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为研读我国古籍所不可或缺,而其中的五百四十部首字,是中国最基本的文字,所有的汉字,都由此五百四十字繁衍而来。本书将此五百四十字(始于一,终于亥)逐字作了浅显的诠释,使读者能明了汉字之构成及其古今演变的过程,并将造字六大法则(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为造字之本,转注与假借为用字之法)予以概说,可谓一部详尽的文字学研究专书。
作者简介
蒋世德
一九二二年生,广西全州人。早年毕业于兵工学校造兵科及陆军指挥参谋大学后改攻文学。先后于文化学院及台湾师范大学国文专修科毕业。着有《拙夫杂文集》、《浮生忆往》、《中国文字浅谈》等书。
一、自序
二、索引
三、部首浅释(自一至亥五百四十字)
四、六书概要
五、编后杂感
说实话,我买这本《文字学:说文部首篇》纯粹是出于一种…怎么讲,一种对“根”的好奇。咱们台湾这地方,虽然不算历史悠久,但受中华文化影响深远,很多生活习惯、思维方式,都绕不开汉字。我一直觉得,汉字不只是一个符号,它承载了太多历史的沉淀和先人的智慧。这本书名里的“说文”,我就知道是跟《说文解字》有关,那可是文字学的“圣经”级别的存在。我期望这本书不是那种枯燥的学术论文,而是能够用一种相对平易近人的方式,带我们领略汉字的魅力。比如,它会不会讲讲某个部首的由来,就像讲一个小故事一样?例如,为什么“水”字的三点水,最初是像流动的溪水?或者,为什么“人”字,就是那么简洁的一撇一捺,好像一个人站立的侧影?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对汉字的起源、演变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甚至能培养我对汉字“观察”的习惯,以后看到任何一个字,都能试着去“猜”一下它背后的故事。
评分我收到《文字学:说文部首篇》的时候,感觉就像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我一直以为文字学是很专业的学科,只有大学教授、研究人员才会接触。但是,这本书的出现,打破了我的这种刻板印象。我看到它的装帧很用心,纸张的质感也很好,一看就知道是用心制作的书。虽然我还没有开始深入阅读,但我从目录和章节的标题就能感受到,它应该会从最基本的“部首”入手,一层一层地剖析汉字的结构和意义。我特别期待的是,它会不会讲解一些我们现在已经不太常用的部首,或者是一些很有趣的部首演变过程?比如,我一直对“马”字,从最初的象形,到后来怎么变成我们今天认识的这个样子,感到很好奇。这本书会不会提供一些图例,让我能更直观地看到这些变化?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找到一种学习汉字的新视角,不再仅仅是为了考试或者日常交流,而是真正去理解汉字背后那丰富的文化内涵。
评分一直以来,我对汉字都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尤其是在一些老物件上看到那些古老的字体,总觉得它们有一种独特的韵味。所以,《文字学:说文部首篇》这本书,对我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我一直对《说文解字》有所耳闻,知道它是研究汉字的重要典籍,但从来没有机会深入了解。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个引路人,把我带入文字学的殿堂,让我理解那些看似简单的部首,是如何构建出博大精深的汉字世界的。我特别想知道,书中会不会讲解一些常见的部首,比如“木”、“火”、“土”之类的,它们最初的象形意义和后来的引申含义。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生动的例子,让我能够轻松理解,而不是死记硬背。而且,我一直觉得,了解汉字的起源和演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这本书应该能够在这方面有所帮助。
评分当初毫不犹豫地下单《文字学:说文部首篇》,完全是因为我对古汉语的迷恋,虽然算不上是专家,但就是对那些古籍里字里行间的古朴韵味情有独钟。这本书的标题直接点出了“说文部首”,这让我意识到,它很可能是在深入浅出地讲解《说文解字》的核心——部首。我期待的是,它能以一种更具启发性的方式,带领我认识这些汉字的“基因”。例如,会不会解释一些大家熟悉却又不深究的部首,像是“口”部、“手”部,它们的初始形态是如何与意义紧密相连的?我希望这本书的笔触是细腻而充满智慧的,能够让我感觉到,每一个部首背后都有一个故事,一个关于古人如何观察世界、理解世界的缩影。这本书能不能帮助我,在阅读古籍的时候,不只是看懂字面意思,更能体会到字形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文化信息和思维方式?这才是让我心动的关键。
评分这本书我观望了很久,毕竟“文字学”这个名字,听起来就有点…嗯,怎么说呢?感觉离我的生活有点远,但偏偏我最近又对一些老物件、老字画特别有感觉,总觉得那些线条里藏着故事,却又摸不着边际。所以,当看到《文字学:说文部首篇》这本精装书出现时,它那朴实无华的书名反而吸引了我,好像在说:“别怕,这扇门没有那么难推。” 我猜,它应该会带我认识那些我们天天看见,却又陌生的“字”的“祖宗”。比如,我一直觉得“山”这个字,怎么可以画得那么像三座山呢?它一定有它最初的逻辑。这本书会不会就告诉我,为什么古人会这样“画”字?是不是每一个部首,都代表着一种最原始的意象,然后层层叠加,演变成我们今天认识的复杂汉字?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找到一些解答,让我在欣赏古物的时候,能多一份“懂”的乐趣,而不是单纯地“看”。而且,如果它能教会我一些辨识古文字的初步方法,那真是太棒了,毕竟,有时候看到一些老书、老字帖,真的像在看天书一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