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盪在两岸之间:战后日本对华政策(19451997)(平)

摆盪在两岸之间:战后日本对华政策(19451997)(平)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日本对华政策
  • 战后史
  • 国际关系
  • 政治史
  • 外交史
  • 冷战
  • 两岸关系
  • 日本研究
  • 中国近现代史
  • 历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nbsp全书除具有历史之纵横之外,亦借由国际关系理论,深入解析战后之东亚局势与日本对华政策。 作者广泛的文献资料蒐集,以及深入的学理分析,是供读者理解战后日本对华政策的清晰图像,而其流畅的笔触更增添了此书之可读性。---总统府副秘书长 林碧炤 目次 林序 邱序 前言 第一章 序论:战后日本对华政策的概念架构 第二章 理解战后日本对华政策的方法 第三章 冷战时期日本的对华政策 第四章 和解时期日本的对华政策 第五章 八0年代日本对华政策的调整 第六章 后冷战时期日本的对华政策 第七章 结论:日本对华政策的特色与展望 补记 一九九八年日「中」关系之发展
跨越太平洋的凝视:二战后美国对华政策的演变与挑战 (1945-2001) 图书简介 本书旨在深度剖析自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2001年“9·11”事件爆发前夕,美国对中华人民共和国(PRC)和台湾地区(ROC)所采取的外交、军事和经济政策的复杂轨迹、内在逻辑及其深远影响。这部著作不是一部简单的编年史,而是一部力求揭示冷战结构下,美国国家利益、国内政治压力、意识形态冲突以及对华认知演变如何交织作用于其对华战略制定的分析报告。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美国对华政策并非一条平坦的直线,而是经历了“遏制与接触并存”的动态平衡,并随着中国大陆的内部发展、苏联的解体以及全球地缘政治格局的重塑而进行着持续的调整。我们着重考察了以下几个关键的历史断层和政策转向: 第一部分:冷战的铁幕与遏制战略的建立 (1945-1968) 在这一阶段,美国政策深受“失落中国”的创伤和对共产主义全球扩张的恐惧所主导。 1. 从“友华”到“不承认”: 战后初期,美国对国民政府的衰败有深刻的反思,但杜鲁门政府最终选择了拒绝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继续支持退守台湾的中华民国。本书细致梳理了国务卿杜勒斯时期“双重遏制”战略的形成,即同时遏制苏联和中国大陆,并确立了对台湾的安全承诺(《中美共同防御条约》的签订与执行)。 2. 台湾海峡的危机与“威慑的艺术”: 我们深入分析了1954-1955年和1958年两次台海危机中,艾森豪威尔政府的“可信威慑”策略。这不仅仅是军事部署的展示,更是对战略模糊性(Strategic Ambiguity)的早期实践,意在确保台湾的安全,同时避免美国被卷入一场可能升级为与中共的直接热战。 3. 越南的阴影与政策的僵化: 随着美苏争霸加剧,美国对华政策的首要目标变成了阻止“红色渗透”。本书探讨了约翰逊政府时期,尽管中美关系极度紧张,但美国仍保持了对台湾的坚定支持,并因担心“北京会干预越南战争”而采取了极度谨慎的对华接触姿态。 第二部分:尼克松的突破与“三角外交”的构建 (1969-1979) 这是美国对华政策的第一个重大转折点,标志着从全面对抗转向战略性接触。 1. 战略重心的转移: 基辛格与尼克松政府的决策核心是利用中国牵制苏联,以改善自身在冷战中的战略地位。本书详尽考察了“乒乓外交”的幕后运作,以及1972年尼克松访华的重大意义。我们分析了《上海公报》中对“一个中国”原则的模糊措辞,是如何为未来中美关系留下了持续争论的空间。 2. 从“友华”到“正常化”的艰难过渡: 福特和卡特政府时期,对华政策的核心任务是落实尼克松的遗产,实现关系正常化。我们详细描述了卡特政府在人权外交的压力下,如何最终于1979年与北京建交,并单方面终止与台北的《共同防御条约》。这一决策对台海两岸的政治生态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 第三部分:冷战后的合作与冲突的“建设性接触” (1980-1989) 里根政府时期,中美关系进入了一个“务实合作”的阶段,但内部的意识形态矛盾并未消除。 1. 军事与安全合作的深化: 面对苏联的阿富汗战争,中美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共同的战略利益。本书探讨了美国对中国军队的有限军事技术转让,以及双方在地区安全问题上的信息共享。 2. 台湾问题的微妙平衡: 尽管与北京建交,但《与台湾关系法》(Taiwan Relations Act, TRA)的制定确保了美国对台湾的安全义务的持续性。我们分析了里根政府对“对台军售”的政策边界的界定,以及在“六项保证”的背景下,如何努力平衡与北京的关系和对台北的承诺。 3. 天安门事件的冲击与政策的“暂停键”: 1989年春夏之交发生的事件,对美国国内舆论和国会产生了巨大冲击。本书详细分析了老布什政府在处理危机时的“克制”外交,即在谴责的同时,避免采取可能导致中国政权彻底崩溃或全面倒向苏联的激进行动,试图“将中国留在接触的轨道上”。 第四部分:冷战结束后的再定位与“接触”的检验 (1990-2001) 随着苏联解体,中美关系的基石——反苏的共同需求消失了,政策的重心开始转向经济竞争和人权问题。 1. 贸易关系的主导性: 1990年代,经济因素超越了地缘政治,成为中美关系的主导力量。本书详细研究了美国历届政府在“最惠国待遇”(MFN)问题上的反复拉锯,以及国会内要求将贸易与人权挂钩的强大压力。 2. 克林顿政府的“全面接触”战略: 克林顿政府初期试图通过深化经济一体化,促进中国政治的自由化(“融合促进民主”理论)。然而,1996年台海导弹危机,暴露了这种接触的脆弱性。我们分析了美国在危机中采取的“双航母”部署,以及此后对台海军事平衡的重新评估。 3. 进入新世纪的战略观望: 进入21世纪初,美国开始意识到中国经济崛起带来的长期挑战。本书的终结部分考察了小布什政府上台后,对华政策从“接触”向“竞争性共存”的微妙转变,以及“9·11”事件如何暂时将中美之间的分歧推向次要位置,但同时也为美国构建更广泛的反恐联盟提供了新的合作空间。 结论: 本书最终总结了二战后近六十年间美国对华政策的四大核心驱动力:意识形态对抗、国家安全考量、国内政治制约以及经济利益的驱动。 它揭示了美国政策在“遏制”与“接触”之间不断摇摆的内在困境,以及这种摇摆对塑造当代东亚格局所产生的深远而复杂的影响。读者将能清晰地看到,美国对华政策的制定是一个充满妥协、误判与战略远见的复杂过程。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摆盪在两岸之间:战后日本对华政策(1945-1997)”这个书名,立即勾起了我对于东北亚区域政治的高度兴趣。战后至今,日本的外交政策,尤其是在对待中国大陆和台湾问题上,一直是一个充满战略考量和地缘政治博弈的课题。1945年的日本,作为一个战败国,其外交政策深受美国影响,而在冷战的大背景下,如何在中苏对抗以及国共对峙的复杂局势中站稳脚跟,将是对日本外交智慧的极大考验。书中可能深入剖析了日本是如何在中国大陆经济崛起、实力不断增强的过程中,调整其经济合作与政治安全领域的策略。而对于台湾,日本在历史、文化、经济以及安全上的联系,使得其对台政策又有着独特的考量。这本书提供的1945年至1997年这个时间跨度,恰好捕捉了日本战后外交最关键的几个发展阶段,相信能够为我们理解当今东北亚的区域政治格局提供深刻的历史洞察。

评分

“摆盪在两岸之间:战后日本对华政策(1945-1997)”这个书名,让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许多历史画面。从战后的军事占领,到经济的逐步复苏,再到亚洲经济体中的重要地位,日本的战后发展历程本身就充满了故事。而在这个过程中,它与中国大陆的关系,无论是从敌对到缓和,再到合作,其间的变化可谓波澜壮阔。而台湾,作为一个在战后与日本有着复杂历史渊源的岛屿,在这个关系网络中扮演的角色更是至关重要。书中可能探讨了日本如何在新中国成立后,在两大阵营对峙的国际环境下,处理与国民党政府和共产党政府的关系。尤其是在台湾海峡紧张时期,日本的立场和行动,无疑会对地区和平稳定产生深远影响。而到了冷战后期,随着中国大陆的改革开放,日本如何在其经济利益与政治原则之间找到平衡点,如何在中美关系的风云变幻中定位自身,这些都是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的内容。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摆盪在两岸之间:战后日本对华政策(1945-1997)”立刻吸引了我,身为一个长期关注台湾与区域动态的读者,我一直很好奇日本在冷战时期以及之后,是如何在这两大阵营,甚至在台海两岸之间,巧妙地游走并制定其对华政策的。战后初期,日本经济百废待兴,其外交政策深受美国影响,尤其是在冷战框架下,日本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上的巨大差异,使得其对华政策必定充满复杂性。然而,随着中国大陆改革开放的脚步,以及台湾本身的民主化进程,日本在中日关系和两岸关系之间的平衡点又该如何拿捏?书中提及的“1945-1997”这个时间跨度,几乎涵盖了日本战后复兴到经济奇迹的巅峰,以及中国大陆崛起的重要阶段,这期间的国际格局风云变幻,尤其是冷战结束前后,对日本而言,这无疑是一个战略选择和政策调整的密集时期。书中或许会深入探讨日本如何在中国大陆日益增长的经济影响力面前,处理其与台湾在历史、文化、经济及安全上的多重联系,以及这些联系又如何反过来影响日本对华的整体战略。这不仅仅是关于外交手腕的较量,更关乎一个亚洲大国在区域权力转移中的定位与考量。

评分

读到“摆盪在两岸之间:战后日本对华政策(1945-1997)”这个书名,我就知道这是一本值得深入品味的著作。1945年到1997年,这是一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日本作为一个曾经的帝国,在战后的废墟中崛起,其对外政策必然经历了曲折而复杂的发展。特别是在面对两个政治体制截然不同、地缘政治影响力巨大的“中国”时,日本如何制定其对华政策,其中蕴含的智慧与博弈,绝非三言两语可以概括。书中可能详细分析了日本在不同时期,例如冷战初期的“一边倒”政策,到中日建交后的“战略伙伴关系”,再到冷战结束后面临新的区域安全挑战时,其对华政策的调整逻辑。而“两岸之间”这个关键词,更是点明了本书的核心议题——日本如何在维护自身国家利益的同时,处理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华民国(台湾)的关系,并在这个过程中如何扮演一个微妙的平衡者角色。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标题,我的思绪立刻飘回到学生时代,那时候我们还在学习一些零散的关于日本与亚洲国家关系的历史片段,但从未有如此系统性的探讨。1945年,一个日本的战败,开启了其战后新纪元;1997年,香港回归中国,象征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与另一个时代的开始。这三十多年间,日本对华政策的演变,无疑是观察东亚政治经济格局变迁的一面绝佳镜子。尤其是在“两岸之间”这个微妙的定位上,书中必然会剖析日本在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又如何维系与中华民国(台湾)的非官方关系,并且在这种关系中寻求自身的国家利益。这其中的“摆盪”,我想不仅仅是外交辞令的圆滑,更是基于对地区安全、经济合作,乃至历史情感的多重考量。书中或许会详细解读日本在不同时期,面对来自美国、中国大陆,以及台湾内部的多重压力时,是如何进行政策上的权衡与取舍。这对于理解为何在某些时刻,日本政府的对华姿态会显得比较强硬,而在另一些时刻又会表现出极大的灵活性,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