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苏共关系正常化(1979~1989)(精)

论中苏共关系正常化(1979~1989)(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中苏关系
  • 关系正常化
  • 冷战
  • 国际关系
  • 苏联史
  • 中国外交
  • 历史学
  • 政治学
  • 1979-1989
  • 外交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 本书以一九七九年中共向苏联提出关系正常化建议为起点,以一九八九年中苏共举行高峰会议并宣布正常化为终点。 一方面叙述中苏共在这十年间,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如何开始接触、停停行行,以至握手言和的曲折 过程;一方面又从战略考虑、内部因素(国内政治、经济发展策略、意识型态),以及领导人个人因素等不同角度切入,试图了解北平与莫斯科追求正常化的不同动机和作风。 此外,本书也简单介绍一九七九年以前的中苏共关系, 做为本书的背景,最后并以评估这个新关系对其他国家的影响做为结尾。”
冷战终局的东方密码:解析中苏关系正常化进程中的国际风云变幻 (1979-1989)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1979年至1989年间,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关系正常化这一复杂而关键的历史进程,将其置于冷战末期全球地缘政治格局深刻变动的宏大叙事之中。 本研究并非仅仅聚焦于两国高层间的政治博弈与外交辞令,而是力求构建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分析框架,以揭示影响这一历史性转折的内在驱动力、外部制约因素,及其对亚洲乃至世界格局产生的深远影响。 第一部分:冰封的裂痕与潜流的松动(1979年前夜的背景梳理) 本部分将首先回顾1960年代中苏关系破裂后,直至1980年代初的紧张对峙局面。我们将细致考察“珍宝岛事件”后双方在军事、意识形态和外交上的尖锐冲突点。 1. 意识形态的鸿沟与“修正主义”的定性: 分析赫鲁晓夫后苏共领导层与毛泽东时代乃至邓小平时代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道路认知上的根本差异。重点探讨双方如何利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话语权进行争夺,以及这种意识形态对两国国内政治决策的制约。 2. 边境对峙的军事化成本: 详细梳理部署在中苏漫长边境线上的双方军事力量对比、战略部署(如苏联的“第一和第二梯队”战略)以及由此产生的巨大财政负担。探讨边境冲突的偶发性与系统性风险如何成为推动双方寻求缓和的现实压力。 3. 中美关系的“三角制衡”: 深入分析1972年中美关系解冻后,对中苏关系产生的“离心力”。探讨中国如何在“联美抗苏”的大战略下,利用中美关系的改善来制衡苏联的压力,以及随着美国对苏政策的调整,中国外交空间的变化。 4. 阿富汗战争的冲击与中国的外交选择: 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成为中苏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本书将分析中国对此次事件的官方定性,以及这如何成为中国在国际场合反对苏联霸权主义的有力论据,同时也为后来的关系缓和埋下了伏笔——即中国要求苏联撤军作为关系正常化的三大障碍之一。 第二部分:戈尔巴乔夫时代的“新思维”与中国的战略回应(1985-1989) 本部分是全书的核心,聚焦于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苏联推行的“新思维”对中苏关系的实质性影响。 1. “新思维”的外交转向: 阐述戈尔巴乔夫在处理对外关系时所体现的实用主义倾向,特别是其力图改善与东亚大国关系的动机——缓解与美国在军备控制上的僵局,并寻求东方的经济和政治支持。分析“欧洲中心论”在苏联对外战略中的松动。 2. 中国的“三和一大”战略定位: 研究邓小平领导下的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对国际环境的评估。重点分析中国如何利用与西方改善关系,同时保持对苏联的战略警惕,实施“韬光养晦”的总体方针。探讨中国外交中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坚持及其在与苏谈判中的核心地位。 3. 关键的谈判议程与障碍的逐一拆解: 阿富汗问题(“第三国”的解决): 详述苏联从阿富汗撤军的政治决策过程,以及中国如何将此视为关系正常化的先决条件,并追踪谈判的细节。 边境裁军问题: 分析双方在远东和中苏边境地区进行军事互信与裁军的谈判过程。这不仅涉及数字上的削减,更关乎战略互信的重建。 蒙古问题与地区安全: 探讨苏联对蒙古的传统影响力及其在正常化进程中必须做出的让步,以及中国对此问题的敏感性。 4. 意识形态的“去意识形态化”: 考察随着两国国内经济改革的深入(中国的改革开放与苏联的“改革”),意识形态对双边关系的约束力如何逐渐减弱,为务实的国家利益优先原则让路。 第三部分:关系正常化的历史意义与深层影响(1989及展望) 本部分着眼于1989年戈尔巴乔夫访华所标志的正式关系正常化,并评估其对国内外产生的连锁反应。 1. 1989年峰会的外交符号学: 细致分析戈尔巴乔夫访华的场景、会晤内容及其所蕴含的重大政治意义。这次会晤如何标志着长达三十年的敌对状态正式结束,以及其对国际共产主义阵营内部关系的影响。 2. 对亚太地区安全格局的重塑: 探讨中苏关系缓和如何直接促使美国对亚洲的战略部署进行调整。分析其对朝鲜半岛局势、中印关系以及东盟国家安全考量的影响。 3. 经济与人文交流的重启: 考察在政治关系解冻后,双方在边境贸易、技术引进、人员往来等方面迅速恢复和发展的态势。重点分析中国“边境贸易”模式的兴起对中国东北地区经济的拉动作用。 4. 历史的悖论与遗产: 分析中苏关系正常化在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的同时,留下的历史教训。探讨这次关系正常化是基于共同的现实利益考量,而非意识形态的回归,以及其在1991年苏联解体后所面临的新的历史课题。 本书结论: 中苏关系正常化是冷战后期大国关系结构调整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它既是苏联主动寻求缓和的结果,也是中国坚持独立自主外交路线的战略胜利。这段历史清晰地展示了,在国际关系中,国家核心利益最终能够超越意识形态的藩篱,重塑地缘政治的版图。本书试图通过严谨的史料梳理和深入的背景分析,为读者提供理解当代世界格局演变的东方密码。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论中苏共关系正常化 (1979~1989) (精)》这个书名,立刻就勾起了我对冷战后期国际关系演变的强烈好奇心。1979到1989年,这十年,恰恰是东西方关系从紧张对峙走向缓和,苏联自身内部矛盾日益显露,中国大陆则加速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中苏关系,这对曾经并肩作战又决裂的两个社会主义巨头,在这十年间从冰点走向回暖,其中的复杂性和微妙之处,绝非简单的“正常化”三个字可以涵盖。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剖析中国方面邓小平时代的战略考量,以及苏联戈尔巴乔夫上台后的“新思维”如何促成了这次历史性的转变。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双方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意识形态等多个层面的互动细节?又或是,如何解析这次关系缓和对当时区域政治格局,例如对朝鲜半岛、东南亚等地所带来的影响?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理解,这两个世界大国之间的关系演变,如何为我们今天所处的国际秩序奠定了基础。

评分

这本书名《论中苏共关系正常化 (1979~1989) (精)》一出,就让我这个在台湾长大、对两岸关系和国际政治始终保持高度关注的读者,内心涌起一股莫名的期待。1979到1989年,这十年,对整个世界格局,尤其是亚洲地区,无疑是风云变幻的关键时期。中苏关系,这对曾经的“老大哥”与“小兄弟”,中间经历了“反目成仇”的决裂,又在历史的长河中走向缓和与重新建交,这其中的脉络,岂是一个“正常化”就能轻易概括的?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梳理这错综复杂的外交辞令、政治博弈,以及背后可能隐藏的经济利益与意识形态的暗流涌动的。要知道,在那个年代,中国大陆的改革开放正如火如荼,而苏联也正面临着戈尔巴乔夫上台后的“新思维”,这两个东方巨人的互动,必定对世界格局产生深远影响。尤其对我而言,台湾在这个时期扮演的角色,以及这两大阵营的态度变化,都与我们岛屿的命运息息相关。这本书,或许能为我揭示更多不为人知的历史细节,填补我记忆中那些模糊的地带,让我能更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以及它如何塑造了我们今天所处的局面。

评分

我对《论中苏共关系正常化 (1979~1989) (精)》这个书名,首先产生的联想是那段充满戏剧性的历史。毕竟,中苏关系的破裂,曾是冷战时期最令人瞩目的事件之一,而两国关系的“正常化”,则标志着一个时代的转折。我尤其关注的是,作者将目光聚焦在1979年至1989年这十年,这无疑是一个极其精炼却又充满张力的时间段。1979年,中国刚刚结束了与越南的战争,国际国内局势都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而到了1989年,柏林墙倒塌,苏联解体的前奏已经奏响,国际政治版图即将迎来巨变。在这十年间,两国关系从过去的敌对、对抗,逐步走向缓和、甚至全面恢复正常,这一过程无疑充满了复杂的政治算计、战略调整以及双方内部的考量。作为一名读者,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抽丝剥茧,分析两国领导人之间的互动、政治局会议的决策、意识形态的博弈,以及经济合作的可能性,来阐释“正常化”这一概念的。尤其是,这种“正常化”是如何影响到当时亚洲地缘政治的,以及它是否为后来的国际秩序埋下了伏笔,这些都令我充满了探索的欲望。

评分

从《论中苏共关系正常化 (1979~1989) (精)》这个标题来看,作者似乎在试图解析一段相当关键且充满转变的外交历史。1979年到1989年,这十年,对于全球政治气候而言,无疑是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特别是中苏两国,曾经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双子星”,在经历过“老大哥”的颐指气使与“兄弟阋墙”的激烈对抗后,如何在十年间完成“正常化”的曲折过程,其背后必然是波谲云诡的国际关系和深刻的国内战略调整。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两国领导人是如何克服历史遗留的芥蒂,如何在各自的改革开放和政治转型中,找到彼此合作的契合点。这其中,我想必定涉及到复杂的谈判策略、双方在意识形态上的妥协与调整,以及地缘政治上的权衡。毕竟,这种“正常化”的背后,可能隐藏着对全球格局的重塑,对地区稳定,甚至对一些国家政治走向的深远影响。作为一位关注时局的读者,我对这段历史的深度解读,以及作者如何呈现这段被许多人视为“大国博弈”的缩影,充满了浓厚的兴趣。

评分

当我在书店看到《论中苏共关系正常化 (1979~1989) (精)》这个书名时,我的第一反应是,这绝对是一本值得深入研究的著作。1979年到1989年,这十年,对世界历史而言,是一个充满剧烈变革与重新洗牌的时代。中苏两国,这两个曾经关系亲密无间,后又反目成仇的社会主义巨头,在这十年间上演了一场戏剧性的“破镜重圆”或称“关系正常化”的戏码,这其中所蕴含的政治智慧、战略博弈以及意识形态的演变,绝对是一部精彩绝伦的外交史诗。我尤其关注书中是否会详细阐述,双方在漫长的疏远之后,如何克服心理障碍,如何在国际舞台上重新定位彼此,以及这种“正常化”的进程,是如何影响到当时全球两大阵营的格局,又对亚洲地区的和平与发展,甚至对中国大陆自身的改革开放进程,产生了怎样的深远影响。我迫切想从书中找到答案,了解这段波诡云谲的外交历程,以及它如何悄然地改变了世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