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问之道,识字为先」,本书初版于民国60年12月问世,採林尹先生讲授文字学的讲稿 ,加以黄庆萱先生听讲的笔记整理而成;书中内容共分为:第一篇绪论篇、第二篇六书篇、第三篇形音义篇三大篇;每篇之下又分为若干章节,详细探讨中国文字学,为中文系学生必读之经典,历经数十年。本版本一改老旧版面、克服部分模煳之图文字及更正讹误,以期读者能毫无窒碍、一窥堂奥。
作者简介
林尹 (1909-1983)
浙江省瑞安市人,师事蕲春黄侃,得其小学之真传,毕业于中国大学国文系、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历任河北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四川大学、政治大学、淡江大学、东吴大学、文化大学等校教授,任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教授兼所主任,前后十三年,造就博硕士生任教于各大学者,人数众多。擅长于文字、声韵、训诂之学,亦肆力于庄子与中国思想史。着有《中国学术思想大纲》、《文字学概说》、《训诂学概要》、《中国声韵学通论》、《周礼今注今释》、《两汉三国文汇》等书。
这本书绝对是入门文字学的不二之选!从第一页翻开,我就被作者深厚的功底和清晰的逻辑所折服。开篇就以一种非常宏观的视角,带我浏览了文字产生和发展的漫长历史,从最初的图画符号,到刻画在龟甲兽骨上的甲骨文,再到秦统一文字后的小篆,以及后来隶书、楷书等字体的演变,每一步都讲述得那么引人入胜。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不同时期文字形态的详尽描绘,那些古老的文字仿佛有了生命,在我脑海中跳跃。作者并没有停留在历史的陈述,更重要的是,他深入浅出地剖析了文字的本质,比如声、形、义的完美结合,以及汉字作为表意文字独特的魅力。对于我这个对汉字起源充满好奇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它不仅仅是枯燥的知识堆砌,更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书中配以大量的图例,生动形象,让我更容易理解抽象的概念。例如,在讲解象形文字时,书中展示的各种早期图形符号,它们与现代汉字的对应关系,真是令人拍案叫绝。这种直观的学习方式,极大地增强了我的学习兴趣和效果。而且,作者在书中还探讨了文字与社会、文化、政治之间的相互影响,这让我意识到文字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人类文明的进程紧密相连。总而言之,这本书为我打下了坚实的文字学基础,让我对汉字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敬畏。
评分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让我看到了文字背后所蕴含的生命力。作者并没有把文字仅仅当作一组组符号,而是将其视为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文明传承的载体。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文字的创造”过程的描述,作者通过对不同文字的起源进行比较,展现了人类在面对沟通和记录需求的挑战时,所展现出的无穷创造力。例如,他对甲骨文的解读,让我仿佛能听到商代先民在占卜时的虔诚祈祷。书中对“文字的演变”的阐述,也让我看到了文字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需求的改变而不断革新。这种动态的视角,让我对文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关于“文字的误读与变异”的讨论,作者通过一些有趣的例子,说明了文字在传播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偏差,以及这些偏差如何又反过来影响文字的发展。这一点让我看到了文字研究的复杂性和趣味性。这本书的叙述方式也非常吸引人,作者善于将枯燥的理论融入生动的故事和鲜活的案例之中,使得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就被吸引,并从中获得知识。总而言之,这本书让我对文字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也让我更加珍视我们所使用的文字。
评分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局限于某个具体的文字系统,而是从一个更广泛的、跨文化的角度来探讨文字的普遍性。作者从人类早期交流的需求出发,分析了文字产生背后深刻的社会根源。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文字的二元性”的讨论,即文字既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又是承载思想和文化的载体。这一点让我豁然开朗,原来文字的意义远不止于“写下来”那么简单。书中对不同文明文字(例如埃及的象形文字、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以及我们熟悉的汉字)的比较研究,更是让我大开眼界。通过对比,我更深刻地理解了不同文字系统在结构、造字原理上的差异,以及它们各自所反映出的民族文化特性。作者在论述中运用了大量的考古发现和历史文献作为佐证,严谨而不失趣味性。我尤其喜欢书中对“符号学”在文字学中的应用的探讨,这为理解文字的意义生成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理论框架。书中对“符号”与“指示对象”之间关系的分析,让我对文字的表意能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的语言也十分精练,虽然内容博大精深,但读起来并不感到晦涩难懂。总的来说,它提供了一个观察文字的全新维度,让我不再仅仅将文字视为一个独立的学科,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人文历史背景下进行思考。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并非一本简单的教科书,而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学者,以一种循循善诱的方式,带领我一步步探索文字的奥秘。作者在书中并没有急于给出现成的结论,而是通过层层递进的提问和深入的分析,引导我独立思考。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探讨文字的“功能”时,所提出的“信息传递”和“思维工具”这两个层面的区分。这让我意识到,文字不仅仅是记录,更是塑造我们思维方式的重要媒介。书中对文字与语言的关系的阐述,也非常到位。作者通过大量的实例,说明了语言的变迁如何影响文字的演变,反之亦然。这种相互作用的机制,让我对文字和语言的动态关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我记得书中有一段关于“文字的标准化”的讨论,这让我理解了为什么在漫长的历史中,总会有力量在推动文字的统一和规范。作者对这一过程的分析,结合了历史、政治、社会等多个维度的因素,使得论证十分充分。此外,书中还涉及了一些关于“文字的传播与接受”的议题,这让我思考了文字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对同一文字符号的不同解读。总而言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激发了我对文字更深层次的思考,让我看到了文字背后隐藏的复杂性和丰富性。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是,它能够将如此宏大而复杂的学科,讲述得如此引人入胜。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并没有急于灌输知识,而是通过层层铺垫,逐步引导读者进入文字学的世界。我非常欣赏书中对“文字的起源”的梳理,作者并没有简单地接受某种主流观点,而是将各种学说进行了细致的比较和分析,最终形成了一个自己独立的、有说服力的观点。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让我对作者充满了敬意。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关于“文字的符号性”的讨论,作者详细阐述了符号是如何与意义建立联系的,以及这种联系是如何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生变化的。这一点对我理解文字的本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此外,书中还涉及了“文字的表音和表意功能”的探讨,这让我对汉字和拼音文字的根本区别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作者通过大量的实例,让我直观地感受到了这两种文字系统的优劣。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优雅,读起来就像在和一位博学多识的朋友聊天,虽然内容深刻,但丝毫不感到枯燥。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让我学到了关于文字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如何去思考文字,以及如何从文字中发现更多有趣的东西。
评分这本书对我来说,最宝贵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理解“人类文明”的全新视角。作者将文字视为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关键节点,通过对文字的起源、演变、功能等方面的深入探讨,展现了文字如何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社会的进步。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文字与权力”关系的分析,作者揭示了文字在历史中是如何被用来维护统治、传播意识形态的。这一点让我对历史事件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此外,书中还涉及了“文字的知识传承”的议题,作者强调了文字在记录和传播知识方面的关键作用,这让我看到了人类智慧如何通过文字得以积累和发展。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文字的未来发展”的探讨,作者对数字时代文字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这让我对文字的未来充满了期待。这本书的写作风格非常大气磅礴,作者善于将微观的文字现象与宏观的历史进程相结合,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人类文明的宏伟画卷。总而言之,这本书让我认识到,文字不仅仅是记录工具,更是文明的火种,是人类智慧的体现,是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桥梁。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对文字学的固有印象。我之前以为文字学就是研究古文字、考据字形,但这本书所展现的,远不止于此。作者以一种非常人性化的视角,探讨了文字与人类情感、思维的联系。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关于“文字的情感色彩”的讨论,作者通过对不同词语和语气的分析,让我看到了文字是如何承载和传递情感的。这一点对于我理解文学作品的魅力至关重要。此外,书中还涉及了“文字的误读与理解”的议题,作者通过一些生动有趣的例子,让我看到了文字在传递信息时可能出现的偏差,以及如何通过更深入的理解来弥合这些偏差。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文字的象征意义”的探讨,作者让我看到了同一个符号在不同文化和情境下所能引发的丰富联想。这一点对于我理解艺术和象征符号的意义非常有启发。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富有感染力,作者善于用富有诗意的语言来表达深刻的道理,使得读者在享受阅读的同时,也能够获得心灵的触动。总而言之,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文字的另一种可能性,它不仅仅是记录的工具,更是情感的载体、思想的延伸。
评分我曾以为文字学是一门非常枯燥的学科,直到我读了这本书。作者以极其生动的笔触,将原本抽象的概念变得鲜活起来。他并没有上来就讲晦涩的术语,而是从我们日常生活中最熟悉的文字现象入手,比如大家都能看到的汉字,然后层层剥开,揭示其背后深刻的学理。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文字的起源”的章节,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各种假说,而是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时期考古证据的梳理,呈现了一个更全面、更具说服力的图景。他对于早期人类是如何从图像走向符号,再到抽象文字的演变过程的描述,简直如同看电影一般。我记得书中特别强调了“符号的约定性”,这是理解文字的关键。没有这个前提,任何文字都无法产生和流传。作者通过对比不同文字系统中符号意义的演变,让我深刻体会到这一点。而且,书中还涉及了“文字的传播与变异”,这让我明白了为什么世界上会有如此多样的文字,以及文字在不同地区、不同时代会产生如此巨大的差异。我曾对某些文字的“奇特”形状感到困惑,读完这本书,我才明白这背后都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逻辑。这本书的写作风格非常自然流畅,读起来一点也不费力,但字里行间却充满了智慧的光芒。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得非常合理,从宏观到微观,从历史到理论,层层递进,让人感觉非常舒适。作者并没有将文字学孤立起来看待,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语言学、符号学、人类学等学科的交叉点上进行探讨,这使得本书的视野非常开阔。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对“文字的结构”的分析,作者详细讲解了汉字中的偏旁部首,以及它们如何组合成一个完整的字,这种拆解和重构的过程,让我对汉字的内部逻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此外,书中关于“文字与思维”的章节也让我受益匪浅。作者阐述了文字是如何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以及不同文字系统可能导致的不同思维模式。这一点对我来说是全新的视角,让我开始反思自己日常的思考过程是否受到了文字的影响。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论述中引用了大量的跨文化研究案例,这些案例让我看到了文字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以及人类智慧在文字创造和演变过程中的闪光点。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严谨,但又不失亲切感,作者善于用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语言来解释复杂的概念,使得读者能够轻松理解。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文字的知识普及读物,更是一本能够启发思考、拓宽视野的学术著作。
评分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不仅仅停留在对文字现象的描述,更深入地探讨了文字背后的理论和学理。作者在书中提出的“文字的社会属性”这一观点,让我耳目一新。他认为,文字的产生和发展,必然受到社会历史背景的影响,脱离了社会语境的文字研究是片面的。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文字的规范化”过程的分析,作者结合了历史事件和文化思潮,详细阐述了文字如何从混乱走向统一,以及这种统一对社会发展所起到的作用。这一点让我对中国文字的演变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此外,书中还涉及了“文字的跨文化传播”的议题,作者通过对不同文化交流中文字所扮演角色的分析,让我看到了文字作为文化大使的重要性。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文字的现代化”的探讨,作者对现代社会中文字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这让我对文字的未来发展有了更多的思考。这本书的写作风格非常朴实,但逻辑清晰,条理分明,使得读者能够轻松地掌握书中的要点。总而言之,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文字,让我认识到文字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认识世界、理解文明的方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