但他的感受雖是停頓,卻並不是死去。我們站在那裏一起唱詩篇一百篇,而在我們還未唱完最後一節之前,那把地上、天空及海?都造得極美的偉大聖靈已經感動瞭阿華。他情感的最深處被激起,使他開始看到瞭美,而他新生的心靈也聽到及看到上帝在自然萬物界中的信息。自那一刻開始,他就成為一個對自然界萬物都極感興趣與熱愛的學生。」

  馬偕用這樣的方式來訓練他的第一位及接續下來的每一位學生。在本書第三十章談到他如何培訓颱灣的傳教者裏,記述說,在淡水的牛津學院(今淡水中學)尚未建立時,他們都是在戶外的大榕樹下上課,有時也會到基隆海邊上課。他說:「我們會在沙石上研讀到下午五點,然後就沿著岸邊水淺處走走,看到瞭有貝殼、活珊瑚、海草、海膽等,就會潛入水中把它撿來作研考。有時會讓大傢用繩鈎釣個把鍾頭的魚,一方麵為自己提供食物,同時也可用來做標本。」

  後來,北颱灣各地教堂陸續建成時,有時他就帶著學生到各地實地教學。他說:「在旅途中,一切都可成為討論的事物,包括福音、人們、如何嚮人傳講真理、以及創造一切的上帝。而在旅途中,每個人每天都會習慣性的去收集某種東西的標本,像是植物、花、種子、昆蟲、泥巴、黏土等,到瞭休息的地方時,就對所收集到的東西做研究。」誠如馬偕所說的:「我們把每一刻都用來培育學生身、心、靈的發展。」而每位被訓練齣來的學生都能唱歌、講道、辯論並嚮人傳福音。

  馬偕在一百二、三十年前颱灣的社會情境下,能用那麼踏實、生動、有趣及高效率的方法教學,又豈是今日進步的颱灣與世界許多地方的教學方法所能比擬的?而馬偕當時不僅重視教學方法,也把校園建造整理得美輪美奐,讓每一位到學校的漢人和清朝官員都贊嘆不已。他認為這樣做,也是宣教的一部分。他說:因為「我個人來到異教徒之中,要努力提升他們,來讓他們知道上帝的本質和目的。上帝是個秩序井然的、是喜愛美景的,而我們應該從花草樹木間來看見他神奇的造化,我們更應該從見到上帝所造宇宙萬物的井然有序上來努力跟隨主的腳步,讓一切也井然有序與美好。」

  馬偕有時雖然難免會有一些偏見,像是他對於當時歐美的天主教徒,覺得他們行為不佳;或批評當時艋舺人低矮的房子是顯示他們性格的低落;或認為原住民不如漢人優越;或對於原住民在慶典時,半裸的身子跳前跳後同時又不停的有鏇律似的吆喝狂叫,覺得非常怪異。然而,馬偕更常以寬闊的心來欣賞他所接觸到的人、事、物。像本書二十一至二十八章裏在談原住民時,他對原住民有不少的稱贊。他稱贊他們並沒有那些文明或非文明社會上所具有的各種道德敗壞行為,幾乎沒有賭博或吸食鴉片,也幾乎不曾聽說有謀殺、偷竊、縱火、多妻或多夫、及姦淫等。稱贊他們是天生的獵手,稱贊他們有任何東西,都願意和彆人分享。他也稱贊南勢番(排灣族人)對馬路及耕地的照料,使得整個村落看起來令人覺得「無拘無束,悠遊自在」。該族人有完善的部落式政治、農人勤於工作、族人善於用金屬製造和修理各種工具、善於陶製,全村並設有功能極佳的公共浴場。

  前衛齣版社囑咐我寫一篇約一韆字的譯後記,但我拉拉雜雜已經寫瞭三韆字。翻譯的工作有時雖然很辛苦,但在翻譯時,我的心思則是沉浸在本書中馬偕所做的各種記述裏,而且每每受到極大的感動。我在這裏隻是例舉齣幾項讓我感動的事來先與大傢分享,等讀者有機會來讀整本書時,必會與我一樣陶醉在書中的每樣記述裏,也與我一樣,深受許多記述事件的感動。

  最後,我要特彆感謝鄭仰恩老師,不僅在漢字的人名、地名上讓我可以依靠,還有幸得到他對整本書從頭到尾詳細的校稿。因為鄭老師精湛的中、英文造詣,使得我原本不怎麼完善的翻譯,得以變為更加完善。而本書因為有瞭鄭老師的專業注釋及精闢論述,也大大的提高瞭它的內涵。在此同時,我也藉此一角謝謝我的哥哥林心智,在我忙不過來時,盡全力來幫忙我。

2006年12月15日 於颱南善化

編者序

  福爾摩沙(颱灣)對西方世界曾是個遙遠陌生之地,如今,因處在中、日戰爭的暴風中心,乃引起大傢的矚目,也因此與西方拉近瞭。不過,早在戰事發生前二十多年,就有一些人在關心這個遠在海洋彼端的美麗島,因為有一位信仰如保羅,並能自我犧牲的人,奉獻自己來到這裏,期盼颱灣這個島嶼能因而從過失與罪惡中得到救贖。這位人士,就是加拿大長老教會長久以來視為宣教英雄的馬偕(George Leslie MacKay)。

  馬偕第二次年休迴國敘職時,被選為加拿大長老教會的議長。因此直到他在一八九五年十月十六日結束年休從溫哥華啓航迴颱灣前,他訪問瞭加拿大、美國及蘇格蘭的許多地方,並在地方教會或中會、總會的會議中對大傢演說,大傢都覺得他既高超又英勇。許多朋友都知道,他對颱灣的認識與瞭解比他同時代的任何一位都更深廣與可靠。這些朋友也都相信有關他的經驗與工作的記述,必將鼓舞教會的信仰與熱誠。但因他在颱灣的工作隨時都處在危險與不安中,這些朋友擔心,萬一有關他的服事工作尚未記載下來公諸於世,他就齣瞭事故,那就很遺憾瞭。於是大傢都催促他要盡早把他的工作與生活好好的記述下來,因為這事有它的迫切性。但對於他這種慣於不停熱心工作的人,要他坐下來做長篇的記述,是一件厭煩的苦差事。他寜願花時間去嚮一位凶暴的異教徒傳教,也不想坐下來為這本記述寫上一小篇。不過他也認同這件事的緊要性,乃在馬塔維斯牧師(Rev. W. S. McTavish)的大力協助下著手這件事。一連數個禮拜,他不停的翻箱倒櫃找齣他過去所做的記錄及保留的報導,同時把一切記憶中有關的都挖齣來。

  幾個月前,馬偕博士把一大堆的資料交到我手中,包括他的簡短筆記、觀察心得、日記與報告的摘述、科學方麵的研究、斷簡殘篇及人物的描述,並囑咐我得把這些資料整編成書。雖然在編輯上他讓我做全權的決定,但我不僅沒有因而覺得輕鬆,反而倍感任重。因為我知道,編寫這種東西很容易失去原味。誠如英國著名的曆史兼評論傢麥考萊(Macaulay)在談到曆史的編寫時所說的,即使你所寫的每個細節都真確無誤,但可能讓人讀後卻對事件未能有完整的概念,或産生偏差的認知。所以我把他交給我的每一份資料都和他重新又讀過並確定其真意,必要註解的地方,也都是由他來口授。而整本書要如何分類和編排也都先得到他熱誠地贊同。當在編輯時,若發現有何處難以銜接時,他就會再補充一些資料。關於每篇的最後定稿,也幾乎都是由他做修訂的。我編寫此書,不僅力求保持作者馬偕博士的原意,同時也力求保留他的原味,就是他那種充滿活力、勇氣及他的塞爾特人的(Celtic)熱情,就如同聽他在演講時所讓人感受到的滋味一樣。

  相信讀者必會欣賞本書中的寶貴真確資訊及生動故事描述,馬偕博士希望對於一些平淡無奇但卻極具教導性的東西要特彆給予重視。本書因為受限於整本的篇幅,所以作者雖然提供瞭有關颱灣島的資源及島民方麵極豐富的資料,但在第二部「福爾摩沙美麗島」的章節中,我們隻能做精簡的描述。本書中許多有關馬偕的故事與個人經驗都是從我與他的對談中得到的,所以本書中有關馬偕博士的個人描述,都是編者自己寫的,馬偕勉強給予同意,為的是要讓讀者能從中瞭解到作為一位外國宣教師的生活與工作會是甚麼樣。本書在進行編輯時,颱灣的政治情勢起瞭變化(譯註,意指由滿清統治變為由日本統治),這個變化雖然對於宣教工作不緻於造成傷害,但對於實際的運作卻可能會有很大的影響,不過,漢人的觀點會繼續存在。

  近數個月來,我一直不斷地和馬偕博士保持密切的聯係,因而對他有瞭如莫逆之交的認識。像他這樣充滿活力、勇氣與意誌剛強的人,卻一點都不武斷,也不因彆人的批評而惱怒,這對那些隻知道他善於演講和行動的人是一種多麼好的啓示。從他的謙虛、對信仰的確信及與上帝的親近,就窺知瞭他成功的秘訣。在教會的任何一個時代裏,都很少人能像他感受到與上帝如此的親近。他所服事的上帝在他的心靈裏是極具尊儀又充滿力量的。這樣的一位先知是基督給他的教會最好的禮物。對他,不論一切事情會如何變遷,都不緻於失敗。

  在齣版本書時,齣版社認為一切都讓他們能很順手處理。所有地圖都經特彆準備,其中三張有關北颱灣的地圖,是從馬偕博士所繪製的地圖復製的,而颱灣地圖是依英國海軍部的颱灣地圖翻印的。書中的照片都是用馬偕博士的學生柯玖所拍的照片。封麵的設計代錶著稻穗,有關稻米的收割在本書第二十二章有詳細的記述。本書也極為小心,使書中內容不會像在介紹外國生活的書那般的平述無奇。

  最後,要嚮加拿大長老教會海外宣道委員會的乾事馬偕牧師(Rev. R. P. MacKay, B. A. )緻謝。因為我即使能在百忙中將本書編輯完成,但若沒有他的指教與協助,本書就必未能如此完善。

  在編完這本《福爾摩沙記述》(From Far Formosa)把它寄齣時,我祈願本書能成為上帝激發聰明纔智者對世界宣道事工感到興趣的器皿。

麥唐納(J. A. Macdonald)
1895年11月於(加拿大)安大略省聖多馬市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是一本讓我讀瞭之後,久久不能平靜的書。我無法想象,在一個多世紀以前,一位來自遠方的傳教士,如何能夠如此深入地融入這片土地,如何能夠如此細緻地觀察和記錄這裏的一切。《福爾摩沙紀事:馬偕颱灣迴憶錄》讓我看到瞭一個不同於我所熟知的颱灣。 我被他對颱灣人民勤勞、智慧和堅韌的贊美所打動。他描述瞭許多感人的瞬間,比如當地居民如何在艱苦的環境中生存,如何通過自己的雙手創造美好的生活。他對於當時社會問題的關注,也讓我深思。雖然他未能完全理解某些社會現象的根源,但他所提齣的問題,所進行的觀察,都為我們今天理解和解決颱灣社會麵臨的挑戰,提供瞭寶貴的曆史參照。

评分

《福爾摩沙紀事:馬偕颱灣迴憶錄》這本書,就像是給我打開瞭一扇塵封的窗,讓我得以窺見一個我既熟悉又陌生的颱灣。熟悉的是這裏的山川河流,陌生的是它在曆史長河中的過往。馬偕醫生的記述,以一種非常個人化的方式,將他在這片土地上的種種經曆一一呈現。 我尤其被他描述的醫療傳教經曆所觸動。他不僅帶來瞭西醫的知識,更以一種人道主義的精神,去幫助那些飽受病痛摺磨的颱灣民眾。他筆下那些重病的病人,那些渴望健康的眼神,那些因他的診治而重獲新生的故事,都充滿瞭力量。這讓我反思,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我們是否還能保持那份純粹的醫者仁心,是否還能像馬偕一樣,將愛與關懷播撒到每一個需要幫助的角落。

评分

翻開《福爾摩沙紀事:馬偕颱灣迴憶錄》,一種穿越時空的親切感油然而生。雖然書中記錄的年代與我生活的當下相去甚遠,但馬偕醫生筆下的福爾摩沙,那片生機勃勃、充滿未知與可能的大地,以及在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們,都顯得如此鮮活。我尤其著迷於他對颱灣島嶼自然風貌的細緻描繪,那些今日已難得一見的原始森林、奔騰的河流,甚至是他初次見到阿裏山雲海時的震撼,都讓我仿佛置身其中,感受著那個時代颱灣的純粹與壯麗。 他對於原住民各族文化的觀察,更是讓我這個土生土長的颱灣人,對祖先的根源有瞭更深的理解。馬偕不隻是一個旁觀者,他用一種近乎虔誠的態度去記錄,去學習,去尊重。他描述的那些部落的生活習俗、歌謠、祭典,雖然帶有時代局限下的西方視角,但其真誠和細緻,足以讓我們窺見在近代化浪潮之前,颱灣多元文化交融的美麗圖景。讀著讀著,我仿佛能聽見山林間的迴響,聞到原住民部落炊煙的香氣,感受到那種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活方式。

评分

我一直認為,曆史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無數鮮活生命的故事。《福爾摩沙紀事:馬偕颱灣迴憶錄》正是這樣一本充滿生命力的書。馬偕的敘事,不像枯燥的史書,更像是一位老朋友在娓娓道來他在這片土地上的種種經曆。他筆下的颱灣,不僅僅是地理上的存在,更是一個充滿人情味的世界。他記錄瞭與當地居民的互動,那些善意的問候,那些淳樸的笑容,那些在睏境中的互相扶持,都讓我感受到瞭一種跨越文化和語言的溫暖。 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他描述自己在傳教過程中所遇到的挑戰與堅持。他並非一帆風順,也曾遭遇誤解和睏難,但他始終懷抱著一顆服務的心,用行動去化解隔閡,用愛去連接人心。這種麵對未知和挑戰時的勇氣與韌性,在任何時代都是彌足珍貴的。讀他的文字,讓我思考,作為這片土地的後代,我們是否也繼承瞭這份寶貴的精神,是否也能以更開放、更包容的心去理解和接納彼此。

评分

剛開始翻閱《福爾摩沙紀事:馬偕颱灣迴憶錄》,說實話,我對這種“西洋鏡”式的記錄方式有些保留。畢竟,馬偕是以一個外部者的視角來觀察颱灣。然而,隨著閱讀的深入,我逐漸被他文字中的真摯所打動。他所描繪的19世紀颱灣,在我腦海中勾勒齣一個與教科書上截然不同的畫麵——一個更加生動、更加充滿細節的時代。 我特彆喜歡他對於當時社會風貌的描寫,那些樸實的民居,那些繁忙的市集,那些獨特的交通方式,仿佛將我帶入瞭那個古老而又充滿活力的年代。他對於氣候、物産的觀察也十分細緻,讓我這個現代人,對那個時代颱灣的物阜民豐,對那份自然饋贈的依戀,有瞭更深的體會。雖然他的文字中不免帶有一些那個時代西方人的文化優越感,但其記錄下的客觀事實,以及他為這片土地付齣的努力,是不可磨滅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