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来均极重视教育,尤为重视大学教育。四千多年来中国大学教育的发展,约可分为上古、先秦、两汉、隋唐、宋明、清代及民国几个时期;而每一时期又各有其特色:上古系「官学」时期,先秦则「私学」代兴,两汉重建「大学」,隋唐却盛行「科举」,宋明「书院」兴起,清代大肆「变革」,至民国乃健全「发展」。除此而外,本书于每个时期的社会文化背景及一般教育概况,亦加以叙述。教本书虽名为「中国大学教育发展史」,实亦可算是一部中国教育史。
**评价五** 这本书的书名《中国大学教育发展史》,乍一看以为会是一本非常严肃、枯燥的学术著作,但实际阅读起来,却发现它比我想象的要生动和有启发性得多。作者通过对中国大学教育近一个多世纪历程的梳理,不仅展现了各个时期教育政策的变迁,更重要的是,它勾勒出了中国高等教育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跌宕起伏,不断求索的精神。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民国时期大学发展的章节,那些关于学术自由、思想解放的论述,以及不同学派之间的碰撞,都让我看到了中国知识分子在动荡年代里所付出的努力和所承载的希望。作者对不同时期大学的定位、功能以及社会角色的分析,也非常到位。比如,早期教会大学的“育才”功能,民国时期大学的“启蒙”作用,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大学的“服务国家”定位,都反映了不同历史阶段的时代需求。从台湾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更像是一份宝贵的“对照组”。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大陆的高等教育在规模、体系、学科设置等方面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让我有机会更深入地思考两岸高等教育在历史进程中的选择与差异。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帮助我们了解“大陆”高等教育的过去,更能引导我们去审视和思考“我们”自身的教育发展之路,以及在未来可能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评分**评价三** 作为一个对历史,尤其是教育史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都在寻找能够深入浅出地解读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发展历程的书籍。《中国大学教育发展史》这本书,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我的求知欲。作者以宏观的视角,将中国大学教育的发展置于整个国家历史的背景下进行考察,这使得我能够更清晰地理解每一阶段教育政策的出台、大学的设立与调整,背后所蕴含的时代逻辑。书中对于不同时期大学模式的比较,例如早期官办大学、教会大学、民办大学,以及后来社会主义时期的高度集权管理模式,都做了深入的探讨。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分析中并没有简单地褒贬,而是试图去挖掘不同模式的优劣,以及它们对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产生的长远影响。虽然书中关于一些具体大学的介绍,例如某些大学的合并、院系的调整,可能我个人不是非常熟悉,但其整体框架和逻辑链条是非常清晰的。从一个台湾读者的角度来看,阅读这本书,也让我有机会去审视我们自己高等教育的发展道路,对比中国大陆在高教规模扩张、学科设置、科研投入等方面的巨大变化,可以引发很多关于教育公平、教育质量、人才流动等方面的思考。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梳理历史,更在于它所提供的历史视角,帮助我们理解当下,展望未来。
评分**评价二** 话说,一直以来我对“中国”这个概念就有着复杂的情感,毕竟我们生长在台湾,看待事物总会带着些许不同的视角。所以,当我在书店看到这本《中国大学教育发展史》时,内心真是既好奇又带着点审慎。书本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一看就知道内容肯定不少。翻开之后,确实如此,作者像是把过去一个多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史,一个章节一个章节地仔细拆解开来。尤其吸引我的是关于民国时期那些“大师”云集的大学,比如西南联大那种在艰苦条件下仍然保持高昂学术追求的精神,读来真是让人肃然起敬。书里也提到了不少早期在中国办学的西方传教士和教育家,他们带来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对中国大学的早期发展无疑是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让我比较有感触的是,书中对不同时期教育政策的演变做了详尽的梳理,可以看到国家发展方向如何深刻影响着大学的定位和发展。这一点,对于我们理解台湾高等教育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侧重点,其实也有很多可以对照和反思的地方。虽然书里讲的都是“大陆”这边的历史,但高等教育的本质,那种对知识的追求,对人才的培养,以及它与国家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我想是共通的。这本书让我更清晰地认识到,今日中国大学的格局,是如何一点一滴,历经风雨,最终形成的。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是《中国大学教育发展史》,这是一本关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历程的著作。 **评价一** 我一直对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发展脉络深感兴趣,尤其关注那些塑造了无数知识分子和国家命运的大学。拿到《中国大学教育发展史》这本书,我几乎是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作者在书中细致地梳理了从晚清求变到民国时期各大高校的创立、演变,再到新中国成立后高等教育的调整与发展,甚至触及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种种变革。书中关于早期教会大学如何引入西方学术体系,以及民国时期那些曾经辉煌的综合性大学,如燕京、清华、北大等,在战乱与变迁中如何坚守学术使命的描述,都让我深感震撼。尤其是作者对民国时期教育政策的分析,以及不同学派在大学发展中的作用,都提出了独到的见解。我个人认为,对于我们这些在台湾成长,对大陆教育现状有所了解,但对历史深处细节不甚明了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宝贵的视角。它不仅仅是历史的陈述,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高等教育在漫长岁月中承受的压力、付出的努力以及取得的成就。阅读过程中的确会发现一些概念上的差异,比如对“公立”与“私立”的界定,或是不同时期教育理念的侧重,这些都促使我去思考两岸教育在历史发展中可能存在的不同轨迹,以及彼此间微妙的影响。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毋庸置疑,引用了大量史料,论证也非常充分,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大学教育为何会走到今天这个地步。
评分**评价四** 读完《中国大学教育发展史》这本书,我感觉就像是经历了一场跨越百年的教育“穿越”。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从晚清时期那点星星之火的西式教育萌芽,到民国时期百花齐放又饱受战乱摧残的大学景象,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集体制和改革开放后的多元化发展,几乎涵盖了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每一个重要节点。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民国时期一些大学如何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依然坚持学术自由和独立精神的描写感到十分动容。那些发生在校园里的故事,那些关于师生情谊、学术争鸣的片段,即使是历史的文字,也仿佛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温度。作者在梳理历史的同时,也穿插了对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这使得这本书不单单是枯燥的史料堆砌,而是充满智慧的解读。对于我这样一个常年生活在台湾,对大陆教育现状虽有关注但缺乏系统性了解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窗口。我从中看到了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形成过程,也理解了为何某些大学拥有如此深厚的历史底蕴。书中的一些观点,比如对不同教育模式的评价,让我不禁联想到台湾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两者在某些方面既有相似之处,也存在显著差异。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对比和思考的平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